韋佳彤 吳先澤
摘要: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本文以大學英語中的課文“Pleasure of Reading”為例,闡釋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教學模式,呈現(xiàn)了具體的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使原本枯燥的單一語言教育內容與許多傳統(tǒng)文化、時事熱點結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攝取范圍和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率,強化學習效果。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課堂主體
課程思政是當下教育界改革之熱潮,課程思政指的是把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和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科目教學過程中,在教授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政治思想。課程思政概念一經(jīng)提出,便被學者們廣泛研究。例如薛飛進行了將課程思政與主題式教學結合的初探[1](86-88)。郭鳳青從教材視角論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之教學方法,并探究了如何在特定教材范圍內把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2](7-8)。董思思基于SPOC理論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3](104-107)。
2016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彪S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當今社會的教育目標的發(fā)展趨勢變成了“立德樹人”。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形成優(yōu)秀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三觀。將思政教育融入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堂,指的是在保持教授外語類課程本應當教授的單詞、語法、翻譯等項目的基礎上,融入相關的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三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認同感、自豪感,學會用外語講述好中國故事,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tǒng)一。
一、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和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的教學現(xiàn)狀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為了拿證、畢業(yè)而學習英語,學習的英語只是應試教育的內容,只注重書面學習,少有機會鍛煉聽力、口語,不能夠做到真正的學以所用,成為應用型英語人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和信息,對課堂缺乏參與感,因此提不起學習興趣,找不到有樂趣的英語學習切入點。教師對學生的成績考量大多依據(jù)一紙成績,這樣單一的評價方式導致忽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擴充涉及的學科和知識的領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通過設計合適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強化教學效果。因此,把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可以改善現(xiàn)狀。同時,大學英語課堂學生數(shù)量較大,課時較多,一直以來是中國學生非常重視的一門課程,可以說這是一塊對青年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4](24-25)。
二、以新目標大學英語中的課文“Pleasure of Reading”為例,探索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具體實施路徑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是當今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為之奮斗的目標。只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才能夠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大學英語課堂是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場所。這要求我們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以新目標大學英語中的課文“Plea-sure of Reading”為例,探索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教學模式,以下為具體的教學方法。
1.根據(jù)課文主題,挖掘補充思政元素。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的不同內容,補充合適的思政元素,挖掘大學英語教材和課堂的育人功能,發(fā)揮育人的綜合效應。把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2](7-8)?!癙leasure of Reading”課文所表達的核心觀念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思政內涵為呼吁學生熱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豐富精神世界,學習新的知識,升華思想,不斷完善自身。根據(jù)本課文主旨,結合思政元素,通過課文學習,除了習得語言技能,比如掌握本課的生詞短語,讀懂長難句,學會翻譯長難句等外,教師還應使學生明白多讀書的好處,呼吁學生熱愛讀書,并教導學生博覽群書。倡議學生擴大讀書的范圍,可以涉及科技、文化、歷史、天文、數(shù)學等多個領域,做到全方位學習,多方面發(fā)展。也可以鉆研自己很感興趣的一個或幾個領域。將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深入學生心里是思政教學目標之一。
根據(jù)課文主題,本課中加入的首要思政元素是一些中國古代名人熱愛讀書的例子,教師意圖以古人精神感染學生,使讀書的良好習慣扎根于學生的心里。例子一:施洋搓腳夜讀。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里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后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例子二: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洼喰兄良t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wěn)。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后,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隨后教師對故事進行解讀,并對其中的思政元素加以解讀,引導學生吸收思政內涵文化:施洋在那般艱苦的條件下依舊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也依舊不放棄,自制圓木搓腳取暖,王亞南也在艱苦條件下堅持讀書,受到了外國友人的稱贊,樹立了中華兒女良好的對外形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的文化、文明代表了這個國家的精神財產(chǎn)。中國自古以來熱愛讀書,渴求知識,精進自己,報答祖國的精神,是中華兒女優(yōu)秀的精神財產(chǎn);勤奮好學,讀書萬卷是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美德。這些都需要當代青年繼承、發(fā)揚。如今,世界各國交往更加頻繁,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我們更應繼承好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文化,發(fā)揚中國人民努力向上的精神。通過補充這些帶有中國文化元素的例子,學生了解到中華兒女讀書好學的精神,并且深受感染,培養(yǎng)傳承、發(fā)揚讀書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擔當精神。
除了講述古今真實事例這類素材外,教師還結合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向學生強調閱讀這一概念和思想內涵的重要性和趨勢性:2014年至2019年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連續(xù)六年提到了“全民閱讀”概念。表明了中國政府希望全中國各階層、各年齡段人民積極讀書的殷殷期盼,表明了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改善物質生活同樣重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讀書的質和量上。從國家層面來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指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無論是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還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都要落實在閱讀上。政府工作報告連續(xù)六年提到全民閱讀,是全國兩會相關代表委員對倡導和推動“全民閱讀”持續(xù)的鼓勵與呼吁,我們要從自身做起,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2.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界經(jīng)久不衰的一個話題,在課程改革中,各大高校都希望能通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將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被動型、依賴性、統(tǒng)一性、虛擬性、認同性”,變成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5](199-200)。
在課堂上,尤其是像英語這種需要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鍛煉外語思維的課堂上,老師應該起到主導和引領作用,課堂的實踐主體應該是學生。老師需要通過教授新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思考,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如個體思考、集體討論、代表回答等,而不是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向學生灌輸知識,把學生置于被動角色之中。
在教授“Pleasure of Reading”課文時,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緊緊圍繞讀書這一主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設計用英語進行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提出一些圍繞思政元素的問題:你覺得讀書能帶給你什么好處?你如何看待文中國王每晚夢到自己是乞丐,乞丐每晚夢到自己是國王的故事?如何看待文中簡·格雷小姐敘述她認為讀書比打獵有趣得多的故事?每組各找一名同學作為代表回答。當然,老師也要提前找到問題的答案。如:讀書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給人以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這個世界。讀書不僅關乎一個人的事業(yè)前途,更關乎一個人的心靈靜好。讀書也許不能幫你解決問題,但可以修煉你面對問題時的態(tài)度,讀書使一個人的格局更加寬廣等。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
課堂結束后,老師布置課后作業(yè),使思政內容對學生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要求學生讀一本感興趣的好書,并在兩個月后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讀書交流會。學生在交流會上介紹自己所讀的書,分享自己在讀書中積累了何種精神財富,獲取了哪些思想內涵,受到了何種鼓舞等。此作業(yè)要求學生用英文做讀書分享,既鍛煉了英語口語輸出和英語表達能力,緊扣大學英語課堂外語能力培養(yǎng)的中心任務,又通過交流讓學生學習了不同圖書中的精華思想價值,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
短期內的課后作業(yè)設置為課后思考問題:你覺得當代青年該如何弘揚這種文化?你應該如何保持良好的讀書習慣?要求學生用英語寫出小作文,老師收作業(yè)檢查,并通過閱讀修改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分析,點評作文思想內涵,講解經(jīng)典例句,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3.妥善設計教學流程,找尋合適的切入點插入思政元素。
在構建大學英語思政模式的過程中,應該避免生搬硬套,根據(jù)不同的課程內容、不同的主題,靈活選擇教學方式,設計合適的教學步驟,并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潛移默化地把思想政治內容教授給學生,使學生不僅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還擁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水平,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結合思政課程教學目標,在"Pleasure of Reading"課文教授過程中,在課堂導人環(huán)節(jié),老師引用了一些中外有關讀書的格言: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一個愛讀書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通過這些中外名人關于讀書的格言,教師既緊扣課文中心,引出了課本內容,給課堂設計了優(yōu)異的開端,又潛移默化地把中外名人關于讀書的思想精髓教給了學生,引出了本課中心思政元素,同時向學生表明了古今中外早有好讀書的優(yōu)秀文化。
三、結語
本文以大學英語課文"Pleasure of Reading"為例,闡釋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教學模式,呈現(xiàn)了具體的教學方法,闡明了如何根據(jù)不同的題材選取合適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如何找準切入點、插入適當?shù)乃颊热莸葐栴}。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可以彌補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堂的不足。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從古今中外各種材料中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豐富了課堂內容,加強了師生互動。
參考文獻:
[1]薛飛.以主題式教學法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初探——以Dinner at Joanne's為例[J].英語廣場,2020(13).
[2]郭鳳青.從教材視角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之教學方法——以《大學英語精讀》中的《禮物》為例[J].海外英語,2020(03).
[3]董思思.基于SPOC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0,34(04).
[4]張景玲,鄭佩偉.新標準大學英語讀寫課教學與思政元素融合研究[J].海外英語,2020(16).
[5]杜榮輝.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融合教育——以新視野第三版讀寫教程為例[J].海外英語,2020(16).
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研究與實踐(2020JGA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