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張 輝(通訊作者)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徐州市中醫(yī)院放射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每周排便<3 次)、糞便干硬秘結的常見疾病,可發(fā)生于各個年齡段。調查顯示[1],我國居民中便秘的發(fā)病率為9%~13%,其中老年性便秘占25%~50%。結腸運輸試驗可了解結腸傳輸功能,屬于一種動力學檢查手段,并且能夠跟蹤了解受試者結腸平滑肌的功能與狀態(tài)[2];動態(tài)排糞造影可了解便秘患者的梗阻情況,也是臨床診斷便秘的重要手段[3]。有研究證實[4],結腸運輸試驗及動態(tài)排糞造影在便秘診斷中均有確切的價值,然而二者聯(lián)合是否能夠為便秘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仍需要進一步探討。故而本研究對185 例便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詳見報道。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采用數字胃腸機檢查的185 例便秘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73 例,女112 例,年齡20~78 歲,平均年齡(53.45±8.76)歲,病程1~27年,平均病程(9.18±1.32)年,每周排便次數1~2 次,中位數為1 次,每次排便時間25~65 min,平均(43.10±7.28)min。臨床癥狀:排便困難185 例、大便硬結172 例、肛門下墜143 例、便不凈感128 例;既往治療史:飲食療法164 例、運動療法170 例、藥物治療161 例、手法輔助排便93 例、灌腸72 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便秘者[5];②患者為成年人,且配合完成結腸運輸試驗和動態(tài)排糞造影;③有完整的臨床資料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腸道疾病者,如結直腸癌等;②既往有腸道手術史者;③有結腸運輸試驗或動態(tài)排糞造影檢查禁忌證者;④有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者;⑤有藥物濫用史者。
結腸運輸試驗:檢查前3d 囑患者避免食用助排便的或含重金屬的食物或藥品,排盡腸內糞便。檢查開始第1d 采用島津Flexavision 多功能數字胃腸機拍攝俯臥位腹部計算機X 攝影平片,確認腹部無干擾,后口服標志物(20 粒不透X 光的特制膠囊,對人體無害,且對腸道功能無影響),每隔24h 拍攝1 張平片,直至72 h,需注意腹部平片應包括雙膈緣、腹脂線和恥骨聯(lián)合。將72 h排出標志物>16 粒記為結腸運輸試驗正常,將標志物在結腸停留>72 h、標志物在乙直腸停留>72 h、標志物在結腸各部位即乙直腸停留>72 h 分別記為結腸型、乙直腸型、結腸直腸混合型。
動態(tài)排糞造影:檢查前避免清潔腸道,患者選擇側臥位,采用數字胃腸機檢查。常規(guī)完善檢查前準備,完成插管后用硫酸鋇(Ⅰ型)+混懸硫酸鋇(Ⅱ型)調制的糊劑經注射器注入肛直腸約200 mL,于肛門和陰道放置浸鋇標志物,側位坐于便桶上(透光),觀察排便過程,拍攝靜息像、力排像、提肛像以及力排后黏膜像,需包括恥骨聯(lián)合、骶尾骨、坐骨結節(jié)即標志物。①肛直角:正常標準為靜息像和力排像分別為(116.17±12.44)°和(137.44±11.15)°,將增大<21.27°、不增大、變小分別記為異常Ⅰ度、異常Ⅱ度、異常Ⅲ度;②恥骨直腸肌壓跡深度:正常標準為靜息像壓跡約為0.5 cm、力排像壓跡<0.5 cm,將力排像≥0.5 cm,肛直角異常Ⅱ度或Ⅲ度者記為盆底痙攣綜合征;③IT 線與A 點垂直連線:將靜息像與力排像間下降>3.0 cm 記為會陰下降綜合征,其中下降3.1~4.5 cm、4.6~6.0 cm、>6.0 cm者分別記為Ⅰ度、Ⅱ度、Ⅲ度;④直腸前突深度:將直腸前突深度0.6~1.5 cm、1.6~3.0 cm、≥3.1 cm 者分別記為直腸前突異常Ⅰ度、Ⅱ度、Ⅲ度;⑤直腸內脫垂或套疊深度:將內折的最高點至最深點的垂直距離≤1.5 cm、1.6~3.0 cm、≥3.1 cm 者分別記為Ⅰ度、Ⅱ度、Ⅲ度。
傳輸正常45 例,傳輸異常140 例(75.68%),其中結腸型37 例(26.43%)、乙直腸型53 例(37.86%)、結腸直腸混合型50 例(35.71%)。
126 例患者(68.11%)經動態(tài)排糞造影檢查異常,見表1。
表1 動態(tài)排糞造影結果
結腸運輸試驗聯(lián)合動態(tài)排糞造影發(fā)現慢傳輸型便秘59 例(31.89%)、出口梗阻型便秘45 例(24.32%),混合型便秘81 例(43.78%)。
便秘常見的病因有年齡增長、不健康飲食和不規(guī)律排便習慣、活動減少、腸道病變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研究顯示[6],便秘可分為慢傳輸型和出口梗阻型,且有部分患者可合并存在。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便秘診斷方法有腹部平片、鋇灌腸、結腸鏡及纖維乙狀結腸鏡等,有助于了解器質性病變和結直腸結構,但對便秘分型的診斷價值并不理想。
本研究顯示,有140 例患者為慢傳輸型便秘,其中結腸型37 例、乙直腸型53 例、結腸直腸混合型50 例,可知通過結腸運輸試驗可了解便秘患者的結腸運輸功能,評價便秘是否由于結腸運輸功能異常導致的。該方法主要是利用不透光標志物在結腸內停留的部位與時間判斷結腸是否推進無力,是否有出口梗阻,該方法可以利用運輸指數判斷出口梗阻和結腸病理性慢傳輸的可能性。有報道顯示[7],結腸運輸試驗操作簡單,結果判斷準確,尤其是對于了解橫結腸、右半結腸、左半結腸、乙狀結腸等傳輸功能情況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還發(fā)現,有126 例出口梗阻異常,其中肛直角異常52 例、會陰下降綜合征39 例、直腸前突71 例、直腸內脫垂或套疊42 例,且分度準確,提示動態(tài)排糞造影檢查有助于幫助便秘患者了解解剖異常情況,評估肛直角、會陰下降、直腸前突、直腸內脫垂或套疊等情況,對評估功能性出口梗阻便秘有良好價值。肛直角異常是指盆底肌功能紊亂導致肛直角減小,力排時肛直角未增大甚至縮小,甚至會出現會陰下降綜合征,導致盆底肌抵抗,影響直腸排空功能;直腸前突多發(fā)生于生育后女性,X 線可見“口袋”或囊狀前突;直腸內脫垂或套疊是指力排像時直腸下端前壁與后壁上出現內折,致壁緣呈羽毛狀凹陷,甚至可導致直腸壺腹部狹窄,影響排便。由此可知,動態(tài)排糞造影診斷便秘有助于了解功能性出口梗阻型的病因,且多數患者合并2 種甚至多種病因,需明確病因方能指導臨床治療。
此外,本研究中將結腸運輸試驗與動態(tài)排糞造影聯(lián)合可明確便秘患者的病因,有助于指導臨床治療。為保證檢查與診斷效果,結合既往相關報道和筆者經驗,建議在結腸運輸試驗前盡量排空糞便再口服標志物,并避免使用助排藥物或灌腸,若患者不能堅持檢查,可于檢查24h 前清潔灌腸或48 h 前導瀉[8],期間需要避免使用作用于中樞系統(tǒng)的藥物,以免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在動態(tài)排糞造影前不能實施腸道清潔準備,造影劑的配置和灌注需要嚴格按照要求操作,調制成糊劑,不僅能仿真大便,還可顯示黏膜像,灌注時需要逐漸加大注入壓力,以免鋇劑外溢,同時還應把控注藥速率,減輕對腸壁造成的刺激。
綜上所述,結腸運輸試驗聯(lián)合動態(tài)排糞造影診斷便秘可了解患者的病因及病情,指導臨床醫(yī)師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作用顯著且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