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曾銳
(長江職業(yè)學院 數據信息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原創(chuàng)性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記入了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不僅是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工作的指導理論和工作指南,也已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和教育內容。在這項事關“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工作中,輔導員作為身處一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職人員,集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于一身,承擔著不可或缺的特殊職責。認清輔導員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角色與責任,是更好地發(fā)揮輔導員作用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盵1]在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特殊的國情要求各族大學生都應具備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民族、國家關系的關鍵認知,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國家意識的體現,是大學生能否將個人的價值實現融入追逐共同理想之中的思想保證。基本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要求,決定了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于是,做好對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引領,便成為了輔導員的一項重要任務。
總書記在談到對青少年的教育時,一再強調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v觀全球范圍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各種反華勢力和民族分裂份子從來沒有停止過向高校滲透和對大學生思想成長實施影響的企圖,總是編造謊言和借口污蔑黨的民族政策、挑撥民族關系、破壞民族團結,妄圖阻礙中國人民實現百年夢想的進程。加強對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政治引領,就是要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思想教育各族學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各族學生的頭腦,消除學生思想中各種不正確的、消極的、模糊的認識,增強各族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確保突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教育主線,切實增強教育實效。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者應先信其道、行其道,輔導員自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對學生政治引領的前提。輔導員始終處在育人的一線,是最接近大學生的教育者、引導者和陪伴者,只有當輔導員自身具有了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準確地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斷的深刻內涵和理論精髓,向各族學生做出準確的宣講和解讀;才能借助正確理論解答大學生頭腦中的各類疑惑,消除模糊認識,糾正消極觀念,抵御錯誤思潮,緊緊抓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使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講好民族團結的典型故事,教育引導各族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真正理解和確立“石榴籽”觀念和“三個離不開”思想,在民族團結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始終做到頭腦清醒、立場堅定。
在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青年大學生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直接影響著他們對民族與國家關系的認識,影響著他們的國家歸屬感、認同感和責任感,影響著他們的公民意識、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書記曾講過:“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盵2]開展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教育,是由社會主義高校辦學性質所決定的,既是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必選內容,也是各族學生健康成長的思想所需,是一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固本凝魂工程。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指導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認識中國民族問題的思想和方法,習近平關于民族團結的系列重要論述是我們開展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大學生的“五觀”,是大學生對關于國家、歷史、民族、文化、宗教等問題以及相關事物的基本觀點,是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五個認同”以及國家意識等思想觀念的生成基礎。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教育引導各族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五觀”尤為關鍵。我國的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狀態(tài),且許多少數民族分布在偏遠的邊疆地區(qū)。由于居住環(huán)境的原因,有些學生在上大學前甚至還沒有接觸過本民族之外的同學,缺少對多民族大家庭的直接體驗和感受,甚至有學生還存在著一些對兄弟民族的偏見和誤解,在對待民族關系、民族與國家等事項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極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和侵蝕。面對諸如此類的情況,輔導員的責任就是要把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融入對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導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五觀”。結合黨和國家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民族地區(qū)跨越式發(fā)展的巨大成就、少數民族生活水平的巨大變化等現實素材,教育引導各族學生正確認識民族與國家、民族與宗教、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演進歷程等問題。在教育過程中,既要加強正面教育和引導,也要注意利用反面事例以示警惕,尤其是要使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五觀”去觀察和分析、處理民族問題,學會辨明是非、分清事實真相,主動抵御錯誤思潮的影響和侵蝕。由此而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正確判斷,所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將會更加穩(wěn)定和牢固,持久有力地支撐著各族學生的人生信念和價值追求,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歷史是對過去所發(fā)生的一切的真實記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解釋當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在歷史中尋找答案、發(fā)掘真相。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民族、國家都屬于歷史的范疇,有著其自身的歷史淵源、社會環(huán)境、民眾基礎及演進歷程。要想真正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就需要去了解中國的民族關系史,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翻開中國的歷史,就可以清晰發(fā)現,“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3]。歷史清晰地記載了中華歷史上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共同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上的中華各民族,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今日的成就是56個民族共同浴血奮斗的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分析和凝練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演進和生成基礎、內在動力的基礎上講到:“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盵4]準確地描述出了56個民族之間的依存關系和血濃于水的情感交融特點,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指明了方向、劃出了重點。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輔導員應善于從浩瀚的中華民族演進史料中尋找重點,抓住核心要素、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與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相融合,教育引導各族學生走進歷史、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在歷史的場域中感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必然和中華民族強大內聚力的生成根源,感受“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的真正內涵;感受“共同團結奮斗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深切愿望,共同繁榮發(fā)展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5]的民眾心愿;感受“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fā)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6]的實踐總結;感受“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7]的歷史事實,從而使各族學生能夠通過對多民族國情、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深入了解和理性思考,增強“五個認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各族學生自身思想素質的提升,增強抵制和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碎片歷史等別有用心的言論及行為的能力。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深深地影響著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響著人的思想、塑造著人的品格。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之下,會造就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總書記所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8]從中華文化的形成歷史看,她不是哪一個或哪幾個民族的文化,而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歷史上的各民族都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滋養(yǎng)著中華各民族,是現今56個民族的共有文化和精神財富,是中國精神的生成基礎,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實現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習近平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3]人們思想的培育,需要從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同樣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滋養(yǎng)。用中華文化浸潤各族學生的關鍵是“浸潤”的方式方法,文化浸潤的重點在于需要營造出一個充盈著中華文化優(yōu)秀因子、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團結主旋律的良好育人環(huán)境,使各族學生能夠沉浸其中,像感受空氣一樣,時刻都能夠接受中華文化養(yǎng)分的滋潤,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中華文化浸潤各族學生是一項校園的文化育人工程,由于輔導員一直處在學生教育的一線,因此,文化浸潤工程同樣離不開輔導員的參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就是輔導員的工作責任。在文化浸潤工作的實施過程中,輔導員所承擔的工作就是要將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等優(yōu)秀思想,有機地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種學生活動之中,體現在學風、班級文化、寢室文化的建設之中,使各族學生能夠始終浸潤在中華文化的濃厚氛圍當中,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之所在,并學會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正確看待本民族文化、兄弟民族文化、中華文化,真正認識到認同中華文化對個人的健康成長及事業(yè)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的建設與發(fā)展、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等重大利益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品格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進一步明確;充分利用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思想教育資源,培育各族學生共同的價值觀,構建共有的精神家園;以對中華文化的共同認同,促使各族學生的心靈相通、精神相依,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地根植于各族學生的心靈深處,從根本上筑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
任何教育活動都是建立在具體的教育實踐基礎上,沒有教育實踐支撐的教育活動是不存在的。校園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既是大學生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活動載體,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中辦、國辦曾聯合下文強調:“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向縱深拓展,把重心下沉到社區(qū)、鄉(xiāng)村、學校、企業(yè)、連隊等基層單位?!盵9]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因此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強調要不斷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載體,將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起來,尤其是“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10]。這既對學校的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提出了具體要求,也為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等工作劃出了具體的工作目標。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11]大學校園的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既是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深入推進的必然結果,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必需的育人環(huán)境建設。因此,大學校園的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將會因大學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對象的不同而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組織者和落實者,輔導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校園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的特殊性,既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的文化及育人特點,又要考慮到年輕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崇尚新事物等個性特點,利用各種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節(jié)日、革命紀念日等節(jié)點,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機地將校園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先進集體(文明寢室)評建、校園文化建設、環(huán)境營造等相結合,融入“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校園生活中,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實際,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尤其要注意在學習、競賽、社會實踐等各類團隊組建,以及班級安排、學生干部構成、學生寢室組合、結對幫扶等方面,應以“互嵌”的理念設計具體活動、工作方案,最大程度地增加各族學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機會,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增強民族大家庭的吸引力和內聚力。校園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的目的在于育人,育人的功夫在日常、在細微之處。輔導員在日常的工作實踐中,應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馬克思主義“五觀”培育、習近平民族團結教育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華文化浸潤工程等主題教育(活動)有機地融合成為一項系統性的教育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教育活動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各族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之,面對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任務,高校輔導員只有從根本上認清其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負的時代重任,認清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堅持以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行之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成為具有堅定共同理想和擔當精神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