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如,徐林芳,潘玲燕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陽湖院區(qū) 江蘇常州213000)
血液凈化在日常生活中也稱透析,是現(xiàn)階段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常用治療手段之一。據(jù)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每年需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超過100萬例[1]。血液凈化雖在一定程度上可將患者體內(nèi)蓄積的毒素清除,從而延緩其生存期,但患者生活質量和凈化質量仍存在諸多缺陷[2]。多數(shù)血液凈化患者依從性較低,而依從性又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因此,血液凈化期間必要的護理配合至關重要,且逐漸成為影響患者治療效率和預后的關鍵因素[3]。零缺陷干預是一種充分考慮患者想法的新型護理模式,其對患者生活質量和護患關系方面的改善作用廣受臨床青睞[4]。預見性護理則是護理人員在治療、護理工作開始前和過程中,及時對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因素進行預判,并給予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從而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等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5]。兩種護理方式均更重視風險事件發(fā)生前的預防性干預措施,但目前關于二者的聯(lián)合應用并無相關報道?;诖?本研究以血液凈化患者為對象實施零缺陷干預配合預見性護理,旨在探討其對患者凝血功能、風險事件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本院血液凈化科插管治療的86例血液凈化患者為對象行前瞻性研究。納入標準:①持續(xù)接受血液凈化治療≥6個月者;②每周進行2~3次血液凈化治療者;③意識、神經(jīng)功能正??膳浜辖】到逃透黜椦芯空?;④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血液凈化禁忌證者;②既往存在長期酗酒史、藥物濫用史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按照信封法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和干預組各43例。常規(guī)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32~95(57.81±2.65)歲;血液凈化時間6個月~3年,平均(2.41±0.57)年。干預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0~89(57.23±2.90)歲;血液凈化時間8個月~3年,平均(2.45±0.48)年。兩組血液凈化時間、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組 采取癥狀管理、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常規(guī)干預措施。
1.2.2 干預組 實施零缺陷干預配合預見性護理,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血液凈化規(guī)范性護理流程:a.??谱o理人員嚴格按照各項無菌操作要求落實護理工作,提高手衛(wèi)生執(zhí)行度和相關技能熟練度,血液凈化科定期開展評價、考核,以監(jiān)督護理服務質量。b.血液凈化開始前,護理人員檢查患者穿刺部位皮膚情況并清洗,核對血液凈化儀器、治療用品等,使用生理鹽水對管路進行沖洗,以清除管內(nèi)凝血、殘留血塊等。穿刺時提醒患者戴口罩并將頭偏向穿刺部位對側。c.按照無菌操作要求現(xiàn)配現(xiàn)用置換液,妥善保管需要留存的置換液,避免造成污染。d.治療結束后,將導管內(nèi)血液取樣并培養(yǎng),采用碘伏對導管口進行消毒。在穿刺部位上方覆蓋無菌敷料并注意及時更換。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定時測量體溫,密切觀察是否出現(xiàn)感染、皮膚紅腫、熱、痛等不良征象,并及時采取對應措施處理。②成立護理管理小組:a.組內(nèi)成員及時與醫(yī)生溝通并對患者疾病發(fā)展進行評估,調整液體輸注量和計劃。定期檢查患者水、電解質平衡情況和血壓水平。b.重點關注血糖異?;颊?及時監(jiān)測其血糖水平,并謹慎使用胰島素。③心理及精神狀態(tài)評估:每周對患者進行1次心理狀態(tài)評估,強化心理健康教育。a.根據(jù)患者評估結果為其進行個性化心理干預,細致、耐心地傾聽其內(nèi)心需求和感受,無微不至地給予患者關心和體貼,通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及與疾病斗爭的勇氣。b.每次血液凈化治療前后,均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院外護理方法強化,提高其疾病認知和自我護理能力,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誘因,便于其在生活中有目的地預防。④日常生活護理:以患者個人喜好和生活習慣為依據(jù)為其制訂針對性的科學飲食計劃。a.保證每日攝入的熱量、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可維持其水電解質平衡,減少鉀、磷等物質攝入量。b.以蛋、奶等優(yōu)質蛋白為主,推薦患者每日攝入量1.2 g/kg,以避免發(fā)生高磷血癥。c.禁止患者食用銀耳、蝦皮、奶粉、杏仁、葵花籽等高磷食物。
1.3 觀察指標 ①凝血功能指標:分別于干預前后采集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其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②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總分15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6]。③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包括肌肉痙攣、心律失常、低血壓、失衡綜合癥。④護理滿意度:護理后通過我院自制門診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技術、規(guī)范性、態(tài)度、環(huán)境4個方面,滿分均為25分,患者根據(jù)主觀感受進行評分,分為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6~89分)、基本滿意(60~75分)、不滿意(0~59分)4個等級。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血液凈化通過滲透壓交換患者血液與透析液,有效清除其體內(nèi)多余代謝物,能夠調整水、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失衡現(xiàn)象,達到血液凈化的目的[7]。血液凈化屬于創(chuàng)傷性治療方式,即便在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治療中發(fā)揮一定作用,但會導致患者身體損傷,并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造成患者承擔較重的經(jīng)濟負擔,對其心理造成損害,并產(chǎn)生緊張等負性情緒[8]。血液凈化難以避免地存在并發(fā)癥等風險事件,故需有效的護理干預配合。零缺陷護理模式的主要思想是避免事后改正錯誤,而是積極進行事前防范,與預見性護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均強調風險事件的預防性干預,二者相互彌補、有效結合可提高護理效率[9]。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除治療時間外多居家進行用藥管理、飲食、血壓監(jiān)測等自我干預,故其自我護理能力指標與其生存質量息息相關[10]。然而諸多研究均表明,我國血液凈化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自覺性均有待提高[11]。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干預組自我護理能力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1),可能與兩種護理的相互完善有關,干預組通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意識到自我護理水平對血液凈化治療效率和質量的重要影響,調動其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患者進一步參與到護理中,護理人員則更多充當支持、協(xié)調的角色,從而促進其自我護理水平的全面提高[12]。
范雨露等[13]對行血液凈化的患者實施護理后,得出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結論。目前,血液凈化患者治療相關并發(fā)癥已有較多研究,故本研究針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進行預防性護理,結果顯示干預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零缺陷干預配合預見性護理在降低治療風險方面效果顯著。護理后,干預組各項凝血指標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1,P<0.05),提示零缺陷干預配合預見性護理可有效改善血液凈化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P<0.05),表明零缺陷干預配合預見性護理提高了患者護理滿意度,可能與護患關系改善、患者主觀能動性和治療認知度的提高等因素關系密切。
綜上所述,血液凈化患者實施零缺陷干預配合預見性護理意義重大,凝血功能、自我護理水平均得到改善,且能有效避免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安全性和患者滿意度均較高,值得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