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教育的主陣地之一。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教育時,存在著深度不夠、著力點少、輕視情感、形式單一、素材不豐富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教育時,應注意全面挖掘教材、引領學生情感、豐富學習資源、運用多種方法,以切實落實“厚植”目標。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愛國情懷;反思;建議
一、 引言
“立德樹人”是黨和國家對教育教學提出的根本任務,無論什么學科,都應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視為重要任務。而在德育內容體系中,愛國又是其核心,談到德育,教師應將愛國情懷的滲透視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兜赖屡c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德育是其基礎教學內容。因此,對學生進行有效、有質的愛國情懷教育,教師責無旁貸。
2019年召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特別提出了“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這個要求?!昂裰病倍质菍λ颊處熼_展愛國教育提出的更高、更具體要求,要落實這個目標要求,我們就需要靜下心來,對自身教學思想、實踐進行反思并優(yōu)化,以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愛國教育推向更高層面。
二、 厚植愛國情懷的教學反思
(一)深度不夠
“厚植”二字,具有“厚重”“飽滿”“融入”等含義,即應使學生有深度的感悟、認同。愛國思想、觀念不能僅停留在表層認知、了解,而是使學生認同內涵、融入靈魂,使之成為自身固有的、穩(wěn)定的思想理念。這就好比是莊稼防蟲害,噴霧打農藥只能從外層起到保護作用,風一吹、雨一打,農藥就會失去作用。最好的方法是使莊稼本身具有抗蟲害的基因。當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愛國情懷教育其實很多停留在了簡單認知層面。即學生通過聽講,知道了“應該愛國”,但又說不出“為什么應該愛國”“應該怎樣做”等。如,在學習“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時,教材中提到我國對一些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提供了大量無償幫助的案例。如果教師不帶領學生去解析這些援助行為的意義,那么學生就可能只是簡單認為中國是個“樂于助人”的好國家,但并不能理解這種行為對全世界共同繁榮的深遠發(fā)展影響(受益者從長遠看也包括中國自身)。這樣淺層的愛國思想,顯然會使學生認同度降低,深度不夠。
(二)著力點少
其他學科開展愛國情懷教育,受教材影響較少,教師可以自由地進行創(chuàng)新、融合,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學科,教師反而會拘泥于教材的編排。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教育時,教師多是嚴格按教材的內容和規(guī)劃來組織的,教材中講什么內容,就教什么內容。教材中沒有涉及愛國主題的時候,教師就會把愛國情懷教育先擱置一邊。從整體上看初中教材,七年級上下兩冊基本不涉及顯性的愛國教育內容,重點在青春期心理、基本社會公德和法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直到八年級上冊的最后一個單元(“維護國家利益”)才明確地開始涉及愛國主題,比較集中的愛國內容教育是在九年級上下冊中。分析以上教材編排可以看出,如果教師只按教材來組織愛國情懷教育,則著力點太少,持續(xù)性和力度不足。
(三)輕視情感
教師在教學中輕視學生的學習情感,而直接向學生灌輸愛國理論、理念,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認為愛國是“政治”教育,不管學生愿不愿意聽和接受,都必須要學,因而,也就沒必要去考慮學生的情感。這種錯誤理念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有抵觸心理。我們都知道“親其師而信其道”這個理論,當學生的學習情感處于負面狀態(tài)時,往往不太容易接受教師所傳遞的觀念。也就是說,在負面情感下,學生對愛國理念的認同度比較低;第二,學生的思維處于低效狀態(tài)。要想使學生學得“厚”,理解并認同愛國理念,教師就必須引導其經歷獨立的思考和辨析的過程,僅靠教師講、學生聽,只能是一種淺層的知識接收。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學生的情感越愉悅、越興奮,其思維就越活躍高效,反之,則思維處于停滯狀態(tài),學生只接收信息,而不對其加以思考。
(四)形式單一
初中生還沒有深度參與社會生活,他們一般很難單一地從理論的角度把握和理解愛國理念。一般來說,要想使他們有深度地理解愛國理念并建立愛國情懷,更多需要借助感性體驗、直觀感悟的方式。而當下,不少教師是采用了直接、單純講授理念的方式,即便是舉了一些案例,也多是初中學生接觸不到、理解不了的“成人世界”。此外,從多元智能理論上分析,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認知習慣和思維路徑,單一的教學形式很難適應、滿足所有學生在這方面的差異。因而,單一形式下的教學,就會出現(xiàn)學生間學習質量、效果的明顯分層。
(五)素材不豐
初中學生抽象理解理論難度較大,因而教學素材是支撐學生感性理解和認同的必備條件。在這些感性素材的使用上不夠豐富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素材完全來自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體驗等有差異,不能起到強化認知的作用。比如,“踏上強國之路”一課中,教材以“校史館”為情景,通過學校教學條件的變化來說明祖國的發(fā)展變化。但不是每個初中學校都有校史館,即使有也不一定與教材中所描述的變化一致。這就很難引起學生共鳴;第二,素材過于簡單。還是“踏上強國之路”這一課,教材中展示“1978年小崗村嘗試大包干”的塑像照片來闡釋改革之路,但學生的父母在那個年代剛剛出生,學生本人是不可能對那個特定年代有經驗性認知的,僅憑一張塑像照片不能使學生理解改革的“一聲驚雷”的含義。
三、 厚植愛國情懷的幾點建議
(一)全面挖掘滲透
除了特定指向家國情懷教育的章節(jié),在進行其他內容教學時,教師也應有意從教材中挖掘能夠引導學生建立愛國情懷的因素,進行常態(tài)化的滲透教學,從而使愛國教育貫穿整個初中階段,使之成為一個鮮明而持續(xù)的教育主題。只要教師有意識去做,相關因素是很容易找到的。比如,教學“活出生命的精彩”,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追求有意義的人生、做有意義的事。其實,教師引導學生對人物、事件案例進行深入的辨析,就可以引申到愛國理念上去。如,教材中以雷鋒的螺絲釘精神引導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精彩的、有意義的人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深入思考,“雷鋒為什么要勤儉節(jié)約?為什么要無私地幫助別人?難道節(jié)約是為了積累個人財富?幫助別人是為了個人榮譽?”用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向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富強這些層面去想,理解祖國的強大、發(fā)展要靠眾多像雷鋒一樣的“小人物”的,從而使學生樹立從自身做起為祖國繁榮強大而做出貢獻的意識。
(二)引領學生情感
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教育的時候,切忌直接地理念宣教和灌輸。即便是需要進行一些理念、理論方面的闡釋,也最好先把學生的學習情感調動起來,使之樂于聽、主動思,這樣才會產生積極效果。在這方面,較有效的方法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結合,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講故事、實事新聞或創(chuàng)設情境等,都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積極學習情感。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追求民主價值”這一課時,教師先拋出一個有趣的話題,“大家在選班干部的時候,是先進行投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但最后,班主任往往還會對最終投票結果進行調整,你認為自己的民主權被剝奪了嗎?”從這個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話題切入教學,立即引發(fā)了大家的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以類比方式去解析后面要學習的國家層面的民主問題,最終完成對我國民主制度的認同。
(三)拓展學習資源
根據(jù)學生經驗、心智、心理及認知規(guī)律等因素,教師需要對學習的素材資源進行拓展,使之豐富、豐滿、立體,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感性層面完成對愛國理念的理解和接受。如前面提到的“踏上強國之路”兩個案例,教師可根據(jù)需要分別進行拓展。有關“校史”的案例,教師可以采用轉移法,用自身學校的歷史資料替代教材中的資料,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己學校發(fā)展的情境。如展示學校的老照片、講一些過去的故事等,使之與學生自己親眼所見的當下環(huán)境條件形成對照,從而引起學生對國家發(fā)展的自豪、自信;對第二個案例,教師則可采用拓展法。網(wǎng)上有詳細介紹“小崗村大包干”時代背景的資源(紀錄片、視頻、照片等),教師可以將這些資源整理制作成課件,播放給學生看,使他們真正了解這18位普通農民當年簽訂“契約”的改革意義,以及國家實行改革后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建立對自己國家發(fā)展的信心,僅靠課本上一張雕塑照片顯然不能達到這種教學效果。
(四)形式方法多樣
教學形式方法多樣,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使學習過程變得更生動有趣,避免學生產生倦怠感;二是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總有一種方式是符合某位學生的。如有的學生習慣于直觀理解,而有的學生習慣于體驗感悟;三是多種形式指向同一教育方向,形成合力,使學生從多視角理解感悟,從而學得“厚”,并易于內化。如,傳統(tǒng)文化是進行愛國情懷教育主要途徑之一,在教授“守望精神家園”時,我設計了兩種教法:第一,生活經驗交流法。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基于個人經驗來探討中國的民族和傳統(tǒng)節(jié)日。說一說自己的旅行見聞,到過祖國哪些地方,和哪些民族的人打過交道,這些民族的人有哪些特點和習俗,他們是否能與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再聊一聊自己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經歷和所了解的風俗等,說一說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所包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理念有哪些;第二是主題手抄報或郵票設計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自認為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符號(如某個古建筑、某個人物等),用手抄報或設計主題郵票的方式把這個符號呈現(xiàn)出來。然后進行展示、交流和評比。這兩種方式的共同特點是引導學生以經驗、信息為感性材料,圍繞傳統(tǒng)文化主題進行自我提煉和感悟,其強調的是理念的自悟和自主生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理念引導、梳理,幫助學生由感性認知向理性理解、認同遷移,從而使之最終實現(xiàn)對中華文化的悅納,真正將愛國情懷根植于內心。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陣地,其中培養(yǎng)愛國情懷是一個核心任務。針對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愛國情懷中存在的深度不夠、著力點少、輕視情感、形式單一、素材不豐等問題,建議教師全面挖掘教材、重視對學生情感引領、拓展豐富學習資源和采用多樣教學形式方法等策略??偟膩碚f,要想培養(yǎng)初中學生愛國情懷,教師應不僅使學生在表層上了解愛國理念,更應使學生將愛國情懷內化于心、外行于事,抓住“厚植”二字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海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J].輕松學電腦,2019(1):332.
[2]陳春萍.體驗式學習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12):173.
[3]黃淑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淺談[J].考試周刊,2019(13):124.
[4]牛曉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J].吉林教育,2019(4):76.
作者簡介:黃海英,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學。
①文章為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學政治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yǎng)基地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研究”(項目批準號:ZXZZ-2019005)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