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玉芳 劉騫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造活力?!泵烙齻鞑ッ赖氖澜缬^、價值觀、人生觀,營造欣賞美的意境,增添生活中的審美樂趣,陶冶審美情操,凈化心靈、升華精神、建構完善人格。美育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yè),其本質就是培養(yǎng)擁有完善人格的人,在美育過程中,引導學生美善合一,以美促德、以美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一名技術精英,不僅需要具備超強的動手能力,還需具備“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指技術工人所具備的專業(yè)、專注、嚴謹、細致、敬業(yè)的職業(yè)精神,對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1]?!敖橙司瘛敝饕憩F(xiàn)在匠人對于自然之美的深入挖掘之上。在實踐過程中,匠人在熟練運用理性經驗技術的同時,還把對美的感性認知融入其中,并通過理性的經驗技術將美不斷發(fā)掘和抽離。由此可見,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中國工匠”,始終離不開對美的認知和追求。因此,培養(yǎng)高職生健康的審美心理,建構高職生的審美人格,對高職生“匠人精神”的培育意義重大,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一環(huán)。
審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擁有審美特征,達到美的境界,表現(xiàn)為個體內在心理結構與外在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審美人格是個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審美化動力,包含人格所有的美好特質,是個體人格發(fā)展過程中的高級階段。審美人格是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融合、美善統(tǒng)一的人格,善是美的根基,美是善的外觀,以善育美,借美立善??梢哉f,審美人格的建構是美育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要求。
高職生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處于審美人格建構的重要時段,其審美人格的內涵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和諧性。和諧是美的基本范疇,也是美的最高品級。高職生的審美人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其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平衡又完整統(tǒng)一。第二,自由性。人只有在美的王國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高職生的審美人格具有自由的流動性,不受任何框架的限制和束縛。第三,超越性。高職生的審美人格超脫功利、富有情趣、樂觀豁達、心態(tài)寬容、排除私利而至善至美[2]。第四,創(chuàng)造性。高職生的審美人格具有創(chuàng)造性,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真正的美,創(chuàng)造是美的源泉。第五,發(fā)展性。高職生的審美人格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其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永無停止、持續(xù)一生的發(fā)展過程。第六,可塑性。高職生的審美人格不是先天遺傳而是后天習得的,需要依賴教育的培養(yǎng)和建構,這無疑對當前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梢哉f,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是當代職業(yè)教育的使命。
高職生正值審美人格建構的關鍵期,他們社會閱歷較淺,缺乏成熟的價值認知體系,加上高職院校錄取分數(shù)較低,高職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許多學生心存自卑,入校后若未給予正確引導,很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干擾和影響[3-4]。近年來,賀雯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高職生的審美情感狀況主要受自我要求、價值認同和輿論關注的影響,總體積極正向但水平偏低[5]。李傲霜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高職生審美力缺乏、審美價值觀扭曲、審美認知與行為不統(tǒng)一等現(xiàn)象愈演愈烈[6]。蔣如娟基于人類學視域探討了當前高職生的審美風尚和審美誤區(qū),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高職生日常生活審美化、審美娛樂化,還表現(xiàn)出審美庸俗化、審美盲從性等特征[7]。宋新泉等基于文化資本視域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美育活動評價的不足主要源于對美育先賦性文化資本的忽略和對其轉化性特征的強化[8]。張波基于網(wǎng)絡文化視域研究發(fā)現(xiàn),多元化、大眾化的網(wǎng)絡文化,呈現(xiàn)出交互性、趨利性和虛擬性的特征,對高職生的審美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導致了審美目標功利化、審美價值取向混亂、審美感知退化、審美趣味低劣、傳統(tǒng)審美權威弱化等一系列問題[9]。李惠敏基于德育視域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高職生審美心理養(yǎng)成意識淡薄,部分高職生審美境界和審美情緒不高,審美積極主動性不夠,審美感知力不強,對身邊美的人和事視而不見,沉湎于感官刺激,青睞快餐文化,缺乏審美的創(chuàng)造力,進而步入審美誤區(qū),而且還存在審美心理培育內容不完整、教育者的審美素養(yǎng)不足、審美心理培育方式單調等問題[10]。
高職生自尊心強、情感強烈、心理承受能力弱、抗壓能力較差,他們處在人格成長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審美心理不成熟,對美的認識尚局限于經驗層面,對美丑的辨別力不強,不能正確對待美、識別美、尊重美,審美穩(wěn)定性不強,易被外界干預,不能深入覺察環(huán)境對他們心理發(fā)展?jié)撘颇挠绊?,從而表現(xiàn)出崇拜、從眾、好奇、求異、逆反等心理傾向[11]。李東坡等研究表明,在泛娛樂化背景下,當前高職生存在審美情感反傳統(tǒng)化、審美感受浮淺化、審美理解功利化、審美理想世俗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阻礙了他們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表現(xiàn)出重物質追求輕修身養(yǎng)性、重世俗功利輕道德正義、重奢靡享樂輕擔負責任等共性問題[12]。因此,加強對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已成為當前的迫切需求,然而,目前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教育在向學生傳授藝術技能,培養(yǎng)學生藝術能力方面功不可沒,然而單純擁有藝術能力并不等于擁有了崇高審美理念,也并不能很好地促進審美人格的完善。藝術教育只是審美人格建構的其中一面,審美人格建構本身具有寬泛的內涵與外延。因為審美人格的建構重在精神的熏陶和培育,提升高職生對美的感受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實現(xiàn)人格的完整,建構審美人格。然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所開設的美育課程多以藝術教育類課程為主,內容單一、枯燥泛味,并未建立相應的美育課程體系,對當前高職生的“審美”追求多有忽視,缺少對高職生審美境界的引領,不利于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
高職院校主要精力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術技能,對學生美育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重要性認知不足,課堂教學僅停留在教育學生認識美的技能上,沒有將美育、人文和德育有機結合,也沒有充分發(fā)揮第一、第二課堂美育教育合力[13]。課堂教學僅僅是進行審美人格教育的途徑之一,課外活動是學校實施審美人格建構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審美素養(yǎng)、完善審美人格的重要載體。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在對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形式的多項選擇中,選擇藝術實踐操作者75.29%;選擇藝術鑒賞者52.16%;選擇藝術參觀者43.31%;選擇專家講座或表演者38.71%;選擇藝術理論指導者34.59%??梢姡瑔我坏恼n堂教育并不能滿足當前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需求。課外審美教育活動最貼近高職生的校園生活,對他們的影響最深刻,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他們自身的審美能力。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大多將審美教育活動僅局限于課堂教育,忽略了課外教育的重要性,導致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缺乏開展實施的重要實踐途徑,進而影響到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有效開展。
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89.64%的高職生認為有必要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70.14%的高職生認為藝術素養(yǎng)課程能夠幫助自己提升就業(yè)等方面的競爭,73.03%的高職生也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課程培訓。然而,有89.14%的高職生卻因時間沖突而不能參加藝術實踐活動。而且,當前對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大都以科學理性為標尺,將鮮活生動、魅力獨特的審美教育變成了枯燥無味、僵化呆板的標準化科學教育,而且教育內容唯理化,審美人格建構內容僵硬化,抹殺了高職生的審美認知,降低了他們的審美熱情,從而讓他們的感受力衰退、情感淡漠,審美人格喪失。除此之外,對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取向功利化,片面追求社會經濟利益,追名逐利,也嚴重影響了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影響了高職生審美人格的養(yǎng)成。
基于高職生審美人格的現(xiàn)狀及誤區(qū),筆者以高職生審美需求為出發(fā)點,以完善高職生審美人格為落腳點,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從而拓寬當前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實施路徑。
積極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構建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有效運行機制,確保審美人格建構的方針、課程得以貫徹實施。學校要成立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工作委員會,構建學校、學院、班級三位一體的領導機制;夯實學科建設為基礎的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工作的動力機制;構建全員育人的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保障機制;構建個性化評價體系為參照的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評估機制;提升全體教師的美學素養(yǎng),構建高水平美學素養(yǎng)的隊伍建設機制??傊?,要充分把握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和層次性,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教育形式的互動性和多樣性,以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為手段,加強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學科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充足的經費、場地、設備等物質保障,構建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課程體系,遵照高職生的審美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動,建立高職生審美記錄檔案,對其審美素養(yǎng)進行考評。
審美人格建構的課程內容一定要鮮活有趣、品味獨特、層次多元、引人入勝,讓學生喜聞樂見。學校要將審美人格建構與德育、智育、心育、勞育、體育相結合,貫穿于各個學科,全方位打造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教育平臺,聯(lián)合舉辦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深入挖掘各學科中豐富的美學資源,引導學生勇于開拓、大膽創(chuàng)新,讓各學科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此外,學校要加強和兄弟院校審美人格建構團隊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收集民間傳統(tǒng)藝術文化,整合資源,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力量,構建本土化審美人格建構大數(shù)據(jù)平臺,定期舉辦審美人格建構的互評互鑒活動,編寫富有人文藝術、心靈藝術和精神藝術的高標準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現(xiàn)場實踐教學,將審美理念播灑到每一名學生的心田,啟迪廣大高職生愛上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做一名擁有審美人格的優(yōu)秀學生。最后,把“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到美育課程中,關鍵在于深入挖掘當代高職院校學生所需要的精神,使之融入到課程中,從而更加有效地把德育中的“德”全面提升為德性,把美育的藝術欣賞融入更具體的感性教學中。
高水平審美修養(yǎng)的師資隊伍是保障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有序運行的先決條件。提升教師的審美境界和審美素養(yǎng),對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定期舉辦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的研究論壇、專題培訓、活動沙龍等形式,讓教師在工作生活中不斷學習,“慧中”而“秀外”,做到儀表美、舉止美、言語美和心靈美,在內心修養(yǎng)上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價值觀,形象談吐溫文爾雅,積極發(fā)揮教師隊伍的人格魅力,重塑良好的師生關系,用美的語言去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在情與理、善與美、言與行的實踐中提升美的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高職生的審美情懷,引領高職生感受美、觀察美、追求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從而促進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
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強調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獨特的藝術美,琴棋書畫的高雅美,詩詞歌賦的文學美、諸子百家的思想美、異域文化的差異美,引人入勝,美不勝收。美學精神的核心是自由解放的超越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天然就是美學的,集中表現(xiàn)為追求自由超越、詩意人生境界的精神。自由是中國美學精神的核心范疇,只有抓住了自由,才能抓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以“正聲”“德音”為藝術追求,以“中和”為審美理想,強調“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教化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則強調“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推崇無為,崇尚自然,啟迪人們自然、平和、清靜、無為。高職生急需深入地吸收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在實踐過程中將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時代發(fā)展潮流相融合,挖掘中華美學精神,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基因,提升文化自信。
家庭是社會最基礎的細胞,是人生第一所學校,也是美育的實踐基地和搖籃。家庭美育在陶冶情操、升華思想、建構審美人格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也是人生的終點,個體在原生家庭所受的教育,對他今后的生活、學習、工作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伴隨一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要時刻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和家風。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家庭美育融于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之中,個體審美能力的發(fā)展,深受父母和其他長輩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yǎng)的影響,可以說,個體在家里所受的美育主要來自對父母或其他長輩的模仿。家長要以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行為和環(huán)境作為美育的突破點,積極營造優(yōu)雅的生活環(huán)境,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構建和諧健康的家庭關系,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沐浴在美的光芒之中。家庭美育具有早期性和長期性的特征,良好的家庭美育對高職生的個性心理、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家文化的審美情趣直接影響著高職生審美人格的發(fā)展與提高。同時成功的家庭美育也會成為一種慣性力量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
文化是人心理活動的客觀基礎,校園文化是高職生審美人格建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高職院校要積極建構情意化的校園物質文化載體、體驗式的校園精神文化載體和人性化的校園制度文化載體。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寓情于景,寓情于物,讓學生賞心悅目,隨時隨地都能受到美的感染,校園建筑的造型、布局、風格,還有校園環(huán)境的美化、綠化都要處處留心。和諧友善的氛圍,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讓高職生融入其中,接受熏陶,有助于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圖書館、報告廳等現(xiàn)有基礎設施,定期舉辦學術交流、學術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在實踐過程中讓高職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與熏陶,提升自我審美素養(yǎng)。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個體只有親身在實踐中體驗,通過社會實踐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提升自身的美學素養(yǎng)。社會實踐可以讓我們超越經驗層面抵達理性層面、超越物質領域抵達精神領域、超越暫時維度抵達恒久維度。在社會實踐中,高職生通過感官認識及情感體驗完成“意義建構”和“價值建構”的實現(xiàn),從而形成對美的覺知和態(tài)度。在社會實踐中,高職生身臨其境,不僅可以領略四季變換的自然美,還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中蘊藏的美,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相互支持,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從而促進高職生審美人格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