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近年來由于水利工程建設、酷漁濫捕、環(huán)境污染等人為干擾因素的增加,不少地方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漁業(yè)資源量下降,不僅表現(xiàn)在水生動物個體小型化、性早熟、性比失衡,甚至不少種類達到瀕危等級。這一現(xiàn)象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政府也迅速出臺相應措施,如2006年2月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yǎng)護行動綱要》,實施漁業(yè)資源保護與增殖行動,包括通過綜合運用各種增殖手段,積極主動恢復漁業(yè)資源。增殖放流是養(yǎng)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tài)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必要行動。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guī)定,用于增殖放流的親體、苗種等水生生物應當是本地種。苗種應當是本地種的原種或子一代,確需放流其它苗種的,應當通過省級以上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論證。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tài)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應當依法經(jīng)檢驗檢疫合格,確保健康無病害、無禁用藥物殘留。也就是說各放流單位在進行增殖放流前,需將擬放流水生生物依法送檢,由符合規(guī)定的檢驗檢疫機構對擬放流水生生物進行種屬和疫病質量檢驗,檢驗結束后出具相關報告,放流單位持檢驗檢疫結果符合相關規(guī)定的檢驗報告或文件方可進行增殖放流。形態(tài)結構是水生生物遺傳種屬特性的外化,通過觀測水生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是鑒定其種屬特性的最快捷的方法之一。筆者對3種增殖放流魚類的形態(tài)特征及部分質量指標進行檢驗如下,以期為增殖放流單位及主管部門提供參考。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屬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黃顙魚屬(Pelteobagrus);鱖魚(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鱖屬(Siniperca);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Yih)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鲌亞科(Culterinae),魴屬(Megalo‐brama)。
實驗用的黃顙魚、鱖魚和團頭魴均于2021年9月采自湖北省荊州市某養(yǎng)殖場。
1.2.1 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
觀察3種實驗魚的外形特征并拍照記錄,用電子天平(精度為0.1 g)稱重和自制量魚板(精度為1 mm)測量全長、體長。參照“GB/T 18654.3養(yǎng)殖魚類種質檢驗第3部分:性狀測定”中的方法,全長為個體的總長度,即魚體吻端至尾鰭末端(與頭尾軸平行)的距離;體長為魚體吻端至最后一枚脊椎骨末端(與頭尾軸平行)的距離,即吻端至側線鱗最后一個鱗片末端(與頭尾軸平行)的距離。在具體測量中,對于有鱗魚類,以吻端至側線鱗最后一個鱗片末端(與頭尾軸平行)的距離為測量體長;對于無鱗魚類,以吻端至最后一枚脊椎骨末端(與頭尾軸平行)的距離為測量體長,最后一枚脊椎骨的具體位置通常以其尾部的折痕為標志。
1.2.2 可數(shù)指標
參照SC/T 9401-2010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guī)程中的要求,確定以下質量可數(shù)指標:
死亡率:死亡個體數(shù)占樣本總數(shù)的百分比;
傷殘率:發(fā)育畸形或肢體殘缺、損壞的個體數(shù)占樣本總數(shù)的百分比;
體色異常率:體色異常的個體數(shù)占樣本總數(shù)的百分比;
掛臟率:體表掛有附著性纖毛蟲以外的附著物的個體數(shù)占樣本總數(shù)的百分比。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進行分析。
黃顙魚:體長,自吻端向背鰭起點處上斜,背鰭起點處體最高;前部較寬,自背鰭基向尾部逐漸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呈弧形,下位,上頜稍長于下頜,上下頜均具有細齒。上、下唇在口角相連。前后鼻孔分離,相距較遠。眼小,側上位,眼瞼稍隆起,眼間隔寬。須4對,鼻須達眼后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后;頤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nèi)側一對長。背鰭第二根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前緣光滑,后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距離小于至尾鰭基部距離。胸鰭硬刺發(fā)達,末端近腹鰭,后緣均具有鋸齒,前緣鋸齒小而密,后緣鋸齒粗壯且疏。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與臀鰭相對。腹鰭短小,起點稍后于背鰭基末端。臀鰭基部長,起點位于脂鰭起點垂線之前。尾鰭深叉形,兩葉等長,葉端圓。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并有三塊斷續(xù)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黃顙魚外觀見圖1。
圖1 黃顙魚外觀
鱖魚:體高而側扁,頭后隆起或呈淺弧形??诖?,端位,口裂略傾斜。上頜骨末端可伸達眼后緣,下頜稍突出于上頜之前。上、下頜前端的小齒擴大成犬齒狀。前后鼻孔靠近,居眼前方。前鼻孔有瓣膜,后鼻孔小。前鰓蓋骨后緣具有4-5枚棘,鰓蓋骨后緣具有2個平扁的棘。背鰭前部分為棘,后部分由分枝軟條組成。體被小圓鱗,頰部、鰓蓋和腹鰭之前的腹部具鱗。體色黃綠,腹部白色。自吻端穿過眼至背鰭起點處有一斜形褐色斑條,背鰭棘中部處有一較寬的褐色垂直斑條,向下可達胸鰭后緣處的距離。奇鰭上均有暗棕色的斑點連成帶紋。鱖魚外觀見圖2。
圖2 鱖魚外觀
團頭魴:體高而側扁,呈菱形。頭小,吻鈍圓,口端位,口裂較寬,上、下頜角度小。側線橫貫于體側中央,鱗片中等大小。腹部自腹鰭至肛門有皮質棱,尾柄短。上、下頜角質薄而窄,上頜角質呈三角形。背鰭起點稍后于腹鰭起點。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最后一枚不分支鰭條粗短,其長一般短于頭長。胸鰭短,不達或僅到腹鰭基部。臀鰭稍長,尾鰭深叉,上眶骨略呈三角形。體側鱗片基部淺色,兩側灰黑色,在體側形成數(shù)行淺色縱紋。團頭魴外觀見圖3。
圖3 團頭魴外觀
3種實驗魚的規(guī)格范圍見表1。
表1 實驗魚規(guī)格
黃顙魚:體背部黑色,腹部黃色,透明,軀干部和尾部體側具3-4道黑色橫斑。體形正常,鰭條完整。體色正常,體表光滑有黏液,游動活潑。
鱖魚:體形正常,鰭條、鱗被完整,斑紋明顯,已具有成魚的特征。體色正常,體表干凈、光滑有黏液,游動活潑,規(guī)格整齊。
團頭魴:體形正常,鰭條、鱗被完整。體色正常,體表干凈、光滑有黏液,游動活潑,規(guī)格整齊,活力強,外觀完整,肉眼能明顯分辨出團頭魴的特征。
3種實驗魚的質量可數(shù)指標見表2:
表2 實驗魚的可數(shù)指標
黃顙魚的外形特征與“SC 1070-2004黃顙魚”中外形特征描述部分一致,鱖魚的外形特征與“SC 1037-2000鱖”中外形特征描述部分一致,團頭魴的外形特征與“GB/T 10029-2010團頭魴”中外形特征描述部分一致,可初步判定3種增殖放流魚類的種類,畢竟與上述3種魚類種質標準中外形特征描述完全一致的其它魚類很少甚至沒有。結合此次增殖放流黃顙魚的規(guī)格大小,與“SC 1070-2004黃顙魚”中“各年齡組魚的實測體長和實測體重”值對照,初步判定此次增殖放流的黃顙魚以1齡居多,可能存在少量2齡魚類。此次增殖放流黃顙魚的規(guī)格范圍大多數(shù)大于“SC/T 1124-2015黃顙魚親魚和苗種”中“黃顙魚魚種規(guī)格”范圍,因此此次增殖放流的黃顙魚絕大部分已達成魚規(guī)格。結合此次增殖放流鱖魚規(guī)格范圍,與“SC 1037-2000鱖”中“鱖各年齡組魚的體長和體重實測平均值”對照,初步判定此次增殖放流的鱖魚為0-1齡。結合此次增殖放流團頭魴的規(guī)格大小,與“GB/T 10029-2010團頭魴”中“團頭魴各年齡組魚的體長和體重實測值”對照,初步判定此次增殖放流的團頭魴為0-1齡。此次增殖放流團頭魴的規(guī)格大于“GB 10030-2006團頭魴魚苗、魚種”中“魚種規(guī)格”范圍,因此此次增殖放流團頭魴已達成魚規(guī)格。
此次增殖放流鱖魚的感官質量符合“SC/T 9430-2019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guī)范鱖”中的感官質量要求,可數(shù)指標中死亡率、傷殘率及體色異常率之和小于5%,符合該標準中的可數(shù)指標要求。由于此次增殖放流中的大部分黃顙魚和團頭魴已達成魚規(guī)格,2種魚的感官質量和可數(shù)指標并不適宜參照“SC/T 1124-2015黃顙魚親魚和苗種”和“GB 10030-2006團頭魴魚苗、魚種”中的感官質量和可數(shù)指標要求。依據(jù)“SC/T 9401-2010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guī)程”中“感官質量”和“可數(shù)指標”的要求,本次檢驗中黃顙魚和團頭魴符合以上兩項指標。至于放流物種的質量要求,還需要從疫病和農(nóng)獸藥殘留等方面進一步檢驗。
隨著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力度的加大,放流的品種范圍可能會逐漸增多,但現(xiàn)有的有關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guī)范的標準有限,如本次檢驗中沒有專門針對黃顙魚和團頭魴的增殖放流技術規(guī)范標準,盡管有其魚苗、魚種標準,但相對于增殖放流技術規(guī)范還是缺乏許多具體有利于指導增殖放流操作的規(guī)范性說明,建議加大支持更多種魚類增殖放流技術規(guī)范的標準制定工作力度。
(通聯(lián):430023,湖北省武漢市武大園1路8號 電話:027-8178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