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華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中國畫家群體的文人化,對中國寫意畫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古希臘、羅馬雕刻與繪畫是由工匠來制作的,包括中世紀繪畫,早期的畫家、雕刻家在西方社會等級地位不高,柏拉圖甚至把畫家拋出理想國之外。在中國卻不同,早期畫家如顧愷之就是文人,人稱“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文人們較早地進入了畫家群體,不僅促進繪畫的發(fā)展,而且較早地對繪畫理論有了思考,并提出了超越繪畫實踐的理論標準和高度,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而當時的技術并未達到如此水準,“神”是建立在注重客體對象“形”基礎上的。老子更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審美規(guī)則,最高的美不求形似,最美妙的音樂是無聲的,為后來的中國畫“意象”說奠定了基礎,又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也為唐王維“水墨為上”找到了理論依據,中國知識分子較早介入繪畫開啟了中國藝術發(fā)展的路徑,五代時期的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可算作最早的寫意畫作品,用筆簡練狂放,與宋代梁楷用實踐開啟了粗筆大寫意的先河。
中國畫在宋代進入了一個“寫實”與“寫意”高峰并存的時期。中國文化在先秦百家爭鳴時期便有不同的觀點,而宋代對文人高度重視,文人士大夫更是放任自由,思想觀點亦各自不同,在宋代宮廷繪畫走向寫實的同時,出現(xiàn)了梁楷大寫意一脈,也出現(xiàn)了米芾父子的“米點山水”一派??梢哉f宋代繪畫在相對“寫實”的同時,出現(xiàn)了潑墨大寫意人物的語言形式與近乎抽象意味的米點山水語言。宮廷繪畫在精工細作花鳥與亭榭的同時,當時的大文豪蘇東坡卻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把模擬自然肖似作為初級要求,不執(zhí)著于物象與不執(zhí)著于自然的肖似方能不累于物,“我”方能從“物”中解脫出來,而筆墨從物象中解脫出來,是我從物象中解脫出來,筆墨是表達我的情思與情感,那么筆墨由宋到元逐漸走向了獨立。
明清出現(xiàn)了“四王”為主的摹古派,但縱觀明清寫意畫,更有開派創(chuàng)新者,把寫意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徐渭更注重主體精神的表達與抒發(fā),注重無法而法的至高境界,八大更通過筆墨與花鳥符號表達自主的喜怒哀樂,怪石奇鳥變形夸張,“零碎山川顛倒樹”,其造型屬主觀感受使然。筆墨已經不屬于技術層面的程式語言,而更重自我獨立精神指向。魏晉是注重對象的“神”,“傳神”自然離不開客體對象,寫意離不開主體之“意”,倪瓚不注重客體的形似,自娛而已,徐渭抒發(fā)主體情感,八大山人花鳥筆墨變?yōu)橐粋€符號。
文人畫的發(fā)展是各個歷史時代有文化、有修養(yǎng)、有才華、有個性的畫家推動著。那么具備哪些特性才能構成一個傳統(tǒng)中的文人寫意畫家呢?
宋代鄧椿說“畫者文之極也”,文人畫家所具備的學問即文學修養(yǎng)、詩書畫印等,學者多有研究,這里不做贅述。而論寫意畫者亦多從筆墨談起,而筆墨技法背后是文人的人格,也就是說什么樣的人才能畫出什么樣的畫。本文探究的不是筆墨,而是筆墨背后的人。中國畫講究畫品即人品,畫者首先是君子。寫意注重畫家本人自由浪漫的精神及個性的宣泄與解放,首先是要有自由的人格與內在的放逸,具有清高個性與真性情,不受權貴束縛,具有風骨、骨氣與不屈精神。
文人畫講究畫畫首先要做人,以社會德行的高低來評判藝術品格的高下。具備善良的心性,修身成己。不要為貨利、聲聞、權勢、功業(yè)而學。所以誘之、獎之、脅之都不可得,要做到“無求與世,不以毀譽撓懷”?!吨杏埂吩疲骸霸谏衔?,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贝笳煞蜃龅健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闭憾皇軝噘F束縛,富貴貧賤不能移其志。子貢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每日反省自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人端正,作品自然不流于俗。
傳統(tǒng)畫品中最高境界是逸品,而逸品首要是人品放逸?!墩撜Z》中談到逸民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逸民多是人品高的高士。莊子稱放逸形骸、“解衣盤礴”的“自然”狀態(tài)者為“真畫者”。被認為是畫家個性獨特,拋開了常規(guī)與常法,達到了自由境界,還有“東床快婿”的故事,都體現(xiàn)了魏晉文人的真性情與不拘小節(jié)的自由精神。梁楷亦平日生活隨性,不拘法度,曾擔任畫院待詔,不受禮法權威約束及宮廷畫院規(guī)矩羈絆而自由放浪。人之逸有兩種,一是高逸,一是放逸。高逸尚靜,放逸尚動?!澳咴屏质歉咭菔饺宋铮洚嬕喔咭?;徐渭是放逸式人物,其畫亦放逸。欲求畫之逸,首先要求人之逸?!崩L畫是高士、逸人之事,非普通人所為。王墨,時人號為王潑墨。性情嗜酒放逸,醉醺之后,方能作畫,必解衣寬帶,吟嘯跳躍,潑墨而成??梢娡跄切允枰岸乓莶痪兄恕R萜樊嬍紫仁侨顺?、放逸、野傲,不畏權貴,畫者若不為世俗所拘,作品便不拘常法,出于自然。
繪畫中的“神”和人所具有的神氣。繪畫的“神”這里不談。魏晉時期人物品藻開始有了變化,“品評重點轉向人的才情、氣質、風貌,尤其是人的內在神貌,成為重要的標準”。魏晉時期人物品藻重視人的內在精神風貌。
《世說新語·容止篇》載:魏王將要接見匈奴使者,魏王個子矮小,自覺不足以傲視遠國,便讓身材高大的崔季代替自己,自己拿刀站立旁邊,完畢后令人問使者:“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神明有英姿。所以“神”在魏晉非常盛行,這也為后世注重人的內在精神奠定了基礎,蘇軾認為“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所說即人的神氣。人有“神”,作品方能有“神”。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兩兄弟寧可餓死而不食周粟,可見其骨氣、氣節(jié)與不屈精神。魏晉風度中竹林七賢的典故,嵇康、阮籍的作風,他們自由浪漫的精神和反抗精神影響了后世文人風骨。徐渭,自由癲狂,并具有不屈的精神,六法講“骨法用筆”,這骨法背后是要求一個人所具有的骨頭與骨氣,然后落筆方能有“骨法”。陸游《詠梅》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奔词贡慧`踏碾作泥塵,香氣依舊散發(fā)如故,這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意象,暗指人在遭受坎坷時,仍然具有不屈的精神,人若有骨頭,筆法自然剛正。
另外,寫意者雖然不拘泥小節(jié)、不謹毛失貌,注重大意,但重“用心思慮”。善寫意者,乃及有心與用心之人,“始知真放本精微”,即“盡精微而致廣大”。從技法而言,寫意多粗筆,要求筆簡形具,所以筆墨中要有內容,需要簡潔概括而不能簡單,要簡潔中豐富,而不能空而無物。寫意要意在筆先,包括構思經營位置等,經營位置除畫面構圖之外,還有筆墨本身的多少、虛實、強弱之位置。
論寫意者,多談寫意技法與筆墨,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方面,就是筆墨背后的人,傳統(tǒng)文人具備的清高個性、自由浪漫的精神及文人具有風骨等都是一個畫者所必備的,也是當下中國畫發(fā)展所缺失的。中國畫發(fā)展傳承傳統(tǒng)優(yōu)秀筆墨文脈,更應繼承傳統(tǒng)文人筆墨背后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不僅是畫者所需要的品質,也是整個民族所需要的文化風骨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