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皎潔
(蘇州市吳江區(qū)北門小學,江蘇 蘇州 215299)
近年來,隨著江蘇地區(qū)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外來人口持續(xù)性輸入,人口多樣化矛盾日益突出。受地域性文化、生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教育領域,困惑頗多。
對于融合理念課程下的美術課堂,教師要尊重不同籍貫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主體性,尊重不同地域學生的藝術感受,嘗試用鮮活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認識、欣賞、接納,促進互助、吸收、融合,在藝術學習中共同成長,讓學生在內心構筑起一種“打開一扇門,走進一個家”的親切感。
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造就了文化領域中的不同“春色”,同時又帶來了相容、相通的欣賞趣味,我們既要尊重、區(qū)別,又需要共通、共融,所以教師要為不同地域的孩子打開一扇門,讓這些孩子走進蘇州,共同領略蘇州文化。
例如,在上“彩墨畫樹”一課時,教師課前充分挖掘了蘇州當?shù)氐奈幕Y源,引領學生走進蘇州市光福鎮(zhèn)司徒廟,欣賞廟中大名鼎鼎的“清、奇、古、怪”四棵古柏,在學生驚訝于這四棵古柏的獨特造型時,教師請出江蘇名畫家吳冠中先生來為這四棵古柏寫生(出示吳冠中在司徒廟的寫生照片)。此時,蘇州本地學生的親切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外地學生的好奇心、興趣也被深深地激發(fā)了。
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時,教師的教學活動不應急于求成,而應順勢而為。例如,教師接著展示各地區(qū)具有特色的樹木,如蘇北的白楊樹、海島的椰子樹、安徽的迎客松等。走進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家鄉(xiāng)看看,不僅能給學生帶來自豪感,還能勾起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從而更好地調動各地區(qū)學生通過已有的感知體驗,充分體會這些樹木造型的獨特之處,讓“觀察”“交流”“感受”在融合學習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受不同地域之間教育資源的差異、學生的原生家庭文化藝術素養(yǎng)的不同、對藝術學習感知能力的不同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在初授課時壓力倍增,間接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筆者所在學?;诖?,以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為主,提出新理念:“手拉手,向前走”,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普遍現(xiàn)象,任何一個平行班級的學生在藝術學習方面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如何縮小差距,構造優(yōu)質的美術教學課堂,優(yōu)化和諧的藝術學習氛圍,在美術課上采取小組合作、互助式學習的方式,將“手拉手,一起向前走”的優(yōu)勢發(fā)揮好,是一個重要突破。
例如,教師在講解“水墨畫”時,可以將“水墨畫”的作業(yè)設計為:班級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幅“愛心樹林”。六七個學生為一組,在一張大紙上一起完成一幅“水墨畫樹”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著重調動一些藝術方面有優(yōu)勢的學生,編入各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互助學習,提升整個小組的藝術創(chuàng)作水平,從而建立每個小組成員的藝術學習自信心,助其擁有平等馳騁藝術天空的能力。
經過深入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以前在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的生源地的學生,或多或少身上存在著一些獨有的文化氣息,他們并非與轉入地的藝術教育生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如何將這些獨特的生源地藝術文化特色與當?shù)氐乃囆g文化教育融合起來,創(chuàng)新特色藝術文化課堂,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學生身上帶有的藝術特質,將碎片化內容進行整合,注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在上“精彩的戲曲”這一課時,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把課堂渲染得精彩紛呈。筆者首先邀請安徽地區(qū)學生以一曲黃梅戲《女駙馬》選段作為該課導入部分的表演,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接著借助“星光大道”的比賽形式,鼓勵其他地區(qū)的學生,把自己家鄉(xiāng)的戲曲以說、唱、演等形式自豪地呈現(xiàn)給大家,提高每個學生的主體意識,無形中學生自主完成了“碎片整合”的課堂新模式。接著,筆者通過學生初次的無意識整合,結合本課教學重難點,開始講授戲曲中人物造型的特點及臉譜中色彩所傳達的人物性格,將藝術元素整合起來進行探索、學習,讓不同籍貫的學生充分感受祖國文化的精髓。這樣就為他們注入了新的文化理念:雖然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我們享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我們不僅要傳承,還要立志創(chuàng)新、發(fā)展,讓文化生根、壯大。
如何讓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省份的學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蘇州文化中,提高作為“新蘇州人”的主體性和歸屬感?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對于“文化植入,融合生根”的蘊意追尋非常重要。例如,在講解吳冠中的《獅子林》時,教師讓同學們一起追尋作者創(chuàng)作文化的緣由,了解其中教師的蘊意。在追尋中了解當初吳冠中先生并不是為了欣賞蘇州司徒廟中這四棵古柏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這里面有他作為一名江蘇籍畫家內心深處的江南情結及對中華文化的尋根。
對于吳冠中先生《獅子林》的了解,我們雖然沒有辦法在有限的40分鐘內和學生們針對這些文化尋根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為什么吳冠中先生那么喜歡表現(xiàn)江南的美景”“吳先生作品中的筆觸、色彩、布局與江南特色的融合點在哪里”等更深層次的問題,讓感興趣的學生課后完成一篇文體不限的藝術作品評論,甚至可以結合當下比較流行的“抖音”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邀請自己的父母,利用假期到蘇州園林走一走,拍一段自己親身實踐的蘇州園林尋訪視頻,帶到課堂上與同學、教師做一個生動的交流,將藝術的感知和學習延伸到課外,滲透到生活。
總之,生源多樣化背景下的美術教學,在融合課堂理念的推動下,需要以文化為載體,以興趣為出發(fā)點,以情感為歸屬,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敞開懷抱、相互融合,并在融合課堂理念的引導下,將各地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課堂學習中,以不同促相同,重新定義新的美術教學的“文化生根”,使藝術學習在這群學生心中融合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