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帥
摘 要:“小案”不可小看,每一起案件都連著政治、連著民心,都在厚積公平正義,小案辦理效果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司法感受。司法實踐中,辦案人員因重視度不夠、司法理念落后、擔當精神不足、工作標準不高等因素影響,忽視小案辦理,導致辦案效果不佳??陀^講,司法辦案就是在認定事實的基礎上,探究司法條文價值,準確適用法律的過程。故此,檢察官應當遵循提高政治站位、轉變司法理念、注重“三個效果”、提升能力素質的路徑,圍繞案件事實是否清楚、法律規(guī)定是否明確、法律規(guī)定是否有價值沖突、處理結果是否符合社會公眾認知等進行逐階推演,綜合考慮天理、國法、人情進行價值判斷,實現(xiàn)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關鍵詞:辦理小案 價值 理念 四階推演 三個效果
“小案”一詞雖然在司法實踐中由來已久,但是學界并沒有對其進行權威明確統(tǒng)一的定義。它并不是一個專門的法律術語,而是司法機關在日常工作中根據(jù)工作實踐與工作經(jīng)驗得出來的一個名詞,從不同的研究角度或語境出發(fā),“小案”含義也會有所不同。從刑罰的角度上來講,小案是指被告人可能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主刑,以及可能獨立適用罰金附加刑的刑事案件[1];從案件的類型上來講,小案是指除殺人、搶劫、強奸等惡性案件以外,以盜竊、詐騙等為主的多發(fā)性數(shù)額較小的侵犯財產(chǎn)權利犯罪案件和輕傷害等輕微侵犯人身權利的刑事案件的統(tǒng)稱;從比較的角度上來講,小案是一個與大案相對應的概念,是相對于殺人、放火、爆炸等嚴重暴力而言的,多發(fā)、高發(fā)、以侵財為主要目標、犯罪性質相對輕緩的案件[2]。本文所指的“小案”就是相對于社會影響較大的“大案”來說,主要指那些多發(fā)、高發(fā)的影響人民群眾人身安全和財產(chǎn)安全的輕微刑事案件。
一、 辦理“小案”的司法價值
對小案的深入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我國長期以來以辦理大要案為代表的基本刑事政策的反思,是在對當前社會治安形勢和犯罪結構變化分析研判基礎上,對社會治理對策的修正。[3]一起小案,對司法機關也許司空見慣、微不足道,但對普通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來說,可能就是事關一家生計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司法人員辦的不僅是案子,還是當事人的人生,小案不可小看,小案連著民心,件件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起起影響人民群眾的司法感受。
(一)小案中隱藏著大政治,辦好小案有利于厚植黨的執(zhí)政根基
司法機關辦理的案件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群眾身邊,其中90%以上就是常見多發(fā)的小案[4],越是這些貼近百姓生活的小案,越能讓老百姓體會到司法的公平正義;越是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小案,反映的是黨為民司法的政治觀點,折射出的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大文章,關涉的是人心向背這個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鶎犹幵谒痉ㄞk案的最前沿,聯(lián)系、服務人民群眾最直接、最廣泛,是黨通過司法途徑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橋梁和紐帶。[5]不是只有涉及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敏感案件才體現(xiàn)司法機關的政治屬性,檢察人員的一言一行、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是政治案件,都體現(xiàn)執(zhí)政黨的政治理念,影響執(zhí)政黨的政治基礎。
(二)小案關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辦好小案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轉型發(fā)展,司法水平的逐步提高,社會環(huán)境日趨和諧穩(wěn)定,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與重大財產(chǎn)安全的犯罪逐步減少[6],然而,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小微案件發(fā)案率居高不下[7],小案關系民生,已成為影響公眾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辦好小案能預防大案,辦好小案能讓群眾受益,辦好小案能讓百姓點贊,只有扎扎實實辦好每一件小案,才能贏得民心。一個案件影響的是幾個家庭的幸福,牽涉的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大局,小案辦理不慎,就有可能演變成輿情事件,就會影響群眾的司法感受。辦好小案既是社會治理的根本要求,同時也是關乎民生、回應群眾的具體方式,更是推進和諧社會、平安建設的主要體現(xiàn)。
(三)小案影響著執(zhí)法公信力的塑造,辦好小案有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辦案效果總是與群眾的認同感相聯(lián)系,這種群眾的認同感既包含對辦案實現(xiàn)實體正義的期待,又包含司法程序運行過程中對程序正義的體驗。生動的司法實踐說明:法律的威嚴,不只在給“弱者”以補償;真正的公平,是給善良足以堅持正義的力量。通過辦好小案,可以彰顯司法的態(tài)度與溫度,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見、可觸。如果小案能夠及時有效地受到追訴,不僅能斬斷大案的源頭,制約著大案、要案的發(fā)生,同時能夠有效節(jié)約司法資源。相反,如果當事人不接受案件處理結果,勢必將提起申訴或再審程序,甚至更多程序,一個案件就變成了兩個案件甚至更多,不僅嚴重浪費了司法資源,還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司法感受。所以,辦好小案也是對社會風尚的一種引領,一些看似很“小”的案件卻能產(chǎn)生巨大影響力,它們傳遞法治正能量,引領道德新風尚,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積極作用。
(四)小案是辦案水平的“試金石”,辦理小案有助于提升素質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說到:“于細微處見精神,小事小節(jié)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人品,反映作風?!币晃莶粧吆我話咛煜?,每一名優(yōu)秀的司法人員都是從辦小案開始的,沒有小案積累歷練不可能辦好大案。小案檢驗理想信念,小案反映責任擔當,小案考驗能力智慧?!靶∈逻B全局,小事連民心,不會辦老百姓關心的小事,就不會辦大事,要正確處理好‘大案與‘小案的關系?!睓z察人員通過辦理小案,能夠遇到各種情形、各種情況,可以積累經(jīng)驗,提升綜合素質能力,通過不斷歷練才能從“工匠”逐步成長為“大師”,才能擔當起犯罪的追訴者,無辜的保護者,公平正義的捍衛(wèi)者,社會主義法治風尚引領者的歷史重任。
二、小案辦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最高人民檢察院高度重視辦理“小案”工作,張軍檢察長強調要圍繞“主動融入地方發(fā)展大局、切實辦好群眾身邊的‘小案,推進基層‘四大檢察全面協(xié)調充分發(fā)展、切實提高基層司法辦案質效”,[8]但是小案的辦理仍然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一)忽視小案辦理
受傳統(tǒng)重視大案思維方式影響,辦案人員對“小案”往往存在著重視不夠、審查消極、機械司法、工作推諉等問題??陀^講,當前對小案的辦理效果,不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作為小案的被害人,除了常規(guī)的報案程序以外,并無能力獲得更有效的來自司法機關的利益保護,特別是財產(chǎn)利益的追回。有的辦案人員群眾觀念漠視,對于小案被害人利益關心不夠,這對小案被害人來說是一種個案正義的缺失,造成案件辦理效果大打折扣。因為,如果人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權利,那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群眾也不會相信司法[9]。由此導致了公眾對司法實際績效能力的質疑,影響了司法公信力。
(二)司法理念落后
“夠罪即捕、夠罪即訴、一訴了之”等現(xiàn)象在基層辦案單位普遍存在,有的辦案人員不敢用、不愿用、不會用或者不當適用不起訴決定權[10],很多冤假錯案暴露出的問題,主要就是理念落后甚至錯誤的問題。因為,辦案人員“就案辦案、機械司法”不負責任,很容易將小案推向影響社會安定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如,“深圳鸚鵡案”“天津氣槍案”,就是因為辦案人員在辦案中沒有綜合考量“法理情”,注重“三個效果”,反將“小案”辦成了有影響的“大案”,形成網(wǎng)絡輿情。
(三)擔當精神不足
因為基層案件多、工作壓力大、減輕司法責任或其他案外因素,辦案人員為把案件順利交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案辦案、機械司法”現(xiàn)象普遍存在。如劉洋盜竊案件[11]就是在案件處理上,辦案人員僅從履行職責角度出發(fā),沒有從群眾立場去思考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其家庭特殊情況,而是僅僅根據(jù)社會風險評估意見,直接予以起訴,交給法院去審判。這種做法看似中規(guī)中矩,沒有違法,但實質是辦案人員擔當精神不足,辦案的素質能力不高,不想、不敢、不會適用不起訴權,怕承擔司法責任的私心作怪,對群眾冷漠,辦案缺乏司法溫度。
(四)工作標準不高
新時代對檢察工作的要求是“求極致”。張軍檢察長要求:把“四大檢察”“十大業(yè)務”做精做細,“辦實事、求極致、解難題、葆本色”,更好地為黨分憂、為民解難,更好地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盵12]但實踐中,檢察人員對此落實的不夠,如劉洋盜竊案件從法律規(guī)定和辦案程序上來看,對劉洋提起公訴并判處刑罰并沒有違法的地方。但細究發(fā)現(xiàn),辦案人員未對劉洋盜竊的背景、動機、起因、主觀目的、社會危害性等進行深入調查,僅依據(jù)矯正機構評估意見及量刑指導意見,提出拘役4個月的實刑量刑建議。案件的社會警示、教育效果沒有充分發(fā)揮,辦案效果不佳,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效能發(fā)揮不夠。
三、辦好“小案”的方法路徑
(一)提高政治站位,更新理念,注重發(fā)揮辦好小案的司法價值
檢察工作是業(yè)務性極強的政治工作,也是政治性極強的業(yè)務工作。新時代國家治理方式和社會發(fā)展形勢在變化,要求檢察機關辦案理念也要隨之轉變,應摒棄“重打擊、輕保護”“機械辦案”的落后理念,要注重講政治與講法治相融合,秉持客觀公正立場,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運用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和檢察智慧,宣示黨的政治理念。新時期檢察機關應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對人民群眾身邊的“小案”,要以更高標準去辦,把習近平總書記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要求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感知得到,厚植黨的執(zhí)政根基。
(二)以人民為中心,追求極致,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檢察官是法律監(jiān)督者,更是人民公仆,無論形勢任務如何變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會變,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在司法辦案和履職過程中,要牢記“人民”二字,既要維護法律尊嚴,更要看到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困難。要深刻認識到“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打擊違法犯罪的意義在于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檢察官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法律條文的機械適用和冰冷理解,而忽略法治的人權保障內涵,忽視執(zhí)法對象的冷暖疾苦。要以更強的執(zhí)法司法能力、更高的政策理論水平,更實的責任擔當作為,從當事人和人民群眾的感受出發(fā)想問題,具體案件具體分析,要把握好法理與情理的統(tǒng)一,情同此心、換位思考,既體現(xiàn)法律的剛性和力度,也體現(xiàn)法律的柔性和溫度。[13]
(三)提升素質能力,擔當作為,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司法需求
新時代檢察機關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發(fā)揮在刑事訴訟中的主導責任,實現(xiàn)全面監(jiān)督,提高檢察官敢于監(jiān)督、善于監(jiān)督、依法監(jiān)督、規(guī)范監(jiān)督的能力。要強化責任擔當,準確理解法律精神,以更高標準的“內心法”引領“成文法”,對輕微犯罪不需要刑罰處罰的,敢于、善于運用不起訴權,[14]堅持客觀公正立場,擔當司法責任。在辦案中確實提升擔當意識和擔當本領,做到敢于擔當,勇于擔當。同時,注重培養(yǎng)能力素質,通過各種有效方式、途徑,培育檢察官細致、精致、極致的工作作風和辦案標準,著力提升檢察人員的法律邏輯推理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和辦案效果評估能力,進而不斷提升法律政策運用和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
(四)提高工作標準,“四階推演”,努力實現(xiàn)“三個效果”相統(tǒng)一
要綜合考慮天理、國法、人情,努力踐行“三個效果”統(tǒng)一的辦案標準,辦好人民群眾身邊的“小案”,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15]深刻理解“法律不強人所難”“法律不外乎人情”等法諺背后蘊含的哲理,使辦理的案件既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也符合人民群眾的常情常理。實際上每一條法律條文背后都蘊涵著司法價值,檢察辦案就是在認定事實的基礎上,探究司法條文價值,準確適用法律的過程。筆者認為在辦案件中要做到“四階推演”:第一階:案件事實清楚,所適用的法律很明確,依照法律規(guī)范辦案是基本要求,就應徑行適用法律規(guī)定。第二階:案件事實簡單,但存在多個法律規(guī)定、規(guī)則沖突的情況下,應探求法律條文背后的價值的指引進行選擇,實現(xiàn)天理、國法、人情三位一體。如劉洋盜竊案件雖然依法構成犯罪,但辦案人綜合情理法做相對不起訴處理效果應該會更好。第三階:法律雖然有明確規(guī)定,但規(guī)則適用悖離立法目的,導致個案明顯不公或者存在法律漏洞,應適用法律原則,以價值為指引作出判斷,并在文書說理中明確寫明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過程,提高法律適用的透明度和可接受性。第四階:當法律條文存在空白、缺漏、模糊情形時,辦案人員就應發(fā)揮專業(yè)能力,精準理解司法政策要求,綜合考量“法理情”,參照指導性案例、規(guī)范性文件、習慣等依法運用自由裁量權,作出決定。通過四階推演辦案,有助于處理結果更加符合社會公眾的普遍認知,實現(xiàn)“三個效果”相統(tǒng)一,實現(xiàn)良法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