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綜合材料繪畫工作室開設水與墨課程大約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我最早以為這是張元教授的突發(fā)奇想,當時我正在中國畫學院教當代水墨,張教授說要聽我的課,要把我的課嫁接到他們的工作室去,也就是在油畫系上中國畫的課,這確實是讓我始料不及的事情。但是仔細想來他是對的,中國人的綜合材料繪畫沒有對中國的筆墨宣紙的研究,是說不過去的,現(xiàn)在看來張元早有此想,按他說只是找不到一個“既不會畫畫,也不會寫字”的人來教,我很忐忑,但是確實如他所料高興地接受了。忐忑是因為我覺得我依舊有“畫得太好看,太能畫了”之嫌,這是陳丹青1997年善意的嘲諷。經(jīng)過這么多年我放下了很多,但依然離張元的要求差得很遠。
將水墨課程更名為水與墨,顯然是為了容易嫁接,但是中西能否融合,我向來不抱有過高期望。如果我的課能協(xié)助學生在中西比照中摸索出一個清醒的站位抑或認識,能夠提供多一點資源、營養(yǎng)的選擇,甚至認識到中國哲學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的無用性,豈不更好,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
水與墨的命名,初看似乎是對傳統(tǒng)水墨的實用主義解構,似乎背叛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詩意內核。其實這種解構仍然是詩意的、純粹的,因為它旨在構筑一種新的對話方式抑或語言。八大山人有“師其意不師其跡乃真臨也”,今作“師其跡不師其意乃真創(chuàng)也”,旨在表明我有我意。只要我們的意能力爭上游,解構也是可以的吧。
面對中國意象藝術與西方抽象藝術,各家說法不一。邵大箴說:意象是高明的,意象有幾千年的歷史,有文化韻味。抽象不高明,抽象藝術跟工業(yè)社會、初級社會或潛在的理性社會相關聯(lián)。這并不是說誰年齡大誰就高明,而是因為有足夠的時間才可以經(jīng)歷大浪淘沙。美學家彭鋒認為,抽象最考驗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能力。但這似乎又出現(xiàn)了一個悖論,王羲之、張旭、懷素的藝術是中國一流的藝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藝術是最具抽象性的,是不是因為他們的藝術是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中國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藝術與之一團合氣。所以,我們的課程雖然名為“水與墨”,但我們在課上一直堅持著平和中正、溫柔敦厚的中國精神,一直秉持水墨精神。也就是說中國書法、文人畫中的抽象因素可以汲取,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可以改變重組,但是似與不似之外的意境所揭示的歷史感、宇宙感,是念茲在茲的舵手。這與我們的圓明園主題也不謀而和。
我和張元在中央美術學院就這樣打磨了大約七八年的時間,之后到了2019年暑期他開始跟我談要在2021年去北京大學上水與墨課:圓明園水墨寫生。2020年底他突然又來信更張,說讓我接續(xù)他的繪畫基礎課,希望我從中國文化出發(fā)帶領學員看和思考,從立體的角度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中書畫詩詞史論一體的關系。而我的畫又到了一個瓶頸狀態(tài),我正在不務正業(yè),讀書、臨帖、學習寫作。他的要求正中下懷,我就斗膽應承下來,全力以赴備課。
(一)課程基本情況
課時為兩周。繪畫工具包括:水、油、墨、色、火、毛筆、刷子、滾子、宣紙、大中小白盤、硯臺、毛氈等。準備書目分為書法類與寫意畫類。書法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漢簡、漢隸、王羲之一門書翰、唐楷、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寫意畫類:法常、倪云林、徐渭、八大山人、石濤、龔賢、吳昌碩、金農(nóng)、齊白石、黃賓虹。寫生地點為圓明園及北京大學圓明園校區(qū)周邊。
學員共計27人,高校美術院系教師5人,中小幼教師各1人,在讀本科生1人,在讀碩士研究生8人,博士1人,職業(yè)畫家9人。備課的重要一部分是備學生,由于學員年齡、教育背景、地域來源差異巨大,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講課是必須,點評作業(yè)更是必須。有的同學在人越多的狀態(tài)下越發(fā)揮得好,有的同學在私人化空間作業(yè)才入心,有的同學看完示范后能馬上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有的則等到結束后才爆發(fā)??梢詮淖髌烦晒吹?0%的學員都有很好的表現(xiàn)。
(二)課程內容
1.混沌里放出光明——有關欣賞
從中國文化混沌一體的世界觀理解中國哲學、書法、文人畫和詩詞的關聯(lián),從人性的自覺體驗中國藝術的精神狀態(tài),認識何為中國藝術的重要基礎,何為旁系的不重要的東西。
思考作業(yè):思考中國藝術史上重要爭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書道衰落說等;從混沌與上帝的不同體會中西藝術史上偉大的標桿,如古希臘的高貴與中國古典的清高,古希臘靜穆的偉大與中國古典無上的寧靜;思考自身更加偏向關注人類的內心世界還是人類社會現(xiàn)狀,梳理出自己的研究創(chuàng)作方向。實踐作業(yè):每人十張。
2.筆墨之道
以王羲之、顏真卿和文長八大的用筆痕跡為例,從一條直線和一個圓的同一筆法去體會一切畫法都離不開太極圖這一基本原理。從書法的一波三折和畫法勾勒談書畫同源的觀念和用筆方式。講解過程中教師隨機示范。
思考作業(yè):如何理解萬筆是一筆(與石濤的“一畫論”互相印證);如何理解萬圖是一圓?體會構圖十二種的同一性,嘗試釋解黃小仲始艮終乾的書法公案;波洛克的《一體》與太極圖的關系;如何理解“深識書者唯見神彩不見字形”?實踐作業(yè):每人十張,要求認真體會書帖的氣息。
3.筆墨應用
講解形態(tài)各異的點法、皴法、描法。
卦與書法用筆:中國筆墨區(qū)別于西方筆觸、中國意象區(qū)別于西方具象與抽象是東西方哲學思想不同所致。易學中的卦,是中國思想?yún)^(qū)別于西方哲學的重要標志,卦的特點就是“形而中”,它催生了中國筆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性,也指向了似與不似之外的境界,中囯筆墨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書法的當代意義:中國書法、寫意畫有獨特的意味,其中可能沒有圖像的意義,但有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的意義。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畢加索、理解抽象派,甚至理解希伯來文化拒絕圖像的意義,進一步構成對綜合材料繪畫的理解。
講明筆作為工具之毫與根,與作為語言之鋒、腹、根的分別。列舉病筆10種。講解過程中教師隨機示范。
思考作業(yè):對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達·芬奇結構式的線、抽象派康定斯基形而上性質的線作評價;比較徐渭、八大的用筆與西方現(xiàn)代繪畫凡·高、馬蒂斯、畢加索、莫迪里阿尼、大衛(wèi)·霍克尼等人的用筆,確定自己的取舍。
筆墨就是中國畫,中國畫就是筆墨。各代大師的創(chuàng)造都是在筆墨語言上的創(chuàng)造,文長、八大、賓虹、白石畫上的一個點也可以作為驗明正身的依據(jù)。但是與西方現(xiàn)代繪畫大師凡·高、畢加索相比卻是隱而不顯的,后者更容易辨別,尤其到塔皮埃斯、勞森伯格、基弗等,其語言符號性就更顯,為什么?試說出你的傾向性;八大們講究每一筆都要圓,每一筆都要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畢加索們不講這些,也很好,那么中國水墨講究一筆一墨的意義何在?
以巨然、倪云林、王蒙、黃賓虹為例,生發(fā)到書法用筆;體驗筆墨兩頭控制的技巧,注意筆觸、水、心理、感覺等問題。實踐作業(yè):練習時需注意要意臨而非力追原作,體會貫氣,一筆墨用完再去蘸。
4.程式背后的性靈
講解梅蘭竹所忌(繪畫基本原則)。引導學生結合十二種構圖解讀美術史上經(jīng)典的梅蘭竹作品在布局方面的匠心。講解過程中教師隨機示范。實踐作業(yè):在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臨摹與創(chuàng)作。
5.真性圓如日月——有關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是尋找真我、遇見真我的過程。真性不出不高,真性不脫不超。到了藝術的化境藝術原理法則毋庸說,也無可說,記住一個“真”字便可以照亮藝術之路。教師示范對景創(chuàng)作過程。
思考作業(yè):思考兒童“本我”與修練來的“真我”的區(qū)別、與西方“超我”的關系。實踐作業(yè):學生不必看到什么畫什么,從眼前開始畫即可。以自身的感受為導向,可以了之,可以不了了之。倘若沒有思想,也可以在此過程中捊出思想。
為讓學生敢于解構水墨傳統(tǒng),便于將水墨傳統(tǒng)融入綜合材料繪畫,在工作中我還釆用了近乎西方的極端方式:在四尺紙的正中間畫一破窗,窗欞如實等距離分割,構圖完全脫開了中國傳統(tǒng)圖式,筆墨也不完全遵循傳統(tǒng),時用傳統(tǒng)中忌諱的灰色墨湯,以減輕墨分五色所呈現(xiàn)出的對比,解構傳統(tǒng)的精微,代之以整括。在宣紙的中央疊加我看到、感到、想到的……可能會受到馬列維奇黑方塊、蒙德里安方格子的啟示,但全以中國畫用筆出之,同時融入印泥畫沙、屋漏痕、折釵股、棉里鐵筆、金鋼杵、力透紙背等概念,加上宣紙的自然滲化,最后畫成了一黑方塊,便不了了之。正如張元所言:不東不西,也東也西,不是東西的好東西才是我們所要的東西。如此拋磚引玉,引發(fā)學生運用水與墨解構水墨的興趣。隨后引導學生在寫生、臨摹、創(chuàng)作三位一體中輪番進行實踐。
1.馬曉磊
在水與墨課程學習過程中,我開始運用抽象抑或是意象的繪畫語言表達自我的精神指向及感受,更加注重繪畫語言的純粹性,并不斷通過作品表達自我,審視自我。
2.楊夢醒
創(chuàng)作為心而不為目。創(chuàng)作是尋找真我、用最少的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最多的非現(xiàn)實、遇見真我以及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這是我從閆老師的課上所體會到的。
3.顧穎
本次課程讓我充分了解到了水性、墨性、紙性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4.李亮
宣紙遇墨一瞬間,染墨無序且隨緣。毛筆發(fā)力隨形跑,遍紙墨色隨天意。一曲焦墨在前頭,無聲無息畫過軸。拉絲筆意可爭氣,空剩余音干繞梁。
5.王呈祥
課程從八大山人和漢代出土的竹簡、木簡入手,讓我對于畫面的構成有了嶄新的認識,讓我理解了中國畫中所說的“以書入畫”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閆新生先生的課程,讓我全面地認識到我想要的是什么,讓我知道了我為什么要這么畫,我想要的畫面應該是怎樣的。有關濃淡干濕焦的理解,我也可以代入到我的綜合材料繪畫里,使畫面產(chǎn)生不同的質感。
6.段亞東
圓明園的水與墨課程正值清明時,淅瀝的雨水浸染著時空的回響與歷史的感召。我的作品以《水墨祭》為題,試圖以水墨的印跡為載體表達對過往傷逝的祭奠。
7.劉叢
傳統(tǒng)的水墨課教石頭怎么畫、花怎么畫,以畫得像為目的臨摹大師作品。閆老師的水與墨課程則不同,從理論到實踐、從臨摹大師到寫自己,所講所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文化。在臨摹中學方法、學氣息,進而將水與墨分別作為兩種材料混合,自然形成一種內心感受。
8.王海超
通過水與墨課程,我體會到自身與水與墨之間應該以一種怎樣的關系連接、打通,如何將這種感受傳達到畫面中去。
9.江曉暉
兩周的課程有理論、有臨摹、有寫生,時間安排非常緊湊,老師嚴謹?shù)膫湔n及對古人書畫作品的講解更令人受益匪淺。我?guī)缀醪辉羞^水與墨寫生的經(jīng)歷,尤其從未嘗試過大幅作品。而現(xiàn)在我可以隨時鋪開毛氈,將看到的景物轉換到自己的畫面中,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突破。我很慶幸能有這樣的寫生經(jīng)歷,并且很享受這個過程。今后將這些學習到的方法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或許我會更加自信。
10.王芳
水與墨課程讓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感受,開啟了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我能夠以探索的姿態(tài)和多維的方式擁抱當下,實現(xiàn)了精神形式上的轉換。這是對生命的認知與判斷,用維度來探討,過于窄狹,而是一種與未來隱約的接近……
11.王楚君
通過這次水與墨課程的學習,我對水墨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課程時間雖短,但從臨帖到寫生再到創(chuàng)作,我的作畫方式以及思考方式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對于觀看世界的方法也有了新的認識。
12.潘雯清
由所看到所知,由所想到所得,都離不開“我”,當“我”釋放出意識信號,畫面便有了與他人不同的氣息。我與外界每一秒的相遇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蛟S是由于個體情緒的起伏,或許是時空的變幻,我無法看到客體完整而肯定的面貌,也無法完全表現(xiàn)我自己,只能選擇某種方式,比如以線條為手段,在某段時間內綜合記錄每一個我所感知到的瞬間。但無論是哪種表現(xiàn)形式,歸根結底總是要以“我”為出發(fā)點,認識自己才能實現(xiàn)更好的遇見。
13.孫綠綠
水與墨寫生課是生動有趣的。午飯后,我在校園里尋找每天經(jīng)過卻又未曾注意到過的新鮮感。偶然發(fā)現(xiàn)這雙被晾曬在男生宿舍窗臺外的舊球鞋,它好像在向我展現(xiàn)它主人的樣貌和性格,于是我把它記錄了下來。
14.李思彤
水與墨的課程學習與實踐是一次全新的繪畫體悟,打開了自我在繪畫表達中的“心門”,重塑了在繪畫的過程中追求“真我”的自由以及自信。以現(xiàn)當代繪畫語言的構建方式完成“水與墨”畫面關系的建立,在“水”與“墨”的撞擊與融合下,找到個人平和的抑或是有力量的,又或者是觸及內心深處的那部分不確定的情緒,找到在當下環(huán)境里的那個灑脫的、精神上完全自由的自我。這次我畫得很大膽,畫得很痛快,畫得如癡如醉。我想,這就是繪畫真正的魅力。
15.梁天元
心摹手追,探幽索隱,縱心筆端。風景有時由繁歸簡,有時由簡展繁。由繁歸簡是把細密的圖案、裝飾等做筆墨化的歸納,有山水的皴法融入,有書法的結構調整,繁瑣多了需要整理,需要以一代十,需要歸順到與形象、風景特征一致的層面。而有些簡約的風景則需要由簡展繁,要豐富,要畫出已顯示的風景樣式,更要寫出內在的內容,以結構畫出存在,以筆墨的結構寫出氣韻的節(jié)奏和氣象。以此打破心中的四壁,尋找到自由的方向,有些看似粗率的草草之筆,卻透露出一種真實感。
16.楊偉孝
傳統(tǒng)經(jīng)典書畫作品的背后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開放與探索的姿態(tài)擁抱當下,實現(xiàn)一種精神形式的轉化,這是我的實踐態(tài)度和方法。學習傳統(tǒng)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在意外的畫面中梳理出屬于自己的、主客交融的那一部分語言形式,逐漸接近心中的那片光亮。
17.姜霞
油畫專業(yè)的我平時很少用水墨,再別說用水墨進行寫生創(chuàng)作了。走在去圓明園的路上,我心里一直琢磨著怎么畫。到了寫生點,鋪開氈子,把紙和墨準備好卻遲遲沒有動筆,閆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為難情緒,把我叫到湖邊,手指著湖面問道:“你看這個湖是什么形狀?”我答“湖的形狀是四角磨圓的長方形”,閆老師說:“去,把你看到的這個形象畫到紙上?!碑嬐旰螅Z老師又引導我朝向不同方向觀察湖的四周與湖面上的變化。當面向游客時,閆老師引導我觀察人的姿態(tài)和裝扮,要求我不要超過三筆快速畫出一個人物來,并在旁邊不斷地督促我。在老師的催促下,我手忙腳亂、內心緊張。但在老師的鼓勵下,我開始大膽畫起來。當我連畫了十幾個人物后,閆老師說:“這張可以了。再換一張紙,這張是以線為主,下一張以面為主,往黑里去畫?!?p>
接著,我胸有成竹地畫起來。閆老師的話縈繞在我耳旁:墨色不要調得太勻,用筆要肯定,氣息要貫通,人物形象要概括……圍繞在我身邊的游客漸漸多了起來,我旁若無人地盡情揮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激情。畫很快就畫完了,真是一氣呵成?;貞浝蠋煯敃r恰到好處的引導,感覺受益終生。
18.王玉娟
閆新生老師對水與墨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水墨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水墨原來還可以這樣畫。墨分五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濃淡干濕焦,當我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觀景平臺上鋪開丈二的宣紙,思想隨著水與墨自由馳騁時,綜合材料與水墨的關系也愈加緊密。
19.范曉超
以前外出寫生都是用油畫工具,這次在圓明園寫生第一次用中國畫材料,而且一上手寫生就是八尺巨幅。說實話,壓力很大。畫了片刻,干脆脫了鞋子,也不管墨分五色了……此時此刻,站在白色的宣紙上,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只畫心中丘壑。墨與水、水與墨的關系雖沒有那般親密,但也算是初見的朋友——憑好感相交。
20.林增玲
水與墨不同于水墨,更加注重其作為材料的表達。精神表達在這一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心中有太多雜念反而會讓寫生與創(chuàng)作不夠純粹。課程通過講授畫面中的理性規(guī)則與方法,再引導我們拋開理性,運用感性進行寫生與創(chuàng)作。課程注重對自身感受的表達,并且逐步引導我們從自然和本性中獲得自由,超越自然和社會的外在約束。此外,我對畫面的理解有了更多的視角和突破。
21.韓超
通過閆先生的水與墨課,我重新認識了中國傳統(tǒng)的筆墨,也開拓了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閆先生講“真性圓如日月”,也就是說“我”是第一位的。我深刻地感覺到我的存在,意識到個人的情感表達才是一個畫者最珍貴的東西。
22.王子路
閆先生的水與墨課程對我來說是種全新的繪畫體悟。從開始臨筆意、摹骨法,再到忘其所學,最后到探尋自我,觀看自然的方式和繪畫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強調心中所想,尋找最單純的自己,把自己的精神融于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情緒通過水與墨的形式反映出來。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也許這是我真正意義上的一次釋放。
閆新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