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慧
(武漢大學 文學院, 武漢 430072)
“時命”一詞在《莊子·繕性》篇集中出現(xiàn),批評俗學俗思使人蔽于自然,欲效古之治道者。但是隨著世道交喪,德性不斷衰落,人心趨于迷亂,圣人即使身不隱而德亦隱。隱士的缺位自古就不是出于自己的選擇,而是“時命大謬”[1]555所致。當時命則大行,可返回古時的混沌至一境界;不當時命則大窮,可退藏靜候,從而全己存身。
學界對先秦時期的“天命觀”有較多闡發(fā),對莊子則更多聚焦于其生死觀。崔大華先生的《莊學研究》、楊國榮先生的《莊子的思想世界》等專著中都專門開辟章節(jié)來探討莊子時命方面的主張,然而礙于體系化的論述而未能深入。其實,“時”“命”一類話題在先秦已具有很高討論熱度?!豆瓿怪窈啞匪嬖缙谖墨I如《窮達以時》篇、《唐虞之道》篇中都有論及,孔子解《周易·乾》卦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2]也強調動靜依時。莊子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與他對自然觀念的體認相交織,成為學說中極富魅力的部分,尤為失志之賢人所重。相較于為何死,時命論的重心在于如何生,推動了人們對天命、天道觀念的認知。由此,莊子的時命觀給傳統(tǒng)文士在魏闕與江湖間永恒的進退轉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狹義的養(yǎng)生通常追求延年益壽,而《莊子》中所謂的“全生”“盡年”首先建立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按祬楹粑鹿始{新,熊經鳥伸”的養(yǎng)生之術,只是“為壽”,是“道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樂道的。這樣懷著主觀愿望的刻意行為,無法與“不道引而壽”相提并論。因此莊子說要有“不怨飄瓦”之心。如果不能明白這一點,那么即便能夠超越于單純的外養(yǎng)形,鉆研巧取之,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單豹“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張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結果是養(yǎng)其內者虎食其外,養(yǎng)其外者病攻其內。二人皆有養(yǎng)生的追求,各秉其方法,然不知形貌之天與,可謂“倒行逆施”。即便像單豹這樣儼然被描述成一個正面例子的隱士,也因根本性的錯誤導致事倍卻不能善終。換言之,養(yǎng)神之所以高于養(yǎng)形,是因為神通于道,否則與單豹的努力方式大同小異。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也見出形與神、有為與無為之間無往不在的相悖?!叭粢恢?,無聽以之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強調的都是心神的“虛室生白”,唯有委任自然的虛空才能既不滯有,亦不滯無。
《達生》云:“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迸c《繕性》中對施于人的外物描述類似:“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比酥c物之寄具有相同的本質,其來去無法故也不應加以強制。所以養(yǎng)生的關鍵在于應時權宜,“若牧羊然,視其后者而鞭之”。這樣的策略顯得頗為被動,或曰消極。但以西江之水去救濟只需斗升之水的鮒魚,只是一廂情愿的善。“外物不可必”(《外物》),不論是“命”還是“時”,本質只是保持運動,它們無法被固定,因為根本就是流動的。無所不往而無所不有,一旦執(zhí)著于某一相,即失去了全體。《秋水》云“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薄安灰晕锖骸本蛯崬槟裂蚨奁浜笳?,是一種能動的趨避。因此命與時的運動性是無法以主動或被動去規(guī)定的,它是“應物而不窮”的“無方之傳”?!短爝\》云:“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睆倪@個角度來說,性、命的必然性來自它與時、道的同源性。上探之,“道”正是生生不息而無限制性的。當孔子從“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領悟到自己“不與化為人”時,終于感到自己得道也得到了老子的認可。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個寓言被設定在“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的背景之下,現(xiàn)在孔子所得的這個道顯然即是老子教給他的天命之道:“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大宗師》)
既然養(yǎng)生的核心是順應自然,即上通于道。那么難免乎追問,何為一?何為道?在這里莊子畫上了一個休止符——“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钡谝灰靼椎朗谴嬖诘模诙?,道只能心傳但不能言說,強行開鑿混沌則戕害天性。道如此,時、命亦如此?!哆_生》云:“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對篤信人能夠從心所欲地認識和改造自然者來說,這一點不易認可,然而“成心”又恰恰是莊子試圖解開的關要,一言以蔽之,“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齊物論》)如果因為天不遂人愿而將時命與人的主觀意志對立起來,便與莊子的學說南轅北轍。其次,人的思想與行為活動是有界限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知”?!稇弁酢菲┑摹盁o為知主”,《養(yǎng)生主》篇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都說明這個道理。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齊物論》)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大宗師》)
無論《莊子》用了多少文字去表現(xiàn)天與道,都不能斷言莊子無視人事。體用一如,但重視對本體的闡釋總是不為過的。兩段引文兼言天人,論述公允。尤其是《大宗師》中的這一番話純粹說理,不摻象喻,最后回到養(yǎng)生之論,完整地揭示了“知”的性質?!痘茨献印と碎g訓》云:“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則有以任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則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則無以與道游?!闭l(fā)明此義。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已如此,無復獨多慮。
時間的到來與消逝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基本經驗,它與人的生活與生存過程緊相關聯(lián)??梢哉f,時間和人都以生成變化作為存在方式。把握住兩者的一致性,就得到了莊子時命觀基本的方法論——“與時俱化”(《山木》),或者說“與時消息”(《盜跖》)。一日之計旦暮,一年之計四時;一生之計百年,又如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疤斓胤遣粡V且大,人之所用容足?!?《外物》)“命”在物齊的觀照下得以澄清,還需將“時”放回莊子的時空觀作一番考察。
首先,時空具有無窮性,然而以有限投入無限是危險的。《秋水》云:“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盵1]568《盜跖》亦云:“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于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盵1]1000上引論述均落點于無窮與有限的對照,不是為了突出大小懸殊,而是從根本上取消“天地”與“毫末”的大小對立。河伯在見識了“不見水端”“難窮”的海洋后,深鄙先前的自大,于是北海若與其“語大理”。但這第一重問答的思維還是局限在“天下之水,莫大于?!薄胺酱婧跻娚伲洲梢宰远唷钡臄?shù)量級層面。如同《逍遙游》的論證層次,第二重問答才進一步將哲理深入到無待之境。河伯問大小,北海若回答物的性質,從“量無窮”到“時無止”“分無?!薄笆冀K無故”,執(zhí)一“無”,從反面否定了僅僅作為實體表面現(xiàn)象的“小與大”?!洱R物論》云:“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指不走是非對立的路子,而關照于事物的本然[5]。當數(shù)量級超過一定,視角就提升到了超越性層面?!对⒀浴吩疲骸疤煊袣v數(shù),地有人據(jù),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無大無小,無始無終,《莊子》中出現(xiàn)讓步性表述與“莫知”“未知”的情態(tài)時,往往圓熟混融的真意才正顯現(xiàn)。因為當我們說“無”的時候,與“有”又形成了堅實的對立,相對性的消解在語言上總是難于實現(xiàn)。還天下于天下,視野始明,定位始明。
我總是在可以不穿校服的日子里,挑他喜歡的顏色衣服穿。有一次很湊巧,我們都穿了天藍色的T恤和牛仔褲,肖斌一看見我們就直嚷:“你們這算不算是情侶裝呀?”看著陸浩宇漲紅的臉,我卻是滿心歡喜。
其次,《莊子》中不重過去與未來的分段,一來體現(xiàn)在“當下”這一界限只潛在地發(fā)生作用,二來體現(xiàn)在更傾向于將時空推遠到本初與終末,進而展現(xiàn)出環(huán)狀的結構。這或許受到惠子“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huán)可解”的影響,與漢語作為孤立語無表達時態(tài)的動詞變位也有一定關系?!对⒀浴吩疲骸叭f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是謂天鈞。天鈞者,天倪也?!惫笞⒃啤半m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本于《德充符》中的“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者也”,以及《齊物論》中的“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可見“現(xiàn)在”這一時刻既是開始,又是終結,被放在整體中觀照,且莊子不以推求第一因的方式去接近原初。《齊物論》云: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連“有”和“無”是否為真都不能確定,更何況從它溯源呢?“莫若以明”,只有泯滅區(qū)分。“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師》)在道的領域里去除畛域之別,“和之以天倪”,是謂北海若所云“以道觀之”。從超越時空性的意義看,一切都是道?!凹鎽讶f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物的任何過程都是化的階段,因而是正面的。
《人間世》云:“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站在具體的時刻,一般以成對的范疇來描述,如《德充符》云:“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薄肚锼吩疲骸百F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睕Q定貴賤的是時遇,而時無恒常。困于當下的二分之境間往往伴生著激烈的掙扎,向上推求,是委任自然的真我,亦即忘我,向下則又面臨著在現(xiàn)實境遇中如何證道的生存問題。梁啟超說:“人生之苦痛,皆從生活狀態(tài)之矛盾而來,……而吾儕因此乃生一種向上的推求,知現(xiàn)實境界之外,確別有‘真我’存在。而此真我即為吾儕最后安慰之所?!薄坝兄^此真我與現(xiàn)境非一非異,吾儕可以不舍離現(xiàn)境而與此真我契合者,則大乘佛教所說是也。而莊子之學則近于大乘者也?!盵6]實際上在《莊子》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出世的,這是他學說中最有力的部分。一旦入世,便落了下風。不過養(yǎng)生學也好,時空觀也好,本質的原理是可以下沉的。莊子哲學的救世意味,首先在于人的自救,就實際運用而言,它又很難脫離政治生活,這是其時命論最富活力與直接指導意義之處。在《人間世》與《應帝王》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前者處理下如何待上,后者處理上之如何治下。
《應帝王》中無名人逍遙于山野之間,對天下無絲毫興趣。在天根的追問下才將這個依乎天理的方法講給他聽?!锻馕铩吩疲骸拔ㄖ寥四四苡斡谑蓝黄?,順人而不失己?!逼鋵嵎酵庵艘惨鎸ι?,方內的君王們苦于治世,士人們最大的執(zhí)著則是功名理想,以對君王施加主觀影響為旨,后者無疑都與莊子思想的核心相悖——這是入世與出世層次有別的根本原因。《應帝王》中日中始告訴肩吾“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接輿聞之,大呼“欺德”,因為經綸仁義一定是修正和改造天性的世俗“治外”之術。“正而后行”,各任其能就可以了。下面重點討論莊子時命觀對士庶群體如何產生作用。
人沉浮于有道無道之世,禮義法度同樣“應時而變”(《天運》),每個個體始終處于自然原則與社會歷史的雙重視域之中。一如莊子對人知有定、養(yǎng)形無補的探討,現(xiàn)實的出處問題包含在時命觀之中,也是有為而發(fā)的。莊子本人棄絕功名,人盡皆知;同時我們不能忘記他所處的是怎樣一個時代?!渡侥尽分星f子答魏王貧憊之問,曰“此所謂非遭時”,“處勢不便”?!肚锼分锌鬃幼灾^“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币粋€“勢”字點出時世對人的毀廢?!盎枭蟻y相”固然辛辣,兩位先哲的形貌還是頗顯狼狽?!傍P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薄胺浇裰畷r,僅免刑焉!”在這樣的語境下,莊子提出安于時命之說: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德充符》)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間世》)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養(yǎng)生主》)
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以縣解也。(《大宗師》)
《人間世》中顏回因聞衛(wèi)君為政輕失,欲就其國,卻遭孔子規(guī)勸??鬃忧宄刂赋觯骸盀槿顺甲诱?,固有所不得已?!苯探o顏回“心齋”的道理,反反復復地說道,“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則幾矣”。“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養(yǎng)中,至矣?!彼稳送蹼劇峨s說》云:“君子之跡有窮通,圣人之道無鈍利。民之所見者然也。君子之跡有窮通,其心則無窮通之異也。故曰:‘窮亦樂,通亦樂’,以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也?!盵7]將重點放在對“自事其心”的闡發(fā),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與此機杼一同。“窮亦樂,通亦樂,以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也”至人因任自然,物莫之傷,解讀得相當明朗,卻避開了對安命說最集中的攻訐。
“認命”一詞所傳達出的情緒,簡明地表現(xiàn)出了對莊子的時命觀認識不透徹所易于墮入的境界,即以命為由去替自己的作為不得與棄止開脫。如果說“安命”“順命”是一種看似自由的不自由,因為最終服從了時命的必然性;那么從另一方面來講,這又是打破心靈固有的桎梏,渙然冰釋。人生天地間,何以反將人置于天地中心、時命之上?反過來說這是一種看似不自由的自由,也未嘗不可。因為當我們習慣性地根據(jù)因果律去推求生命的動力時,被意志與現(xiàn)實雙雙爭奪的自由只能成為一個幻象,而這不是莊子的思維模式,莊子強調的是“無待”。“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長,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大宗師》)如果我們接受日夜更替的現(xiàn)象,而不去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改變晝夜時間的短長,如果我們接受逝者已矣的事實,而不在斯人已逝后努力使其復生;那么無異于承認人有力所不能及的界限,難道這都是所謂的消極無為嗎?承認這樣兩件幾乎具有絕對性的事情,只能說是再理性客觀不過的態(tài)度,“皆物之情也”。相反,對物情的一概否定與抗拒,“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才往往帶有執(zhí)迷不悟的情緒,“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論語·季氏》)?!爸豢赡魏巍奔确恰拔粗豢赡魏巍保喾恰爸獰o需作為”,本身已經是至少包含了這兩種思悟的智慧。是在付出努力后方才作出的判斷,也認識到不能將人力夸大到無止境的地步。莊子的時命觀所展現(xiàn)出的并非臣服與放棄的姿態(tài),毋寧說作此解的是自以懶漢思維讀莊。
在一定程度上,《莊子》所透露出的識見是為先秦時期士人們所共享的,他們對天人世情彼此關聯(lián)的認識愈來愈充分。漢志合莊老以論道家:“歷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也?!盵8]1732論墨家則云:“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8]1738同樣建立在對“時”的認識之上,墨家走向了非命論。如前所述,莊子的學說正同于“順四時而行”,但放者為之,則“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8]1732在消極的向度上自我放縱,反謂之合道,當然會受到主要由下層士人組成的墨家的否定??墒恰肚f子》中的故事人物恰恰從來都是士人希望矯正君主,君主渴望天下大治,卻努力錯了方向?!读凶印ちγ穂9]中力與命索性相對論戰(zhàn)起來。力曰:“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泵闩e例反詰,一一攻破:“奈何壽彼而夭此,窮圣而達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邪?”力問,那么像你說的那樣,這些都是你所控制的結果嗎?命卻說:“既謂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壽自夭,自窮自達,自貴自賤,自富自貧,朕豈能識之哉?朕豈能識之哉?”類似子游問天籟,而南郭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齊物論》)往復對問中將命連同力的作用一概抽空了。于是兩相剝落后,自我完足的“道”被推向我們面前。周人“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天命觀也被一并駁斥。對此,司馬遷曾發(fā)出過同樣的疑問:“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10]2125這樣開門見山的疑問,本身已見出一種沉痛的否定。從這個方面來說,“時”與“命”的結合給先秦的天命觀注入了一泓清泉。當時的“天命”已逐漸從天子下移至諸侯士卿,《左傳》中不乏其淪為亂政者自我標榜的政治宣傳工具的情形。上位者控制著相當?shù)脑捳Z權,皇天也有了親私。叫亂世中人去相信這樣一種命定幾乎是殘忍的,而“時”的因素始給執(zhí)政者的合法性染上了淡淡的陰翳?!半m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踐。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外物》)彼達我窮,時勢如此,不可更易。隱痛仍在,但大道流行,可以保身。哪怕仍學比干強諫,也讓士人多一分柔而至剛的韌性。
《莊子》中還有多處對時命觀的討論。一般以獨斷論的形式出現(xiàn),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德充符》)角色們的態(tài)度又經常是消極的,如子桑病中若歌若哭的呼號:“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大宗師》)包括前文舉出的諸多例子,可見當時命問題成其為一個問題時,基本上是在負面的語境中展開的。需要解決和面對的是死亡、殘缺、不治之世、上位之君。這不是一個需要在富貴中念念不忘的命題??扇绻兰艺吡魈峁┑姆桨刚婺芑馑麄円约盁o數(shù)后世士人的苦痛,就不會有那么多不平之鳴了。士人們沉醉于莊周構建的無何有之鄉(xiāng),也希圖在這里尋求方寸容身之地。只是與這份開解同來的,到底是更廣闊的憂思還是緩解了的達生?有時他們確乎安靜下來,但這份持重又伴隨著心性的轉變了。
青青銅鐘上,悠然蝴蝶眠?!兜鲁浞分衅届o對答,使子產蹴然改容的申徒嘉正是一位有德者。不過這份從容并非天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曾是他尚未有德時不能安的表征。《秋水》中孔子游于匡時被圍,卻仍弦歌不輟。子路怪而問之:“何夫子之娛也?”孔子答道:“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再一次印證了兩件事,第一,對待時命的自覺不是憐惜或麻痹自己的愚智。在這件事上,無知者可能憂懼更多。第二,“當死不懼,在窮不戚”(《列子·力命》)的坦然是心如明鏡的投射,能夠在了解和接受心智勇力邊界的前提下無挫無損,仍勇于忘我地去面對世道,堪稱德行。如此一來,絕境也自然不存在了。大約是為了體現(xiàn)“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繕性》)不同于《孔子世家》中“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于衛(wèi),然后得去”[10]1919的記載,《秋水》中的小故事被直接安上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來證成這段說教:“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盵1]597論證的痕跡可以說是很清晰的了。
總而言之,要明白自然流化的道理,時命是不會為他物施然改換的。理想狀態(tài)是于方外游心;如果現(xiàn)實中無法做到自放方外,至少此心“忘年忘義,振于無竟”(《齊物論》),謹慎地行于中道,也就能從容面對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