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奇,宋麗波,魏安其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100091)
心力衰竭是多種原因導致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的異常改變,使心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從而引起的一組復雜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xiàn)或晚期階段[1]。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xiàn)或晚期階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發(fā)達國家的心衰患病率為1.5%~2.0%,≥70歲人群患病率≥10%[2]。2003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35~74歲成人心衰患病率為0.9%。原發(fā)性心肌損害和異常是引起心衰最主要的病因,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發(fā)病呈上升趨勢,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使心臟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長,導致我國心衰患病率呈持續(xù)升高趨勢。對國內10714例住院心衰患者的調查顯示:1980、1990、2000年心衰患者住院期間病死率分別為15.4%、12.3%和6.2%,主要死亡原因依次為左心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心臟性猝死(13%)[3]。2020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臟康復中國專家共識表明,以運動為核心的心臟康復(CR)顯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心肺功能,改善患者情緒,顯著降低再住院風險,改善臨床預后[4]。
八段錦屬于有氧運動范疇,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的傳統(tǒng)健身運動,以肢體動作、呼吸運動結合按摩的養(yǎng)生手法,注重四肢與軀干的延展運動與神經(jīng)肌肉的協(xié)調性,有助于氣血運行,舒展筋骨,強臟通絡,強身健體。故本研究綜述八段錦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康復的臨床研究進展,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推廣八段錦應用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臟康復。
《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篇》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的記載。古人認為心臟富有陽氣,而心力衰竭的患者多是氣虛陽衰導致,陽不化陰,必定形成水飲,凌心射肺而出現(xiàn)喘促,泛溢四肢則水腫,不能平臥等,最終導致各種心衰的臨床癥狀[5]。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tǒng)的健身方法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在我國的運動操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6]。其是由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虛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雙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八個動作構成。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八段錦具有柔筋健骨、養(yǎng)氣壯力、行氣活血、協(xié)調五臟六腑之功能[7]。在中醫(yī)領域很多專家認為扶陽才能從根治療心衰疾患。肖艷等[8]也認同扶陽在治療心衰的重要性,其中尤其著重扶養(yǎng)心腎脾三臟之陽。路永平等[9]研究同樣贊同扶陽的低位,認為扶陽是治愈的關鍵所在,《素問·陽明脈解論》記載:“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唐代王冰等亦指出“陽氣受于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根據(jù)以上的研究,大都認同通過軀體鍛煉可以改善體內的陽氣,不斷調理通路可以起到養(yǎng)陽的目的。
練習八段錦可以同時起到調和氣血、扶陽的作用。氣血暢通,陽氣足,才能溫煦各臟腑,溫化水飲,減輕心衰的癥狀。研究[9-10]顯示八段錦對中老年人身體形態(tài)、運動心理健康都有積極的影響,可以改善患者的情志,使身心愉悅,從而使患者整體處于舒適的狀態(tài),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八段錦簡單易學,動作輕柔,自然流暢,運動量小,非常適合慢性疾病后期導致的活動耐量減低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就是以活動耐量減低主,大部分患者已經(jīng)不能耐受高強度的運動方式,這時八段錦這種輕中度耐量的運動方式就非常適合。但八段錦要求患者有一定的活動耐量,至少能下床活動。對于心功能III-IV的患者,活動耐量更低,此時可以選擇運動耐量更小的運動方式。比如床上八段錦運動療法,其運動量極少。
八段錦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主要為結合肢體運動與呼吸吐納,在鍛煉中,每個動作均配合深緩呼吸與意念。其中,在深緩吸氣時,會增大膈肌下沉幅度,擴張胸腔,減少心肺擠壓,增加氧氣攝入與二氧化碳排出,促進血液循環(huán);深緩呼氣時,增大膈肌上升幅度,擴大腹腔體積,減少腹腔壓力,吸入大量新鮮空氣,吐出殘余濁氣,加速血液回流,刺激肺泡膨脹,促進腹腔血液循環(huán)。八段錦具有養(yǎng)心護心的作用,對心臟進行靶向性功能鍛煉,可以調節(jié)自主神經(jīng)平衡,緩解心臟負擔,糾正機體缺氧狀態(tài),改善患者運動耐力與血管內皮功能[11]。石自博[12]研究表明運用中醫(yī)運動八段錦的患者治療后的AT、VO2max、VE/VCO2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其原因是八段錦能夠減少外周阻力,提高左室功能,調整心肌重構,改善通氣效率與肺泡彌散功能,減輕心臟負荷,緩解心肌缺血,為肺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yǎng)物質基礎,增加肺活量,改善機體缺氧狀態(tài)。
NT-proBNP作為利鈉肽家族重要成員,最初由豬腦中分離出的多肽類物質,因此,也被稱為腦鈉肽。研究表明BNP水平與CHF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13]。隨著CHF患者疾病的進展,患者血管彈性下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堅持鍛煉八段錦可以阻斷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過度激活,降低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活性,降低動脈壓,減慢心率,改善患者運動耐力與血管內皮功能,保障心肌氧氣與營養(yǎng)的供應,促進心臟功能恢復[12]。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僅要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和煎熬,還要承受疾病對心理方面的影響,因此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調適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強對患者心理疏導和情志的調暢是非常迫切的。丁天紅等[14]認為“八段錦”以“動”及“靜”,通過形體的鍛煉來調節(jié)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調養(yǎng)心神、形神共養(yǎng),從而達到緩解患者心理疾病的目的。八段錦可通過鍛煉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質量,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由于疾病所帶來的緊張和壓力,可以使患者精神情志得到改善,使患者增強對于生活的信心。在整個“八段錦”練習過程中要求患者“身形相合,氣寓其中”,可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較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這些對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偏執(zhí)、疲倦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形神學說指出:“形與神俱,不可分離”,“調神”是中醫(yī)健身氣功的本質特征,如“安心定氣”、“御精神、收魂魄”等,明確指出了健身氣功的本質。再通過“調息”,即是有意識地對呼吸方式、頻率、深度進行調整和鍛煉[15],做到“心無事”“心無旁物”,空靈安靜,有一種心態(tài)的安寧,達到一種心靜的寧靜,并且八段錦屬于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所以練習八段錦可以降低練習者的焦慮水平,對改善情緒有積極作用[16-17]。
心力衰竭會對患者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研究證實,康復運動能夠影響心肌代謝,調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改變外周血管,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機制[18]。目前大量臨床研究指出,限制運動會導致機體不適應狀態(tài),降低機體運動耐受程度,適量的運動可以有效提高CHF患者心功能、運動耐力。有研究顯示,長期運動訓練可使兒茶酚胺的分泌減少、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及RASS的活動降低,通過定量定期的進行骨骼肌運動,有利于提高其氧合能力,改善骨骼肌功能,從而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19]。在鍛煉八段錦過程中,患者大腦處于保護性抑制狀態(tài),降低了交感神經(jīng)活性和抑制了RASS活性,從而降低了心率和心機耗氧量,也延緩了心室重構;提高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活性的同時,也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可緩解患者的緊張和抑郁狀態(tài);鍛煉過程中同時提高了骨骼肌的氧合能力,改善了患者骨骼肌的功能,長期鍛煉還能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
八段錦可以調形體及氣息,還可以通暢氣血、疏暢氣機、調和臟腑機能、舒展筋骨,適合老年、肌力較弱者練習,其動作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松緊有度、對稱和諧、氣貫始終。八段錦體現(xiàn)出虛實相生、剛柔并濟、形隨意動、神形俱備的特點,是抗阻訓練、柔韌性訓練以及有氧訓練為一體的中低強度運動,其動作簡單、易于編排,且無運動器械及場地特殊要求,不受天氣及環(huán)境限制,既可戶外團體交流,也可室內自行練習;動作簡單,易于練習,便于推廣。并且八段錦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老年人青睞,易于推廣,不僅可以提高運動耐量,調節(jié)負性情緒,提高老人平衡能力,改善生活質量,還可以加快心臟康復速度,降低再住院率,減少醫(yī)療費用。建議在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臨床上應進一步推廣中醫(yī)運動八段錦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臟康復,進一步促進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臟康復護理質量。
開放評審
專欄主編點評:本文以八段錦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康復的研究進展為題。重點探討分析八段錦對于患者心肺功能、心理狀態(tài)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影響的問題及原因,然后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本文選題新穎,具有很強的研究性。全文結構符合要求,邏輯結構嚴謹,思路清晰,觀點鮮明,論據(j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論證方法合理,大量的數(shù)據(jù)來論證,更增加了論證的可靠性,但不足之處主要是語言不是很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