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靜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性別暴力又為基于性別的暴力,是指基于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系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暴力,該概念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內涵逐漸豐富、外延不斷擴寬的過程。起初,在《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中僅指“針對婦女的暴力”(Violence against Women),即“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別的暴力行為,包括威脅進行這類行為、強迫或任意剝奪自由,而不論其發(fā)生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中”。之后,研究者們將暴力的受害人群擴大至一切潛在受害人員(包括男性),內涵也進一步從基于男女不平等的男性對女性的單向暴力,延伸至包括基于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和表達等的暴力。
根據性別暴力的定義,發(fā)生在校園輻射范圍內的,與校園生活和角色緊密相關的性別暴力,均可納入校園性別暴力的范疇。其中突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校園情境,即包括校園內、上學放學路途中或校園生活所囊括的場域。第二,性別,它既是暴力產生的原因,又是暴力呈現(xiàn)的形式,還是暴力產生的后果[1]。第三,身份,除傳統(tǒng)男女兩性外,還針對與傳統(tǒng)性別氣質不符的群體及性少數群體的性別暴力。
與青少年群體不同,大學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及性別認同等方面基本趨于穩(wěn)定和成熟,師生關系和情感也更為復雜且成人化,因此,高校校園性別暴力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本次調研以網絡問卷的形式、采取滾雪球的方法對湖南省5所高校在校本科生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22份,回收有效問卷301份。同時,還分別選取10名學生和10位教育者輔之以個案訪談,以期對該問題做更為細致的探討。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不少學生表示在大學校園中曾遭受過某種形式的校園性別暴力。其中,大三、大四等高年級同學反映的頻次要高于大一、大二低年級同學,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在經過性與性別的教育后,許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經歷歸屬于性別暴力的范疇。
調查過程中,筆者按照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性傾向及性將校園性別暴力細分為四類。如圖1所示,55.2%的調查對象遭受過基于性別的校園暴力,56.6%的調查對象遭受過基于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校園暴力,13.5%的調查對象經歷過基于性傾向的校園暴力,還有12%遭受過性暴力??梢钥闯?,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對該群體依舊影響深遠,“快餐式”的現(xiàn)代化和“爆炸式”的信息化并未從根本上瓦解“男強女弱”“男主女從”和“男智女愚”等傳統(tǒng)性別觀念,他們對社會文化給某一性別群體制定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采取認同和服從的態(tài)度。至于基于性傾向的校園暴力相較前兩類暴力比例較低的原因,并非為大學生群體對非異性戀的友好接納,更多可能是因為后者有較強的隱蔽性。
依據UNESCO的報告,校園性別暴力分為身體/肢體暴力、語言暴力、心理/精神暴力和性暴力四種形式。基于這種分類,筆者發(fā)現(xiàn)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的主要形式是語言暴力,其中除當面語言暴力外,網絡言語暴力現(xiàn)象也較為突出。如圖2所示,遭受過基于性別的言語辱罵與嘲諷的占83.3%,在網絡上因其性別行為遭到侮辱性的言論或被曝光隱私的占25.7%。可以看出,與初高中生的校園性別暴力不同,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和社會化程度的加深,大學生群體遭受身體/肢體暴力的比例較小,他們更多因為自身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不被理解和接受而遭到言語攻擊,很多受暴者有過被諷刺為“母0”“娘炮”“男人婆”和“鐵T”的經歷,也有的在學校論壇中注冊小號對那些不符合傳統(tǒng)規(guī)范的性別行為或群體進行惡意評論或人身攻擊,還有少數同學在網絡上公開受害人的隱私等。
圖1 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的主要類型
圖2 高校中校園性別暴力的主要形式
如圖3、4所示,以暴力發(fā)生的頻次為標準,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發(fā)生的場所由高到低分別為:學校周邊、校園角落、宿舍、教室和圖書館。性別暴力事件的主要發(fā)生時間是課間休息、周末或者假期。從場所與時間上看,主要場所不屬學校管轄范圍,發(fā)生時間多為非上課時段,使得高校校園性別暴力事件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客觀上給校方在處理該類問題時增加了難度,同時情況的復雜也造成了公安機關取證的困難,很多情況下需警方、社區(qū)和校方聯(lián)手處理。
圖3 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發(fā)生的主要場所
圖4 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發(fā)生的主要時間段
就高校校園性別暴力問題而言,受暴者、施暴者和旁觀者對待此類事件的反應往往出現(xiàn)各種差異。
從圖5中可以看出,在高校校園中,受暴者遭受校園性別暴力時,38.46%的人選擇與家長、老師及同學溝通尋找解決途徑,21.98%的人選擇尋求公安機關和法律的幫助。近一半的受暴者采用這兩種較為積極的應對方式,說明高校人員的心理較為成熟、法律意識較強、教育水平較高且解決問題較為理智。然而,面對校園性別暴力,仍有20.88%的人選擇以暴制暴的偏激處理方式,只是這種以暴制暴也多以反唇相譏或拉幫結派等形式出現(xiàn),而非嚴重的肢體沖突。因此,當出現(xiàn)性別暴力事件時,及時發(fā)現(xiàn)并溝通處理是非常必要的,能有效地避免事態(tài)的惡劣發(fā)展。同時,從訪談中得知,在求助的對象中,朋友是最主要的求助者,其次是老師,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的受暴者往往將家長作為最后的選擇。另外,當受暴者選擇向他人求助,如求助對象為同學或好友等同輩群體,出于態(tài)度、價值觀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共性,他們的陪伴更容易緩解受暴者的心理壓力和疏導其消極情緒。但是,如果出現(xiàn)同輩群體的求助對象同時又是暴力事件的旁觀者的情況,由于缺乏成熟的社會經驗和理性的解決問題能力,他們可能會出于朋友義氣或所謂“伸張正義”對施暴者采取同樣手段的暴力,使得這類事件愈演愈烈,因此,這種情況需要專業(yè)人士、老師或家長的介入。
圖5 高校校園性別暴力事件中受暴者的應對情況
校園性別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一個受暴者和施暴者不斷互動的過程,受暴者對暴力的反應會對施暴者的進一步行動產生影響。筆者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受暴者越積極地回應,暴力事件的傷害程度和消極影響往往越低。如前文所述,高校校園性別暴力多以言語暴力和網絡暴力為主,當受暴者僅個人采用言語回擊時,往往招致更嚴重而持續(xù)的暴力;當受暴者采取言語回擊并求助他人甚至兼有通報學?;驁缶仁侄螘r,暴力行為極有可能終止,成為一次偶發(fā)事件。可以看出,由于高校校園中師生群體的整體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社會化程度較深,暴力事件主體雙方一定程度上都能意識到法律、法規(guī)及制度的約束和保護作用,因此,大多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
校園性別暴力中往往還有一個重要的群體——暴力事件的旁觀者。旁觀者的應對不僅對整起暴力事件的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同時目睹或參與暴力也給旁觀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響。根據調查發(fā)現(xiàn),如圖6所示,高校校園暴力事件中,35.16%的旁觀者選擇制止施暴或幫助受暴者,27.47%的人選擇報警,還有8.79%的人選擇報告老師。這三種舉措都屬于正面或側面的積極應對,對鼓勵受暴者反擊和威懾、遏制施暴者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選擇積極應對的高比例現(xiàn)象,可能與高校校園性別暴力以言語暴力為主有關,相對于肢體暴力表現(xiàn)形式的激烈與明顯,言語暴力令旁觀者的人身相對安全,匿名化程度較高的網絡暴力更是有利于旁觀者身份的隱蔽。值得欣慰的是,調查對象中沒有人選擇加入施暴或圍觀看熱鬧,說明大學生逐漸成熟的心智使得他們面對校園性別暴力事件不再抱有獵奇的心態(tài),也較清晰地意識到這種暴力舉動的性質與危害。然而,仍有28.57%的人選擇沉默或直接離開,尤其當施暴主體是教育者的情況。
圖6 高校校園性別暴力事件中旁觀者的應對情況
校園性別暴力事件的有效處理,對學校安全的規(guī)范管理、師生群體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以及師生個體身心健康的發(fā)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高校校園性別暴力事件沒有得到妥善處理。依據校園性別暴力事件中施暴者與受暴者身份關系上的不同,處理結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發(fā)生在學生之間的校園性別暴力,基本以“不了了之”告終。校方往往將此類事件劃為同學之間的私人矛盾,有的甚至認為將其定義為暴力顯得夸大其詞。同時,出于保護學生隱私、不想事態(tài)擴大等角度,學校通常秉承“重教育、輕懲罰”的原則,在未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情況下,傾向采取談心談話和口頭教育等方式讓雙方和解。
與發(fā)生在學生之間的校園性別暴力相比,教師或學校管理人員對學生施加的性別暴力,處理結果更加不如人意。由于老師或教職員工與學生之間存在著職權上的壓迫和利益糾葛,因此這類事件在揭發(fā)、調查、取證等環(huán)節(jié)存在一定難度,加上通報、曝光將影響到教師的前途和學校的聲譽,使得事件的定性和處理都無法客觀公正。一般情況下,教職人員對學生的暴力若只涉及言語和心理,校方通常會采取批評、教育、警告等處罰方式。如若是性騷擾或強迫性行為等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后果的情況,學校才會采取通報批評、從業(yè)禁止、開除乃至報警立案等方式嚴肅處理。
根據約翰·加爾通提出的暴力三角理論,暴力存在于三個不同維度:文化暴力、體制暴力和直接暴力。文化暴力是暴力產生的根源,體制暴力是文化暴力的結構和制度化產物,而直接暴力是文化暴力和體制暴力的外在表現(xiàn)[2]。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筆者深刻地感受到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現(xiàn)象中三種因素相互作用的聯(lián)動機制。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象牙塔里的群體也不例外。社會性別文化賦予了男性或女性不同的群體期望與行為規(guī)范,高校師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各種外在表現(xiàn)來不斷深化并踐行著這些標準與要求,校園性別暴力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根深蒂固的社會性別文化規(guī)范和深藏其中的權力關系,背后的文化暴力內涵包括嚴格的二元性別及性別氣質建構、順性別/異性戀規(guī)范、不平等的社會性別權力關系、社會暴力文化的流行等[3],“男性對女性、異性戀對同性戀、符合性別規(guī)范的人對于不符合性別規(guī)范的人……便是這種不平等權力關系的體現(xiàn)”。[1]
人的性別社會化構建過程中,學校是重要的組織單位,承擔著引導、教育和塑造學生“社會化”角色的重任。在學校日常工作中,通過顯課程和隱課程兩種途徑不可避免地復制并強化了傳統(tǒng)社會文化中的性別規(guī)范和權力關系,這在無形中給性別暴力的出現(xiàn)及泛濫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比如,有的老師要求女同學注重外表形象,是為了可能“轉角遇到愛”,而要求男同學應該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把班花娶回家”;有的教師對女性氣質比較明顯的男同學進行談心談話,目的是希望他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這些錯誤的教育展現(xiàn)了明顯不同的性別角色的差異要求和等級標準,認為“女性的主要資源在于其的性能力,而男性的主要資源則在于其的工作能力”[4],所宣揚的“男主女從”概念凸顯了主導、支配的男性氣質,并將社會資源性別占有上的差異性合理化,同時學校又在規(guī)范有違社會性別規(guī)范的個體和行為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不平等的社會性別權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被鞏固,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女生常常成為校園性別暴力的受害者,同時女性氣質較明顯的男生更因為不符合主流性別角色規(guī)范而遭受暴力。
另外,性少數群體更是因為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文化中異性戀婚姻、家庭責任、傳宗接代等觀念的本質性差異,更難在校園中被接納?!白鳛橐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基石,文化往往就是通過貶低所謂‘越界’和‘不正常’的性別特質及行為,同時孤立和邊緣化與性別少數人群來規(guī)訓和強化現(xiàn)存的不平等的社會性別權力關系,進而成為校園性別暴力正名的工具”[3]。通過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當代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或多或少對性少數群體有一些了解,但許多認知尚為膚淺甚至存在錯誤。一些同學雖然表面上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敵意,但內心卻并不情愿公平友善地接納,這無形中造成了隔離、排斥等形式的性別暴力;還有的教師在處理完同性戀學生遭受暴力企圖自殺的事件后,直感嘆“現(xiàn)在的大學生被西方的那套搞得烏煙瘴氣”,這些對于性少數群體的誤解、恐懼及厭惡,無疑給了校園性別暴力合適的理由。
體制暴力是文化暴力在特定場域中的具體表現(xiàn),高校內部及周邊范圍社區(qū)環(huán)境中存在一系列性別暴力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具體化、操作化為學校體制本身,成為校園性別暴力萌芽與滋生的溫床。
首先,高校中缺乏基礎性預防、應對和處理校園性別暴力的長效機制,使得校園性別暴力事件歸屬模糊且管理混亂。筆者調查的5所高校中,沒有一所擁有明確的禁止性別歧視和欺凌的具體舉措,大部分學校僅將校園性別暴力看成同學之間的玩笑,稍嚴重的也不過認為是帶有惡意成分的嘲諷而已,或是教師對學生的規(guī)勸和懲戒,許多受訪者認為同伴群體和教師對傳統(tǒng)社會性別期待的贊同態(tài)度助長了男性對女性的優(yōu)越感,還有很多人表示曾耳聞目睹過學生或教師對性與性少數人群的公然反對和歧視,而校方未加以糾正和制止。教職人員沒有經過相關的培訓與學習,其素質能力未能進行有效的評估和檢測,對此類事件缺乏敏銳而專業(yè)的洞察力。學校對性別暴力的認知不到位,對暴力事件的處置也多流于表面,常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tài)度。同時,學校沒有有效的舉報和應急渠道,使施暴者幾乎無需承擔相應的后果,受暴者的正當權益無法得到認可與保障。另外,幾乎每所大學都設有心理咨詢輔導中心,但卻沒有一所明確面向性與性別少數學生提供支持服務。
其次,高校中缺失系統(tǒng)而科學的性教育,使得在校人員的性別平等意識不足。雖然高校強調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多年,但大學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依舊十分突出。因此,學校自上而下對于性別這種無法帶來教學科研效益的領域均未給予應當的關注與重視。調查的5所高校中,除1所單一性別學校和1所醫(yī)學院分別開設了系統(tǒng)而專業(yè)的性教育課程外,其他高校只在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課或選修課的部分授課內容中涉及大學生性心理健康問題。除正統(tǒng)的課堂教育外,大部分高校的校園性別文化也缺少多元包容的積極氛圍。筆者了解到某“985”高校一社團曾想在校園內開展有關尊重多元、擁抱差異的同性戀友好活動,但該請求被學校領導以話題敏感為由拒絕;另一所高校因有社團成員參加了彩虹游行活動,其組織不久被校方取締??梢钥闯?,高校整體對性別平等教育不夠重視,對多元的性別身份和表象不夠友好,使得教育主客體雙方無從了解性別暴力的內涵,更不知如何正確應對,這些都為潛在的暴力行為埋下了隱患。
最后,高校中傳統(tǒng)的權力機制,加劇了校園性別暴力事件的發(fā)生?!靶詣e宰制”派代表麥金農認為,性騷擾是將一個社會的權力運用到另一個領域,獲利或者剝奪他人的權力,而主要的動力機制是性和物質的不平等的相互強加[5]。該理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許多高校校園性別暴力案件的實質。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的類別具有多樣性,如男女學生遭受的校園性別暴力;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權力關系使師源性性別暴力較為突出;性少數群體也是高校性別暴力的易受害群體。在這些暴力類別中,都涉及權力機制,其中包括男性對女性的權力、教師對學生的權力、上級對下級的權力以及異性戀對多元性關系群體的權力等。傳統(tǒng)等級化的角色壓迫將一方對另一方的暴力合理化,同時施暴方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和優(yōu)勢對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進行壓制,因此,在權力結構下的受暴方往往缺乏反抗的勇氣。
高校校園性別暴力是復雜社會生態(tài)背景下的產物,從微觀到宏觀的各級系統(tǒng)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個體是其中與暴力行為聯(lián)系最直接的部分。高校中主要的師生兩類群體中,都存在較明確的施暴者或促成暴力的具體行為。
一方面,雖然大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特點,性別角色構建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社會化訓練,他們開始對這些文化內涵加以自我理解、批判、反思、重塑以及實踐,但顯然大學之前的學齡期和幼兒期的社會性別化階段影響深遠,很多人依舊難以逃脫社會主流文化的制約。另外,雖然大學生群體相對于初高中生更加成熟,但他們的社會活動范圍依舊局限在校園內,對復雜的社會行為的認知不夠全面深刻,加上情緒的不穩(wěn)定性和易受感染性等情感特性,致使他們在遭遇與自身實際利益或價值觀念相沖突的情況時,選擇極端手段處理和對待。同時,高校性教育的不完善和性別友好環(huán)境的不樂觀,也使大學生們缺乏對寬容、平等、多元概念的理解與接納。
另一方面,高校教職員工群體的性別平等意識普遍較為薄弱,對暴力問題也不夠重視。由于大多數教師及教輔人員沒有經過專業(yè)的性別教育培訓,對性別、平等、暴力等本質缺乏科學而深入的了解,因此,往往把不常表現(xiàn)為肢體沖突的高校校園性別暴力視為普通的人際關系矛盾,沒有給予正確的態(tài)度、恰當的方法與有效的處理,有的甚至因為教師錯誤的性別言行導向而成為暴力升級的誘因。另外,雖然國家一直強調在高校職稱評價體制中破除“五唯”,需注重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但實際上教學和科研依舊是教師的重心。學校繁重的教學指標和科研任務,使教職員工投入在德育工作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不夠了解,在矛盾激化前也缺少及時的溝通。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受到文化、制度和直接因素等原因影響,高校校園性別暴力問題并非如許多人認為的那樣并不嚴重,只是由于生理和心理逐漸趨于成熟,受教育程度也相對較高,該群體的這類問題表現(xiàn)出獨特性。因此,提出針對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的具體防治建議十分必要。
校園氛圍是對校園內有關人際交往、學術交流和專業(yè)互動環(huán)境的客觀判斷或主觀感知,也就是學生及教職人員個體和群體對校園環(huán)境的體驗,以及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群體和個人間互動的質量和程度。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校校園文化與校園性別暴力發(fā)生的風險和等級有關,環(huán)境氛圍和政策理念能影響師生的在校經歷和對待性與性別問題的態(tài)度。如果學校從整體上考慮群體或個體之間的差異,創(chuàng)造良好的性別平等環(huán)境,在校人員將遭遇更少的暴力事件,同時也會主動對暴力問題給予及時阻止和干預。因此,學校可以利用公共課、選修課、校園網站、師生論壇、社團、文化節(jié)、講座、沙龍、海報或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樣的形式,為師生提供了解性與性別相關概念與話題的專業(yè)指導,引起大家對性別暴力議題的思考和探討,大力營造基于性與性別平等和多樣性的包容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才能使個體和群體普遍受到歡迎和尊重,避免隔閡、偏見和歧視等最終上升到暴力。同時,還應加大暴力多發(fā)區(qū)域的監(jiān)控與巡邏,在宣傳欄中粘貼校園環(huán)境安全和自救圖示。
作為較早對校園暴力采取行動的國家,美國制定并完善了包括事件定義、預防計劃、培訓、通報、免責、懲戒及保護程序在內的法律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然而,我國在教育管理行政體制上存在根本差異,各地方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因此,高校應在遵循國家相關政策法律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起明確的校園性別防治體系。首先,應在學生守則、校園管理條例等相關文件中明確校園暴力的定義,并將性別暴力納入適用范圍,清晰的歸屬有利于該類事件的預防與整治;其次,不僅要建立包括舉報、應急、調查、處理等程序在內的處理機制,更需建立監(jiān)督、教育、培訓和以實操演練為主的預防機制;再次,與專業(yè)的社會機構相配合,除對受暴者進行事后救助和輔導外,還注重對施暴者的教育與治療;最后,要加強保護暴力各方的隱私,防止造成“二次傷害”。
正如前文所述,高校校園性別暴力發(fā)生的主體因素中,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來看事件中的個體,其獨特性對校園性別暴力產生著直接影響。一方面,大學生階段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教育階段,也是學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進而走向社會的最后準備階段。學??梢砸勒樟暯街飨岢龅摹巴诰蛘n程思政資源,實現(xiàn)三全育人目標”的要求,在各類課程中增加生命教育、人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內容。另一方面,作為學校中的教書育人者,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者。2014年9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建立健全全國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明確高校教師不得“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fā)生不正當關系”,否則將“依法依規(guī)分別給與警告、記過、降低專業(yè)技術職務等級、撤銷專業(yè)技術職務或者行政職務、解除聘用合同或者開除,對嚴重違法違紀的要及時移交相關部門”,這一規(guī)定彰顯了國家對高校校園性騷擾問題的重視。然而,校園性別暴力遠不限于師生間的性騷擾,也絕不僅僅是加強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和自我修養(yǎng)就能避免的。在防治校園性別暴力問題上,學校應加強教師關于平等、尊重、包容等教育理念的提升,并專門開設針對性別暴力的識別和干預技能的培訓。
與初高中校園暴力不同,“象牙塔”中的暴力行為往往不以肢體沖突等顯性方式表現(xiàn),因此常被人們忽視。然而,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校園暴力仍普遍存在,尤以性別暴力為主,其中包括性騷擾、性暴力以及基于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和表達等的暴力等,多表現(xiàn)為在日常和網絡中的言語詆毀與污蔑或生活中的排斥與隔離等隱形暴力。暴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社會性別規(guī)范,其中包含刻板的二元性別及性別氣質建構、異性戀規(guī)范及不平等的社會性別權力關系等。高校作為校園與社會接軌的最后一段歷程,在日常運作中往往認可、復制甚至強化了社會結構與性別制度中的規(guī)范與權力關系。這種情況具體化為學校各項體制本身的操作,比如,大多數高校沒有建立防治校園性別暴力的基礎體制;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性教育;校園性別友好氛圍不夠等。因此,只有高校積極為師生營造平等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著手推動全面而具體的校園性別暴力防治體制建設,突出德育集體教育的功能,才能有效地推進校園性別暴力防治工作,為學生今后參與到多元復雜的社會中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