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呈現(xiàn)】
有人說,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津】
材料提供了一個復雜的話題,我們要盡可能將這個話題涉及的范疇探查清楚,不要簡單地下是非判斷。試圖以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面對復雜的問題,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習慣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很難接近事物的真相?!叭藗冋J識事物的價值是不是一定需要時間的沉淀”呢?
可以這樣回答:我們不必等待時間的沉淀。
2020年上海卷的題目討論的是人們能否掌控事物的進程,2021年的題目討論的是人們如何認識事物的價值。我們認為,認識事物的價值,未必需要時間的沉淀。古人說“白首如新,傾蓋如故”,不就是這個道理嗎?閱人無數(shù)者短時間就能判斷一個人的本質;認識對象的價值,也主要依賴于認知者眼光的透徹銳利,依賴其老吏斷獄般的分析。時間的沉淀雖然重要,但并非必要條件。簡潔的科學原理、姹紫嫣紅的鮮花、美麗的笑靨、散發(fā)溫馨的真情故事,瞬間就能讓人產生共鳴,并由此認識真、善、美的價值,根本無須時間的沉淀,我們就已認同并沉醉。
也可以這樣回答:我們需要時間的沉淀。
有些鮮花是有毒的,有些友善是“笑里藏刀”,有些看似正確的道理其實違背了科學常識。同樣,有些黯淡的面孔后蘊藏著驚人的輝煌,有些嚴厲的斥責里包含了殷殷的期盼,有些看似不可能的推測恰恰預示著偉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人啊,你看到的真的是你認識到的嗎?你怎敢夸下海口,說自己有一雙慧眼,能認識這個紛紜莫辨的世界?沒有時間的沉淀,就是天才也免不了上當。因此,要想認識事物的價值,真的需要時間的沉淀。白樂天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這說的,全是時間的力量??!
還可以這樣回答:我們總是在時間的沉淀中,不斷加深對事物價值的認識。
有些事物的價值,的確一眼就能辨識,無須時間,如歐陽修在嘉祐元年(1056)看到蘇軾、蘇轍的試卷,就感嘆為大宋江山找到了兩名太平宰相。但我們也要承認,對事物和人的認識,有時的確會經(jīng)歷太多曲折,需要時間的沉淀,才有認清的可能。更極端的例子如王安石與司馬光,他們都是心底坦蕩之人,同朝為官,卻終其一生都難以認識和理解對方的治國方略??梢?,兩個極有價值的人,也可能無法認清彼此的價值。因此,我們可能一眼就認出了某一事物的價值,也可能終其一生仍難以認清其價值,但我們一定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在對事物真相的探求中,不斷加深對事物價值的認識,有時是“溫故而知新”,有時是歷久而彌新,有時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無論哪一種情況,時間的沉淀都不會白費。
同樣,以上三種回答都是可以的,但是第三種回答更全面、更具思辨性,因為這個觀點考慮到了價值確定與時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又能提煉出覆蓋不同情況的共同結論。
由此觀之,上海卷作文題的命題材料保持了某種共通性的結構,即給出貌似矛盾的觀點讓我們去辨析取舍。我們在確定立意和寫作過程中,應該分析矛盾的情境,理解選擇的艱難,不做簡單的取舍,重要的是:提煉出覆蓋在簡單取舍之上的綜合判斷,“叩其兩端而執(zhí)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