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梅
(東??h牛山街道中心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300)
溫儒敏先生指出:“教學古詩詞,就要帶領學生進行溯源性審美,同時也要讓學生進行生發(fā)性審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核,是學生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古詩詞的內涵非常豐富,呈現(xiàn)的方式也是“活”的,這就給學生的感知與理解帶來了較大的阻礙。教師要將學生的思維浸潤在古詩詞中,積極品味、賞析與涵泳,尋找古詩詞的文眼,讓學生從古詩詞中走出來,在咀嚼與沉思的過程中感受古詩詞豐富的意蘊。
古詩詞講究煉字,語言的節(jié)奏與韻律都有著天然的美感。古詩詞的形式在歷史發(fā)展中有了一定的變化,文字表達也愈加規(guī)范,形成了基本的表達規(guī)律,但古詩詞適合朗誦的本質沒有改變。讀者用自己的聲音誦讀古詩詞的過程,就是與詩人進行文字對話、情感對接、思想交融的過程。因此,古詩詞教學絕對不能脫離最本真的方式,要讓學生在多維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詩詞內在的意蘊。學生沉浸在古詩詞語言的靈動中,更能觸摸那個時代的文化與歷史,獲得獨特的生命體悟。
因此,教師要建立起以“讀”為主線的教學結構,將誦讀作為古詩詞教學的重要任務。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教師要針對古詩詞相對較“淺”的特點,做好示范和引領,與學生一起走進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也可以采用師生配合誦讀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感受語言的精妙,享受誦讀的愉悅體驗。對于第二、第三學段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適度放手,鼓勵學生自主辨析與揣摩,通過推敲、斟酌與品味的方式,感受詩歌語言平仄、押韻的特點,讓學生讀得有滋有味,讓古詩詞獨有的音韻沁入每個學生的心田。
在課堂之外,教師要力求營造濃郁的古詩詞誦讀氛圍,讓吟誦古詩詞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低年級學生可以進行每日誦讀活動,教師可組織誦讀類型的比賽,也可組織以家庭或者班級為單元的誦讀大會,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不斷拉近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進入中高年級之后,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古詩詞,積極開展主題式的誦讀活動。比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古詩三首》是三首典型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古詩,教師可利用課內實踐,緊扣詠物詩托物言志的創(chuàng)作手法,引導學生把握“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特點,并收集其他的詠物詩,在班級中進行詠物詩積累大賽;也可以詩歌的主題為抓手,如在閱讀送別或者思鄉(xiāng)為主題的古詩后,鼓勵學生收集相同主題的文本;還可嘗試以詩人為抓手,積極拓展詩人的其他作品。通過不同的形式,教師讓學生廣涉獵、多吟誦,使吟誦和積累成為語文學習的一種潮流,用活動與吟誦將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古詩詞的意蘊之中。
古詩詞構建了豐富而立體的空間,讓讀者能夠借助文字跨越時空,感受古代文化、洞察詩人情懷。教師要創(chuàng)設和呵護這樣的對話渠道,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思考,走進古詩詞,用他們的視角去體悟與感知,從而獲取基本的認同感,滋養(yǎng)學生生命意識的發(fā)展。
這種對話,首先應該從語言文字出發(fā)。古詩詞在語言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上,與現(xiàn)代的語言表達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品味詩歌語言就應該成為學生理解古詩詞、解讀內涵的重要方式。
小學低年級的古詩詞教學,就可以將重點設置在感悟語言文字的張力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關鍵詞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拓展,洞察古詩詞中的畫面和情感。如駱賓王的《詠鵝》,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聚焦“白毛”“紅掌”“曲項”等詞語,想象并描繪鵝的外形,感受其外形之美;然后關注動詞“歌”“撥”“浮”等,想象動態(tài)性畫面,感受其動作的輕盈。有靜態(tài)畫面的支撐,有動態(tài)畫面的補充,學生就能夠借助于文字與詩歌進行深入對話,在腦海中構建出豐富而鮮明的畫面。
小學中高年級的古詩詞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思維深度,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習得詩詞的大意,還要使其感受到語言文字背后的價值意蘊。如陸游的《示兒》,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理解的角度,了解詩的主要內容,從整體上感知詩主要寫了什么,洞察陸游在彌留之際留下的囑托,并相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囑托。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思考“為什么當時會出現(xiàn)‘不見九州同’的情況”,將學生的思維以這首詩為窗口投射到宏大的歷史事件中,從而感受當時歷史背景下社會的動蕩與飄搖。有了這樣的體認,學生就可以深入解讀“萬事空”“但悲”“告乃翁”所包含的豐富意蘊,直接與詩人進行對話,感受其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將國家、民族的興衰時刻放在心頭的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
古詩詞言簡意賅,往往寥寥數(shù)語,就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和觀點融入其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王榮生教授在《語文課程論基礎》中指出:古典詩文屬于典型的“定篇”,對其解讀應該是文化學者和專家的權威解說。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去偽存真,將最精準、最權威、最豐富的資源呈現(xiàn)給學生。古詩詞的豐富內涵會讓學生形成更為豐富的認知體驗,當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時,教師應該將其視為重要的教學契機,引導學生在深度品讀、多維賞析的過程中進行感知與思考,積極地辨析與評價,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在性價值的認識。
比如王昌齡的《出塞》,詩人以常年駐守邊疆的戰(zhàn)士思念家鄉(xiāng)為切入口,抒發(fā)了自己對戰(zhàn)士的關心、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以及不愿戰(zhàn)爭、渴望和平的愿望,將自己“非戰(zhàn)派”的意愿表達出來。但很多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感受和理解時,直接解讀為對戰(zhàn)士忠于職守的贊頌。此時,教師就可以將這首詩與其他的邊塞詩進行整合,形成具有張力的古詩群。如這首詩中有“明月”的意象,就可以拓展其他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詩詞,或者將其他相關意象連接起來,如“孤城”“大漠”,讓學生感受邊塞獨有的環(huán)境;也可以將這首詩中所提及的“人”,與王翰《涼州詞》中的“幾人回”及杜甫《兵車行》中的“白骨無人收”統(tǒng)整,讓學生感受到戰(zhàn)爭的可怕,繼而洞察邊塞詩中所描寫的內容,以及對戰(zhàn)爭的痛恨,真正體會詩人內在的情感,感受詩歌的豐富內涵。
教師要運用學生能夠接受與理解的方式,積極研究與洞察古詩詞中的意蘊,并從詩詞特點入手,將學生的身心意識浸潤在古詩詞中的情感和內涵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