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王利華,鄧金梅,麥潔琳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yī)院 廣東東莞523900)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續(xù)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tài),往往由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高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1-2]。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報告顯示,全國心血管病患者2.9億,心力衰竭患者多達450萬。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逐漸加重且致死疾病,即使得到積極治療,病死率仍然很高。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2~3個月內病死率為15%、再住院率為30%,缺乏自我管理的知識和技巧是心力衰竭患者反復住院的重要原因。護理門診是在患者就診后記錄個人信息,以便下次就診時核對信息,再進行制定相對應的治療方法或干預方法[3-4]。有研究顯示,定期隨訪門診護理、電話溝通、開展心力衰竭相關知識講座等,可以從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全方面強化,使患者改善癥狀、合理控制疾病[5-6]。但門診護理時間較短,且無法隨時隨地進行健康教育。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我們對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基于“互聯網+”的心力衰竭護理門診工作模式干預,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75歲;②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心功能Ⅱ、Ⅳ級休息或運動時出現呼吸困難、全身乏力、雙下肢水腫、尿少或無尿等癥狀者;③患者自愿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會使用智能手機者;⑤小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可以填寫調查問卷者。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嚴重神經類疾病者;②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不能配合者;③慢性心力衰竭終末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8例與觀察組52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18~75(42.25±4.35)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87±0.32)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8例,Ⅲ級23例,Ⅳ級7例;受教育程度:大學及以上13例,高中15例,高中以下2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18~75(43.82±5.25)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69±0.34)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0例,Ⅲ級24例,Ⅳ 級8例;受教育程度:大學及以上14例,高中17例,高中以下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使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健康教育、用藥護理、心理健康教育、運動指導、電話隨訪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基于“互聯網+”的心力衰竭護理門診工作模式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2.1 建立研究小組 目前我國的??谱o理門診工作模式主要有護士獨立門診和醫(yī)護協作護理門診2種,我們采取醫(yī)護協作發(fā)方式。對護理門診人員的資格要求:①取得省級??谱o士證書;②在心血管內科工作≥5年;③具有良好教學能力和溝通能力,專科護士每周一??谱o理門診開展工作。組員包括取得考核護士心血管??谱o士2名,ICU專科護士1名,老年??谱o士1名及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1名。
1.2.2.2 護理門診工作模式干預 ①建立檔案:在住院患者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后,由??谱o士進行健康教育,鼓勵患者及家屬參與護理門診隨訪管理,建立健康檔案,根據病情和危險分層護患共同制訂出院計劃和后續(xù)適合患者門診隨診方案(隨訪時間為出院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②健康教育:包括心力衰竭基本知識,如發(fā)作誘因、癥狀、體征、相關檢查、治療手段。③服藥指導:因心力衰竭藥物種類多,故根據患者用藥情況進行指導,包括藥物用法、劑量、時間、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④飲食與液體管理:向患者發(fā)放常用食物換算表監(jiān)測液體攝入,進行體質量和尿量監(jiān)測。如發(fā)現體質量增加(如3 d內增加2 kg),提示有容量超負荷情況,指導患者認識尿量和體質量可直接反映病情變化,識別心力衰竭癥狀及急性期加重表現。⑤休息和活動指導:出院前進行6 min步行試驗,評估患者運動耐力,制訂居家運動處方,教育患者識別癥狀,從較低運動強度(40%~60%最大心率)開始,緩慢增加、循序漸進,并采用自主感覺疲勞(RPE)量表評估心率和身體癥狀。⑥心理指導與情緒管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GAD-7)和抑郁自評量表(PHQ-9)測評患者,識別患者精神心理問題,積極尋找引發(fā)心理問題誘因,癥狀較輕者以心理疏導為主,鼓勵患者表達情緒、耐心傾聽,鼓勵家屬參與心理支持等;癥狀較重者轉入心理專專科治療。⑦操作示范:向患者演示測量脈搏、血壓、體重及血糖方法,告知上述正常值范圍和異常值代表意義,演示急性心力衰竭發(fā)作時的處理,建立考核標準,操作后考核患者或家屬,確?;颊吆图覍偈炀氄莆铡"嚯S訪:隨訪時間為出院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護士通過護理門診、電話或上門回訪,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或不明白之處,且耐心指導和糾正患者不良行為。
1.2.2.3 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 ①患者及家屬加入心力衰竭護理微信群,關注本院心力衰竭門診公眾號且建立健康檔案。②在公眾號上發(fā)布相關知識,每個月根據健康教育重點進行不同劃分,第1周在公眾號上發(fā)布以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干預為主的信息;第2周發(fā)布以用藥指導、飲食干預為主的信息;第3周發(fā)布運動指導的信息;第4周發(fā)布以用藥后觀察方法、自我護理監(jiān)測的信息。③微信互動:每周??谱o士根據情況制訂患者感興趣的健康教育話題,且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增加其健康知識。④心理支持:通過微信私聊、電話溝通等方式,鼓勵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決心,且督促患者積極配合相關的微信推送活動等。⑤設立微信群24 h值班,隨時為患者提供在線咨詢、護理指導、門診預約等延續(xù)服務。兩組均進行干預12個月。
1.3 評價指標 ①自護能力:采用自護能力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包括自護責任感、自護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護技能4個方面,每方面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護能力越好。②依從性:采用自擬依從性量表評估兩組依從性,包括飲食依從性、用藥依從性、復查依從性、運動依從性4個方面,每個方面均有25個問題,每個問題1~4分,每方面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③記錄兩組再入院率。④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7]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個方面,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2.1 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QOL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QOL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后3、6個月再住院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后3、6個月再住院情況比較[例(%)]
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新型健康教育模式,通過互聯網(微博、微信、QQ等途徑)融合傳統行業(yè)構建的模式,將互聯網+應用于各種健康教育中,可以跨越時間與地域的界限,將碎片化知識源源不斷傳送給患者,由于碎片化知識相對容易理解和記錄,因此,可以潛移默化增加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識,同時解決醫(yī)療資源相對不足與慢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加的供求矛盾[8-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將基于“互聯網+”的心力衰竭護理門診工作模式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提高患者居家護理能力、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降低再住院率,而患者治療后對疾病認識及自我護理能力十分重要,若護理不當會導致心力衰竭復發(fā)或加重,心力衰竭護理門診工作模式在患者門診期間由??谱o士進行健康教育,且鼓勵患者和家屬參與護理門診隨訪管理中,幫助患者糾正錯誤的方法,以此改善患者預后效果;在公眾號上發(fā)布互聯網健康教育相關知識,且每周進行不同的重點教育,幫助患者了解自身情況,如遇到不了解的可以通過微信向專科護士求助,因此,患者不斷了解自身情況,避免因預后不當而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等。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用藥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將基于“互聯網+”的心力衰竭護理門診工作模式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用藥依從性。常規(guī)護理是以護士說教為主,告知患者健康知識,而對患者個人需求、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日后個人護理等關注較少,導致患者缺少健康知識和自護能力等,從而影響自護能力和用藥依從性。通過在公眾號上發(fā)布相關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知識,每個月根據健康教育重點進行不同劃分,第2周發(fā)布以用藥指導、飲食干預為主的信息;第3周發(fā)布運動指導的信息;第4周發(fā)布以用藥后觀察方法、自我護理監(jiān)測的信息,此3周內容可以幫助患者進行每日自我管理,如脈搏、血壓監(jiān)測、運動管理、飲食管理等,且通過公眾號告知患者每日運動、飲食等,且發(fā)布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方法讓患者學習,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和依從性[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3、6個月再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將基于“互聯網+”的心力衰竭護理門診工作模式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其原因在于護士對患者進行服藥指導、飲食與液體管理、休息和活動指導等,讓其可以進行自主管理,且通過運動加強體質以此合理控制病情,從而降低其住院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其原因在于根據患者門診期間病情和危險分層,制訂出院計劃和后續(xù)適合患者的護理計劃,促進患者身體康復,而出院后通過互聯網健康教育模式傳播健康知識,避免誘發(fā)或加重心力衰竭,降低復發(fā)心力衰竭風險,且護士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給予心理支持,消除患者負性情緒,鼓勵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決心,使其保持身心健康狀態(tài),因此,在患者出院后基于互聯網給予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可以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的心力衰竭護理門診工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用藥依從性,降低再入院率,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