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林晨怡
不似婦人纖手搓玉色,不似佳人碧油煎嫩黃。
不似小餅如嚼月,不似山羹咀無味。
甜粿、米粿之香,雜糅在一起,再添一份黑糖的甜美滋味,實在是妙哉!
一揉捏,一翻卷。白的染成了焦灼的糖色,在指尖流淌。
我的爺爺——一個靠做甜粿謀生的前手藝人,他有自己的一個小作坊。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p>
我曾經(jīng)去過那里,是一個小木屋子。雖然已經(jīng)被廢棄了吧,但還是能夠看見從前的風光。各種廚具雜亂地擺放著,卻不顯臟。中間是一口大蒸鍋,正隱隱地飄出香味。
雖然已經(jīng)沒有在擺攤賣甜粿了,但爺爺總是會經(jīng)常到這里來做甜果給我們吃??谇环置诔霾幻魉缘囊后w,綿密的甜粿的滋味在舌尖爆開,甜滋滋的,甜進了我的心里。
我愛這甜粿的甜美滋味,更喜這美好背后的不斷琢磨。
我開始纏著爺爺。“我想當你的繼承人,然后把甜果發(fā)揚光大!”
我明白,這可能是一時腦熱的結(jié)果,但總要為了熱愛而奮斗。
爺爺總是笑著擺擺手,“孩子,你適合更好的未來”。
爸爸從小就幫爺爺做甜粿,打下手。長大后,便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大任。甜粿雖食如玉糝且易飽腹,但終究是抵不過這日新月異的甜品寵兒。于是,昔日的甜粿小攤還是光榮下崗了。
每到新年,爺爺總要做些甜粿。這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每一步都得親力親為,否則便沒了它該有的香味。
淘糯米,一定要粒粒飽滿透亮。裝入專用的大白布子里放置一個晚上,糯米團便散發(fā)出青澀的米香,如液體一般在手上流淌。
接著該加入黑糖和白砂糖不斷揉搓。
爺爺?shù)氖忠呀?jīng)滿是裂痕,比松皮樹還要粗糙。他的左手的虎口處正躺著一層厚厚的繭,放著糯米團的盆子在他的手里靈巧地旋轉(zhuǎn)著。
流淌著、交替著的糯米團子,黑色與白色之間是焦灼的糖的顏色。
這一道工藝是整個過程的精髓,放入了糖的量也很是重要,多了齁,少了淡。揉得不到位,咬在嘴里,便如同嚼蠟一般難熬。味如嚼蠟,米團子還纏著牙齒不放。
只有不斷地反復地揉搓,才能讓糯米團在你手中綻開,將白色和成均勻的膠色,將手上的黏膩擺脫。這樣的甜粿,煎炸則外酥里韌,蒸煮則比肥鱸脆菰還新鮮甜美。
吃慣了玉膾絲莼,何不來一場農(nóng)家小樂解解膩。
便是揉這一步驟就讓我卻了腳步,果然我還是只適合品嘗這一人間美味。
在冰冷且浮躁的網(wǎng)絡世界里,品嘗甜粿似乎能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
在蒸之前還得裝袋,送給親戚好友。裝袋的過程也需要耐心和平靜,不可心浮氣躁。
用小鋼勺撈起揉好的糯米團,其余的迅速流淌過來補充,恢復平滑的表面。在這枯燥的進程中似乎也能品出一點快樂來,戳掉冒起來的泡泡,好像煩惱也能隨之消散。
享受,不一定是芽膾墨鯉酥,也不一定要羊羹熊臘烹。一塊甜果也能給你如雨后春筍般的驚喜。
米粿清白傳素風,溫暖綿密沁人心。
(本文榮獲第二十屆“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膽作文征集活動一等獎)
★創(chuàng)作心得★
時隔半年,在爺爺?shù)膸ьI下,我又見到了記憶中的小作坊。看著爺爺佝僂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曾經(jīng)熱愛事業(yè)、勤勤懇懇的他??粗鵂敔攲⑴疵讏F揉好,團子跟化了水似的流入袋中,我仿佛看到了時間長河的倒流。在幫助爺爺制作甜粿的過程中,我學會了耐心和冷靜,所有的心煩意亂似乎都隨它流走。我像一個旁觀者,體會爺爺過去的歲月,看著爺爺與過去的自己對話,提筆寫下屬于他的故事。
在網(wǎng)絡上查找了有關甜粿的做法,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竟然沒有一處的甜粿與爺爺制作的相似。于是我努力地在頭腦中搜刮,盡量還原爺爺做甜粿的過程。洋洋灑灑寫下一段后卻發(fā)現(xiàn),若只是寫爺爺制作甜粿的過程,未免顯得有些枯燥了。于是便想到了蘇軾這個大美食家。果不其然,他雖然沒吃過甜粿,但他寫過世間的很多美食。我可以將他描寫的美食與甜粿做對比,將他的食譜和爺爺?shù)慕?jīng)驗做比較呀!這樣下來,文章便充實了一些,大體的段落也確定下來,刪去一些重復的描寫,一些不必要的描寫,盡力讓主旨更加突出。遺憾的是,沒能寫出想象中的爺爺過去的生活,將這份遺憾帶到下一篇文章中去彌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