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芬,劉 麗,丁彩艷,鮑時珍,華東育,吳云青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江蘇常州213003)
目前,結腸鏡檢查已成為結直腸疾病篩查、診斷及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高質量的腸道清潔質量有利于準確診斷腸道疾病和保證腸道疾病治療的安全性[1]。約34.1%的住院患者腸道準備不充分[2]。 而美國胃腸內鏡學會推薦住院患者腸道準備合格率應達85%[3]。腸道準備不合格使結腸鏡檢查時間延長,息肉檢出率降低,微小病變易漏診,部分腸道準備極差者還需重新做結腸鏡檢查,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浪費資源[4]。有多項研究顯示,腸道準備不合格與年齡、性別、伴隨疾病、聯(lián)合用藥、活動功能、腸鏡檢查等待時間等因素有關,住院患者活動度低,是其腸道準備質量差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服用腸道清潔液進行運動鍛煉可改善患者的腸道準備質量[5]。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服用腸道清潔液期間以步行的運動方式適合住院患者。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步行的量、時間等方面,而有關不同運動強度干預對改善腸道清潔度的效果研究卻鮮有文獻報道。因此,本研究目的是通過對住院結腸鏡檢查患者清潔腸道過程中實施個體化步行運動,驗證不同運動強度對腸道清潔效果的影響,為完善運動干預措施對腸道清潔效果的作用提供理論、實踐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3月1日~9月1日收治的120例住院結腸鏡檢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本研究者;②年齡18~70歲者;③無溝通障礙者;④能獨自步行,無活動功能障礙者。排除標準:①既往、現(xiàn)在患有精神疾病或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者;②伴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不全者;③可疑腸梗阻者;④近2 d服用促進腸蠕動藥物者。退出標準:①放棄腸鏡檢查者;②腸道準備中因不能耐受無法繼續(xù)進行或不適合繼續(xù)進行,或拒絕進行者。按照編號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B、C三組各40例,A組男25例(62.5%)、女15例(37.5%),年齡(56.5±8.86)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65.0%),高中及以上14例(35.0%);既往史:高血壓史20例(50.0%),糖尿病史21例(52.5%),便秘史5例(12.5%),腹部盆腔手術史3例(7.5%);長期服藥史:降壓藥20例(50.0%),降糖藥21例(52.5%)。B組男21例(52.5%)、女19例(47.5%),年齡(57.7±8.58)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60.0%),高中及以上16例(40.0%);既往史:高血壓史18例(45.0%),糖尿病史19例(47.5%),便秘史4例(10.0%),腹部盆腔手術史5例(12.5%);長期服藥史:降壓藥18例(45.0%),降糖藥19例(47.5%)。C組男26例(68.4%)、女12例(31.6%),年齡(56.52±8.86)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57.9%),高中及以上16例(42.1%);既往史:高血壓史13例(34.2%),糖尿病史22例(57.9%),便秘史10例(26.3%),腹部盆腔手術史6例(15.8%);長期服藥史:降壓藥13例(34.2%),降糖藥22例(57.9%)。三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研究準備、方案制訂 選取消化科醫(yī)生2名、護士6名組成研究小組,其中2名醫(yī)生均為副主任醫(yī)師,6名護士中有1名為主任護師,3名為主管護師,2名為護師。研究小組成員查閱相關腸道準備、腸道評分及運動方面的文獻,制訂初步的運動干預方案[6],并將運動方案給予10例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進行預實驗,反復修改后形成如下方案:①計算每例入組患者的最大心率:220-實際年齡。②計算運動強度[7-8]:低強度運動<50%最大心率;中等強度運動為50%~60%最大心率;高強度運動為61%~85%最大心率。③測試達到低、中、高強度運動所對應的每分鐘步行數(shù)范圍,并將該范圍告知患者,囑其每分鐘步行數(shù)在此范圍內。④監(jiān)測工具:小米計步器手環(huán)。⑤運動前后監(jiān)測:測量患者心率、血壓、血糖。⑥運動中的監(jiān)測:專職護士督促并檢查患者服藥過程中的每分鐘步行數(shù)在規(guī)定范圍內,確保各組的運動強度;當發(fā)現(xiàn)患者低于設定的步行范圍時,提醒患者加快步行速度,以達到設定的步行數(shù)范圍,如患者無法執(zhí)行,應使其退出試驗;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下列癥狀應暫停運動,視為不耐受該運動強度:心悸、胸悶、呼吸困難等不適;血壓升高>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現(xiàn)嚴重心率失常;血糖<3.9 mmol/L或有出汗、饑餓感、心悸、顫抖、面色蒼白、頭暈等一系列低血糖癥狀,經(jīng)處理后仍不能緩解者;腹痛劇烈不能運動者。
1.2.2 腸道準備方法 檢查前1 d囑患者進少渣飲食,檢查前一晚19:00、20:00各將1袋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福靜清)倒入專用容器,每袋加溫開水至1000 ml,攪拌均勻服用。檢查當天07:00、08:00各將1袋福靜清倒入專用容器,每袋加溫開水至1000 ml,攪拌均勻服用,共需服用4 L溶液,耗時4 h。服藥時,囑患者以每小時1000 ml的速度服用,每15 min服用250 ml,然后按照以上的方案步行運動5 min,直至腸道清潔液服用結束。10:00口服西甲硅油30 ml后禁飲,檢查前再次評估患者腸道準備情況并行心理護理。
1.2.3 分組并實施運動強度干預方案 每個研究對象所接受的干預方案由隨機數(shù)字表分組產生,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本院消化科擬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120例分為3組(A組、B組、C組)。A組為低強度運動,B組為中等強度運動,C組為高強度運動。具體實施措施:每例入組患者執(zhí)行統(tǒng)一的腸道準備方法,每15 min服用腸道清潔液250 ml后執(zhí)行不同強度的步行運動,持續(xù)5 min,每小時需執(zhí)行4次,一共16次。①運動前所有患者統(tǒng)一佩戴具有監(jiān)測心率功能的小米計步器手環(huán)。②運動場所平坦,無障礙物,有利于行走,有足夠的衛(wèi)生設施。③運動前測量記錄心率、血壓、血糖,并告知患者運動中每分鐘步行數(shù)范圍。④運動過程中專職護士跟蹤查看記錄患者運動中的心率、每分鐘步行數(shù)是否在規(guī)定的組內,及時提醒患者回歸組內;觀察不良反應,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理,處理后仍不能緩解者停止運動。⑤運動后再次測量記錄心率、血壓、血糖。⑥登記退出試驗者,包括不能在規(guī)定的強度組內運動者;有不良反應,醫(yī)療處理后仍不能緩解或有緩解,但醫(yī)生認為不宜參加運動者。
1.3 評價指標 ①腸道清潔效果:采用Boston 腸道評分量表(BBPS)評估三組腸道清潔效果,對腸鏡檢查中沖洗、抽吸后的腸道清潔度進行評分,將結腸分為右半結腸、橫結腸及左半結腸3段[9]。評分標準為:0分為準備極不充分,黏膜絕大部分不可見,存在大量固體糞便;1分為部分黏膜可見,存在糞便殘渣和/(或)不透明液體;2分為絕大部分黏膜可見,存在少量糞便殘渣和/(或)不透明液體;3分為全部黏膜可見,無糞便殘渣或不透明液體??偡譃?~9分,總分<6分視為腸道準備不合格。該資料的收集由培訓>10年的2例副主任醫(yī)師收集,該評分表由轉運人員送至病房,回收率為100%。②其他指標:首次排便時間、服藥期間總排便次數(shù)、服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服藥耐受性。腸鏡檢查結束后,由研究小組成員采用自行設計問卷,調查患者在腸道準備過程中的首次排便時間、總排便次數(shù)、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的例數(shù)、患者的耐受性。問卷是患者在腸道準備結束后根據(jù)自身實際感受填寫,填寫結束后由研究小組成員當場收回。本研究因有2例患者退出,所以共發(fā)放問卷118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1 三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耐受性比較 見表1。
表1 三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耐受性比較
2.2 三組BBPS得分比較 見表2。
表2 三組BBPS得分比較
2.3 三組首次排便時間、總排便次數(shù)比較 見表3。
表3 三組首次排便時間、總排便次數(shù)比較
中高強度運動能提高住院結腸鏡檢查患者的腸道清潔率。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C組BBPS得分高于A組(P<0.05),A組腸道準備不合格率高于B組、C組(P<0.05)。宋燕等[10]研究認為,每15 min服用瀉藥250 ml后以(75±15)步/min的速度步行運動5 min是有效的結果基本一致。Kumar等[11]通過分析患者的活動功能狀態(tài)認為,患者行走困難是腸道準備不充分的獨立危險因素。胡文清等[12]研究患者的行走狀態(tài)與腸道清潔質量的關系認為,行走困難的患者腸道清潔質量不佳,以上研究均證實步行運動對腸道清潔的效果。步行運動能使腸蠕動加快,使腸道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使糞便易于排出,腸道準備服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期間適當行走被認為是一個必要的程序,有助于加快排泄,已被國內外相關指南所推薦[13]。運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可在腸道準備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不同強度的運動對腸道蠕動的效果是不同的,中高強度運動對胃腸道蠕動的促進作用更明顯,而低強度運動對胃腸蠕動起到較弱的作用,因而,低強度運動組的腸道不合格率高。
中高強度運動能縮短首次排便時間、增加總排便次數(shù),減輕腸道準備期間的不良反應,增加服藥耐受性。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C組首次排便時間短于A組(P<0.01),總排便次數(shù)多于A組(P<0.01),腸道準備合格率高于A組(P<0.01),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其認為開始服用腸道清潔液至首次排便時間>60 min是影響腸道準備質量的影響因素,我們的研究顯示中高強度運動組首次排便時間<60 min,時間較低強度組縮短,其腸道清潔率較低強度組高。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A組、C組(P<0.05),服藥耐受性高于A組、C組(P<0.05),表明有效的步行能加快腸道蠕動、吸收和排泄,既能短時間內快速發(fā)揮藥效,縮短首次排便時間及增加排便次數(shù),又避免大量緩瀉劑在胃腸道內長時間積聚造成的胃腸道不適反應,減輕腹痛、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因此,中等強度的運動能通過縮短首次排便時間,提高排便次數(shù)提高腸道的清潔率,且提高患者耐受性、舒適度。
綜上所述,中等強度的步行運動能提高住院結腸鏡檢查患者的腸道清潔率,縮短首次排便時間,增加排便次數(shù),減輕腸道準備期間不舒適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為結腸鏡檢查、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