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麗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杏林分院婦產科,福建廈門 361022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是產科妊娠期常見的并發(fā)癥,妊娠中晚期孕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此時若胰島素代償性分泌量不足,則易發(fā)病。妊娠期糖尿病主要發(fā)生于大齡孕婦、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婦、肥胖或超重孕婦、長期高脂飲食孕婦以及長期高糖飲食孕婦等[1]。當前主要的治療措施為適度運動、合理營養(yǎng)、嚴格控制血糖,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由于孕婦的身體情況以及心理情況,很多患者的治療依從度不高,所以需要對患者開展優(yōu)質護理,提高孕婦的血糖控制效果[2-3]。其中,持續(xù)性護理干預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保證良好控制產婦的血糖,實現疾病治療效果的提升[4-5]?,F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醫(yī)院內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討論。現報道如下。
抽取該院診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其知情同意參與研究的前提下設為研究對象,根據動態(tài)隨機分組法,分成研究組50例,參照組50例。參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28.26±1.26)歲;初產婦40例,經產婦10例;孕產婦的體質量為63~88 kg,平均(78.26±1.26)kg。 研究組年齡21~39歲,平均(28.31±1.21)歲;初產婦為39例,經產婦11例;孕產婦的體質量為62~89 kg,平均(78.69±1.59)kg。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要求;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低死亡風險;③自愿加入該次研究,并服從具體的要求。排除標準:①有著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②知曉研究情況后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礙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1.2.1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內容為:給予患者適當的運動指導以及飲食指導;調整好患者的胰島素水平;定期監(jiān)測患者的身體情況等。
1.2.2研究組采用持續(xù)性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入院時就對患者病情的程度有一定的了解,分析患者當前對疾病認知程度,制作相關學習手冊,為患者針對性講解疾病的發(fā)病原因、發(fā)病給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疾病給分娩過程增加的不利因素、治療措施以及相關后續(xù)護理措施等,讓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對妊娠期及分娩過程的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同時,醫(yī)護人員需要告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家屬有關預防糖尿病的知識,幫助其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細節(jié)。
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重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一旦發(fā)現患者出現了異常的負面行為以及言論,需要立即對其進行良好的溝通,充分掌握其負面情緒,采取針對性的長期心理支持與心理輔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妊娠期糖尿病疾病,消除其可能存在的負面情緒,保證其可以積極樂觀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
②飲食護理。由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身存在一定特殊性,護理人員需要為其定制科學合理且健康營養(yǎng)的飲食計劃,避免其在懷孕過程中食入不當的食物,同時要滿足孕婦以及新生兒的營養(yǎng)需求,實現血糖有效控制。除了調整飲食計劃內的飲食內容,還需要讓孕婦少量多餐、并對食物進行多次合理的分配,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飲酒以及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最好選擇給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含糖指數低、低熱量、高蛋白以及高維生素、鈣、鐵等的食物,嚴格控制食物的熱量。
護理人員應合理制定飲食中豆制品、蔬菜以及水果的含量,避免患者食用含糖量過高的水果以及食物,控制攝入糖份,實現血糖的有效控制。護理人員在飲食護理過程中需要重視患者不同懷孕時期對于營養(yǎng)與熱量的需求,孕前期與孕中期有明顯不同,通常情況下需要在每周增加碳水化合物40%~50%,熱量3%~8%,脂肪30%~40%,蛋白質20%~30%,控制餐后血糖<8 mmol/L,補充葉酸5 mg,鈣劑1.0~1.2 g/d,鐵劑15 mg。
每天晚上可以在睡前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準備一杯純牛奶,避免在夜間出現血糖含量水平過低的情況;每天限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鹽分的攝入,保證食物的清淡可口;實現食物葷素搭配的合理有序,避免長期食用同一類食物,使飲食欲望降低,出現低血糖或者營養(yǎng)不良。護理人員需要在充分掌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習慣與飲食愛好后,根據患者的每天所需要的熱量、體力勞動情況以及患者體質等情況,在保證滿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每天的所需總熱量與營養(yǎng)的情況下,豐富飲食內容,由膳食科根據孕婦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食譜。
③藥物護理。由于疾病的干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如需要使用胰島素,在使用胰島素之前,醫(yī)護人員需要將其進行成分的混勻,保證胰島素使用劑量的精準無誤,確保注射部位的正確。在注射之后,密切關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一旦發(fā)現其出現了異常情況,需要立即告知患者的主治醫(yī)生。醫(yī)護人員需反復告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叮囑患者以及家屬重視藥物干預的重要價值,實現藥物使用的規(guī)范性以及科學性,避免藥物不當使用導致疾病干預治療效果不當。
④胎兒監(jiān)護。胎兒監(jiān)護保證了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腹中胎兒的有效檢測,直接反應胎兒在宮內的生存狀態(tài),是分辨其在受到外界或者內部刺激后產生的反應是否正常的有效判斷方法。正常胎兒的胎心音120~160次/min,醫(yī)護人員只要發(fā)現胎心音出現了持續(xù)低于120次/min或者持續(xù)高于160次/min的情況,就表示胎兒存在不良缺氧情況,需要采取干預治療。護理人員應給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0 min/次,2次/d的吸氧護理,避免胎兒出現異常缺氧情況。
⑤分娩護理。分娩護理首先需要保證分娩室的潔凈與安靜,消除周邊的一切噪音,提高分娩的順產率。護理人員全程陪同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身邊,指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注意休息、進食高能量易消化的食物,保持體力;第二產程時在宮縮到來時教會產婦正確使用腹壓,合理發(fā)力,配合正確的深呼吸。給予妊娠期糖尿病產婦2 L/min氧氣吸入,并且對胎兒血糖進行檢測。護理人員在孕婦生產后,應積極預防產后出血,使用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同時需要告知產婦哺乳技巧,保證其可以順利開展哺乳,糾正錯誤的哺乳姿勢以及行為;囑其要注意預防感染,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持外陰皮膚清潔。
⑥新生兒護理。新生兒出生后,護理人員給予清理呼吸道、保暖等護理措施,保證新生兒的體溫正常,監(jiān)測其血糖及身體情況,給予早開奶的同時定期滴服葡萄糖液,保證其血糖維持在合理范圍內,防止低血糖的發(fā)生。
⑦運動指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進行適當運動。運動強度的選擇為避免感到疲勞,常見的運動類型為散步、太極或者瑜伽等,最好選擇有氧運動,避免運動的劇烈程度,控制運動強度。在飲食后1 h,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進行20~40 min的有氧運動,控制自身懷孕過程中體質量變化。同時也要避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運動,消除低血糖出現的可能性,保持愉悅的心情。護理人員根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情況調整運動計劃的強度以及頻率。
觀察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產后出血量、血糖控制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填寫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數越高代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對于其自身疾病的護理滿意程度有著更高的評價。根據分數將患者的評價標準有效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其中總護理滿意度=(一般例數+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產后出血量的觀察指標為:產后2 h出血量、產后4 h出血量以及產后24 h出血量。出血量越少證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素質越好,其自身病情的危險程度就越低。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評價指標為: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糖耐量試驗指標則為:空腹血糖<5.1 mmol/L,餐后1 h血糖<10 mmol/L,餐后2 h血糖<8.5 mmol/L,滿足上述所有檢查結果為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主要包括妊娠期高血壓、胎兒低血糖、巨大胎兒以及感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妊娠期高血壓例數+胎兒低血糖例數+巨大胎兒例數+感染例數)/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例數×100.00%。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非常滿意有20(40.00%)例,滿意為11例(22.00%),一般為5例(10.00%),不滿意為14例(28.00%),共總護理滿意度為36例(72.00%);研究組非常滿意有36例(72.00%),滿意為7例(14.00%),一般為3例(6.00%),不滿意為4例(8.00%),共總護理滿意度為46例(9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75,P=0.009)。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生產后,醫(yī)護人員密切關注產后出血量,對比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產后出血量情況,研究組的產后2 h出血量為(182.57±3.16)mL,參照組的產后2 h出血量為(284.97±24.58)mL;研究組的產后4 h出血量為(250.36±11.05)mL,參照組的產后4 h出血量為(360.99±18.20)mL;研究組的產后24 h出血量為(421.63±32.69)mL,參照組的產后24 h出血量為(489.88±32.18)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456、16.269、22.541,P<0.001)。
研究組的空腹血糖為(4.58±0.40)mmol/L,參照組的空腹血糖為(5.66±0.85)mmol/L;研究組的餐后1 h血糖為(9.65±0.32)mmol/L,參照組的餐后1 h血糖為(11.33±0.66)mmol/L;研究組的餐后2 h血糖為(8.22±0.12)mmol/L,參照組的餐后2 h血糖為(8.69±0.36)m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29、16.196、8.758,P<0.001)。
參照組妊娠期高血壓有4例(8.00%),胎兒低血糖為10例(20.00%),巨大胎兒為2例(4.00%),感染為1例(2.00%),總不良反應率為17例(34.00%);研究組妊娠期高血壓有2例 (4.00%),胎兒低血糖為4例(8.00%),巨大胎兒為0例 (0.00%),感染為0例(0.00%),共總不良反應率為6例(1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709、2.990、2.041、1.010、6.832,P=0.400、0.084、0.153、0.315、0.009)。
妊娠期糖尿病是婦女在生產中常見的癥狀,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妊娠期糖尿病不僅僅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還會導致嬰兒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一旦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甚至會誘發(fā)眾多并發(fā)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6]。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需要醫(yī)護人員重視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并發(fā)癥的預防[7-9]。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臨床上偏重于統一化的護理操作,對于不同的患者沒有足夠的針對性,導致患者在護理措施下并不能滿足所有的護理需求,存在一定的護理缺陷,導致護理滿意度的水平不高。針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來說,需要較高護理質量才可以滿足患者多方面的護理需求,之后才可能有著理想的的護理滿意度、產后出血量、血糖控制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10-14]。持續(xù)性護理干預則是護理人員在大量臨床病例的基礎上,對于患者開展一段時間的護理措施,不僅僅滿足于患者當前的護理需求,因給予了一段時間的護理時間線,保證患者可以感到更高的護理滿意度,消除不良的護理問題[15-16]。結合相關數據研究發(fā)現,采用合理有效的持續(xù)性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血糖濃度,保證血糖控制在規(guī)范的參考范圍內,降低出現并發(fā)癥的可能性,實現疾病的良好控制[17-22]。
對比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產后出血量、血糖控制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參照組的護理滿意度低于研究組(P<0.05),參照組的產后出血量高于研究組(P<0.05),參照組的血糖控制情況高于研究組(P<0.05),參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高于研究組(P<0.05)。
綜上所述,持續(xù)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疾病癥狀,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保證患者可以得到較為滿意的護理服務,提高產婦以及新生兒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