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泰伯實驗學校 孫 怡
教育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創(chuàng)造性的事業(yè),教育是用一個心靈影響另一個心靈的過程,所以學生的思考、進步是不能停滯的。如果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會思考,學生也就學不會思考,也就不會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碩果。
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常聯(lián)想到音樂中的“頑固低音”?!邦B固低音”是音樂領域的專用名詞,是指一組在音樂旋律中反復出現(xiàn)的低音組,在巴洛克時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通常這個短短的曲調會出現(xiàn)許多次不變的反復,而且每次在低音部反復一次時,高音部就會出現(xiàn)一個適當?shù)男滦苫蛐掳樽?,且每次都不相同,如此所得到的是在反復低音主題之上的變化旋律,而不是主題本身的變奏。
在音樂中,“頑固低音”是神秘而美好的。它總是身披薄紗隱匿在各種旋律中,像孩子一樣調皮地出現(xiàn)在這里那里。已然掌握它出現(xiàn)規(guī)律的人,為它著迷,不厭其煩地在旋律中搜索它的影子;早已熟知并習慣它存在的人,習以為常,不用刻意尋找,旋律響起就辨別出了它的存在;然而更多的音樂門外漢,對它的存在視而不見。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人的發(fā)展”。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導向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現(xiàn)代教育的核心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何嘗沒有“頑固低音”這樣的神秘而美好存在?只是我們總是忘了去找出來,或者明明知道它存在卻永遠只用厭惡或抵觸的情緒去漠視。其實,語文教師如果換上對待音樂旋律的欣賞姿態(tài),這些曾經(jīng)困擾我們的難題不也變得饒有趣味么?若是能再藝術地應對這些“頑固低音”,語文教學就更是會充滿吸引力。
素質教育大力推廣,但是學生和教師一樣,依然不得不面對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和最為關鍵的小升初畢業(yè)考。應對考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不放過任何一個“送分題”,很多教師在期末會選擇翻來覆去地默寫、做練習。這時,就會出現(xiàn)各種聲音。學生看到練習題就頭痛,教師一批作業(yè)就火大。師生都陷入了“為什么做一次錯一次”的痛苦沼澤。
其實,語文練習也可以充滿趣味。只要教師自己熟知記憶規(guī)律,巧妙運用“連音符”,語文練習會讓學生著迷,也讓教師從無止境的“批改”中解救出來。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信息一旦進入大腦,就伴隨著遺忘,而且這種遺忘會遵循先快后慢的規(guī)律,尤其是剛剛記憶的短時間內遺忘很快?!斑B音符”是音樂中一種節(jié)奏劃分的特殊形式,將音符的時值自由均分,其數(shù)量與基本劃分不一致。筆者設計的語文練習,就經(jīng)常用上這種特殊的“連音符”給學生“下套”。比如進行期末復習時,每天都會進行詞語默寫,這是班上學生都已經(jīng)習慣的。但是,他們每次默寫前都會抱著“又害怕又期待”的心理。通常的默寫是教師報一個,學生寫一個,報完,收本子,教師批改,發(fā)下去抄寫訂正,錯得多的重默。但是,我們的默寫更有挑戰(zhàn)性:同樣是報詞語,筆者會毫無規(guī)律地報不止一個詞語,學生要默寫下來,必須先拼命記住筆者報了哪些,然后再進行回憶書寫。當然,筆者也提供了給他們“作弊”的方法,提前告知在默寫詞語的范圍,讓他們在默寫前的復習更有針對性。另外,為了自己省事,默寫完我們總是一同批改,今天按照學號分發(fā),明天按照座位分發(fā),后天將本子收起來打亂后再隨機分發(fā)……批改后立刻歸還主人,每個錯誤詞語認真訂正兩遍。但是并沒完,他們還要應對的是筆者不知何時再來一次默寫。第二次默寫,只默五六個,來源于第一次默寫錯誤率比較高的詞語。默寫的時間不定,可能是在課上到一半時,也可能在下課鈴聲響后的兩分鐘內。這次默寫由筆者批改,再有錯誤的,訂正后還要接受小小的懲罰——整理下次詞語默寫的范圍。在下一次新的默寫中,筆者還會加入個別前幾次默寫出現(xiàn)過錯誤的詞語。如此,每次默寫,學生都高度集中精力,提高了記憶效率,在批改時又是默寫后短時間內的再一次復習。最后不定時的第二次默寫,是時間略長的再次記憶。到第二天再挑選幾個再默寫,這已經(jīng)是多遍復習了。但是,有趣的是,學生完全沒有因為這一遍遍的反復而產(chǎn)生厭煩情緒。反而很樂于接受這種挑戰(zhàn)。這不就是主動學習的興趣嗎?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年級顯得尤為重要。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由專家經(jīng)過精心挑選編寫的。它們不僅文質兼美,而且意蘊深邃。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讓他們以自己的獨特目光去欣賞課文,做到超越文本?!邦D音符”的存在,能使音樂篇章在演奏或表演上表現(xiàn)得短促而又輕巧有彈性。在日常的課內閱讀教學中,巧妙運用這種音樂符號,能在思維碰撞中“彈出”課堂氛圍,輕巧地誘導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
閱讀教學中,如何花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少的精力,來獲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呢?我們可以從理解課文內容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
由于問題的內容和性質在不同情況下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提問的方式和形式也應該有其自身的特點。只有適當?shù)靥岢鰡栴},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在教學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時,筆者首先提出了一個牽一發(fā)動全身的問題:“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掃路人?”此時,“頓音符”首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去了解一個人,首先必須去觀察他。接著他們自發(fā)去閱讀兩段描寫人物肖像的語言。通過細致的閱讀,學生抓住了關鍵詞,透過語言初步感受到老人的勤勞純樸。
當閱讀了兩段人物肖像描寫的內容后,筆者順勢再次使出“頓音符”——“讀了這兩段描寫,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學生自然就能提出:“同是肖像描寫,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兩部分連在一起寫?”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也能自主發(fā)現(xiàn)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因為,這兩段內容的描寫是基于作者對掃路人的認識程度不同,所以觀察才有層次性。從而,使學生不僅知道課文寫的是什么,還知道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頓音符”的介入,使教師于一點一頓之間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用問題去理解,用問題去品味,課堂氣氛輕松,學生思維活躍。
寫作,一直是學生語文學習中最兇猛的攔路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也成了當下語文教師熱議的一個話題。筆者這里想談的,是如何保證學生在語文課堂外仍然不怕寫作、樂于寫作。課堂上,我們總是不遺余力地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針對每次習作的要求,挖空心思去設計導入。這篇作文是寫好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自認為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是,如果我們再有點耐心,用好“延音線”,將這種寫作興趣保護好,或許會收獲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第七冊中的習作七,要求根據(jù)一組圖片編寫故事,圖片畫的是兩只燕子,一只燕子被車子撞死,另一只不忍離去。習作要求還提到也可以寫其他的內容。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比較輕松地完成了本次習作。課后,當天的回家作業(yè)是讓學生自己回家找出一張照片,并根據(jù)這張照片回憶當時的場景,寫成周記。而同樣的作業(yè),布置了三四次,延續(xù)兩個星期。周記要求不變,唯一特別強調的是每次寫的事情必須不同。每次周記本收上來,筆者都會挑選選材上特別出色的周記讀給全班同學聽。加上筆者略帶夸張的朗讀,學生們都被吸引了,他們聽著聽著,發(fā)現(xiàn)這些或傷感或快樂的事情,在他們身上也發(fā)生過,思路完全被打開,周記中記錄的事情越來越打動人。筆者相信如果這時候給學生們一道習作題,寫“一件……的事”,他們完全能輕松應對。就這樣,學生逐漸形成了積極主動的“愿學樂學”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之中主動參與自主學習。
語文教師當然要鉆研語文教材,研究語文教學方法,但是有時候不妨拓寬視野,也關心一下身邊那些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事,時刻用欣賞的眼光去探知、去思考,總會有意外收獲。
總之,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積極應對其中產(chǎn)生的問題,教師必須拓寬視野、轉變觀念,為學生營造寬松、良好的教學氛圍,努力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學生就會永遠處于積極樂觀的發(fā)展狀態(tài),從而真正成為語文課堂學習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