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實驗幼兒園 許艷紅
生活化園本課程源于幼兒生活,因而是幼兒所熟悉、容易引起幼兒興趣的,能較為容易地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究,體驗生活的快樂,使幼兒的興趣與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其童年更加自由、更加快樂、更具活力。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去捕捉一些符合幼兒興趣而又對幼兒成長有益的生活因素,從中發(fā)掘課程主題,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是提升教學成效的保證,也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突破點。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主題,并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
課程主題的設計是課程開展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緊緊抓住幼兒所熟悉、感興趣的生活元素,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挖掘其潛能。
要做好調查,如觀察孩子的行為,與之聊其日常生活特別是他們感興趣的生活話題,并詳加分析,然后再進行活動設計。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沿循幼兒的生活,準確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及時地納入課程和活動中來,真正做到讓“生活”成為課程資源,讓“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要充分利用幼兒的生活元素,讓孩子自然、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索和發(fā)現(xiàn),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根據(jù)漳州小吃豐富、幼兒經(jīng)常接觸的特點,設計了“家鄉(xiāng)小吃”主題活動,幼兒和家長、教師共同制作小吃,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在興趣中體驗課程的生活化,回歸生活情境自主探究,同時積累更多有關生活的素材和經(jīng)驗。
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多設計系列化課程,如大班設計“我愛家鄉(xiāng)”系列課程時,可以分為:第一,請幼兒介紹他們對漳州名勝、名優(yōu)特產(chǎn)品和著名人物的認知;第二,利用幼兒園地處中山公園附近的地理優(yōu)勢,帶領幼兒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家鄉(xiāng)、緬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第三,以環(huán)保為主題的生態(tài)教學,引導幼兒“說環(huán)保,愛家鄉(xiāng)”。三個課程分三次完成,形成一個“愛家鄉(xiāng)”系列課程,內容更豐富,更貼近幼兒生活,更容易鑲嵌在幼兒的腦海里。
幼兒的天性是“好自由”,戶外活動是他們熱愛的。要讓幼兒的課堂賦予廣義,嘗試把課堂移到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帶領幼兒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幼兒園及周邊環(huán)境去挖掘生活化課程主題,讓幼兒主動、積極地與周圍的人、事、物進行互動,通過“走出去”與大自然、社會進行更多、更細的接觸,不斷開闊探究的視野,拓展興趣范圍,在興趣中拓寬學習的維度,在學習中增強探究的興趣。如利用春游、秋游,帶領幼兒到公園、河邊、動物園等幼兒喜歡的地方,賦予課程內容,使孩子們的天性與生活更緊密接觸,感性認識更豐富。
生活化園本課程的核心是“快樂童年”,目的是使幼兒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jīng)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鼓勵幼兒在熟悉與感興趣的方式中,不斷增強探究興趣與能力。
要注重點面結合,為幼兒提供形式多樣的場所與情境等,供幼兒進行多形式、多方面的探究,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創(chuàng)建“動物角”時,魚缸里的魚、盆里的蝌蚪和葉子上的蠶等,時刻牽動著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觀察動物的行為與動物的蛻變,好奇心與日俱增,并饒有興趣地與同學、教師分享。教師不僅積極參與到“熱點”討論中,而且對孩子們的新發(fā)現(xiàn)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及時互動、釋疑,鼓勵他們大膽進行探究與交流。
培養(yǎng)幼兒形成探究習慣,大膽交流很關鍵。幼兒之間是平等的關系,思想會相對活躍,碰撞的火花又多又廣,要鼓勵幼兒在大膽交流與辯論中學習、探究,初步掌握如何在交流中梳理得到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在集體活動中進行,這樣的交流重點不是每個孩子都發(fā)言,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學會傾聽,知道傾聽才能清楚別人說話的內容,同時也是對他人的禮貌和尊重的表現(xiàn)。交流也可以是個別交流,既有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也有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個別交流可以使幼兒注意力更加集中,思想更加放松,思維更加活躍。通過交流,孩子們能養(yǎng)成好思考、勤表達的習慣,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我們要培養(yǎng)幼兒科學的學習方法,如引導幼兒學會用圖畫、圖表等方式來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猜想等,并引導幼兒通過記錄進行探究。
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具有開放性、低結構的特征,這要求教師與幼兒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師幼關系。居高臨下的“灌輸”方式是教師必須摒棄的,教師身上所承載的文化與經(jīng)驗,能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教師是傾聽者、觀察者與釋疑者,更是互動者,要成為幼兒的“大朋友”,是幼兒有發(fā)現(xiàn)、有疑惑、有喜悅、有憂愁都愿意與之傾訴的對象。對于幼兒的傾訴,教師應在態(tài)度上給予積極回應,在內容上給予答疑解惑,啟發(fā)、引導幼兒進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如在大班藝術活動“家鄉(xiāng)民間工藝坊”中,教師不僅與幼兒共同收集和制作有關漳州的木版年畫、袋偶、剪紙、棉花畫,創(chuàng)設“漳州民俗館”,同時還認真點評幼兒收集或制作的工藝,傾聽幼兒的介紹,從而引導幼兒了解探尋具有濃郁家鄉(xiāng)特色的民間工藝的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是個人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精神分析學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也認為,3—5歲是人類情感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幼兒早期教育發(fā)展不僅要重視生理保健和智力開發(fā),更要關注其情緒情感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培育。
樹立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從娃娃抓起,如開展以“童心向黨·黨的光輝照我心”為主題的紅色觀影活動,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結合區(qū)域活動和角色游戲(制作電影票—贈送電影票—紅色電影院觀影),選擇不同形式、不同時長的兒童紅色經(jīng)典電影,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埋下愛祖國、愛黨的情感種子。
引導幼兒熱愛生活,逐步建立健康心理。如開設“漳州特色”主題活動,通過對古城漳州的認知游戲,激發(fā)幼兒對家鄉(xiāng)特色的喜愛,促進幼兒不斷提升探索的欲望,并培養(yǎng)團隊精神。
充分利用生活經(jīng)驗引導幼兒進行道德體驗,養(yǎng)成良好生活常規(guī)。如和幼兒討論生活中的文明禮儀,如何與人打招呼,請人幫忙要說謝謝,不小心撞到別人時要說對不起,等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我們要讓幼兒在幼兒園階段“物竟天性”富有個性地發(fā)展,為社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為幼兒個性建檔。教師要認真觀察、研究幼兒在生活化課程中的表現(xiàn),總結他們的興趣點與感悟性,從而分析幼兒的不同點,了解他們的個性之處,提出評價并形成檔案。教師可以按照評價,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幼兒的個性發(fā)展就會較為暢通。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除了觀察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還要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xiàn),這樣對幼兒的判斷才會是完整真實的。同時,教師還要把對幼兒的評價與家長溝通,既是分享也是相互促進,更是取得信任的渠道。這樣家園取得共識,幼兒就能較早、較好地進行個性化培養(yǎng),也許天才就會不經(jīng)意地在這種氛圍里被發(fā)掘出來。
幼兒的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都蘊含著豐富的課程主題,我們要積極去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認真去設計課程的閃光點,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使師幼在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體驗生活的快樂。這樣“寓教于幼兒生活之中”才不會成為空談,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幼兒課程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