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胡旭東,李曉濛
(長江水利委員會網絡與信息中心 《人民長江》《水利水電快報》編輯部, 湖北 武漢 430010)
根據中國科協(xié)最新發(fā)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藍皮書(2017)》,截止2016年底,我國科技類期刊共5020種,位居世界第三,總量僅次于美國和英國[1]。我國也是科技論文的產出大國,學術論文作者群的基數非常龐大,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研究員、高校師生、企事業(yè)科技人員、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或是為了年度考核、人才計劃、崗位聘用及職稱評定,或是為了評優(yōu)獎勵、學業(yè)保送或畢業(yè)。少數作者在潛在利益的驅使下不知不覺地陷入學術不端行為的泥潭,造成不正當競爭[2-3],并且不能自拔。近些年來,舉報和揭露學術腐敗、論文抄襲、項目造假等事件多不勝數。2011年四川大學某副教授專著抄襲事件,2013年愛荷華州立大學某研究人員在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資助的HIV疫苗研究項目中偽造數據事件,2014年日本STAP細胞造假事件,2016年山東大學某碩士畢業(yè)生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抄襲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無不歷歷在目、觸目驚心。雖然上述這些被舉報的學術不端者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那些沒有被舉報的、甚至還沒被發(fā)現的學術不端作品流傳于世,嚴重妨害了原創(chuàng)作者的權益。因此,建立健全的相關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調查、執(zhí)法體系迫在眉睫。
2020年5月19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介紹了如何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支撐引領高質量發(fā)展??萍疾扛泵貢L賀德方在發(fā)布會上講到,科技界的學風作風建設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優(yōu)良作風和學風這條生命線,科技事業(yè)才能夠長遠發(fā)展。黨中央國務院有兩份重要的文件,其一是《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4],另外一個是《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的意見》[5]。這兩份文件實際上構建了科技界學風作風建設的戰(zhàn)略布局和整體安排。賀德方介紹,科技部自始至終把學風作風建設問題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全力推進。主要工作有3個方面:一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科技界倡導正確的價值導向;二是嚴肅處理學術不端的行為;三是營造導向鮮明、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tài)環(huán)境。由此可見,科技部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態(tài)度是非常鮮明與堅決,即零容忍。對學術不端行為,發(fā)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隨著學術成果與利益相關程度越來越高,學術不端行為愈演愈烈,如今學術規(guī)范、學術道德問題早已成為熱點問題。本文主要根據近年國家相關政策和筆者工作經驗,圍繞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如何認定以及預防學術不端行為等方面,淺談自己的感想,希望對編輯同仁有所幫助。
在學術高速發(fā)展的當代,學術不端現象日益凸顯,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詬病。學術不端行為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削弱了教育和科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與競爭能力,挫傷了廣大研究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6]。筆者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一, 學術不端行為違反學術規(guī)范,造成不正當競爭,擾亂社會秩序。受社會環(huán)境浮躁,功利化的影響,部分學者為了職稱評定、評優(yōu)獎勵、學業(yè)保送或畢業(yè)等原因,急功近利,不愿意沉下心來做科研,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學術不端行為。例如,父母替孩子撰寫論文為其爭取高考加分、研究生保送等指標,就會搶占真正靜心學習科研學生的位置,極大地挫敗他們做科研的積極性和熱情。這樣日積月累,就造成學風浮躁,金錢、關系至上,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另外,由于學術泡沫的成本要遠低于學術精品的成本,這會使低風險、高收益的學術不端慢慢地侵蝕我們的科研隊伍并瓦解我們的創(chuàng)新力,從而給做學術的人帶來致命的傷害。如果靠剽竊、抄襲、捏造數據就能夠造出學術成果、獲得相應榮譽,那么從時間、精力、金錢等各方面來看,腳踏實地搞科研的人,無論如何都是競爭不過造假的[7]。例如,有一位學者被Elisabeth質疑47篇論文圖片有問題,從2003年質疑到2019年,從普刊質疑到Science和Nature子刊。47篇文章,這足以成就多少榮譽,我們無法衡量,即便現在這47篇文章及當事人受到職責和懲罰,但我們能去彌補因為這些文章而被耽誤的其他科研學者嗎?顯然,這位學者的行為引起了一系列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敗壞了學術學風,嚴重損害了中國學術界的整體聲譽和中國的國際形象。
第二,學術不端行為有礙科技進步,社會發(fā)展。在人們心中,學術界是社會良知最后的凈土,它擔當著捍衛(wèi)正義、改善社會風尚和風氣的重任,科研學者們也因此受到公眾的敬仰,科研事業(yè)也因此得到全社會的支持。然而,頻發(fā)的學術不端行為卻嚴重損害了學術界的聲譽和學者們在人們心中神圣的形象,人們也會因此去質疑學術界的業(yè)界良心,從而在一系列蝴蝶效應的影響下,對科研的資金、環(huán)境等等產生影響,從而阻礙科學的發(fā)展。古人云,“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此處道理亦是如此。常言道,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絕不能讓少數人的學術不端行為危害整個學術界的聲譽。另外,學術造假還會對同行造成一定的誤導,影響社會的發(fā)展。2014年1月29日,日本一學生將兩篇研究論文發(fā)表在《自然》上聲稱發(fā)現了一種能夠培養(yǎng)多能干細胞的簡單方法,文章一出便引起了極大地轟動,引來熱議的同時,質疑也隨之而來;最終,還是被權威機構認定論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問題,屬于學術不端行為,論文被《自然》正撤回。該學生的導師、共同作者頂不住輿論壓力自縊身亡。2013年,愛荷華州立大學認定某研究人員在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資助的HIV疫苗研究項目中偽造數據,查處后該研究人員被迫辭職。但美國議員Charles Grassley卻繼續(xù)申訴,認為此處罰過輕。2015年7月1日,他因捏造和篡改艾滋病疫苗試驗中的數據而被判入獄57個月,被處以720萬美元的罰金,并將在離開監(jiān)獄后接受3年的監(jiān)外看管。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他們不僅僅的影響社會的進步,一些造假的醫(yī)學數據更危及到了人們的人身安全。
第三,學術不端行為浪費學術資源。根據中國科協(xié)最新發(fā)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藍皮書(2017)》,截止2016年底,我國科技類期刊總數量超過5 000種[1]。但這些期刊的版面依然滿足不了國人高校畢業(yè)、晉升職稱、項目結題等等的需求。如果有限的版面,再被抄襲剽竊之作或通過不正當手段擠占,實屬浪費。例如,浙江大學某副教授及其所在研究室相關人員涉嫌學術道德問題的論文20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竊、一稿多投、圖表數據重復發(fā)表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這種情況,實屬浪費有限的版面,一個課題組查出來20篇類似情況,說明這個現象的根源在于導師、學校沒有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方面的教育、引導。據有關學者估算, 在中國投入資助的科研課題項目中, 差不多有一半的成果無創(chuàng)新可言, 甚至屬于學術垃圾。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導致有限的學術資源和科研經費得不到有效利用, 削弱了教育和科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與競爭能力,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發(fā)展的步伐[6]。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8];2016 年 9 月 1 日,教育部再次發(fā)布并施行《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以下簡稱《辦法》)[9]。該《通知》和《辦法》將學術不端行為歸納為7種基本類型: ①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②篡改他人學術成果;③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④不當署名,主要包括:未參加研究或創(chuàng)作而在研究成果、學術論文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以及虛構合作者而共同署名等;⑤在申報課題、成果、獎勵,職務評審評定或者申請學位過程中提供虛假學術信息; ⑥論文買賣,幫他人代寫或者找他人代寫論文;⑦其他類型,例如違反高等學校或者有關學術組織、科研管理機構制定的規(guī)則,屬于學術不端的行為。該《通知》和《辦法》雖然是針對高校教師和學生,但也適用于對所有科研人員。然而,筆者認為這兩個規(guī)范不夠全面、詳實,例如,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畢業(yè)要求,高校碩博學位論文往往被拆成若干期刊論文;或者各企事業(yè)單位,同一項目的眾多參與者瓜分發(fā)表過多的文章;更有甚者,部分學者為了滿足篇數要求,同一數據強行拆分成2篇等,這些數據復制行為、刊發(fā)同系列論文內容過度分割行為依然屬于學術不端范疇,然而這些行為并未在上述《通知》和《辦法》中體現[10]。
2019 年 5 月, 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行業(yè)標準CY /T 174—2019《學術出版規(guī)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11],比較具體地界定了論文作者、審稿專家、期刊編輯可能涉及的學術不端行為,對前期學術不端行為的范圍進行了擴展。例如,該標準增加了作者學術不端行為中的重復發(fā)表模塊,明確了筆者認為之前的《通知》和《辦法》中的不足,并指出重復發(fā)表論文的主要表現形式有:① 不加引注及說明,使用自己(或自己為作者之一)已發(fā)表論文中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引用不當,編輯在審稿過程中應該加以引導);② 無任何說明的情況下,摘取數篇自己(或自己為作者之一)已發(fā)表論文中的部分內容,拼湊成一篇新論文后再次發(fā)表(這種一般是作者刻意為之);③不加引注及說明地將同一次調查、同一個實驗數據用于多篇論文,或者將本質上是同一實驗或研究的論文,每次補充少量數據、資料后,數次發(fā)表方法及結論非常相似或雷同的論文,抑或是合作者用同一調查、實驗數據發(fā)表明顯相似或雷同的論文(實際上就是數據復制,這種作者有意為之的論文,簡單地通過學術不端檢測軟件很難發(fā)現,需要專業(yè)編輯的敏銳性)。不僅如此,CY /T 174—2019還將剽竊行為詳細劃分為文字剽竊、數據剽竊、圖片剽竊等七大類共34小類,細化了可能出現的每一種剽竊行為??傊珻Y /T 174—2019為判斷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可借鑒的行業(yè)依據。但是,該標準只是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界定,并沒有給出評判和處理學術不端的主體,以及鑒定學術不端行為的具體流程。
在CY /T 174—2019《學術出版規(guī)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發(fā)布以后,眾多期刊相繼在采編系統(tǒng)、紙刊、知網等多處發(fā)表申明,明確了認定學術不端論文的標準,包括《中國醫(yī)療美容》《塑性工程學報》《中國塑料》和《中國糧油學報》等[12~14],其主要內容基本參考CY /T 174—2019。
雖然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法律法規(guī)暫無具體規(guī)定,但很多學術期刊以編輯部的名義,已經在采編系統(tǒng)、紙刊、知網等多處申明了其對學術不端行為采取的一些處理措施。例如《中國塑料》明確發(fā)文:發(fā)現并最終認定為屬于學術不端的論文,如該論文已錄用但未正式刊出,則直接退稿;如該論文已經正式刊出,則取消論文的錄用資格;對情節(jié)嚴重的作者,還將在學報中公布其單位和姓名;對涉嫌嚴重抄襲剽竊、一稿多投多發(fā)者,3年內該刊將一概不予錄用[12]。但筆者認為,這些處置措施并不夠嚴厲,不足以對學術不端者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威懾力不大;同時以編輯部為主體對相關學術不端論文的處理并不具有權威性,讓一些不法學者鉆空子有了可乘之機。比如,為了節(jié)約時間,很多作者經常一稿多投,哪個期刊處理的快就用哪個,一旦某一期刊錄用,就打電話給另外編輯部找各種理由撤稿,這樣的行為消耗了編輯部大量的精力和人力,編輯部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學術不端行為危害日益嚴重, 各種學術不端事件風波不斷。筆者認為, 要根治學術不端行為, 徹底清除學術不端現象,應聯合高校教育部門、科研管理部門、社會各界以及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 應采取有力措施, 綜合治理。
高校是眾多科研學者的啟蒙和起步階段,就像小孩兒幼兒園、小學一樣,在這階段所受的教育、養(yǎng)成的習慣會影響終身。高校應該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結合近年的審稿經驗來看,由于學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性認識不足,高校研究生已是學術不端比例較高的群體,這應該是引起教育部的重視。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術實踐行為和習慣[15],英國高校會為學生開設各種學術不端講座和培訓;美國高校也強調發(fā)揮學生自身主體作用, 培養(yǎng)榮譽責任感來預防學術不端行為[16]。這方面,國內高校還有所欠缺。結合自身經驗,國內我們本碩博畢業(yè)論文也會簽署論文原創(chuàng)性申明,但沒有專門的課程、培訓或者指導,來告訴學生們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性。或有學生因為評獎、保研、畢業(yè)等因素,出現盜用數據、買賣論文、一組數據強行瓜分為多篇論文等現象,但由于國內目前沒有明確的懲罰機制,或因為各種人情關系,舉報現象甚少。賈品第認為高校應從推動高壓態(tài)勢、學生舉報推動、教師相互監(jiān)督三個方面打擊學術不端行為[17]。綜上,抵制和防范學術不端, 還有賴于加強學術道德教育, 倡導學術誠信,從“娃娃抓起”,先育人后教書。
1.編輯作為學術論文第一道關口的“守門員”[18],責任重大。首先,編輯部收到來稿,采用各種算法的學術不端檢測軟件,對論文重復率進行初步檢測。國內常用的學術不端檢測軟件主要有中國知網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萬方文獻相似性 檢測服務系統(tǒng)、維普論文檢測系統(tǒng)、PaperPass、大雅相似性分析系統(tǒng)[20]等。在初次篩查檢測中,各編輯部對于學術不端文字復制比上限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整體上隨著科技的進步,要求越來越嚴,文字復制比上限要求越來越低。但對于檢測軟件給出的文字復制比,筆者認為只能作為參考。一方面,編輯部不能過分依賴、信任檢測軟件,按照規(guī)定的上限“一刀切”。這種認為文字復制比超限就一定不是好稿件,不值得花費精力進一步分析,沒有從不同角度分析便即刻做退稿處理的武斷做法是不妥的。應該結合實際,適當給與那些文字復制比剛剛跨越紅線的論文(例如,本刊的上限是15%,對于15%~20%之間的論文)修改機會,因為有些學者,特別是年紀偏大的學者,可能只是沒有合理引用文獻,此時,就需要編輯發(fā)揮無私奉獻的精神,協(xié)助作者做好相應修改工作。另外,稿件中也還存在另外一種深度學術不端( 亦稱為“隱性學術不端”) 行為[18]。編輯由于長期對學術不端檢測軟件的高度依賴,容易形成錯誤的認識: 學術不端比例不超限的稿件不再有學術不端行為。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學術不端檢測軟件的功能具有局限性, 并非萬能的[19]。比如第3節(jié)提到的作者重復發(fā)表問題,就很難簡單通過文字復制比發(fā)現。這就對編輯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對所負責專業(yè)在國內外的研究進展有所關注。另外,在稿件正式刊發(fā)之前,學術不端檢測軟件檢測的文字復制比例會發(fā)生變化,因為各數據庫的文獻一直在更新,這就要求編輯部在論文正式發(fā)表之前,對文字復制比進行二次檢測。
2.審稿專家從專業(yè)角度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把控,這就對審稿專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學科的不斷細化且發(fā)展迅速,形成了浩海的文獻數據,審稿專家在審稿過程中不僅要判斷稿件的創(chuàng)新性,還要對同類相關文獻進行查詢和比對,工作量巨大。因此,要在審稿階段就徹底判定稿件存在的學術不端十分困難,但也不是不可能,本刊就有數位專家在審稿過程中發(fā)現作者數據重復發(fā)表的現象。
抵制學術不端、維護學術誠信, 關鍵是要加強和完善學術規(guī)范及有關法規(guī)制度建設。針對過去學術規(guī)范建設薄弱的狀況, 有關管理部門在近幾年加快了學術規(guī)范制度建設的步伐, 制訂了一系列相關的管理規(guī)定、規(guī)則, 如教育部在2009年3月19日發(fā)布《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20],并于2016 年 9 月 1 日發(fā)布并施行《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9],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行業(yè)標準CY /T 174—2019《學術出版規(guī)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10]等。這些管理規(guī)范對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這些規(guī)范大多只是界定了學術不端行為,沒有明確一旦發(fā)現學術不端行為,沒有便民的舉報途徑,也沒有將相關懲罰具體化、上升到法律層面, 因而作用有限。之所以現在學術不端行為泛濫,主要還是缺少相應的執(zhí)法力度。例如有的讀者發(fā)現自己的文章被剽竊,不知道聯系誰來處理這個事情,無從下手。對于一篇學術不端論文,編輯部頂多也就是聯系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撤稿。但這對于抄襲者本人的影響不大。根據筆者近年工作經驗,認為相關規(guī)范還應該從健全舉報途徑和加強執(zhí)法力度方面入手。這方面英國高校做的比較好,為有效遏制和預防老師、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英國高校制定了一套明晰、詳盡同時操作性強的規(guī)章制度,便于對學術不端的界定、調查和懲罰,如果出現失信行為將會被納入個人誠信記錄,對其未來工作和學習產生長期的影響,從而對當事人構成最嚴厲的懲罰;他們強調在校每個人有檢舉學術不端行為的義務;并且學校的網站上有專門模塊接受舉報,接到學術不端舉報,會成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調查[20]。
科研誠信是保證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根本,科技期刊在維護科研誠信當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一直以來在學術界違背科研誠信的事件屢見不鮮,如今學術規(guī)范、學術道德問題已經成為熱點問題,應當引起期刊從業(yè)人員的高度重視。我國科技期刊的規(guī)范性建設與國際一流期刊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提高,包括國家規(guī)章制度,以及期刊本身規(guī)范性的治理工作?,F今,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的行業(yè)標準CY /T 174—2019《學術出版規(guī)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已經界定了可能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那么各學者、編輯、審稿專家們都應該嚴格遵循該標準。另外,行業(yè)規(guī)范缺少相關的便捷舉報途徑、嚴厲的懲罰制度,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引起重視??傊?,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凈化學術環(huán)境, 維護好學術界的良好形象, 有賴于管理層、高校、學術界、期刊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