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瑞
(1.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蕪湖241002;2.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安徽安慶246011)
中國諺語有鄉(xiāng)言、俗言、鄉(xiāng)諺、俗諺、常語、俗話、古話、常談、俗談等多種名稱,人們將生產經驗、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以通俗易懂的語句加以固化定型,兼具表達的趣味性、流傳的廣泛性、交流的便捷性和深奧的哲理性等內在特點?!巴┏菤v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其中桐城諺語俗語可謂桐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桐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盵1]2020年,桐城諺語入選安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挖掘和保護工作,組織專家學者搜集數(shù)以萬計的桐城諺語俗語,先后出版了《桐城諺語集錦》《桐城諺語》等資料,合肥工業(yè)大學王章豹教授經過兩年多的辛勤付出,共整理桐城諺語語料三萬多條。地域文化的搶救性保護,對于傳播古代農耕知識,闡釋桐城諺語的語意內涵,挖掘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彰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盵2]儒學思想以“修身”為中心,強調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先修其身,行而有范,而后才得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國自古以來崇尚儒家文化,講求道德標準、善惡判斷和價值追求,將修身之道作為塑造精神品質的重要內容。民眾將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認識把握人類自身和外部世界。桐城諺語也記載著人們對生命真諦的持續(xù)探索,對事物發(fā)展的相互聯(lián)系和內在規(guī)律的孜孜探求。
1.孝悌忠信
樅陽會宮方氏宗祠懸掛著一塊“孝悌傳家”的匾額,在魯谼山腳下的倪氏宗祠門柱上懸掛著一副楹聯(lián):“祖功宗德流芳播遠,子孝孫賢澤世傳長”。從浩繁的桐城家訓、家譜和家書中,可以窺探當?shù)厝藢π⒌纻鹘y(tǒng)的重視,對長幼有序的尊崇,忠孝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桐城人的精神成長。所謂“十個椒椒抵不上一個老子,十件褂子抵不上一件襖子”“是風沒有北風涼,是親不比老娘親”,父母不僅賜予每個人生命,而且給予傾情陪伴、無盡關愛和精心呵護,所以晚輩孝敬長輩也是情理之中?!凹覈纼簩W好,子孝父心寬”“敬土有谷,敬老有福”。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敬老愛老不僅是一種價值判斷標準,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案甘翘靵砟甘堑?,父母恩情海洋深”,在桐城家庭倫理思想中,尊親孝親永遠都排在第一位?!扒Ф涮一ㄒ粯渖?,弟兄之間莫相爭;弟兄團結家必起,旁人看了美譽稱?!边@條諺語岀自桐城民歌《十里亭》,意在規(guī)勸兄弟之間不能互相爭斗,而應當團結互助,這樣才能家業(yè)興旺。桐城歌中“弟兄幾個一條心,腳踩黃土變黃金;弟兄幾個幾條心,萬貫家財不夠分?!毙值鼙舜送耐拢R心協(xié)力可以創(chuàng)造積聚更多的物質財富。如果兄弟不和,家庭關系將難以調和,即使有萬貫家財,也必將千金散盡,導致家道衰敗?!芭c人處事,切莫耍尖頭”,意指為人處世要坦誠布公,講求誠信,不能自作聰明耍滑頭?!皹渲庇锰幎啵酥迸笥讯唷?,做人忠厚耿直,才能廣交天下朋友。人要講誠信和明道理,胡攪蠻纏、無理耍橫只能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將犁耙橫著放置,再有力氣的牛也無可奈何,肯定無法耕田,這便是“人無理講橫話,牛無力拉橫耙”的道理。
2.賢勞勤勉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農業(yè)生產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農諺記載著寶貴的生產經驗,也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性思考。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獲,“不行春風,哪有秋雨”。做事賣力肯干,不能偷懶耍奸,因為“力氣浮財,用掉又來”。金錢物質在于日積月累,細水長流,用勞動汗水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一天省一錢,三年成一千”“起家好比針挑土,敗家猶如浪淘沙”,在物質生活逐漸豐裕的今天,弘揚吃苦耐勞的艱苦奮斗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吃飽穿暖的時候,不要忘記饑渴的痛苦,“有時勿忘無時苦,當家理財要記清”,所以要科學理財,用度適宜。過日子精打細算,勤儉持家,“不能吃著算,應該算著吃”,家庭生活要計劃有度,不可揮霍無度?!皞}頭上不省,倉腳下吊頸”,過日子從眼前的點滴節(jié)省做起,細水長流,如果鋪張浪費,到頭來就會自找苦吃?!凹矣星Ы穑稽c雙燈;家有萬擔,不丟剩飯”,重視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創(chuàng)造極大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充分改善生活質量,同時,加強修身以提升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ǎng),不能忘記“不點雙燈”“不丟剩飯”的光榮傳統(tǒng)。“富不丟豬”是桐城名諺,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也不能丟棄貧窮時養(yǎng)的家豬。在當代社會,“富不丟豬”的“豬”更具有其文化象征意義,指不能忘卻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憑借辛勤的勞作、不懈的努力、誠信的品格,共同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即千萬家,“家國天下”思想深深地刻印在中華兒女的腦海里。家庭是構成社會群體的基本單位,家庭細胞是社會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安寧祥和的基礎。桐城諺語提倡“以和為貴”的家風建設,倡導兄友弟恭、妯娌和睦,適時調節(jié)成員之間關系,不斷加強家庭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設。注重禮尚往來,通過家族內部科學治理,有效化解外部矛盾,實現(xiàn)家族興旺發(fā)達的目標,共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1.和睦齊家
“家庭和睦是個寶,千金萬金買不到”“家和萬事興,心齊日子旺”,家庭生活和諧千金難買,對家族興盛和個人發(fā)展都極其重要,如果“家不和”,則會“外人欺”,家庭成員友善團結,日子才會越過越好。父母是家庭穩(wěn)定的基礎,對待子女堅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父待兒女要憑心意,一碗水要端平,如若做的不公正,一家吵得亂紛紛”?!靶值苣?,家道興”“千朵桃花一樹生,不共葉子也共根”,兄弟姐妹彼此關愛,才能實現(xiàn)家庭家族團結一致、共謀發(fā)展的美好愿景。充分認識個體與集體的密切聯(lián)系,只有維護好整體利益,才能促進家庭和個人的共同發(fā)展,“齊家”在任何時代都尤為重要。如果“各燒各的灶,各吹各的號”,那么“弟兄幾個幾條心,萬貫家財不夠分”,一家人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兄弟和,金不分;妯娌和,家不分”亦作“兄弟和氣家業(yè)興,兄弟不和家要分”,形容兄弟手足情深,妯娌相處融洽,“人心齊,泰山移”,共同維護家庭團結穩(wěn)定和家族發(fā)展利益。如果家庭不和,就會產生分歧乃至分崩離析,出現(xiàn)“分家就要鬧,老大得鍋灶,老小得糞窖”,造成“分家三年窮”的狀況,嫡親兄弟關系疏遠比比皆是,甚至反目成仇,最終導致“分家如拆戶,拆戶如鄰人家”。“家要富,看豬打豆腐;家要敗,偷雞打狗賣”,想發(fā)家致富,就要靠雙手勞動,通過養(yǎng)豬、做豆腐等多種經營方式來獲得經濟收入;而偷雞摸狗等不法行為必將會引發(fā)災禍,通過遵紀守法的勤勞創(chuàng)造才是發(fā)家致富的正確選擇。“晏困早起,缸里有米;早困晏起,拖棍子討米”,只要吃苦耐勞,就不愁吃喝;如果懶惰貪睡,就會家徒四壁,只能餓著肚子四處討飯。
2.謙虛禮讓
禮讓精神是流傳久遠的社會交往準則,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居家生活都想擁有好鄰居,鄰里之間需要彼此謙讓,互敬互助。桐城人教育孩子交往須知禮、重禮、習禮,崇尚禮讓是桐城德育思想的重要內涵,流傳最廣的莫過于家喻戶曉的“六尺巷”故事。清代大學士張英家族的宅基地被鄰人侵占,家人向他告狀,張英回信“讓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家人禮讓三尺,鄰居見狀心存愧疚,也退讓了三尺,遂形成現(xiàn)存的六尺巷文化遺址,成為和諧共存、謙虛禮讓的桐城文化標識。“讓一讓,六尺巷”,一紙家書盡顯宰相氣度,印證了民間所說的“宰相肚里能撐船”這一俗語。鄰里間如果都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懂得換位思考,就沒有什么問題無法解決,“禮讓”也成為桐城各大家族家訓族規(guī)的重要內容。“火要空心,人要虛心”,燒火時將木柴架空,才會越燒越旺,做人謙虛謹慎,禮讓待人,當遇到困難時他人才會施以援手,渡過難關,取得事業(yè)發(fā)展更大的成就。在人際交流交往過程中,性格摩擦而心存芥蒂也在所難免,要心存“倆人不吃虧,不得到一堆”的善念。如果產生人際矛盾沖突,應懂得“為人處事兩件寶,和為貴來忍為高”的深刻道理,不能采取激烈斗爭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應“和氣為尊,忍讓為高”。成大事者必定擁有寬廣的胸懷,“忍一忍,過個嶺;讓一讓,吃上飯”,秉持吃虧是福的理念,忍讓絕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xiàn)。這些膾炙人口的桐城事理諺語鮮明體現(xiàn)了寬容友善的民風和樸素淳厚的鄉(xiāng)風,展現(xiàn)了民眾純真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道德情懷,禮讓文化對于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生態(tài)仍具有深遠影響。
桐城文教昌盛,家學興旺,通過刻苦求學實現(xiàn)修身、齊家的人生目標,也為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準備必要條件。桐城人敬祖尊親、尚禮重和、珍視名節(jié)、提倡自強,勤于苦讀獲取精神食糧和淵博知識,懂得廉潔自律、勤政親民的治國之道,承擔起儒家文化的治國、平天下重任。
1.經世致用
儒家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強調學以致用,積極入世以獲得他人認可,致力實現(xiàn)闖蕩天涯的人生夙愿,彰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宰相張英告誡子孫“保家莫如擇友,求名最好讀書”,后輩交友要慎重,發(fā)奮讀書才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鋤頭經常使用才愈加鋒利,“鋤頭不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年輕人要發(fā)奮學習,知書達禮,才會實現(xiàn)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抱負。古代提倡“智”,“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強調讀書是開啟智慧的重要途徑,能夠提高變亂世為治世的能力,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難題。社會發(fā)展需要德才兼?zhèn)涞娜瞬?,桐城自古以來都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求學之風,才有“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盛況。山在綠化之前是荒涼雜亂的,綠化之后便會變得青翠秀美。人也是一樣,在接受文化熏陶之前無知愚昧,獲得文化啟蒙后便明智高雅,這就是“山要綠化,人要文化”的價值所在。桐城人對子孫后代讀書充滿了期待,著名文學家錢澄之在其《西田莊記》里寫道“吾所望于子孫者,讀書課耕而已”,意在教導后人認真讀書,誠心問學,自食其力才是人間正道。不管以后從事什么工作,都要發(fā)憤圖強,“養(yǎng)兒不讀書,猶如看頭豬”,只有通曉書本所蘊藏的深厚道理,才能學會如何做人做事。家庭經濟條件再艱苦,“秀才餓死不賣書”,通過讀書積累知識和增長智慧,堅持讀書就會有人生出頭之日。“讀的書多無價寶,一字不識好傷心”意為“知識就是力量”,不能做目不識丁的文盲。“小時不發(fā)狠,長大挑糞桶”,雖有貶低底層勞動者之意,但是從反面激勵孩童從小刻苦,長大才會有所作為。書本才是傳家寶,“遺產可無三日米,傳家應有一箱書”,讓子孫多讀書,成長為推動國家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棟梁之才。
2.廉政奉公
《晏子春秋·問下四》有這樣的記載,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3]。這是“廉政”一詞最早被提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古往今來提倡廉潔自律,勤政為民是為官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職業(yè)準則。宋代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廉潔勤政,感念民生疾苦,以仁義之心廣施與民,其《桐鄉(xiāng)》詩句“今日桐鄉(xiāng)誰愛我,當時我自愛桐鄉(xiāng)”更在當?shù)厍Ч帕鱾鳎憩F(xiàn)了百姓對王安石的崇高愛戴和無限懷念?!安幻伒资植缓?,不摸油瓶手不膩?!庇胸澯牡娜隧殱嵣碜院?,不能貪圖不義之財。西漢戶部尚書、大司農朱邑掌管一國之賦稅,不貪錢財,秉公辦事。他曾任桐鄉(xiāng)嗇夫,對桐城一方水土有著深厚感情,晚年病重時,囑咐其子“故為桐鄉(xiāng)吏,其民愛我,必葬我桐鄉(xiāng)”。他死后安葬在桐城,后人為緬懷他,將朱邑墓所在地定名為朱公村?!爱敼俨粸槊褡鲋?,不如回家賣紅薯”,告誡政府官員要替百姓著想,為勞苦大眾謀福利,不能為錢物而當官。“孝肅路”是安慶市城區(qū)的一條主干道,以秉公執(zhí)法、剛正不阿的名臣包拯謚號命名,相傳貪官經過此路就會頭疼,所以有“貪官怕過孝肅路”之說。為官應清廉、務實、高潔,為百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不能徇私舞弊、貪贓枉法?!鞍着喝肽?,斜插玉簪通地理;紅蓮出水,倒懸朱筆點天文。”這是被譽為“父子雙宰相”的張英、張廷玉父子觀賞荷花,于荷花亭中互對的佳句,此聯(lián)含有務實勤勉、廉潔自律的高遠情懷。
3.愛崗敬業(yè)
在明清兩代,安慶地域戲曲文化精彩紛呈,孕育產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藝術,涌現(xiàn)出高朗亭、程長庚等諸多戲曲名家,徽班進京盛況空前,安慶籍表演藝術家為徽劇的繁榮和京劇的誕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觀賞戲曲是古代大眾最為重要的娛樂消遣方式,所以大量的諺語都與戲曲行當和藝術表演密切相關。任何職業(yè)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職業(yè)操守和行業(yè)規(guī)范,“班子要好,不準跳槽咬草”,戲班成員必須具備愛崗敬業(yè)精神,作風正派,不能背棄師門,隨便跳槽。一個戲班作為統(tǒng)籌協(xié)作的整體,進行戲劇表演時“角角都有戲,臺上無閑人”,每個演職人員高度重視所從事的工作,樹立良好的職業(yè)操守和勤勉的職業(yè)理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使跑龍?zhí)椎囊惨l(fā)揮應有作用。每一位勞動者只是所在崗位、發(fā)揮職能不同而已,不能妄自菲薄,只要干一行、愛一行、做一行、敬一行,都能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施展才華,實現(xiàn)職業(yè)理想,為社會發(fā)展做出應有貢獻。“班子要噪,角兒要好”,戲班子想要吃得開、叫得響,有觀眾捧場,必須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演員,用人唯賢才能將團隊做大做強?!靶⌒〔菖_班,能出戲狀元”,小戲班子也能唱出非常叫座的好戲,干事業(yè)須從基層做起,只要一步一個腳印,每步都扎實穩(wěn)健,就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桐城諺語涵蓋了豐富的地理人文信息和充沛的地域文化資源,包含農事勞作總結、思維方式歸納和為人處世經驗匯集等,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桐城諺語蘊涵著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和德育思想,傳承諺語文化精髓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1.精神滋養(yǎng)功能
中華民族經歷了漫長的農耕時代,創(chuàng)造了悠久燦爛的文化積淀,時至今日,很多古代歷史遺跡和物質遺存業(yè)已蕩然無存。諺語是人類文明成果的固化形態(tài),通過口耳相傳和文字記錄流傳至今,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而愈久彌新。桐城諺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歷史經驗、聰明才智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從各個方面呈現(xiàn)了古人生存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交往、勞動生產、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原生態(tài)面貌。諺語是探尋古代農耕文明的一把鑰匙,也是掌握古代精神文化內核的密碼,可以清晰洞察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觸碰先哲的思想脈搏。在物欲橫流的拜物主義和金錢至上的庸俗思想沖擊下,思想意識淡薄、政治信仰迷失、道德素質低下已然成為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嚴重障礙。我們不僅要重視物質財富的積累,也要重視精神層面的傳承與發(fā)展,從諺語文化中獲取滋養(yǎng),加強廣大人民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創(chuàng)新鄉(xiāng)規(guī)民俗和民間文化,并將其融入到個體全面發(fā)展的全過程?!爸刈x書,講禮儀;重禮讓,講和諧;重倫常,講仁義;重勤儉,講自強等,這些都彰顯了桐城地域文化個性,生動體現(xiàn)了儒家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盵4]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充分挖掘和積極發(fā)揮桐城文化資源優(yōu)勢,傳承諺語蘊含的文化特質,弘揚積極向上的情感風貌和精神生活,塑造富有時代感的人類精神家園。
2.教育感化功能
“崇文重教使桐城在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中取得極大的成功,擁有進士265人,舉人589人,超出同屬安慶府的懷寧、潛山、太湖、宿松、望江五縣進士、舉人的總和數(shù)倍以上?!盵5]當下的“啃老”“坑爹”等社會問題頻現(xiàn),多為家庭教育主體缺位、教育理念缺失、教育方法不當所致,教育教學應遵守客觀規(guī)律,桐城諺語指明了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路徑?!皯T兒不孝,肥田有癟稻”,這句諺語以種田作比喻,指出教育孩子不能太過于寵溺。桐城教育類諺語將教育思想與農業(yè)生產相結合,將教育方法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言語簡練且富有形象色彩,口語表達言簡意賅,地域色彩濃厚而利于廣泛傳播。教育諺語的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短小話語蘊藏著客觀真理,當?shù)乩习傩罩两裨谏a生活仍然廣泛使用,用來教育訓誡子孫,啟迪思想智慧,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資源寶庫。社區(qū)和村鎮(zhèn)可以面向學齡孩子的家長,通過文化講堂等方式普及教育諺語知識,以幫助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教育子女能力,發(fā)揮家庭教育的涵育作用,對于破解當下教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加強學校道德教育,以桐城諺語這一傳統(tǒng)民間文化為載體,探尋其中所蘊含的家教家訓文化,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既豐富教育教學形式,又增強教育內容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提高學生的教育獲得感和教師的教學幸福感。深入發(fā)掘桐城諺語包含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的價值資源,發(fā)揮桐城諺語的思想教育功能,將諺語德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實際,指導生產勞動實踐,這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3.文化傳承功能
作為桐城派的故鄉(xiāng),桐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文化積淀深厚,被譽為“文都”。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質的資源優(yōu)勢,不僅創(chuàng)造了桐城派散文、龍眠詩歌等高雅文化,還創(chuàng)制孕育了桐城諺語、桐城歌等民間文化樣態(tài)?!扒О倌陙?由于儒家思想影響巨大,許多諺語為了培養(yǎng)人們的美好情操,往往把儒家的一些倫理道德和為人處世之道加以傳播?!盵6]桐城俗語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桐城地域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充分彰顯桐城地域共同擁有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和價值準則,承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文化。桐城諺語根植于鄉(xiāng)野市井的普遍認知和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是桐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更是展現(xiàn)桐城文化魅力和追溯桐城文化淵源的鮮活標本。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與文化的繁榮昌盛密切關聯(lián),根據新時代的發(fā)展特點和要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發(fā)掘桐城諺語的德育價值,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桐城諺語文化。桐城諺語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發(fā)展歷程,展示著萬物存續(xù)之道和世態(tài)人情之理,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桐城人的血液里,代代傳承,延宕出生生不息的文脈,逐漸成為桐城地域文化傳統(tǒng)的活化石。弘揚優(yōu)秀的桐城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xiàn)。堅定樹立正確的文化自覺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全力推進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