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許軍峰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國家中醫(yī)針灸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 天津 300193
石學敏教授,系世界著名中醫(yī)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50余年,經(jīng)驗豐富。20世紀70年代,石老創(chuàng)立以“調神”思想為主導,治療中風病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形成了一套科學而規(guī)范的治療體系。在此基礎上,石老進一步拓展了該針法的應用范圍。筆者有幸跟隨石老學習,現(xiàn)將其運用“調神”思想辨治腦病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鄙裾{控與主宰著人體的生命活動。李時珍[1]在《本草綱目·辛夷·發(fā)明》中明確指出:“腦為元神之府?!蓖跚迦蝃2]也在《醫(yī)林改錯》中提到:“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腦髓中一時無氣,不但無靈機,必死一時;一刻無氣,必死一刻?!彪S著西醫(yī)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的發(fā)展,進一步證實了腦主神明、腦藏神這一理論。
根據(jù)這一理論基礎,石老于1972年創(chuàng)立了治療中風病的針刺大法——“醒腦開竅針刺法”。醒腦開竅針刺法中醒腦二字包含醒神、調神的雙重含義,而醒腦根本在于調神?!鹅`樞·本神篇》指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調神為針刺治療的重點。石老強調以腦統(tǒng)神、以神統(tǒng)針、以針調神,總結出4點認識:神之所在,心藏神,腦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3]。由此,“調神”法逐漸形成。
五臟六腑之氣血循經(jīng)絡上榮于腦,在腦的作用下,通過心灌注全身,故人體是以腦為主,內臟四肢皮肉為次的整體[4]?!罢{神”法調腦神以醒腦,平衡陰陽,溝通內外,主穴選取內關、人中、三陰交。
張錫純[5]曾說:“蓋神明之體藏于腦,神明之用發(fā)于心也?!眱汝P為心包經(jīng)之絡穴,通于陰維脈,可寧心和血而調神。研究表明,針刺內關可增加腦血氧供應,抑制神經(jīng)細胞壞死,從而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6]。人中屬督脈,督脈起于胞中,上行入絡于腦,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可通陽開竅而調神。有學者發(fā)現(xiàn),刺激人中可改善認知功能、促醒,起到“腦保護”作用[7]。三陰交作為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可補三陰,益腦髓而調神。實驗研究證實,針刺三陰交對機體免疫的調節(jié)、精神狀態(tài)的改善都有很大幫助[8]。
石老總結的“調神”大法最初應用于腦卒中的治療,效如桴鼓[9],后經(jīng)過廣泛臨床研究與實踐,拓展了其應用范圍。在治療腦部相關疾病時,除選用經(jīng)典的內關、人中、三陰交外,可根據(jù)疾病病因病機加減調神配穴。
髓??仗撝V呆,加風池、完骨、天柱以填精補髓、益智調神[10],能夠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11]。腦神失司之多發(fā)性硬化,加刺華佗夾脊穴,振奮督脈之氣而調神[12],可抑制炎癥反應、細胞凋亡,促進髓鞘及神經(jīng)元生長[13]。脈絡瘀阻、腦竅失養(yǎng)之腦癱,加風府、百會、神庭以健腦開竅調神[14],可促進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的表達[15],提升學習記憶能力,改善認知功能[16]等。
調神后,腦神清明,經(jīng)氣振奮,再局部取穴,可增強腦神對四肢皮肉的統(tǒng)攝作用。四肢活動不利,刺極泉、尺澤、委中;吞咽困難,刺上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手指拘攣,刺八邪、上八邪等。
4.1 帕金森病 患者,男,67歲,2019年8月23日初診。患者既往診斷帕金森病,平素口服多巴絲肼、鹽酸苯海索、鹽酸普拉克索等藥物,2019年8月13日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四肢不自主抖動較前加重,伴嗜睡、進食困難等癥。刻下癥:神清,精神可,面具臉,表情淡漠,吞咽困難,偶有流涎,語言不配合,煩躁不安,四肢不自主抽動,四肢僵硬,動作遲緩,行走困難,納可,寐安,二便可自控。舌未見,脈弦。中醫(yī)診斷:顫證,證型診斷:肝腎虧虛、陰血不足證。
取穴: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舌面及雙側咽后壁,金津、玉液;上廉泉、旁廉泉;風池、完骨、翳風;頭維、外關、曲池、合谷、太沖、足三里。
每日治療1次,留針30min,6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吞咽困難較前好轉,無流涎,語言欠清晰、欠流利,煩躁不安較前好轉。出院后,患者于門診行針刺治療,取穴基本同前。繼續(xù)治療12次后,患者偶有吞咽困難,無飲水咳嗆,語言含混較前好轉,偶有煩躁不安,四肢活動僵硬,情緒激動時偶有不自主抖動,行走遲緩,但較前平穩(wěn)。
按語:在祖國醫(yī)學中,帕金森病可按顫證論治?!杜R證指南醫(yī)案·痿》載:“蓋肝主筋,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相生,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血虛則不能營養(yǎng)筋骨。”[17]肝腎同源,腎精不足,髓??仗摚缓?,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震顫。石老總結病機為竅閉神妄,陽緩陰急,經(jīng)筋拘攣弛縱,誘發(fā)顫證[18],治療選用調神法以安神定志、調和陰陽。
人中為君,開竅啟閉;內關、三陰交為臣,養(yǎng)心安神、滋陰生髓;極泉、尺澤、委中為佐使,疏通經(jīng)絡,以達理氣血、平陰陽、調元神之目的[19]。在調神前提下,點刺舌面及咽后壁,金津、玉液放血局部治療,“宛陳則除之”,恢復經(jīng)氣運行。配合上廉泉、旁廉泉利咽活絡,風池、完骨、翳風升發(fā)清陽之氣,強腦開竅,共助舌體及口咽部的運動。頭維升清降濁、醒神寧心。外關與曲池疏通上肢筋脈。合谷開閉宣竅,太沖宣導氣血,兩穴相配“開四關”,以利腕指關節(jié)。足三里補益氣血、濡養(yǎng)筋脈。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配以放血療法,血出邪除而效佳。
4.2 前交通動脈瘤夾閉術后合并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 患者,男,41歲,2021年1月6日初診?;颊哂?020年12月20日中午11時許,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xiàn)持續(xù)語言謇澀伴四肢不遂,當時神清,雙上肢可抓握,雙下肢未見自主運動,無嘔吐、二便失禁等,就診于外院,診斷為“前交通動脈瘤、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于2020年12月21日行開顱手術,具體術式及具體診治經(jīng)過不詳??滔掳Y:嗜睡,精神弱,語言謇澀,偶可言語,言語尚清,錯語,持續(xù)雙側肢體不遂,雙上肢可抬離床面15°,雙側腕指關節(jié)精細運動差,雙下肢無自主活動,胃管通暢,部分納食胃管注入,二便不自知。伸舌不能,脈弦滑。專科檢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 量 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16分。肌力:左上肢3級,左下肢0級,右上肢3級,右下肢0級。雙側巴賓斯基征(-)。中醫(yī)診斷:中風病中臟腑,證型診斷:肝陽暴亢證。
取穴: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天柱;舌面及咽后壁,金津、玉液;合谷透刺拇指及三間;上八邪、上八風;上肢選曲池、手三里、手五里、臂臑、肩髃,下肢取足陽明經(jīng)排刺。
每日治療1次,留針30min,6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神志轉清,精神弱,雙上肢抬離床面較前升高,雙下肢存在肌肉收縮。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右下肢可在床面平移。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神清,精神弱,反應遲鈍,語言謇澀,言語尚清,錯語,反應遲鈍,持續(xù)雙側肢體不遂,雙上肢可抬離床面60°,雙側腕指關節(jié)精細運動欠佳,左下肢可見自主屈曲,右下肢可見抬離床面15°,胃管通暢,一口量10mL,二便不自知。雙上肢肌力4級,左下肢肌力1級,右下肢肌力3級。
按語:前交通動脈瘤夾閉術后合并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可參考中醫(yī)中的中風病治療。《素問·調經(jīng)論》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被颊咔橹具^極,肝陽暴亢,陽升風動,氣血逆亂而致竅閉神匿,發(fā)為中風,故治療側重醒神、調神、安神。
取調神常用穴調神醒腦、疏通經(jīng)絡、補益腦髓治本,其中尤以人中宣發(fā)神氣,恢復神志為重,使神“具眾理而應萬事”。根據(jù)癥狀局部取穴以治標,口咽部點刺及放血治療幫助口腔肌肉運動,恢復言語及吞咽等基本生理功能;合谷透刺改善手指握固功能;上八邪及上八風改善指趾痙攣;肢體不遂,故取穴選用多氣多血之手足陽明經(jīng)疏導結聚、疏理經(jīng)筋。
4.3 腦梗死合并抑郁狀態(tài) 患者,女,68歲,2021年4月12日初診。2020年6月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經(jīng)治遺留左側肢體不遂伴左口、語言欠利?;颊?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間斷頭痛不適、左側肢體不遂較前加重。刻下癥:神清,精神可,情緒低落,間斷頭痛,語言欠流利,左側肢體不遂伴麻木,可對抗阻力,但較正常差,腕指活動及精細活動較差,間斷胃脘不適,納差,寐欠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入院后我院心身科會診,考慮抑郁狀態(tài),因患者拒絕,未予口服藥物。中醫(yī)診斷:中風合病郁證,證型診斷:陰虛風動證。
取穴: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天柱;百會、四神聰、印堂;膻中、四白、神門、曲池、合谷、太沖、足三里、太溪。
每日治療1次,留針30min,6次為1個療程。 1個療程后,患者悲觀情緒有所改善,頭痛次數(shù)減少。2個療程后,患者間斷胃脘不適好轉,夜寐安。3個療程后,患者無明顯低落情緒,無明顯頭痛,語言欠流利,腕指活動及精細活動欠佳,無明顯胃脘不適,納食正常。
按語:腦梗死合并抑郁狀態(tài)中醫(yī)歸屬于中風后抑郁范疇?!峨s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述:“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由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盵20]患者素體陰虧血虛,陽亢火旺。風火易熾,上擾清竅,竅閉神匿,神不導氣。五志七情亦失之調控,情志過極,耗傷氣血,使臟氣失調,氣血失和而發(fā)為中風與郁證合病。石老認為臟腑陰陽氣血失常,使腦失所養(yǎng)而致神無所依、神無所主、神氣郁逆、使道閉塞而成,故治療強調理氣調神、開竅解郁[21]。
選取調神基本經(jīng)穴調動不振之神氣。四神聰居于巔頂,諸陽氣會聚之處,刺之可安神定志,引渙散之神聚于三陽五會之所,通過督脈入絡腦,達到引神歸原之效,輔以督脈之印堂,調神醒腦?!端貑枴ぐ苏衩髡摗吩疲骸把獨庹撸酥?,不可不謹養(yǎng)?!笔现赋?,血是精神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22],故理心氣、養(yǎng)血脈也是調神的重要部分。膻中散胸中郁滯之氣,理一身氣機。四白為眼眶下入腦之脈絡,行氣活血、調神健腦。取多氣多血陽明經(jīng)之曲池、合谷調理氣血。肝經(jīng)原穴太沖理氣解郁,與合谷合稱四關穴,一升一降可通關開竅。神門為心經(jīng)原穴,通臟腑、安心神。補足三里益脾胃,補太溪益腎精,先后天之精氣足,則髓海得充,腦絡化生有源,腦神得復。諸穴相合,調神定志、解郁醒神。
《養(yǎng)生論》曰:“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猶君昏于上,國亂于下也?!盵23]神是調控人體活動之樞機,調神以調臟腑氣機,調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石老的“調神”思想旨在通過針刺等治療使昏聵的思維意識盡可能恢復到清醒的狀態(tài),開發(fā)、恢復人體腦竅及其連屬組織之間支配、傳導和聯(lián)絡的功能,保證其正常的運動、感覺等生理活動?!罢{神”法不僅可以治療腦病,臨床上還可用于神機失用,四肢筋脈失于調控和濡養(yǎng)的痿證、痹證等肢體病證;清竅被蒙、腦神昏聵的頭暈頭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病;腦神失調、氣血逆亂、臟腑失衡的呃逆嘔吐、心悸胸痹等臟腑病證;神明失主、氣機郁滯甚至閉阻不通的百合臟躁、癲狂癇等神志病。“調神”思想能夠為更多疾病的診治提供指導和借鑒,值得臨床推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