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輝
江西省南昌三三四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西南昌 330000
腦出血作為一種非外傷性腦實質(zhì)出血,具有起病急、多部位出血的特點,常見出血部位為深部,早期患者癥狀并不明顯,隨病情加重可表現(xiàn)為四肢或面部麻木、頭暈頭痛等癥狀,死亡率及致殘率均較高[1]。由于目前臨床治療受到設備、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主要治療方法還是內(nèi)科保守治療,但其在治療過程中易對患者周圍腦神經(jīng)組織造成壓迫,引發(fā)患者進一步腦損傷,使患者預后較差[2]。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治療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技術,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避免腦部組織遭受壓迫,減輕腦部的缺血、缺氧等癥狀,保證定位的準確性,同時精準度較高,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腦溢血等疾病[3]。但目前關于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治療高血壓腦深部中量出血的效果研究尚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治療高血壓腦深部中量出血的效果。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昌三三四醫(yī)院收治的78 例高血壓腦深部中量出血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9)和試驗組(n=39)。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9 例;腦出血量21~45 ml,平均(35.06±8.01)ml;年齡38~73 歲,平均(51.22±6.33)歲。試驗組中,男21 例,女18 例;腦出血量22~45 ml,平均(35.41±7.84)ml;年齡37~74 歲,平均(51.49±6.1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4]中相關高血壓腦深部中量出血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經(jīng)頭顱CT 檢查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者。排除標準:①有手術禁忌證者;②患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患精神疾病或語言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jīng)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患者自愿簽屬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患者接受內(nèi)科保守治療,包括常規(guī)止血、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抗感染、吸氧等,根據(jù)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頭顱CT 的復查。試驗組患者接受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顱內(nèi)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通過常規(guī)CT檢查明確血腫所在具體位置,氣管插管下實施全身麻醉,對穿刺方向及穿刺層面進行標記后于顱骨錐孔錐開硬腦膜,抽吸并清除血腫,使用引流管進行引流并接入引流袋。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術前及術后3 個月神經(jīng)功能、術后血清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術后并發(fā)癥。①手術相關指標: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血腫清除率。血腫清除率=(術前腫塊體積-術后腫塊體積)/術前腫塊體積×100%。②術前及術后3 個月神經(jīng)功能:使用格斯拉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GOS)[5]評定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評定標準分為Ⅰ~Ⅴ級,分別表示為1~5 分。Ⅰ級為死亡,Ⅱ級為處于植物生存狀態(tài)且僅有較輕微反應,Ⅲ級為處于中度殘疾且日常生活需專人照顧,Ⅳ級為輕度殘疾但可進行獨立正常生活,Ⅴ級為術后恢復良好且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使用格斯拉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6]評定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昏迷狀況,分數(shù)范圍為0~15 分,分數(shù)越低,提示患者昏迷癥狀越嚴重。③并發(fā)癥: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應激性潰瘍、再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應激性潰瘍+再出血+腦疝)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④CRP 水平:采集兩組患者術前、術后靜脈血3 ml,離心并分離血清(3000 r/min,10 min),離心半徑為8 cm,依據(jù)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查兩組血清CRP 水平。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轉(zhuǎn)化后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且血腫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s)
對照組(n=39)試驗組(n=39)t 值P 值214.48±25.19 58.19±24.74 27.644<0.05 17.69±2.49 13.06±2.01 10.024<0.05 3.19±0.74 2.20±0.32 8.507<0.05 75.14±3.06 92.03±2.55 19.683<0.05組別 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萬元)血腫清除率(%)
兩組患者術前GCS、GO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GCS、GOS 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神經(jīng)功能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神經(jīng)功能的比較(分,±s)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對照組(n=39)試驗組(n=39)t 值P 值3.01±0.31 2.90±0.22 1.807>0.05 3.86±0.53a 4.21±0.29a 3.618<0.05 7.91±1.23 8.01±1.25 0.395>0.05 10.16±1.13a 13.31±1.27a 12.838<0.05組別 GOS 評分術前 術后3 個月GCS 評分術前 術后3 個月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兩組患者術前血清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血清CRP 水平均低于本組術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CRP 水平的比較(ng/L,±s)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CRP 水平的比較(ng/L,±s)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對照組(n=39)試驗組(n=39)t 值P 值82.30±15.52 82.03±15.01 0.078>0.05 21.36±4.18a 8.17±2.07a 17.659<0.05組別 CRP術前 術后
腦出血是神經(jīng)外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其常見于高血壓合并細、小動脈硬化,病情嚴重程度主要與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因素相關[7-8]。目前臨床上主要以內(nèi)科保守治療為主,但治療過程中易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整體治療效果欠佳[9]。
與內(nèi)科保守治療比較,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顱內(nèi)血腫抽吸引流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其可在有效清除血腫的同時,減輕血腫對腦部組織及缺血神經(jīng)造成的壓迫,進而可有效促進術后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10-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手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血腫清除率高于對照組,術后3 個月試驗組GCS、GO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治療可有效提高對高血壓腦深部中量出血患者的血腫清除率,同時改善神經(jīng)功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與熊剛等[13]研究結(jié)果相符。CRP 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期蛋白,其水平升高可反映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可對患者腦組織功能造成損傷,阻礙病情恢復[14-15]。趙振林等[16]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治療通過較小切口完成手術操作,避免長期暴露腦組織,進而減輕炎癥反應對機體的刺激與損傷,且安全性較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術后血清CRP水平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治療可減輕炎癥反應對高血壓腦深部中量出血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17-18]。
綜上所述,腦立體定向錐顱穿刺治療可有效提高高血壓腦深部中量出血患者的血腫清除率,改善神經(jīng)功能,同時可降低血清CRP 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安全性較高,值得進一步臨床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