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 要:薄伽教藏殿內(nèi)除精美的佛像外,還有脅侍菩薩、天王、弟子等塑像,他們體格健壯、精神飽滿,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特征。這些塑像展現(xiàn)了與宋代地域漢族不一樣的造像風格,表現(xiàn)出契丹民族的審美特點:崇尚武力、以健為美。
關(guān)鍵詞:薄伽教藏殿;塑像;尚武精神
0 前言
塑像的造型以及塑像的服飾風格,既嚴格遵循佛教禮儀制度,造型上延續(xù)唐代佛教塑像風格,又結(jié)合契丹民族的審美特點,有著鮮明的民族個性和時代特征,并展現(xiàn)出了與宋代地域漢族不一樣且具有崇尚武力、以健為美的取向和尚金審美的遼金佛像服飾風格。
1 大同歷來為民族交融之地
遼代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本是以狩獵為生的游牧部落,戰(zhàn)國時期稱為代國,后被并入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疆擴土,在大同首建城池。大同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民族融合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大同屬代郡。鮮卑拓跋部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大同),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統(tǒng)一北方中國,太和十八年(494)北魏遷都洛陽。平城作為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宗教得到大力發(fā)展,在這一時期廣泛吸取印度、西域、涼州以及中原漢文化,延續(xù)并發(fā)揚了希臘和印度等歐亞民族的先進成果,同時結(jié)合鮮卑民族特有的文化,使平城成為當時北傳佛教發(fā)展的一個核心區(qū)域。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后平城慢慢走向低谷。
平城的落寞直至唐明皇李隆基開元年間,在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全國各州都要建一座“開元寺”,這時期的平城才有所改善,平城這座開元寺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南寺—善化寺。隋唐五代時期,大同主要受少數(shù)民族控制,其中有突厥、沙陀、吐蕃、契丹。后來,契丹族崛起統(tǒng)一中國北方,建立遼國,設(shè)立平城為西京大同府。遼代時期,其歷代皇帝都信奉佛教,而大同原本就是北方佛教圣地,此時期興建佛教寺院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在此不難看出,大同地區(qū)本身就是戰(zhàn)爭頻繁之地,同時長期受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尚武精神從古至今流傳深遠。
2 薄伽教藏殿遼代彩塑整體表現(xiàn)形式
遼重熙七年(1038),遼興宗耶律宗真在西京大同建造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大殿坐西朝東,殿內(nèi)“凹”字形佛壇上,塑三世佛說法像三鋪,每鋪主佛一尊,中鋪主佛兩側(cè)塑阿難和迦葉兩位弟子立像,主佛前左右塑兩尊坐式菩薩、兩尊立像菩薩;北鋪主佛左右塑阿難、迦葉兩位弟子立像,左側(cè)前方塑一尊坐式菩薩、一尊立像菩薩,右側(cè)前方塑兩尊立像菩薩;南鋪主佛兩側(cè)塑兩尊聲聞弟子立像,左前側(cè)塑三尊脅侍菩薩立像,最前面為合掌露齒菩薩,右前側(cè)塑三尊脅侍菩薩,其中最前面一尊為坐像。整個佛壇四角塑四身天王力士。南北兩鋪主佛須彌疊澀蓮花座下左右各塑一對跪坐供養(yǎng)人,其體量最小,共有四身。三鋪塑像其中有主佛三尊、弟子四尊、坐式菩薩四尊、立像菩薩十尊、供養(yǎng)人四身、天王力士四身,共計遼代彩塑29尊,另外,中鋪主佛背光上懸塑兩身飛天,為遼代遺留,中鋪佛像背后另塑三尊觀音攜弟子像,其年代不詳。目前,南北兩鋪主尊前各有一座較小佛像,為明代增塑。佛臺共計佛像34尊。
3 造像體量、裝飾、服飾、彩繪表現(xiàn)藝術(shù)形式
3.1 主佛
三尊主佛分別位于薄伽教藏殿內(nèi)明、次間佛臺上。造像通高7.3米左右,肩寬1.5~1.7米。釋迦牟尼佛位于佛臺中央,呈結(jié)跏趺坐的姿勢,坐于五層仰瓣蓮花座上;佛像螺鬢高聳,頂置黑色寶石;額鬢方圓飽滿,面頰豐盈,下頜圓潤緊縮;垂目初睜,鼻挺且闊,面目莊嚴;體態(tài)魁梧,肩寬胸厚,拔背挺腰;通肩袈裟貼金,領(lǐng)口開至腹部,做袒胸狀;左手施法印,右手輕撫于膝,身后背光為紅綠藍三色相間云紋,并貼金點綴,兩側(cè)有飛天,均為遼代原作,佛像表面通體貼金。彌勒佛位于北次間佛臺正中央;結(jié)跏趺坐于五層仰瓣蓮花座上;佛頭肉髻圓如珠且高聳,面相方圓飽滿,眉間白毫凸起,耳垂鏤空及肩,神情安詳,周身貼金;內(nèi)著袒露右肩的僧袛支,外披袈裟,袒露胸部,胸下至臍間結(jié)帶挽花。燃燈佛位于南次間佛臺正中央,結(jié)跏趺坐于五層仰瓣蓮花座上,螺髻高聳,頂置金色寶珠,前額方廣飽滿,白毫凸起,面相圓潤,眉楞弧線至眼角,雙目平視,高鼻娟嘴,神情悲憫睿智,深遠且廣闊。內(nèi)著斜跨僧袛支,外披天衣,結(jié)施說法印,周身貼金。
3.2 四大菩薩
四大菩薩位于薄伽教藏殿內(nèi)明、次間佛臺南側(cè)及北側(cè),四尊塑像均為坐像。明間兩尊通高3.2米,肩寬0.8米左右;南、北次間兩尊通高4.6米,肩寬0.9米左右。四尊菩薩為:普賢菩薩,結(jié)跏趺坐于雙層仰瓣蓮花座上,座下束腰疊澀,頭頂如意高寶金冠,中間高聳如七瓣葉,左右出卷如翅,下接飄帶,垂肩挽花,面目慈祥,彎眉細目,白毫凸起,長辮披肩,長耳低垂,耳洞鏤空,肩披錦帛,內(nèi)著天衣,胸飾為寶珠瓔珞,周身飄帶垂至蓮花瓣下,蓮座疊澀處沒有雕塑動物,角楞處仍然懸空鏤塑云紋,塑像周身貼金;文殊菩薩結(jié)跏趺坐于雙層仰瓣蓮花座上,座下束腰疊澀,頭頂高寶金筒冠,冠尖聳起,前高后低,冠前中央浮雕裝飾環(huán)紋,下接飄帶,垂肩挽花,面目慈祥,彎眉細目,長辮披肩,長耳低垂,耳洞鏤空,肩披錦帛,內(nèi)著天衣,胸飾如甲,陰刻旋轉(zhuǎn)卷云紋,胸下束帶,周身飄帶垂至蓮花瓣下,反復有序飄垂自然,塑像周身貼金;地藏菩薩,結(jié)跏趺坐于須彌腰身蓮花臺上,身后有火焰紋,藍綠紅三色相間背光,頭戴高寶金筒冠滿飾瓔珞,面相慈祥,雙目微睜,秀鼻高挺,雙耳垂肩,肩頭結(jié)花如蝶,身披天衣,臂釧緊扎,釧上雕飾寶珠,衣袖緊籠于肘處,衣紋外翻如花瓣,時尚漂亮,蓮花臺花瓣上飾以菊花紋,佛像周身貼金;觀音菩薩,坐于束腰須彌蓮花臺上,身后有頭光和背光,塑像頭部和背部與頭光、背光相對應的位置鏤空,使造像顯得高大而通透,背光為紅綠相間的卷曲如意云紋組成,頭光如月,紋飾旋轉(zhuǎn)頗具動感,頭戴高寶金筒冠,懸塑外揚鑲花寶珠,寶繒如帶飄落至肩,再向下飄垂至后腰,頸下胸飾繁復,珠串如絲,面目慈悲,身披天衣,塑像周身貼金。
3.3 弟子童子及脅侍菩薩像
佛臺上塑有弟子像共四尊,阿難、迦葉造像各兩尊,通高3.1~3.2米,肩寬0.55~0.7米。造像均立于蓮花臺上,其中一尊阿難像面容清秀,廣額圓面,疏朗掃淡眉,直鼻端唇,長耳外翹,雙手上下分并屈指,身姿挺拔,身披綠底金格僧衣,左肩批紅底金格袈裟,金格瀝粉繪牡丹卷草紋,腳蹬雙層履;另一尊阿難造像不同之處為身披的袈裟上出現(xiàn)大量貼金菊花并伴有葉形花紋。迦葉像光足立于蓮花臺上,約六七十歲老者模樣,瘦骨嶙峋,凸額方面,隆眉高顴,長眉深目,面目平靜,口唇深陷,兩耳垂成U形鏤空,頸骨凸顯,雙手作抱拳狀于胸前,虔誠恭敬,身披綠底金格僧衣,金格瀝粉繪牡丹紋。
脅侍菩薩像共十尊,其通高2.9~3.5米,肩寬0.55~0.7米。造像均為站立像,赤足立于蓮花臺或者兩朵蓮花上。菩薩像的頭冠樣式各不相同,有的滿飾瓔珞,有的鑲嵌寶珠,具體樣式有:高筒金冠、如意金冠、高筒云紋金冠、如意云紋寶冠、鏤空寶冠;有的發(fā)髻生動栩栩如生,有序向后成辮垂肩;有的飄帶至肩。菩薩像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人物表情刻畫細膩豐富:有的面龐圓潤,雙目初睜,秀鼻高挺,朱唇緊閉;有的慈眉善目,高鼻闊口,下頜圓潤。菩薩大都頸戴串珠項鏈,或袒胸露腹;或上身內(nèi)著斜袒胸,肩披披肩;或身披天衣,腰間穿著皮革,腰帶下接裙褲,有的左手呈托舉狀放于胸前,右手持飄帶,有的右手呈托舉狀放于胸前,左手持飄帶,身體微微扭曲,婀娜多姿,美感十足。飄帶周身纏繞在臍間、腹下、膝蓋處形成環(huán)繞的U形,回繞兩臂下垂至足部,手腕處戴手鐲,這些塑像遼代特征明顯,屬于同時期精品。
這些塑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尊為合掌露齒脅侍菩薩,其位于薄伽教藏殿內(nèi)南次間佛臺北側(cè),西起第四尊。該塑像高2.9米,肩寬0.55米,赤足立于蓮花臺上,頭戴寶冠,頭冠額花碩大,寶繒飄揚,頭發(fā)挽花結(jié),分披于兩肩,上身袒露,頸佩串珠瓔珞項飾,雙臂戴鑲珠臂釧,絡(luò)腋挽花斜披于左肩頭。衣飾飄帶流暢自然,飄帶飄離于背部,飄帶兩端分別從大臂后側(cè)繞至前端,并輕浮搭于小臂處,外揚下垂至蓮花瓣上。身著紅色長裙,腰系革帶,長裙兩膝蓋處飾圓形牡丹紋,外著綠色護腰裙飾,并于臍下挽花,長裙襽邊飾有纏枝牡丹紋。整尊造像神情閑逸,寧靜大方,她的頭部稍稍右傾,雙目微睜,向左下方斜睨,輕啟雙唇,嘴角微微上揚,雙唇之間露出了一排潔白的牙齒,仿佛是在露齒微笑,雙手五指并攏掌心相對合實于胸前,合掌露齒微笑的神態(tài)似乎表示著對佛法的領(lǐng)悟。整尊塑像身形豐盈適度,體態(tài)婀娜多姿,全身重量落于左腳,身體微微向右扭轉(zhuǎn),腰部曲線優(yōu)美,婉麗動人。其藝術(shù)價值極高,確實是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nèi)眾多遼塑中的珍品,被郭沫若先生稱為“東方維納斯”。鄭振鐸先生曾這樣盛贊她:“那樣的美麗。那臉部,那眼睛,那耳朵,那雙唇,那手指,那赤裸的雙腳,那婀娜的細腰,幾乎無一處不是美的制造品,最漂亮的范型。屹立著的姿態(tài),嬌媚無比啊。不是和洛夫博物館的VenusDe米elo(米羅斯島的維納斯)有些相同嗎?”
供養(yǎng)童子像四尊,通高1.35~1.55米,肩寬0.3米左右。塑像兩兩立于南、北次間主佛面前,供養(yǎng)童子均坐于蓮花臺之上,發(fā)髻高聳,戴桶形頭冠?;蛎嫒輲в形⑿?,嘴角微微上揚。童子身上簡單飾以瓔珞項鏈,上披披肩,下著長裙,手腕帶有環(huán)形手鐲。有的童子雙臂交叉置于腿上;有的童子做舉手提問狀,造像生動活潑,充滿著生活氣息,非常有趣。
天王像共四尊,通高3.18~3.3米,肩寬0.88~1.2米。造像立于佛臺四角之上,其中,佛臺東南角天王像綰高髻,帶云頭寶冠,寶繒飄于冠后,耳邊結(jié)花向上飛揚,動感十足;雙眉上挑,雙目圓睜,方面闊耳寬鼻,表情威嚴;天王上身披鎧甲,背帶過肩并相互扣于胸前,佩戴獸首吞肩式的護肩,右手持寶劍,左手輕壓于寶劍前端,手指關(guān)節(jié)粗大,孔武有力,腹部系獸首吞甲帶,黑色戰(zhàn)袍繪有淡粉色牡丹花紋和綠葉,并飄于兩腿之間,腳踏云頭戰(zhàn)靴,整尊天王像顯得孔武有力,威風凜凜。東北角天王面呈赤色,臉頰寬碩、雙目圓睜,闊鼻厚唇,頭戴紫金花冠,冠前飾有紅纓,冠額上嵌有寶珠,寶繒自冠后兩側(cè)飄于空中,頗具動感;天王內(nèi)著闊袖長衣,外披兩檔短皮甲,右手持寶劍,左手托寶劍前端向上,兩肩佩戴獸首式護甲,鎧甲背帶過肩,并于胸前與胸甲相扣,胸下裹錦帔以繩帶束之,紅底戰(zhàn)袍繪有淡色牡丹和綠葉,整尊天王像身材高大魁梧,胸膛寬厚,不怒自威。
4 結(jié)語
每個時期佛教的造像風格都有各自的特征,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nèi)的遼代塑像能夠體現(xiàn)出游牧民族善于騎射的尚武精神。遼代彩塑菩薩像頭部的裝飾,與遼時期貴族喜歡戴的金銀頭冠造型相似,造像上頭部佩戴的寶冠,其中筒狀冠呈桶形,高高帶在頭頂上方,冠體簡約寬大,冠后束帶飄逸,自然下垂于兩肩,這樣的裝束都是遼代時期貴族中比較流行的。同時,塑像須彌座上雕塑的蓮花花瓣肥大而飽滿,這些都可以體現(xiàn)出遼代崇尚自然、崇尚武力的時代特征。
4.1 遼塑服飾游牧民族特征明顯
薄伽教藏殿內(nèi)遼塑服飾基本沿襲了唐代造像服飾的風格,造像中菩薩像服飾較唐代略顯簡樸。華麗的服飾往往用來表現(xiàn)最尊貴的地位。因此,菩薩像的衣著、穿戴往往會和當時社會中皇家、貴族、名流等服飾有共通之處。早期的菩薩像服飾具有明顯的印度民族服飾特征,顯得比較繁雜,后期經(jīng)過吸取不同時期的民族特征及人民喜好而有所變化。薄伽教藏殿內(nèi)的菩薩像基本保持了佛教中菩薩應有的一些搭配,如天衣、瓔珞,還有披肩等,其中披肩上有分縷式頭發(fā)覆蓋,這樣的造型與當時社會人們比較流行的發(fā)型有關(guān)。菩薩造像體型豐滿,上身穿著有紋飾的皮革護胸,腰部系一條綬帶或皮革腰帶,綬帶呈U形,塑像腹部微微隆起,下身穿羊腸裙,裙身較瘦。這樣的服飾是遼代菩薩像所特有的,服飾中的皮革裝飾出現(xiàn)在佛教的造像中,同時也體現(xiàn)出當時少數(shù)民族的特征。
4.2 遼塑體量、體型獨特
薄伽教藏殿內(nèi)的塑像不論是主佛、菩薩還是天王力士,個個都是體態(tài)豐滿,身材魁梧、健碩,上身偏長,胸部寬厚,胸肌強健,無不體現(xiàn)出北方少數(shù)民族彪悍的體型特征。佛臺之上的遼代塑像體量均高大健碩,尤其是天王像,上身內(nèi)著寬袖長衣,外披兩檔短皮甲,兩肩佩戴獸首護肩甲,腹部鎧甲系獸首吞革帶,下身內(nèi)穿寬口縛褲,腳踩云頭戰(zhàn)靴,膝蓋處束腿,這也是早期少數(shù)民族的騎馬裝扮。天王像手持兵器,威風凜凜,這些細節(jié)之處無不體現(xiàn)出遼代時期人民對武力的崇尚。
參考文獻
[1]王建舜.華嚴圣境多寶藏(之二)—古樸梵香、婀娜多姿的遼代塑像[J].五臺山研究,2002(3):30-34.
[2]馬巍,李寧,楊寶.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遼代彩塑藝術(shù)賞析[J].文物世界,2016(6):29-31.
[3]王素云.下華嚴寺遼代佛教造像藝術(shù)—薄伽教藏殿佛菩薩造像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6.
[4]楊俊芳.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遼代彩塑服飾研究[J].美育學刊,2014(2):75-84.
[5]張云江.佛寺中的殿堂與佛菩薩塑像[N].中國民族報,2006-10-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