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蔡 明 羅曉衛(wèi) 郭正菊
(1.竹山縣上庸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湖北竹山 442200;2.竹山縣農業(yè)農村局 湖北竹山 442200)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抓好小麥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小麥單產的高低,既受品種本身特征特性的影響,也受栽培管理水平及自然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法是一種多因素統(tǒng)計分析方法,劉錄祥等認為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法具有所需樣本小、方法簡便、可綜合考慮多個性狀等優(yōu)點[1-2],彌補了以往評價僅以產量為標準的缺陷,可將產量與主要農藝性狀聯(lián)系起來比較,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2]。為給鄂西北山區(qū)小麥栽培管理提供技術參考,利用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法,對35個小麥組合的產量與主要農藝性狀的關聯(lián)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期找出關聯(lián)產量的主要因素。
試驗數據為2020-2021年度湖北省小麥品種區(qū)域試驗竹山點結果,共36個小麥組合。其中1個組合產量偏低,與其他35個組合差異較大,與統(tǒng)計分析目的不符,予以剔除。本研究分析其余35個組合的產量與農藝性狀的關聯(lián)度,不對某個具體的組合進行評價。
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3.33 m2,10行區(qū),基本苗18萬左右。10月下旬播種,每畝用50 kg復合肥(15∶15∶15)作底肥,10 kg尿素作苗肥。按區(qū)試標準,觀察記載和考種。
按照灰色關聯(lián)度理論[3],將35個小麥組合的產量和9個主要性狀視為一個整體,將產量作為參考序列記為X0,9個性狀為比較序列,分別記為生育期(X1)、株高(X2)、穗粒數(X3)、千粒重(X4)、銹病普遍率(X5)、赤 霉 病 普 遍 率(X6)、基 本 苗(X7)、有 效 穗(X8)、有效分蘗率(X9),分別計算每個性狀平均值、標準差和變異系數。
1.3.1 數據標準化(無量綱化)將數據進行標準化(無量綱化)處理:
式中,X′i(k)為第i個性狀的第k個品種的標準化均值,Xi(k)為第i個性狀第k個品種的表現值,Xi為第i個性狀的平均數,Si為第i個性狀值的標準差。
1.3.2 估算絕對差值
式中,Δi為第k個組合的參考數列與第i個性狀第k個組合差的絕對值,即參考數列與比較序列的差序列。
1.3.3 計算灰色關聯(lián)系數
式中,Δmin為絕對差值Δi(k)的最小值,Δmax為絕對差值Δi(k)的最大值,ρ為分辨系數,本研究取ρ=0.5。
1.3.4 計算灰色關聯(lián)度
由表1可知,35個小麥組合產量215.2~380.5 kg/畝,平均產量306.0 kg/畝;生育期201~210 d,平均205.6 d;株高78.5~114.0 cm,平均93.2 cm;穗粒數22.1~37.3粒,平均29.2粒;千粒重32.8~47.6 g,平均39.9 g;基本苗16.8萬~19.2萬/畝,平均18.1萬/畝;有效穗24.8萬~32.7萬穗/畝,平均28.1萬穗/畝;有效分蘗率27.8%~34.2%,平均30.6%;銹病普遍率0~100%,平均31.1%;赤霉病普遍率0~92%,平均20.2%。各性狀變異系數0.01%~1.17%,其中產量變異系數為0.14%,供試組合間試驗數據離散程度小,更有利于達到本研究目的。銹病普遍率和赤霉病普遍率變異系數大于1%,主要是因為有13個組合未感染銹病,5個組合銹病普遍率達90%以上;4個組合未感赤霉病,1個組合赤霉病普遍率在90%以上。
2.2.1 產量與主要農藝性狀絕對差值的估算按公式(1)將表1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表2),依據公式(2)估算出參考數列(平均產量)與比較數列(9個主要性狀)的絕對差值(表3),得出最小差值Δmin=0.002 9,最大差值Δmax=5.228 9。
表2 數據標準化
表3 絕對差值
2.2.2 產量與主要農藝性狀的關聯(lián)系數根據公式(3)求出平均產量與主要性狀的關聯(lián)系數,同一組合在不同農藝性狀之間的關聯(lián)系數不同,而同一農藝性狀在不同組合之間的關聯(lián)系數也不相同。關聯(lián)度排序:穗粒數(0.830 7)>有效分蘗率(0.803 0)>株高(0.798 4)>千粒重(0.768 3)>有效穗(0.761 0)>基本苗(0.759 6)>生育期(0.719 2)>銹病普遍率(0.698 7)>赤霉病普遍率(0.690 9)(表4)。本試驗中與產量密切相關的農藝性狀有穗粒數、有效分蘗率、株高、千粒重、有效穗、基本苗,關聯(lián)度ri在0.759 6~0.830 7之間,其中穗粒數與產量關聯(lián)最近(ri=0.830 7)??傮w來看,這35個小麥組合的產量與9個性狀的關聯(lián)度均較高。
表4 關聯(lián)系數
(1)本試驗小麥產量較低,千粒重比育種單位提供的種子平均低5 g,可能的原因:①3月下旬至5月中旬,降水量大,降水次數多,光照不足,光合速率下降,光合產物降低;②區(qū)域試驗要求治蟲不治病,發(fā)生銹病、赤霉病等病害時不能防治。
(2)產量構成三要素的關聯(lián)度,穗粒數>千粒重>有效穗,在栽培管理上,應注重拔節(jié)孕穗肥的施用,要結合“一噴三防”技術,養(yǎng)根護葉,提高小麥千粒重和抗性。在小麥分蘗期,要因苗施肥,促弱轉壯,促分蘗發(fā)生和小蘗成穗,將有效穗穩(wěn)定在30萬穗/畝。產量排名前5的組合,平均穗粒數31.6粒,千粒重40.8 g,有效穗29.7萬穗/畝,如果以此產量構成結構作為理想組合,則小麥產量將達到383 kg/畝,與本地長勢較好田塊的測產結果基本一致,可以作為產量構成結構目標,但需注意協(xié)調三者之間的關系。有效分蘗率與產量關聯(lián)度較高。在最高苗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產量排名前5的組合比樣本整體的有效分蘗率平均值高1.6個百分點,更進一步說明了促分蘗成穗、增加有效穗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
(3)本研究僅計算了小麥9個性狀的等權關聯(lián)度,沒有對每個性狀賦予權重系數而計算加權關聯(lián)度。本結果是以產量作為主序列進行的關聯(lián)度分析,不能對各組合的性狀優(yōu)劣進行評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