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y Lefebvre,焦 杰
國際商會成立于1920年,為旨在促進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展的非政府間組織,職責是制定非強制性準則,以供世界各地的專業(yè)人士納入合同中,其在這一領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在國際商會所制定的各類規(guī)章、條款中,于1936年頒布并定期更新的《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1)國際商會:《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n°@723EF,巴黎,2019年,前言。無疑是重中之重,該文件最新修訂版于2019年秋季發(fā)布,已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
使用國際貿(mào)易術語對國際買賣合同的作用至關重要,它避免了各方冗長的談判,有利于提高國際貿(mào)易的效率。這些術語由三個字母組成(如FOB、CIF、FCA等),用于界定交易中的某些基本要素。由于國際貿(mào)易術語的定義涵蓋了買賣雙方的相互義務,其不必在貿(mào)易合同中再進行詳盡地描述。需要注意的是,術語僅涉及雙方就所售商品交付的權利與義務,其中包括以下內(nèi)容:1)運費與保險的承擔;2)進出口貨物的通關;3)風險轉移;4)所售貨物的實體交付(包裝、地點和運輸?shù)?。
因此,《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不能代替雙方簽訂的合同,因為它不能處理需協(xié)商的眾多基本問題,如:
-所售商品的特性;
-支付的期限、地點、支付方式或幣種;
-合同解除時的救濟程序;
-延遲履行及其他違約所造成的大多數(shù)后果;
-制裁的影響;
-稅收問題;
-進出口禁令;
-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
-知識產(chǎn)權;
-爭議解決的方式、地點與適用法律。
此外,國際貿(mào)易術語并不處理所售商品的所有權轉移問題,也不適用于買賣合同的附件(2)國際商會:《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n°@723EF,巴黎,2019年,第3頁。。因此,除非有當事人有其他文件明示,否則《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的相關規(guī)則并不適用于運輸、保險合同和付款證明(通常以信用證的形式出現(xiàn))。
《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不是定義諸如FOB、CIF、FCA等貿(mào)易術語的唯一方法,國際合同的各方一般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明確其含義:1)參考諸如《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等標準化規(guī)則; 2)在合同中注明適用的內(nèi)國法; 3)在買賣合同的特殊條款中明確解釋可能涉及的問題(一些關于銷售谷物、油類等商品的標準合同中是這樣做的,如谷物與飼料貿(mào)易協(xié)會標準合同(3)谷物與飼料貿(mào)易協(xié)會,Grain and Feed Trade Association,https://www.gafta.com.、國際油、油籽和油脂協(xié)會標準合同(4)國際油 、油籽和油脂協(xié)會,F(xiàn)ederation of Oils,Seeds,and Fats Associations,https://www.fosfa.org.以及巴黎谷物貿(mào)易協(xié)會標準合同(5)巴黎谷物貿(mào)易協(xié)會,Incograin,www.incograin.com.)。毋庸置疑,不同的規(guī)則對貿(mào)易術語的定義有所不同,可能會使相同的問題得到不同的答案,下文將通過兩個案例來說明。合同各方還可以同時運用這幾種方式,例如,鑒于國際貿(mào)易術語并不能涵蓋買賣合同的所有方面,當事人在使用術語的同時可將國家法律作為補充(6)在魁北克,當事人還可約定其合同適用《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但是,該公約也不能涵蓋買賣合同可能涉及的所有問題,仍需選擇一國法律作為補充。(見Guy LEFEBVRE et Emmanuel SIBIDI DARANKOUM,《La vente internationale de marchandises:la Convention de Vienne et ses applications jurisprudentielles》,dans Denys-Claude LAMONTAGNE,Droit spécialisé des contrats:les contrats relatifs à l’entreprise,Cowansville,éditions Yvon Blais,1999,p.385)此外,國內(nèi)立法會賦予當事人某些義務,如需符合安全或環(huán)保要求。(見CHAMBRE DE COMMERCE INTERNATIONALE,INCOTERMS 2020,Publication n°@723EF,Paris,2019,p.3.)。
誠然,本文無法闡釋國際貿(mào)易術語的所有特征,筆者將僅分析某些基本要素,并指出當事人由于不了解《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與國家法律或商業(yè)慣例對同一術語的定義不同而可能產(chǎn)生的糾紛(7)商業(yè)慣例有時也可用于確定貿(mào)易術語的具體涵義。此外,還應思考《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本身是否屬于商業(yè)慣例的范疇,對此,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和仲裁判例意見不一。(見LEFEBVRE,Guy et JIAO Jie,《L’utilisation du terme de commerce FOB:une incertitude pour les commer?ants !》,dans Eppur si muove:The Age of Uniform Law-Essays in honor of Michael Joachim Bonell,to celebrate his 70th birthday,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Private Law,(ed.) Rome,2016,vol.2,pages 1759-1770.)。
《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共包含11個貿(mào)易術語,分屬于兩個主要類別。第一類與2010年及以前的《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相同,是用于海運與內(nèi)河水運的術語(包括FAS-船邊交貨,F(xiàn)OB-船上交貨,CFR-成本加運費,CIF-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而其他貿(mào)易術語則適用于所有其他運輸方式,或“多式聯(lián)運”(包括EXW-工廠交貨,F(xiàn)CA-貨交承運人,CPT-運費付至,CIP-運費、保險費付至,DAP-地點交貨,DDP-完稅后交貨,以及新術語DPU-卸貨地交貨)。選用術語時,出現(xiàn)在術語之后的地點非常重要,因為除以C開頭的術語外,其他組術語中,該地點都涉及貨物的交付和風險轉移問題。D組術語中,指定地點“既是交貨港,又是目的港,賣方須安排運輸貨物到該地點”(8)國際商會:《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n°@723EF,巴黎,2019年,第3頁,第3頁,前言。。而C組術語中,指定地點則表示“賣方必須組織運送貨物至此地并承擔運費,但此處并非目的港?!?/p>
在《2020年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的更新內(nèi)容中,有旨在提高貨物運輸安全性的新規(guī)則,根據(jù)貨物特點和運輸性質(zhì)對靈活確定保險范圍的規(guī)定修改,以及一些FCA-貨交承運人術語項下關于已裝船提單的新規(guī)則。此外,與2010年及以前的版本相比,《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對每個貿(mào)易術語都進行了更詳細的解釋說明,從而方便使用者理解。
特殊國際貿(mào)易術語的選擇源于多種考慮。首先,為減少自己的責任,賣方會試圖將貨物損毀的風險盡早轉移給買方。因此,賣方希望使用的術語能在其將貨物從倉庫就交付給買方并轉移風險。根據(jù)這種術語的規(guī)則,買方負責訂立運輸合同、保險合同,并負責進出口貨物的清關。與此相反,如使用有利于買方的貿(mào)易術語,賣方將承擔大部分責任,而貨物的損毀風險則會在盡可能靠近買方國內(nèi)倉庫的位置時被轉移。DAP-地點交貨、DDP-完稅后交貨和DPU-卸貨地交貨等D組術語是對買方最有利的。為確定特定合同中當事人可以接受的貿(mào)易術語,其他因素也需要考慮,其中包括運輸基礎設施的質(zhì)量、海關人員的受賄情況、氣候條件(颶風、龍卷風、嚴冬、過熱等)、司法獨立性與國際貿(mào)易法院專業(yè)性、勞資糾紛的頻率等。以上因素都可能影響對風險的評估與所產(chǎn)生的服務費用。在實踐中,當事人往往會尋求折衷方案,并使用雙方都承擔部分風險的貿(mào)易術語,例如在承運人控制貨物后轉移風險。他們還將分攤簽訂各項合同以及進出口報關的有關義務。
其他因素也可能影響當事人的選擇。比如,一個沒經(jīng)驗或公司內(nèi)部沒有國際業(yè)務部的買方往往更愿意按照CIF-成本、保險費加運費的方式進行交易。按照這種出售方式,賣方將承擔運輸與保險合同的費用。但同時,還應考慮國家干預,例如國家出于貨幣原因而禁止某些貿(mào)易術語。如果交易須以強勢貨幣(歐元、美元等)支付,且買方所在國家正遭受嚴重經(jīng)濟危機,則國家可能禁止各方使用術語CIF,因為這類貿(mào)易術語涉及到向國外賣方支付保險與貨運的相關費用。
如上所述,各方通常都會做出讓步,并在買賣中使用折衷的貿(mào)易術語。為闡釋這一點,本文將選取《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中的FOB-船上交貨這一術語進行分析,其在國際貿(mào)易中被廣泛應用。當然,我們也可以以《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中其他兩個F組術語亦或是C組的4個術語為例,但FOB的情況更為典型,并會揭示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
所有《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中的術語均按照統(tǒng)一的格式進行解釋說明,將所有義務分為從A1/B1到A10/B10的10個欄目,A類代表賣方義務,B類代表買方義務(9)國際商會:《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n°@723EF,巴黎,2019年,第2頁。。下表為各欄目的一般性解釋,本文將逐項分析FOB術語所示的各項義務。
表1
根據(jù)A1和B1項,賣方必須提供符合買賣合同約定的貨物、相符的商業(yè)發(fā)票,以及合同可能要求的任何其他符合證據(jù)。而買方則應按合同約定支付貨款。商業(yè)發(fā)票應載有交易的主要內(nèi)容(買賣雙方的名稱和地址;商品的數(shù)量、質(zhì)量、重量和價格;交貨和付款條件;運輸成本等),用于計算關稅和管理配額。為驗證貨物的合格性,通常需提供檢驗證書,該證書通常由商業(yè)公司簽發(fā),以證明所發(fā)的貨物與訂購的貨物相符。
A2和B2項規(guī)定的義務與貨物的交付相關。賣方必須在指定裝運港于約定的日期或期限內(nèi),根據(jù)該港口的慣例,將貨物放置于買方指定的船舶上。而買方必須從交付這一刻起接收貨物。《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并未規(guī)定違背這些義務的后果,但違約時可適用合同法的相關內(nèi)容。
根據(jù)A3和B3,一旦貨物在裝運港裝船,風險便從賣方轉移給買方。這一規(guī)定的意義在于,貨物損毀滅失的風險將在賣方履行了交付義務時立即轉移給買方,而與所有權轉移或簽訂合同等其他行為無關。確切地說,風險轉移是從貨物被放置到某一位置(對于裝載在集裝箱中的貨物通常指甲板,而對于其他類型的貨物則是指貨艙)的那一刻開始的。這些條款適用于貨物在存儲、裝載、卸貨以及運輸過程中的常見風險。但是顯然不適用于賣方在包裝或貨物標志上有過失的情況,如出現(xiàn)此類問題,賣方在風險轉移后依然對發(fā)生的損失負有責任。
A4和B4則規(guī)定,在FOB-船上交貨術語下,買方應自負費用訂立運輸合同。但這項義務往往會被合同中的某一條款代替,例如規(guī)定賣方向買方提供可轉讓海運提單(對此,承運人負有隱性義務,即只能將貨物交付給提單的持有人),并記載裝運港、目的港、承運人名稱和貨物說明。提單通常應為清潔提單,即沒有加注任何有關貨物或包裝有缺陷情況的批注,并且應注明貨物已裝船以及是否已付運費(10)見Guy LEFEBVRE,《L’expression “fret payé d’avance” rend-elle le destinataire responsable du paiement du fret?》,(1997) 57 R.du B.169-172.。其可轉讓性使得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可以被轉售并能夠憑單據(jù)向議付行兌付貨款。
A5和B5則規(guī)定,買方應自行承擔購買保險的責任;除向買方提供必要的參保所需信息外,賣方無需承擔其他關于保險的責任。實踐中,在貨物風險未轉移時,即貨物交付給承運人之前,賣方可能會為貨物購買保險。因此,這項規(guī)定可能因賣方訂立的保險合同覆蓋了從賣方出庫到買方入庫這段時間而被忽略。由于保單具有可轉讓性(11)《加拿大海上保險法》,1993年,第51條。,貨物在運輸期間可以被轉賣給第三方或作為銀行融資的擔保。
A6和B6涉及了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的證明和賣方向買方提供該證明的義務。此項規(guī)定還指出,如果買方想要獲得特殊運輸單據(jù)(如可轉讓提單),則必須對賣方提出特殊要求;賣方應協(xié)助買方取得單據(jù),但費用由買方支付,風險也由買方承擔。實踐中,很多交易會要求賣方向買方提供可轉讓的“清潔已裝船提單”,并規(guī)定含有該提單的運輸合同的訂立義務與費用支付由哪一方承擔。
可轉讓提單有利于貨物的轉售,這類提單通常會注明發(fā)貨人(出口貨物的賣方)的名稱、“憑指示”(一般為憑托運人指示,賣方本人在收到貨款后將其轉讓給買方,在跟單信用證支付方式下,則以銀行為受讓人)和被通知人的名稱(通常是買方或其代理人)。只要提單未有效轉讓,就只有托運人有權要求承運人交付貨物,而被通知人無權要求承運人交付貨物。也就是說,承運人通知被通知人貨物已到達目的地,但只有提單被轉讓后,其才有權收貨。
指示提單僅可通過背書轉讓??梢杂脙煞N方式確定指示提單的收貨人。首先,如前文所述,賣方通常將自己作為收貨人開具提單,在買方向其支付貨款后,賣方才會進行背書轉讓。此外,也可指定“提單持有人”為收貨人,此時:
“就像沒有注明收款人的無記名支票一樣,出示提單就可以提走貨物。這種形式的提單通常被用于出于商業(yè)原因收貨人名稱不便出現(xiàn)的交易,或者“強流通性”貨物(例如石油等,其可能在交易中被轉手二十多次)的交易。”(12)見Didier-Pierre MONOD,L’administration des ventes,coll.《Commerce International》,Paris,éditions Eska,1996,p.30.
在這種情況下,進出口商應了解,如果該單據(jù)被竊或丟失,任何人都可憑提單要求承運人交付貨物。
可轉讓提單像匯票一樣,可以進行空白背書或記名背書??瞻妆硶鴥H包含背書人的簽名,簽名后沒有被背書人的名稱。與不記名提單一樣,空白背書提單被竊或丟失時也面臨較大的風險。記名背書不僅有背書人簽名,還應寫明被背書人的名稱。這類單據(jù)較為安全,因為只有貨物買家(被背書人)可以對提單進行再次轉讓。
本文所指提單必須是“清潔的”。按照Pourcelet教授的說法,清潔提單“證明承運人已經(jīng)收到數(shù)量明確且外觀良好的貨物”(13)見Michel POURCELET,Le transport maritime sous connaissement:droit canadien,américain et anglais,Montréal,P.U.M.,1972,p.26 以及 Guy LEFEBVRE,《Le contrat de transport maritime sous connaissement》,dans Guy LEFEBVRE et Stéphane ROUSSEAU,Introduction au droit des affaires.Montréal,Les éditions Thémis,2018,p.499,aux pages 509 et suiv.。因此,提單上不應有任何關于貨物殘損、包裝不良的批注。帶有此類批注的單據(jù)將具有保留性,可能被買方或其銀行拒收。在這里,很容易理解清潔提單在FOB出售方式中的作用,即可用于推定承運人已經(jīng)收到了完好的貨物。事實上,由于風險在貨物裝船后從賣方轉移到買方,因此如果提單帶有保留性注釋,則買方可根據(jù)民法規(guī)定解除買賣合同并要求損失賠償,如當買方需以高于合同規(guī)定價格購買貨物時。
此外,賣方出具的提單必須帶有“已裝船”字樣,以證明承運人把貨物裝載到了船上。故而,承運人實際上對貨物進行了兩次檢查。首先,當承運人在倉庫或碼頭接收到需運輸?shù)呢浳飼r,他將向賣方開具簡單的收據(jù),或是備運提單。在此期間,承運人會檢查貨物,并在收據(jù)上記載貨物是否有缺陷,這種單據(jù)僅能證明貨物已接收。隨后,當貨物被裝載到船上時,承運人將再次檢查貨物的情況。如果承運人在收到貨物時僅開具了收據(jù),那他將出具已裝船提單。相反,如果承運人先前已提供了有效的備運提單,那托運人必須將其退還給承運人以換取已裝船提單。但是,根據(jù)通用慣例,承運人只需在備運提單上加注“已裝船”,并在上面附上承運人代表的簽名,即可將其變?yōu)橐蜒b船提單。本文案例中,買方有權拒絕接收備運提單,因為提單上并沒有記錄風險轉移時貨物的狀態(tài),也沒有記錄裝載已完成的事實,而根據(jù)FOB中的A4項,賣方有義務在各方約定的期限之前將貨物裝載到船上。因此,注明“已裝船”字樣是必要的程序。
A7和B7涉及進出口報關。這方面的規(guī)則很簡單:進出口貨物的清關由賣方負責,其必須辦理所有必要的手續(xù),包括獲得出口許可證、安全許可證、發(fā)貨前的檢查證以及其他所有官方許可證。賣方還必須協(xié)助買方處理后續(xù)的進口手續(xù)。例如,進出口許可證(由海關當局簽發(fā))通常用于所謂“敏感”商品(高科技產(chǎn)品、戰(zhàn)爭物資、核產(chǎn)品等)的進出口;而(按照進口國海關的標準出具的)產(chǎn)地來源證則用于確定貨物的確切來源,以便獲取國際貿(mào)易協(xié)議(如自由貿(mào)易協(xié)議、優(yōu)惠待遇協(xié)議等)中涉及的關稅減免優(yōu)惠,或避免與敵對國的貿(mào)易往來。買方可以要求賣方提供或協(xié)助獲得以上證件。
A8和B8是關于貨物的檢驗、包裝和標志的。對此,賣方有義務支付貨物所有的檢驗費用(質(zhì)量、體積、重量等),以及與貨物包裝和標志有關的費用。
買賣雙方的費用分攤由A9和B9規(guī)定。在把貨物從商定的裝運港裝船之前,一般由賣方承擔與貨物相關的所有費用,包括所有的出口費與海關費。而買方則承擔交付時起的一切費用。《2010年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的注釋部分詳細說明了各方出現(xiàn)未盡通知義務、船舶延誤等的后果。由于買方負責指定船舶,如果船舶未按時抵達,或未承運貨物,或未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貨物裝船,則買方應承擔額外的費用(14)見Jan RAMBERG,ICC Guide to Incoterms 2010,Paris,Publications ICC n° 720E,2010,p.179.。同樣,如果買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內(nèi)按照B10的規(guī)定將船舶名稱、裝載地點和交貨期限通知賣方,那買方不僅要提前承擔風險,還將支付因過失而給賣方造成的額外費用(保管費、保險等)。
A10和B10涉及各種通知義務。賣方需在合理期限內(nèi)告知買方貨物已按A2的要求裝船,或船舶不能在約定的期限內(nèi)承運貨物。由于在FOB交貨方式中,買方應給賣方指定船舶,因此其必須在合理期限或合同約定的期限內(nèi)將船舶信息告知賣方。如未遵守以上義務,則按雙方簽訂的合同或相關法律處理所造成的后果。
如上所述,國際合同的各方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確定貿(mào)易術語的含義:參考諸如《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等標準化規(guī)則;在合同中注明適用法律(有些法律中有關于貿(mào)易術語的定義,如果沒有則根據(jù)判例處理);在合同中加入涉及相關問題解釋的特殊條款。顯然,這幾種方法并不總是為給定問題提供相同的解決方案。
在大多數(shù)國家的法律和《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中,F(xiàn)OB意為船上交貨,也就是說,當貨物在雙方約定港口(大多數(shù)情況下位于賣方所在國家)裝船時(15)但是,不同法律規(guī)則對風險轉移地點的具體定義有所不同。根據(jù)英國法律,當貨物越過船舷時,風險轉移(見Pyrene Co.Ltd.c.Scindia Navigation Co.Ltd,[1954] 2 Q.B.402);法國法律則規(guī)定,當貨物被妥善安置在約定地點(如甲板、貨倉等)后風險才轉移給買家(見Loi no 69-8 du 3 janvier 1969 relative à l’armement et aux ventes maritimes,JO,5 janvier 1969,200,art.35,abrogée par l’Ordonnance no 2010-1307 du 28 octobre 2010,art.7,該法條已被l’article L.5424-5替代,但規(guī)則不變)。,風險由賣方轉移給買方。但在美國,F(xiàn)OB可以表示目的地交貨,即風險在貨物卸船時才會被轉移給目的地的買方。這一點已列入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319條第1款中:
“第2-319條 F.O.B.與 F.A.S.
除非另有協(xié)議,如使用了特定地點F.O.B.,即使其僅用來規(guī)定價格,仍構成交貨條件,其中:[…]
b.當交貨條件表示為F.O.B.加目的港時,賣方必須自行承擔費用和風險把貨物運輸?shù)侥康牡?,并按本篇?guī)定的方式提示交貨(第2-503條);[…]”(16)根據(jù)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319條,F(xiàn)OB術語也可應用于風險在貨物卸船時轉移的買賣:第2-319條F.O.B.與 F.A.S.除非另有協(xié)議,如使用了術語特定地點F.O.B.,即使其僅用來規(guī)定價格,仍構成交貨條件,其中:a.當交貨條件表示為F.O.B.加裝運港時,賣方必須按本篇規(guī)定的方式(第2-504條)在該地發(fā)貨,并承擔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的費用和風險;或b.當交貨條件表示為目的港F.O.B.加目的港時,賣方必須自行承擔費用和風險把貨物運輸?shù)侥康牡?,并按本篇?guī)定的方式提示交貨(第2-503條);
此外,生根于習慣法的美國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加拿大和魁北克,因為這些地方之間有頻繁的商業(yè)往來,這種定義術語FOB的方式在實踐中造成了很多爭議(17)例如Bank of Montreal c.Hydro Aluminum Wells Inc.,2002 CanLII 3111 (QC CS) 一案。。本文將分析的第一個案例為加拿大最高法院審理的Beaver Specialty有限公司訴Donald H.Bai有限公司關于FOB的特殊使用方法一案(18)[1974] R.C.S.903.。如上所述,在包括加拿大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采用FOB意味著賣方在裝運港將貨物運送到船上,并于此時轉移風險。本案中,雙方在合同中使用了FOB加目的港的表達方式,隨后貨物在運輸過程中遭到了損壞。最終,最高法院認為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貨物到達目的地后才將所有權和風險轉移給買方。
然而,幾年后,魁北克高級法院在一件案件中指出,“目的地FOB”的交貨方式或根本不存在(19)Bivansa c.House of Bradley,[1977] R.L.373 (C.S.).:
“此外,現(xiàn)已證明,在國際貿(mào)易中,在FOB后面加上目的地城市沒有任何意義。事實上,在歐洲,F(xiàn)OB一詞后面必須加承運人接受貨物的地點”(20)同上,第377頁。這一判決引人深思,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往往為盡快完成交易而沒能注意到買賣合同中的缺陷。本案中,當事人在合同中采用了FOB術語,并標明“FOB蒙特利爾工廠”,且交貨日期應早于1973年3月25日。賣方在此日期前將貨物交付第一承運人。然而,買方拒絕收貨,因為其認為賣方應于3月25日前將貨物送達蒙特利爾,而賣方并未正確履行義務。此處,雙方對于“交貨日期”的理解顯然不一致。最終,法院判定本案中交貨日期是指賣方在出口國將貨物交付第一承運人的日期。關于采用FOB交易的不同類型,可參見Manon POMERLEAU et Esther LAPOINTE,《Le contrat “FOB port d’embarquement” au Canada-étude comparative:doctrine,jurisprudence et sentences arbitrales》,(1987) 47 R.du B.1007,1014-1024.。
此處,用歐洲的慣例解釋國際貿(mào)易術語意義的做法也著實令人費解。
術語FOB在實踐中存在兩種用法,一種為后接裝運港,另一種為后接加目的港,這也導致了本文即將分析的于魁北克發(fā)生的第二個案例:一家通常與美國公司以“目的地FOB”方式進行貿(mào)易的魁北克公司,在法國以“出發(fā)地FOB”方式購買了貨物,其并未注意或不知道這兩種用法之間的區(qū)別。由于該公司的習慣是在目的地轉移風險,因此從未給貨物購買過運輸損壞的相關保險。在與新的法國合作伙伴進行交易時,其自然沒有為貨物上保險,而這些貨物在海上運輸中遭到了損壞。賣方也沒有為這些貨物購買保險,因為在裝貨時風險已經(jīng)轉移了。所以買方只能向海上承運人索賠,但承運人拒絕賠付,理由是盡管其在船舶航行中存在過失,但根據(jù)《海牙-維斯比規(guī)則》,承運人無需對因此而造成的損失負責(21)根據(jù)《海牙-維斯比規(guī)則》第4條第2款第a目,承運人對“船長、船員、引水員或承運人的雇傭人員,在駕駛船舶或管理船舶中的行為、疏忽或不履行義務”而引起或造成的貨物滅失或損壞不承擔責任。。因此,魁北克買方發(fā)現(xiàn)自己的貨物損壞卻無法追償。這個案例說明了貿(mào)易術語可能造成的各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解決方法是適用《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22)國際商會,《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n°@723EF,巴黎,2019年。,它就像是國際貿(mào)易術語的法典,能夠避免紛繁復雜的定義方式。其中,F(xiàn)OB僅指裝運港船上交貨,如果雙方想根據(jù)“目的地FOB”的方式進行交易,則必須選擇術語“DAT-終點站交貨”?!秶H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對國際貿(mào)易商來說非常實用,因為其明確規(guī)定了每個貿(mào)易術語所包含的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因此,當事人不必在買賣合同中再次列明這些條款。要想讓合同適用《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就必須依次指明所采用的《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中的術語(如FOB),雙方指定的港口或地點(如蒙特利爾),以及選擇適用的版本(如2020年版),如:FOB蒙特利爾Incoterms 2020。未標明所適用的《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版本很容易導致訴訟,尤其是當新版本剛生效不久時。例如,2020年1月以后,如果雙方在合同中僅注明“FOB Incoterms”,則很難確定其是想適用《201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還是他們或許并不熟悉的2020年版。最后,契約自由原則允許雙方通過特殊條款來修改《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所規(guī)定的權利與義務。例如,在采用FOB的買賣合同中,若想明確貨物風險在裝入貨倉時轉移到買方,則可以在合同中標注“FOB蒙特利爾裝倉Incoterms 2020”。
于2020年1月生效的新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意義重大,因為它明確定義了賣方的某些權利和義務,能夠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國際貿(mào)易活動。但是,如上所述,其所涵蓋的信息是有限的,在實踐中并不能完全代替買賣合同。同時,實踐中當事人及其顧問應充分意識到貿(mào)易術語的含義并不是唯一的,如果當事人希望《2020版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適用于其合同,則需盡量做出清晰的意思表示,否則,就如文中FOB的相關案例所示,極有可能造成誤解,給當事人帶來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