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超群,趙曼麗,張倫忠,崔峰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濟南 250014;2.濰坊市中醫(yī)院腦病科,濰坊 261041)
腦梗死后抑郁癥(PSD)是中風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是指腦卒中后出現(xiàn)的一系列抑郁癥狀與軀體癥狀,主要以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思維遲鈍、態(tài)度消極、睡眠障礙甚至悲觀厭世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情感障礙性疾病[1]。目前傳統(tǒng)抗抑郁癥藥物如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藥等起效緩慢、不良反應大、價格昂貴,且易產生耐藥性,療效十分局限,而中醫(yī)中藥以其“因證立法、依法選方、隨方遣藥”的辨證論治思維以及不良反應輕微等,在治療本病方面優(yōu)勢更為明顯[2]。中醫(yī)雖無“中風后抑郁癥”的病名,但可將其看作是“中風病”和“郁證”的結合體,患者因病而致郁。“癲狂夢醒湯”一方出自清代著名醫(yī)家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一書中,該方具有理氣活血、解郁醒神之功效,原是為癲狂病而設,但臨床應用不應單純拘泥于癲狂之證,筆者應用癲狂夢醒湯聯(lián)合黛力新治療氣滯血瘀型腦梗死后抑郁癥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在濰坊市中醫(yī)院腦病科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共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本次研究中兩組分別脫落、剔除6例,治療組、對照組最終各完成44例。其中,治療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為45~86 歲,平均(58.96±6.54)歲,病程(4~95)d,平均(38.24±8.68)d;對照組男 23例,女 21例,年齡為40~82 歲,平均(60.24±5.78)歲,病程(7~102)d,平均(40.74±9.42)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所選患者參照:1)中華神經科學會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3]中的“腦梗死”的診斷要點,并經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2)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著的第3版《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中“器質性抑郁”的診斷標準,癥狀以心境低落為主,并且符合以下至少4項:興趣喪失、無愉快感;精力減退或疲乏感;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內疚感;聯(lián)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反復出現(xiàn)死亡的念頭或有自傷行為;睡眠障礙,包括失眠或睡眠過多;食欲降低或體質量減輕;性欲減退等。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量表)-24項版評分≥20分。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中風”及“郁證”的診斷依據,要求應當具備以下主癥:主癥1,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偏身麻木等;主癥2,情緒不寧、心煩抑郁、胸悶脅脹、善太息,或不思飲食、失眠多夢、易怒善哭等。
1.2.3 辨證標準 參照氣滯血瘀證的中醫(yī)證候量表[6],得分≥20分即符合辨證標準,癥見:情志不遂(16分),疼痛(9分),身體某部位脹痛(2分)或竄痛(6分)或腫塊包塊(7分),胸悶(0.5分),舌質紫暗(1分),或有瘀點、瘀斑(4分),脈沉(2分)或脈澀(4分)。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以上中醫(yī)及西醫(yī)診斷標準,抑郁繼發(fā)于中風之后,且臨床癥狀持續(xù)時間≥2周。2)符合以上辨證標準。3)HAMD-24項量表評分≥20分,為肯定有抑郁癥的患者。4)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志清楚,無嚴重失語,能夠配合治療。5)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等。
1.4 排除標準 1)既往有焦慮癥、抑郁癥或其他精神疾病及家族史者。2)智力障礙患者。3)中風后意識喪失、昏迷或嚴重失語的患者。4)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需緊急救治者及惡性腫瘤患者。5)不能服用中藥湯劑及對中藥過敏者。6)妊娠及哺乳期患者等。
1.5 剔除及脫落標準 1)自行退出研究的患者。2)依從性差,未按時服藥、定期復診的患者。3)因病情加重更改服用其他藥物的患者。
2.1 對照組 參照《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7]和《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8],采用缺血性腦卒中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兩組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調脂穩(wěn)定斑塊等治療及控制血壓、血糖等對癥治療,并聯(lián)合黛力新(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71104,生產企業(yè):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早1次,連續(xù)服藥8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癲狂夢醒湯,處方如下:桃仁 18 g,柴胡 12 g,香附 12 g,川木通 3 g,赤芍 10 g,半夏 9 g,大腹皮 12 g,青皮 12 g,陳皮 12 g,桑白皮 12 g,紫蘇子 10 g,甘草 6 g,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中藥湯劑由濰坊市中醫(yī)院煎藥室制備。2周為1個療程,服用4個療程,共8周。
3.1 觀察時間 1)治療前、治療后進行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中醫(yī)證候積分的評分及比較。2)治療前、后進行5-HT的測定及對比。3)治療前、第4周末、第8周末進行HAMD評分比較。4)治療后進行HAMD減分率(總有效率)及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評定。
3.2 觀察指標
3.2.1 量表評定 1)采用HAMD-24項版抑郁量表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2)采用NIHSS量表評價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3)采用氣滯血瘀證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評價患者中醫(yī)證候及癥狀改善情況。4)根據TESS量表中的具體項目記錄治療過程中的不良事件并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比較。
3.2.2 實驗室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并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要求進行5-HT的測定。
3.3 療效評定 采用尼莫地平法,根據治療前后HAMD減分率評價臨床療效。減分率(%)=(治療前HAMD分數(shù)-治療后HAMD分數(shù))/治療前HAMD分數(shù)。1)無效:HAMD 減分率<25%。2)有效:50%>HAMD減分率≥25%。3)顯效:75%>HAMD減分率≥50%。4)痊愈:主要癥狀消失,HAMD減分率≥75%。
所有數(shù)據均用Excel錄入,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構成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例(%)
5.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同組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NIHSS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程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治療前后差值相比較:治療組NIHSS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差值變化幅度較大,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量表、中醫(yī)證候積分情況(±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量表、中醫(yī)證候積分情況(±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44時間節(jié)點 NIHSS量表評分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 17.89±3.92 33.27±5.60治療后 11.24±2.77* 15.36±2.94*差值 6.65±1.15 17.91±2.66治療組 44 治療前 18.45±3.74 34.86±5.25治療后 8.15±2.16*# 9.56±2.35*#差值 10.30±1.58# 25.30±2.90#
5.3 兩組患者HAMD積分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經 Mauchly 球形檢驗,P=0.464>0.05,資料滿足球對稱性條件。處理因素即組別F=14.117,P=0.000,時間因素 F=448.155,P=0.000,均為 P<0.01,可認為兩組患者HAMD積分不等,各時間點患者HAMD積分不等或不全相等。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F=11.868,P=0.000,可認為時間因素與組別有交互作用,見表3。兩組患者HAMD積分平均值隨時間變化趨勢圖如下,見圖1。
表3 兩組患者HAMD積分方差分析
圖1 兩組HAMD積分平均值隨時間變化趨勢圖
5.4 兩組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5-HT水平均較同組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5-HT水平升高程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s)ng/m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5-HT水平比較(±s)n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66.34±4.82 95.98±6.05*治療組 44 68.25±5.87 118.93±5.38*#
5.5 不良反應評定比較 服用過程中根據TESS項發(fā)生次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均予以暫時觀察,未作特殊處理。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分別為11.4%、31.8%,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例
據統(tǒng)計,PSD的發(fā)病率約為20%~60%,許多患者在中風后數(shù)天甚至數(shù)小時內即可并發(fā)抑郁,其中輕度抑郁癥患者約占40%~50%,重度抑郁癥患者可占約10%[9]。PSD患者的治療配合度及依從性均低,影響其遠期神經功能的恢復,甚至還會增加中風病死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嚴重影響預后。
目前西醫(yī)對PSD發(fā)病機制的闡釋大致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原發(fā)性內源性學說,一種是反應性機制學說[10]。前者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假說,即PSD與5-HT、去甲腎上腺素(NE)等神經遞質的增減及其通路的破壞有關[11]。研究顯示,5-HT、NE參與人體的情感、思維、認知、理解等活動,與人類的睡眠、記憶等日?;顒用芮邢嚓P[12-13]。其中,5-HT主要參與人體生理活動的調節(jié),如睡眠、體溫調節(jié)等[14]。內源性學說還包括對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等的研究,BDNF與其他神經遞質具有互相調節(jié)的作用,其損傷后可導致神經元結構及功能的異常,從而導致抑郁的發(fā)生[15]。中風病起病急驟,偏癱、失語、偏盲、甚至尿便失禁等神經功能的缺損對患者而言是身心的重創(chuàng),從而加劇了抑郁的發(fā)生[16]。據相關文獻統(tǒng)計顯示,中風的嚴重程度與PSD患者的病情輕重程度呈正相關,NIHSS評分高于11分比低于11分的患者患上嚴重抑郁癥的概率高9.4倍[17]。因此,當重視PSD患者早期情緒的轉變,采取相應措施預防與治療,使患者重拾信心與熱情,積極康復訓練,從而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預后。
明代徐春甫曾言:“郁為七情不舒,遂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薄杜R證指南醫(yī)案》中有言:“因情志不遂,則郁而成病也……郁則氣滯,氣滯久則必化火熱。熱則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機失度。初傷氣分,久必血分,延及郁勞沉疴?!被颊咴谥酗L病的基礎上加之情志不遂,肝郁氣滯,久病成郁;“氣為血之帥?!睔庑胁粫硠t無以推動血行,久則由氣及血,導致血行瘀滯于腦絡,發(fā)為本病。因此,當疏達氣機、調暢氣血,從而調和陰陽,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18]。
《醫(yī)林改錯》原文中曾言:“癲狂一癥,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如同做夢一樣?!比恢酗L后抑郁癥亦為氣、血、痰阻滯腦絡,癲狂夢醒湯正是行氣以活血、理氣以化痰,氣、血、痰三者兼顧,令人大夢初醒。本方重用桃仁為君,以活血祛瘀,還可潤腸通便以通暢氣機;赤芍清肝火、活血祛瘀,半夏、蘇子皆有燥濕化痰散結之用;柴胡、香附、青皮、陳皮均可疏肝理氣,氣化則血行,氣順則痰消,既可助桃仁活血之功,又可增半夏、紫蘇子化痰散結之力;桑白皮可瀉肺氣、利水,大腹皮、木通可合桑白皮之功以利水降氣,使邪走下焦、清氣上升以滋腦竅;脾為生痰之源,甘草一可補氣健脾化痰,二可調和諸藥[19]。全方諸藥共奏理氣活血、解郁安神之功。
本臨床觀察顯示癲狂夢醒湯能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緒,其機制可能與提高人體內5-HT等濃度有關。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許多活血化瘀藥具有一定營養(yǎng)神經、防止腦部退行性變、改善記憶功能、抗炎的功效,本方重用桃仁,其主要成分苦杏仁苷、桃仁脂肪油、桃仁水提物等可降低血管阻力、抗血栓形成[20];半夏可鎮(zhèn)靜催眠、抗驚厥,還可抗抑郁、興奮迷走神經等[21];赤芍能夠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且其成分赤芍總苷還可保肝、增強記憶;柴胡可保肝、利膽、降脂等[22];癲狂夢醒湯能夠降低血液黏稠性、改善血小板的功能,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23],不僅對以陽性癥狀表現(xiàn)為主的焦慮癥及精神疾病有效,還對以陰性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抑郁癥及癡呆病等效果顯著[24]。
癲狂夢醒湯應用于氣滯血瘀型缺血性中風后抑郁癥患者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抑郁狀態(tài),優(yōu)于單純應用黛力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