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歡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可視化最早是用于計算機領域的一種技術,將龐大繁瑣的數據用直觀的圖形或圖像轉換出來,進行交互式處理的方法、理論和技術。它涉及計算機圖形學、視覺傳達、圖像處理等學科。后來隨著知識碎片化的發(fā)展和大數據的應用,被用在各個領域,旨在以最快、最短、最有效的方法使信息被大腦吸收。
可視化表達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以多樣的圖表類型來處理各種數據信息。如氣泡圖表、泡沫比較、氣泡競爭式、連成串的氣泡競爭式、氣泡集群、氣泡網絡、氣泡映射、氣泡星形環(huán)、信息圖表、圖紙、矩陣、家庭樹、思維導圖、概念圖、極區(qū)網絡、輻射爆散式、柱狀餅形圖、雷達、螺旋等。
一般在電腦辦公軟件中出現的圖形、圖表都可被看作為可視化表達的方法,其目的旨在一目了然、簡潔明了地反映數據所要呈現的內容。
但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和自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可視化表達的方法也隨之拓展,不僅僅展現出專業(yè)技術化的一面,還能體現它的大眾性、普遍性,用更簡單的方式表達輸出信息。如短視頻、色彩的跳躍搭配的圖像和影像、朗朗上口的音樂和詩歌等,也被看作為可視化表達的方法。
由于可視化表達方法的大眾性和普遍性,故其在各個領域都被廣泛使用。面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不斷調整,根據對00后學生的成長特點和知識獲取方式的研究,不同課程的教學改革持續(xù)進行著,運用可視化表達的手段也是多種多樣。
面對多樣化的專業(yè)、多樣化的課程、不同地區(qū)、不同院校所開設的課程有其統(tǒng)一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如課程標準不統(tǒng)一、教材不統(tǒng)一、考核方式不統(tǒng)一等導致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能力都有較大的差異。如何做到多樣性中的統(tǒng)一,和統(tǒng)一性下的多樣化發(fā)展,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使理論知識與學生專業(yè)相融合、使教師與學生找到共鳴共振是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問題??梢暬磉_既包含技術層面的應用,又體現著藝術在人類大腦中的作用,將左腦和右腦各自功能直接作用到學生學習知識、傳播知識、轉換知識和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過程中。
面對不同程度的大學生,不同院校在統(tǒng)一的教材體系中一定要找到適合本校學生的學習方法。同時也要考慮本校學生不同程度的學生接受的速度與轉換知識的能力。微課、慕課的教學方法可以用視頻、音效、圖像、色彩等表達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重難點問題講述清楚,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進行反復學習、查找資料,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習慣。[1]
大數據的高速發(fā)展,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掌握信息技術在現如今成為每個人必備的一種技能。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在三尺講臺講好課,更要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云端傳授知識,故可視化表達的方法對思政課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但同時也是一種新技能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新時代的學生更應該掌握更多信息技術,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及表達能力。
哲學上講,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世界是一張關系網,人類的大腦也是如此。當一條信息射入大腦之后,大腦中心開始散發(fā)出成千上萬的聯想,每一個聯想又有無限的連接,這就是大腦的放射式思考。而思維導圖就是利用大腦思考的模式,用色彩、線條、網格、文字等形式,從多維度來反映和組織相關信息,也稱為“心智圖”或“腦圖”。
思維導圖在根據人大腦的自然結構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樹狀發(fā)散思維。大腦對某一個人或事物的初級認識即感性認識,在眼耳鼻舌身的作用下,通過感覺、知覺和表象傳遞到大腦,對此人、事物或知識點有了最基本的認識。但這只是對事物表面進行了認識和了解,并沒有涉及事物的本質,也就是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完成了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達到對事物本質的了解,從而為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做準備。
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某個知識點時,大腦對知識的接收和輸出也是這樣一種模式。起初只是感性的了解,并沒有深入探索和思考,但是經過點、線、面的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會不斷延伸和放大某個知識點,使知識從表面較為膚淺的感知到深刻的了解和應用。這就形成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交織,在對某個知識點不斷由淺入深的認知過程中,激發(fā)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力,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的連續(xù)性、深刻性、批判性、發(fā)散性,形成了聯想思考、類比思考、形象思考、靈感思考、辯證思考等,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哲學思考水平和運用哲學方法論的水平。最后達到知識之間的遷移、植入、連接、轉化及最后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過程也就是將認識轉化為實踐,掌握真理、創(chuàng)造價值。
思維導圖的特點就是利用對某個信息直觀的認識之后,不斷地進行深入分析、剖析、拓展,利用右腦感性、左腦理性不斷地對信息進行深加工,從而轉化、輸出、傳播、創(chuàng)新。
思維導圖就是將教師對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思路、教學經驗和教學心得等用一種可視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地把教材結構、知識點、各種信息串聯起來,高效率地進行教學設計和預案,讓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教材或每章重點難點問題,根據自身情況完成教學任務。[2]
思維導圖是一種樹狀圖的形式,主題是樹干,圍繞主題展開的觀點或知識點是樹枝,課前學生可以自主探究學習繪制思維導圖,課中學生和教師可以共同修改或生成新內容,課后學生可以討論拓展結論,教師可以進行教學反思。整個課堂教學形成了良性互動,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技術與藝術相融合,多元評價學習模式。
思維導圖對其知識的精細加工與組織,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擴充了記憶容量。思維導圖用文字、圖像、色彩的組合形式,直觀的視覺形象和邏輯思維在幫助學生繪制已有知識構成的過程中可以總結經驗,不斷反思,更為重要的是在理解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意義關系中,使公共課程的知識與其專業(yè)課的知識形成關聯度,連成知識網絡圖,激發(fā)學生的意義生成,從而構建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達到知識的輸入、轉化和創(chuàng)新。
以上探討可以看出,可視化表達在課程教學中尤其獨特優(yōu)勢,首先是學會使用工具。根據課程性質、課程內容、授課對象的不同,教師和學生可以使用不同工具或建構新工具來完成基本教學。其次是搭建多樣化學習平臺。教師和學生根據使用工具的情況選擇適合課程內容的學習平臺,更好地完成知識的補充和創(chuàng)新。再次是樹立標桿。多樣的可視化表達教學方法,可以讓不同院校、不同課程、不同地域的教師和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在校內可以形成公開課,在校外可以進行經驗分享會,相互交流互鑒。最后是集教學成果??梢暬磉_的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的內容可以轉化和創(chuàng)新,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收獲的鑒定。
思維導圖是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方式,其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拓展性強、知識結果脈絡完整被更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思維導圖只是可視化表達的一種模式,它對知識的記憶、延展和關聯有很好作用,如何應對復雜的教學系統(tǒng)、滿足多樣化的學生學習需求,如何科學地體現它的教學功能、準確地評教學功能,如何與探究性學習、問題式討論等進行整合,如何優(yōu)化課堂、與小組配合完成任務式教學等第二課堂活動的結合,仍將是教學改革中進行探索的內容。
個體差異,每個人對知識的獲取方法、能力、吸收、轉化程度都不同,但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新時代的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需要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去,而這個過程中無疑有著每位一線教師的功勞。作為教師,授課內容僅僅是我們的工作,育人才是我們的使命。讓每個青年能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有所建樹,有所為,必須和國家的前途緊密相連,就需要有正確的思想理論做支撐,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指引,就需要將正確的理論知識進行轉化和輸出,不斷修煉自己,不斷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