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遠洋 綜述 劉家仁 審校
β-紫羅蘭酮(β-Ionone,BI)結(jié)構式為4-(2,6,6-三甲基-1-環(huán)己烯基)-3-丁烯-2-酮,分子式為C13H20O,分子量為192.2973。BI有α-、β-和γ-BI三種異構體,其天然存在的形式為α-、β-異構體的混合物。α-BI為無色油狀液體,有花香香氣,氣味類似紫羅蘭花,常用于調(diào)配日化、皂用香精,可溶于乙醇、乙醚和丙酮。而BI是一種淺黃至無色液體的粘稠狀液體,具有紫羅蘭香味,但以木香香韻更為突出,易溶于乙醇、乙醚、丙二醇,微溶于水和甘油,主要用于合成視黃酸、視黃醇、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A等的前體化合物。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不僅關注植物化學物在癌癥化學預防中的作用[1-2],而且還關注在臨床方面的應用[3]。BI是植物化學物中的一類環(huán)化異戊二烯,也是β-類胡蘿卜素的末端環(huán)類似物,廣泛分布于水果和蔬菜中,如胡蘿卜、茶、橘子和番茄等。BI具有多種生物功能,如抗癌作用[4-9]、抗微生物作用[10]和降血脂作用[11]等。本文主要就BI近年來抑癌作用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簡要綜述。
1.1.1 抑制乳腺癌細胞生長 劉家仁等[12]用BI(25~200 μmol/L)孵育人乳腺癌細胞(MCF-7)24 h和48 h后,采用生長曲線、集落形成等實驗發(fā)現(xiàn)BI不僅抑制MCF-7細胞的核分裂,降低DNA合成,而且還呈時間和劑量依賴性地抑制MCF-7細胞的增殖,其半抑制濃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為104 μmol/L;董宏偉等[13]同樣也發(fā)現(xiàn)不同濃度BI顯著地降低MCF-7細胞的增殖,也呈現(xiàn)出時間-劑量反應關系,同時還明顯的降低PCNA蛋白的表達;劉家仁等[7]用不同濃度的BI(25~200 μmol/L)作用于雌激素受體陰性的人乳腺癌細胞(MDA-MB 435)細胞,孵育7天后發(fā)現(xiàn)MDA-MB 435細胞的抑制率分別為45.65%、71.24%、81.53%和84.93%,DNA合成率以及核分裂百分比均明顯地下降,并呈現(xiàn)出時間-劑量反應關系,其IC50值為42.0 μmol/L。從以上可見,BI不僅對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細胞有明顯地抑制作用,而且也對雌激素受體陰性的乳腺癌細胞也有明顯地抑制作用。
1.1.2 抑制胃癌細胞生長 Liu等[5-6]發(fā)現(xiàn),BI對人胃腺癌細胞(SGC-7901)也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呈劑量依賴性。用不同濃度的BI(25~200 μmol/L)孵育SGC-7901細胞8天后,通過MTT實驗發(fā)現(xiàn),SGC-7901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5.9%、28.2%、74.4%和90.1%,其IC50值為89 μmol/L;Liu等[4]和Dong等[14]用MB法檢測也證實了BI不僅對SGC-7901細胞增殖有顯著地抑制作用,其半最大效應濃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為167.45±36.23 μmol/L,而且還抑制SGC-7901細胞的DNA合成。因此,BI同樣也表現(xiàn)出對人胃腺癌細胞表現(xiàn)出很強的抑制作用。
1.1.3 抑制肝癌細胞生長 Kim等[15]發(fā)現(xiàn),BI濃度在50~400 μmol/L范圍內(nèi)對人肝癌Hep3B細胞和HepG2細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也呈明顯地劑量-反應關系;當BI濃度高于400 μmol/L時,對肝癌細胞有明顯的細胞毒性作用;Huang等[16]也發(fā)現(xiàn)當BI濃度在1~50 μmol/L范圍內(nèi),BI可降低人肝癌SK-Hep-1細胞的增殖能力,也呈劑量-反應關系。因此,BI在較低濃度時,同樣對人肝癌細胞增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1.1.4 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生長 Jones等[17]發(fā)現(xiàn)不同濃度BI對人前列腺癌DU145、LNCaP和PC-3細胞的增殖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它們的IC50值分別為210、130和130 μmol/L。Xie等[18]用不同濃度的BI孵育LNCaP、DU145、C4-2、PC-3和CWR22Rv1細胞后,發(fā)現(xiàn)BI僅對AR和PSGR受體陽性的LNCaP和C4-2細胞的抑制作用更為明顯,并隨著BI濃度升高,抑制率也明顯的增加。因此,BI對人前列腺癌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選擇性。
1.1.5 其他 He等[19]用不同濃度的BI孵育小鼠黑色素瘤細胞(B16)48 h后,觀察到BI在50~150 μmol/L范圍內(nèi),對B16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為120~150 μmol/L范圍內(nèi)。Mo等[20]發(fā)現(xiàn)BI還對HL-60細胞、人類結(jié)腸癌細胞(Caco-2)和結(jié)腸成纖維細胞(CCD-18Co)等細胞增殖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Zhu等[21]用MTT法檢測不同濃度的BI處理人骨肉瘤U2OS細胞不同時間后,發(fā)現(xiàn)BI在50~400 μmol/L范圍內(nèi),可抑制U2OS細胞增殖,并具有濃度-時間依賴性,其IC50值為175 μmol/L。
因此,BI對人腫瘤細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廣泛性,不僅對人乳腺癌細胞、胃癌細胞和肝癌細胞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對血液腫瘤細胞如HL-60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1.2.1 抑制乳腺癌形成 Liu等[8]用7,12-二甲基苯蒽(DMBA)誘導雌性SD大鼠乳腺癌模型,在AIN-76A飲食中,添加不同劑量的BI(0、9、18和36 mmol/kg)24周后,陽性對照組腫瘤發(fā)生率為82.1%,BI組腫瘤發(fā)生率分別為53.3%、25.9%和10.0%,隨著BI濃度升高,乳腺腫瘤形成發(fā)生率也越低,呈明顯的劑量依賴性。因此,BI對DMBA誘導大鼠乳腺癌形成具有明顯地抑制作用。
1.2.2 抑制肝癌形成 Espindola等[11]用二乙基亞硝胺(DENA)和2-乙酰氨基芴(2-AAF)誘導雄性Wistar大鼠肝癌模型,與對照組相比,不同劑量BI(8 mg/kg和16 mg/kg)組對大鼠肝癌啟動階段的可見肝結(jié)節(jié)發(fā)生率、數(shù)量和大小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隨著BI劑量增加,這些抑制作用明顯地增強;Mnica等[22]也采用同樣的大鼠肝癌模型,觀察BI(16 mg/kg)在肝癌形成的促長階段的抑制作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BI可顯著地抑制致癌物引起的肝損傷,使肝內(nèi)小結(jié)節(jié)的形成明顯減少;Mohamed等[23]用DENA誘導雄性Wistar大鼠肝細胞癌(HCC)模型,觀察BI(160 mg/kg/天)對該模型的影響,結(jié)果可見BI顯著地抑制大鼠肝內(nèi)多形性的結(jié)節(jié)形成,降低肝損傷程度。因此,BI不僅抑制肝癌形成的啟動階段,而且對肝癌形成促長階段也有抑制作用。
1.2.3 抑制肺癌形成 Selvamani等[24]用苯并芘[B(a)P]誘導雄性Swiss albino小鼠肺癌模型,用灌胃方式給予小鼠BI(160 mg/kg),一周兩次,連續(xù)16周,發(fā)現(xiàn)BI可降低肺癌形成率達到80%,每只動物平均肺腫瘤數(shù)是對照組的1/4。由此可見,BI還可以明顯降低B(a)P誘導肺癌形成作用。
1.2.4 其他 Xie等[18]將前列腺癌C4-2細胞接種雄性裸鼠皮下,建立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腹腔給予BI(75 mg/kg),連續(xù)4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BI以時間依賴性抑制移植瘤的體積,并顯著地降低前列腺癌移植瘤的生長;He等[19]在C57BL雌性小鼠體內(nèi)植入黑色素瘤細胞(B16)建立黑色素瘤模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BI顯著地抑制B16的生長,與對照組相比(存活中位數(shù)15天),BI明顯的延長小鼠存活時間達35%(存活中位數(shù)23天);由此可見,BI同樣也對裸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
因此,BI可抑制多種器官的癌形成,包括乳腺癌、肝癌和肺癌等,不僅對癌形成的起始階段和促長階段有抑制作用,而且對接種裸鼠移植瘤同樣也有很強地抑制作用。
Duncan等[25]用BI(100 μmol/L)孵育MCF-7細胞后,發(fā)現(xiàn)BI抑制MCF-7細胞增殖,阻滯細胞周期的G0/G1期,但在高濃度時,也阻滯細胞周期的G2/M期,呈劑量反應性的降低MCF-7細胞周期中的CDK2/4和Cyclin D1/E/A的表達,但對P21cip1和P27kip1表達沒有影響;Dong等[26]還發(fā)現(xiàn)BI可阻滯MCF-7細胞周期在S期,并以劑量依賴性降低MCF-7細胞的PCNA蛋白的表達,同時還下調(diào)了Cyclin D1和CDK4的表達;Jones等[17]觀察到BI抑制DU145和PC-3細胞的增殖,通過阻滯它們的細胞周期停在S期,并以劑量依賴性的方式抑制CDK4和Cyclin D1表達;BI抑制SGC-7901細胞增殖還可通過阻滯SGC-7901細胞周期在G 0/G 1期,降低Cyclin B1/D1、CDK4和增加P27蛋白的表達來實現(xiàn)[14];Zhu等[21]發(fā)現(xiàn)BI以劑量依賴性的抑制人骨肉瘤U2OS細胞增殖,是通過增加U2OS細胞周期G0/G1比值,降低S期的細胞百分比來實現(xiàn)的;另外,在DMBA誘導大鼠乳腺癌模型中[8],BI可通過劑量反應性的降低Cyclin D1蛋白和PCNA蛋白的表達來抑制大鼠乳腺癌形成;這些結(jié)果表明,BI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與腫瘤細胞周期調(diào)控密切相關。
Mo等[20]發(fā)現(xiàn)B16、Caco-2和HL-60細胞經(jīng)BI處理后,細胞形態(tài)出現(xiàn)細胞腫脹、細胞核碎裂,促使這些細胞產(chǎn)生凋亡;Liu等研究顯示[4],BI抑制SGC-7901細胞的增殖是通過增加Bax蛋白表達和降低Bcl-2蛋白的表達,從而激活cleaved-caspase-3途徑來誘導SGC-7901細胞凋亡;Dong等[13,26]也發(fā)現(xiàn)BI處理MCF-7細胞后,同樣呈劑量依賴性上調(diào)了細胞色素C、cleaved-caspase-3和p-P38蛋白的表達,導致乳腺癌細胞的線粒體功能異常,DNA合成減少,并誘導細胞凋亡;另外,BI還可以通過下調(diào)U2OS細胞中Bcl-2蛋白的表達,來抑制U2OS細胞的增殖[21];在DMBA誘導大鼠乳腺癌模型中[8],BI是通過劑量反應性地增加Bax蛋白表達和降低Bcl-2蛋白的表達來抑制大鼠乳腺癌形成;BI在DENA誘導雄性Wistar大鼠HCC模型中[23],通過增加肝組織中Bax蛋白表達和降低Bcl-2蛋白的表達來抑制肝腫瘤細胞的增殖從而抑制大鼠肝腫瘤形成;因此,BI通過誘導腫瘤細胞產(chǎn)生凋亡來發(fā)揮抗癌作用,這也是BI抗癌活性機制之一。
在DMBA誘導大鼠乳腺癌模型中[27],BI還可劑量反應性地降低大鼠血清中的脂質(zhì)過氧化物(LPO),增加血清中酶類抗氧化劑和非酶類抗氧化劑,如SOD、CAT、GPx、GST和GSH等的水平;在B(a)P誘導小鼠肺癌形成模型中[24],與B(a)P對照組相比,BI組不僅明顯地降低血清和肺組織中的LPO和組織標記酶如芳基烴羥化酶,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γ-GT),5′核苷酸酶和乳酸脫氫酶等,而且也明顯地改善肺組織中酶類抗氧化劑和非酶類抗氧化劑如SOD、CAT、GPX、GST、GSH、GR、維生素E和C等的水平;在DENA誘導雄性Wistar大鼠HCC模型中[28],BI明顯地降低脂質(zhì)過氧化產(chǎn)物-丙二醛(MDA),增加GSH含量,改善SOD、CAT、GPX、GST等活性,改善肝功能酶學如ALT、AST、γ-GT等;因此,BI抑制由致癌物誘導的癌形成不僅是通過抑制LPO的產(chǎn)生,而且還可增加酶類抗氧化劑和非酶類抗氧化劑來清除體內(nèi)產(chǎn)生的自由基等氧化物,保護靶器官避免氧化應激損傷。
COX-2是花生四烯酸代謝和前列腺素E2(PEG2)生成的限速酶,在肺癌、乳腺癌和胃癌等多種癌癥中均有高表達,并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的作用[28]。Dong等[26]研究,BI不僅抑制由PMA誘導COX-2細胞模型中的COX-2蛋白的表達和PEG2的釋放到培養(yǎng)液中,而且對DMBA誘導大鼠乳腺癌模型中乳腺腫瘤組織的COX-2蛋白表達也有抑制作用,呈現(xiàn)明顯地劑量反應關系。因此,BI對胃癌和乳腺癌中COX-2活性也有明顯地抑制作用。
腫瘤細胞轉(zhuǎn)移是腫瘤惡化的一大特征,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2(MMP-2)和MMP-9主要參與腫瘤細胞黏附其他組織細胞進行基底膜的降解,促進腫瘤侵襲,而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抑制劑家族(TIMP)則抑制MMPs的活性,調(diào)節(jié)腫瘤的轉(zhuǎn)移作用。Liu等[6,29]發(fā)現(xiàn)BI可明顯地抑制SGC-7901細胞的轉(zhuǎn)移作用,通過上調(diào)TIMP-1、TIMP-2和nm23-H1 mRNA的表達來抑制SGC-7901細胞的轉(zhuǎn)移,但對MMP-2和MMP-9的活性沒有影響;Huang等[16]研究中,發(fā)現(xiàn)BI可抑制SK-Hep-1細胞遷移、粘附和侵襲作用,通過下調(diào)MMP-2、MMP-9、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和遷移相關蛋白如粘著斑激酶(FAK)、p-FAK和Cdc42的表達,上調(diào)TIMP-1、TIMP-2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的表達,從而抑制SK-Hep-1細胞的轉(zhuǎn)移;因此,BI參與了腫瘤細胞的轉(zhuǎn)移過程,并抑制相關因子如MMP-2、MMP-9等和促進TIMP-1,TIMP-2等表達,達到抑制腫瘤細胞轉(zhuǎn)移的目的,這也是BI發(fā)揮抗癌作用的主要途徑之一。
2.6.1 PI3K-AKT途徑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對多種腫瘤細胞、增殖和細胞信號轉(zhuǎn)導起重要調(diào)控作用,AKT是一種多功能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作為PI3K的主要下游信號重要分子,是PI3K在人類癌癥中發(fā)揮作用的關鍵靶點[30]。Liu等[4]發(fā)現(xiàn)BI誘導SGC-7901細胞產(chǎn)生凋亡是通過劑量依賴性地降低p-PI3K(p85和p55)和p-AKT蛋白的表達,來增加凋亡相關蛋白的表達,抑制SGC-7901細胞增殖;由此可見,PI3K-AKT途徑是BI抑制腫瘤細胞增殖重要途徑之一。
2.6.2 MAPK途徑 MAPK家族有ERK、P38和JNK三個主要成員,參與多種細胞活動,包括細胞增殖、轉(zhuǎn)化、凋亡等[31]。Dong等[14]發(fā)現(xiàn)BI阻滯SGC-7901細胞周期是通過抑制pERK蛋白的表達,增加p-P38和pJNK蛋白的表達,來影響SGC-7901細胞的MAPK信號途徑;劉家仁等[7]發(fā)現(xiàn)BI還可以抑制雌激素陰性乳腺癌細胞的生長和DNA合成,同樣可抑制MAPK途徑中相關蛋白如ERK、JNK、MEK-1、MKP-1等蛋白的表達;同樣,Dong等[7]還發(fā)現(xiàn)BI也可通過劑量依賴性的方式上調(diào)了MCF-7細胞中p-P38蛋白的表達,激活了P38-MAPK通路,從而抑制乳腺癌細胞凋亡和增殖。
2.6.3 PSGR途徑 前列腺特異性G蛋白偶聯(lián)受體(PSGR)是一類G蛋白偶聯(lián)受體(GPCR),并在前列腺上皮細胞中特異性表達,其表達與前列腺癌進展相關[32]。據(jù)研究報道[18],BI是PSGR的配體,可激活PSGR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增殖,也可通過雄激素受體(AR)的Ser650殘基磷酸化抑制AR向細胞核內(nèi)轉(zhuǎn)位而進一步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因此,BI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也與激活PSGR有關。
2.6.4 其他 前炎性細胞轉(zhuǎn)錄因子(NF-κB)活化與腫瘤細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關。Kim等[15]發(fā)現(xiàn)BI可抑制TRAIL對NF-κB的激活,下調(diào)抗凋亡相關蛋白如XIAP和IAP-1/2等的表達,增加肝癌細胞對TRAIL的敏感性,來誘導肝癌細胞凋亡;Scolastici等[33]發(fā)現(xiàn)BI明顯的抑制了肝癌大鼠模型早期階段中TGF-α和NF-κB活性,減少NF-κB與DNA結(jié)合,誘導肝腫瘤細胞產(chǎn)生凋亡,降低HCC形成;然而,BI是如何降低NF-κB活性,目前還不清楚。
來源于天然食物中的BI,明顯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抑制作用,不僅阻滯腫瘤細胞周期,誘導腫瘤細胞產(chǎn)生凋亡,而且還可激活/抑制多種信號途徑如PI3K-AKT、MAPK以及COX-2等蛋白活性;因此,BI及其類似物具有強大的抗腫瘤效應[34],并有望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上都有潛在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