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嬋英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把課堂還給學生。因而,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自然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滲透遷移規(guī)律的轉化思想,巧妙利用好課堂的生成資源和組織有效的小組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中自然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陽光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使學生在知識和身心方面獲得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現(xiàn)狀;措施;自然課堂
課堂教學中,無論教學形式或者是內容,如果都處于自然而和諧的狀態(tài),能更好地保障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對提高教學質量也有促進作用。當前仍有不少教師在平時的數(shù)學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課堂學習現(xiàn)狀,對學生領悟知識點的深度關注不夠,還是過于以“滿堂灌”式的教學為主,太在乎自己的教學進度,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有時即使在講解例題后,學生還一知半解。而教師就草率地進入練習環(huán)節(jié),或練習過程中,在學生對題目要求理解還不透徹的情況下,就急于出示答案或展示優(yōu)生的見解。這樣的課堂是不利于開發(fā)學生思維,該講授的新知識也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筆者認為,自然課堂要突出“在自然氛圍中教學”,課堂上少些教師的“牽引”。也就是說,自然課堂盡顯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化難為易的學習方法,貼近生活的學習素材,井然有序的探究活動等。為了促成自然課堂,教師要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教學相長,要用心去營造自然的課堂,讓學生在自然的氛圍中,自然地感悟和建構數(shù)學新知。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促成自然課堂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然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師生關系的和諧,是營造自然課堂的首要條件。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能快速進入積極的狀態(tài),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促進生生互動,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在開課時,通常使用故事導入,這樣比較快速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給學生講一些動畫故事或猜數(shù)學謎語、播放微視頻等,教師抓住故事或視頻中的數(shù)學知識點來啟發(fā)引導;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親和力,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多使用啟發(fā)式和鼓勵性的課堂評價語言等。這樣,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感覺到被尊重,人人平等,學生會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且能保持長時間的學習活力。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shù)的認識》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成語中抽象出當中蘊含的百分數(shù)知識,如,“十拿九穩(wěn)”——90%,“一箭雙雕”——200%,“百發(fā)百中”——100%等,學生從數(shù)學課中復習語文知識,感知學科間的橫向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到各學科的教師也是有互動的。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公正平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寬松、活躍、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之間創(chuàng)設一種合作交流、互幫互助、互評促進的關系。這樣的課堂既能讓學生輕松學習,愉快學習,也有利于學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發(fā)展。
二、滲透遷移的轉化思想——自然降低新知的學習難度
數(shù)學轉化思想是學習數(shù)學的杠桿。轉化思想是把問題元素從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轉化的能力。它作為數(shù)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思想,可以將陌生轉化為熟悉,化復雜為簡單,化未知為已知。在小數(shù)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遷移規(guī)律,讓學生經歷從舊知到新知的轉化過程,使學生由點及面,融會貫通,能大大降低學習新知的難度,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是“水到渠成”,自然且深刻。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的《比的化簡》教學中,教師精簡了教學例題,主要探討“哪杯蜜糖水比較甜?”學生在復習鋪墊中已經對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基本性質都理解透徹了,對比與除法和分數(shù)的關系也清晰明了,很自然地把知識遷移到“化簡比”,把“化簡比”的知識轉化成了“應用商不變規(guī)律”或“應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自然地就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質”和化簡比的方法。學習化簡比之后,學生又回歸例題,共同探索出“哪杯蜜糖水比較甜?”的答案。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即興出題,現(xiàn)學現(xiàn)用,素材就在教室或者學校,關于“比的化簡”能解決眾多生活中的問題這個教學目標就自然達成了。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講的非常少,主要是學生通過小組探討交流,大膽放手,讓學生之間充分互動起來,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學,巧妙地引導學生知識遷移,“借力而上”。學生感覺到學習新知識并不困難,學如流水。
三、巧用課堂的生成資源——自然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單純的“死”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可能是無序的“假”活躍。于是,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就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問題擺在面前,我們應該樂觀地面對這個問題,運用教師扎實的基本功,調控好課堂,巧妙地處理課堂中的生成資源,順理成章地引領學生從思維的碰撞火花中學習到新知識,達到預設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約分》時,在學會了逐步約分后,有個學生從黑板上一系列的約分中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在即將進入的約分32/48時,他迫不及待地說:“老師,能不能分子分母都同時除以16?”這真是個聰明的學生,教師順水推舟,把學生的這個質疑,當作新例題,讓學生分小組探討,并用自己的話來總結規(guī)律“分子和分母可以直接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shù)”。這樣約分更加簡便,效果非常好。學生深刻地從學習經驗中積累并總結,親身經歷了新知形成的整個過程,印象非常深刻。不可否認,若教師是有預設過的,可能會另外選例題來講解,可能也會為學生準備好“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蘋果”等。因此,這個“預設與生成”問題,就能自然地解決了。
另外,課堂上還有些意外的生成資源,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錯誤中的積極因素,善于正面引導學生,靈活調控課堂,化錯為寶。課堂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把課堂還給學生,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去分析討論,去驗證猜想。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還能通過暴露思維過程,及時糾正錯誤理解,從而解除疑惑,構建出新知識。這些“意外”,也再次顯示出學生學習的自然狀態(tài),學生會印象非常深刻。
四、組織有效的小組探究活動——自然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探究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起來,有一個民主探究、平等合作、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的機會,形成人人參與、主動積極的動態(tài)課堂。自然有序的小組學習活動,既能激發(fā)興趣,又能及時了解真實的學情。加上巧用生成資源,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還能從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發(fā)展社交能力、多感官參與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陽光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等。
在組織小組探究活動中,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分配好小組成員,小組人數(shù)恰當,4至6人為宜,成員的學習能力可以互補;其次是要教會學生小組分工,人人有任務,學會傾聽和有序表達;再次就是每一次小組合作探究都要先明確探究任務和步驟;最后,教師要巡視指導,對小組探究進程有所了解,并適當加以指導,在各小組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要有所側重,及時點評。
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下冊的《有趣的測量》時,組織小組探究活動時,先在課件上明確出示學生小組測量不規(guī)則石塊的步驟,小組內8人可以由組長分工好實驗員、觀察員、記錄員、計算并檢驗員、匯報員等,然后才開始學生的探究活動。探究過程約6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展示匯報環(huán)節(jié)要有所側重講解,重申實驗中目測水面高度時要求平視水面、石塊的不規(guī)則性和容器的不同導致計算結果的不同等,重點要引導學生明白實驗的步驟和相關的重要數(shù)據(jù)、相關算理。這節(jié)課亮點在于通過小組實驗探究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學生學得深刻,理解得比較透徹。又如,在吳老師的《天安門廣場》教學中,其能設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和獨立思考。生生組內交流、班上交流時,吳老師還在探究任務單上設計了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這有效促進學生愉快學習,順理成章地收到了非常不錯的教學效果。
總之,數(shù)學教學需要我們認真專研教材,多渠道了解學情,精心設計教學,增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善于引導學生在自然和諧的氛圍下自由愉悅地學習,并調控好課堂,呈現(xiàn)自然的、動態(tài)的課堂。這樣才能讓學生愉悅學習,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怎樣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實現(xiàn)更高效的教學,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樓春霞.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轉化思想培養(yǎng)[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8.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