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2020—2021學年,筆者嘗試在多節(jié)省市示范課中用大概念單元教學建構國家民族認同,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同時也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在實踐中反思,我對大概念單元教學建構國家民族認同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本文就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時期”中大概念“改革開放”為例展開說明。
一、基于大概念單元教學建構國家民族認同之依據(jù)
(一)基于課標創(chuàng)新大概念單元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歷史學科的本質:“凝練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新教學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景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基于此,創(chuàng)新大概念單元教學十分迫切:一方面因新教材綱要體現(xiàn)脈絡、趨勢、規(guī)律、主題,另一方面因日常教學課時緊、任務重、要求高、跨度大、時間長、較龐雜,故創(chuàng)新大概念單元教學是高效完成教學任務、落實核心素養(yǎng)、建構國家民族認同的最有效策略。
(二)基于課標凝練出本單元大概念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員鄒櫻總結“大概念”具有三大特征:唯物史觀、歷史概念、階段特征。凝練高屋建瓴、高立意的單元大概念最關鍵的是立足課標。本單元主題鮮明、關注現(xiàn)實,包含兩課八子目。課標描述: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深入梳理其內在邏輯:緣于改革開放,建設時期的中國開辟了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為改革開放,新中國獲得巨大成就,故凝練出大概念“改革開放”,既統(tǒng)攝整個單元,又巧妙地建構國家民族認同,增強“四個自信”;還凸顯世界視野,在世界大變革中追求中國百年大發(fā)展。
二、基于大概念單元教學建構國家民族認同之策略
(一)情境創(chuàng)設,熏陶國家民族認同
1. 鐘老現(xiàn)身華附,勵志名言引領
課前、中、后通過音樂、圖片、視頻陶冶情操,逐步掀起國家民族認同的高潮。課前播放《我和我的祖國》,深情地喚起學生內心對祖國的熱愛和依戀。結合時政2020年12月12日華南師大附中132周年校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華附杰出校友鐘南山院士回到母校,寄語學子:“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我們處在盛世,以后還有更大的盛世。”盛世源于我國什么重大決策呢?引出本單元大概念“改革開放”,熏陶國家民族認同。課中播放人民日報視頻《中國動態(tài)GDP》,看到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那一刻,全場師生掌聲雷鳴,掀起國家民族認同的高潮。
2. 學生親身體驗,自主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布置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激發(fā)學生好奇心、開展自主探究的多樣形式:創(chuàng)設經(jīng)典情境、組織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開展問卷調查等,讓學生在探究改革開放來龍去脈、前世今生的過程中,增強國家民族認同感。
3. 教師激情演講,思辨畫龍點睛
在深度學習的課堂上,教師應在關鍵處畫龍點睛,熏陶國家民族認同。歷史教師的語言激情和表達功底、感染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再好的思辨張力,都需要教師用語言、語氣、神情、動作、思維力來感染學生,即言傳身教。例如,用激情、堅定的語氣組織語言:“改革意識本質是問題意識、不退縮精神。為什么要走一條充滿挑戰(zhàn)的路?因為走才能揭曉答案。為什么敢走?因為走才能開辟道路?!庇秩?,用自豪、敬佩的語氣組織語言:“我們來總結一下改革開放的背景,有迫切性,也有可能性。偉人鄧小平有大胸襟、大圖紙。解決當下現(xiàn)實問題,面向世界,最后由中國引領世界。透過我們學校大門的‘三個面向就能感受到鄧小平的大胸襟、大圖紙?!?/p>
(二)史料互證,激發(fā)國家民族認同感
展示20世紀70、80、90年代一系列的史料,讓學生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雖不是一帆風順,但英明的黨中央根據(jù)國情不斷調整,不斷深入地進行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這是新中國最成功的創(chuàng)舉?;仡櫢母镩_放的歷程,黨實事求是,勇于探索,人民群眾頑強拼搏,從農(nóng)村突破口到城市攻堅戰(zhàn),再到90年代的瓶頸突破,使國家變得繁榮富強。
例1:70年代農(nóng)村突破口——勇
人民大公社時期的貧窮告訴我們生產(chǎn)關系應適應生產(chǎn)力水平。窮則思變。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小崗村是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發(fā)源地。1978年,18位農(nóng)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簽了“托孤協(xié)議”。為何要簽“托孤協(xié)議”?他們會有什么風險?體現(xiàn)了小崗村農(nóng)民什么精神品質?體現(xiàn)了敢于挑戰(zhàn)、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犧牲的精神。對此,我總結為一個字“勇”。
例2:80年代城市攻堅戰(zhàn)——分
農(nóng)村作為突破口取得勝利,也為城市改革奠定基礎,迎來攻堅戰(zhàn)——國有企業(yè)改革。1984年,55名廠長、經(jīng)理聯(lián)名寫信給福建省委書記:“我們認為放權不能只限于上層部門之間的權力轉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權力落實到基層企業(yè)。為此,我們懷揣冒昧、大膽地向你們伸手要權,請給我們松綁,給我們必要的權力?!爆F(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特點是政企分開、各司其職,我總結成一個字“分”。
例3:90年代堅定確立目標——睿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改革進入關鍵時期,反思中國該何去何從。為打破禁錮,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在南方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分析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chǎn)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我總結為一個字“?!薄?/p>
讓學生在精選的典型史料中體味:正是在黨和政府的睿智、嚴謹、精細的決策之下,和人民群眾勇于創(chuàng)新、團結一致的共同努力之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任務驅動,增強國家民族認同感
我在本課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導入到三個任務驅動,再到課后延伸,提出一系列思維遞進、邏輯嚴密、理性思辨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深度學習,在探究中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升歷史解釋能力,滲透國家民族認同意識。具體操作是緊扣本單元大概念“改革開放”,圍繞“是什么”“為什么要”“為什么能”“如何做”“怎么證明行”展開問題鏈。
導入:鐘南山院士說“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中國還將有更大的盛世”,盛世的原因是什么?
任務一:為何在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
1978年前有哪些不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生產(chǎn)關系和上層建筑?為什么要改革?為什么能改革?
任務二:面對困難,中國人如何改革開放?
為何小崗村的村干部要簽“托孤協(xié)議”?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在哪里?之后的攻堅戰(zhàn)是什么?確立了什么目標?
任務三:如何論證“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一觀點?
課后延伸:當今世界百年大變局與中國百年大發(fā)展同步交織激蕩,為抓住2025年中心擺回亞洲大陸腹地的機遇,中國應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正如鐘南山院士所說:“我們將要迎接中國更大的盛世!”莘莘學子是祖國的未來,應明白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做到心懷天下,心系祖國,拓寬世界視野,勇于承擔自己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四)學術引領,升華國家民族認同感
筆者一直致力于打造學術性思辨的歷史課堂,大概念單元教學升華國家民族認同感,離不開學術引領和世界視野的熏陶。唯有了解學術前沿動態(tài),才能幫助師生打破僵化的思維、開闊視野,在全球視野下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地位及其承擔的使命和發(fā)揮的作用。那么,在兩個百年變局中,我們個人又將如何迎接挑戰(zhàn)、完成國家使命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呢?在學術爭鳴式的深入探討中,全體師生的國家民族認同感得以升華。
注: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教育科研“強師工程”資助項目,系課題“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家民族認同建構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6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