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陳華
寫作是學生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學生每學期的期末考試還是中考考試,寫作是除了客觀題之外又一拉開考試分數的考查內容。而在實際的作文判分過程中,由于老師在幾十秒的時間內就要迅速判定學生的作文分值,難免會出現作文分數打低的可能。如何讓學生通過日常訓練,增加寫作素材的積累,提升寫作技巧,從而從容應對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若干積累寫作素材的策略,供參考。
一、回歸課本學習,積累課本素材
在進行具體問題的探究前,教師首先要明確課本的定位。課本的本質是教學的基礎,其既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它是考試內容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既能讓學困生“吃”飽,又能讓優(yōu)等生“吃”好。所以教材是一個儲量豐富的寶庫,值得教師和學生去挖掘。
比如,在圍繞魯迅寫夾敘夾議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從教材中我們能選取哪些與之相關的人物和情節(jié)為素材?可以寫閏土,《少年閏土》中那個在月色下瓜地中拿起鋼叉叉猹的少年,那個“我”童年時候的玩伴,在“我”多年以后回到故鄉(xiāng)時,開口一句便是“老爺”。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覺讓人倍感難受。同樣在《故鄉(xiāng)》中還出現了“圓規(guī)”楊二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細節(jié),學會類比的方法來概括人物特征??梢詫戶斞傅摹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那個形似于封建老學究的壽鏡吾老先生,也可以選取魯迅少年時期為了不遲到便在課桌上寫下一個“早”字的情節(jié)。對此“早”字的解讀,教師可以援引曾國藩的言論:“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边@個“勤”和“早”在某種意義上存在相通之處。
當然,魯迅筆下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阿長與〈山海經〉》中那個睡覺能在床上攤成一個“大”字的女仆人;在酒館喝酒還給孩子們吃茴香豆,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留學日本時候帶他走上學醫(yī)道路的藤野先生……這些魯迅筆下的人物,有的是真實存在的,有些則是虛構的,但都可以幫助學生拓展寫作思路。
二、回歸生活場景,記錄生活細節(jié)
由上文可知,魯迅筆下的人物和事件源于生活,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有些教師認為,需要用21天才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鑒于每天的學習,學生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學校??梢試@校園觀察,尋找有意思的事物、記錄校園趣事,就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比如,針對每周一升旗儀式上的國旗下講話,學生可以從正面感受內容的深刻性、語言的生動性、例證的豐富性、邏輯的嚴謹性;也可以從反面進行駁論,如果自己在國旗下演講,圍繞主題又會講什么內容。
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堂課,既有課本理論層面的知識,還有生活智慧、人格熏陶、成長的教化。還可寫運動會上哪位同學的表現感染了自己,并與自己生病時的表現結合起來,意識到健康和運動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此外,學生還可以記錄校園外的生活,可以是聽到的一首歌,在這首歌的留言版看到網友的評價,忍不住聽了好多次,或許是網友的評論,或許是歌曲的旋律,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可以是在雙休日補習時發(fā)生的某件事;也可以是與家人相處時發(fā)生的一件小事。這些都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并對記錄的素材進行提煉,用于寫作。
三、關注熱點時事,積累寫作素材
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是拓展他們視野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表達對熱點事件、熱點新聞的見解,能沉淀自己的思想,也能鍛煉自己的語言邏輯性和思維開闊性。在考試作文中,學生如果選用時事熱點素材,還會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認為該考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比如,回顧2020年,思考有哪些社會民生領域的關鍵詞可以引入作文,例如“白衣戰(zhàn)士”“抗擊洪水”“探月成功”等熱詞。在感人的大事件背后往往有一個個具體的小人物在默默做出貢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類素材。也可以寫在2020年逝世的名人,他們曾經給我們留下哪些印象,比如籃球巨星“科比”、澳門賭王何鴻燊、傅雷的兒子傅聰……與這些人物相關的材料都可以用于寫作,寫對生命短暫的慨嘆、對他們功績的評述及這些名人的經歷對自己的鼓勵和引導。
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關注一些短視頻引爆的社會熱點,比如某“網紅”因為在直播間販賣假燕窩被處罰甚至要被判刑,還有一些明星的流量數據造假,讓學生評述大數據與流量為王的時代,逐利心理對社會價值觀的扭曲與改變。學生可以表達“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觀點,也可以提出“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觀點,還可以引用儒商的代表晉商重義輕利的例子。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新聞周刊》《對話》《央視主持人大賽》《朗讀者》《感動中國》這些經典節(jié)目,不斷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
四、加強課外閱讀,豐富知識儲備
視覺意義上的看,不僅是觀看各種視頻資料,還應該包含音頻資料的學習和文本內容的閱讀。閱讀領域要從課內走向課外,既體現閱讀范圍的廣度,又體現學生的思考深度。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外閱讀要注意興趣引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當學生通過閱讀產生了“沉浸式”的體驗,感受到小說情節(jié)的起伏跌宕,感受到散文背后的詩意般的美好,感受到議論文的獨到深刻觀點給人帶來的心靈上的震撼,我們才可以說學生進行了有效閱讀。
淺層次的閱讀是閱讀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深層次的閱讀是以《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為基礎,閱讀更多文學作品、史籍名著。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利用雙休日去史志館、檔案館、科普館、紀念館、博物館、陳列館、教育基地、大學校園實地查閱各種圖文資料,豐富自己的閱歷,增長自己的見識,不必博古通今,但至少可以在文字的拿捏和素材的選擇上做到游刃有余,不怵動筆。
綜上所述,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它與生活同在,從生活中來,又回歸生活中去。學生只有融入生活,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從生活中不斷搜集寫作素材,不斷寫,不斷積累,才能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才有可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