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弟
摘? 要:在新時代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各類教育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在農村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科學教育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甚至是被忽略的一部分,這對幼兒整體的發(fā)展和成長不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從長遠來講對后期的教育也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針對這個現(xiàn)狀,要想提高農村幼兒教育中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從農村幼兒自身的探索性、科學技能獲得的空間轉換、幼兒興趣、幼兒自主操作、幼兒科學思維及教師科學素養(yǎng)提升等方面出發(fā),努力實踐如何在日??茖W教學活動中提高有效性,讓幼兒從小就樹立科學意識和科學思維,最終全面促進農村幼兒的發(fā)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 ?幼兒? ?科學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7(a)-0153-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ll kinds of education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i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rural kindergartens, scienc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relatively weak link, or even a neglected part, which can not play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hildren, and will also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ater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rur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e should strive to practice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 daily science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children's own explor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skills, children's interest, children's independent operation, children's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scientific literacy, let children establish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thinking from an early age, and finally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ldre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Rural areas;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Strategy
在幼兒園的課程中,健康、科學、社會、語言、藝術五大領域的教育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對幼兒健康成長和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是科學習慣和思維培養(yǎng)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其不僅能夠發(fā)展孩子的發(fā)散思維和科學素養(yǎng),而且將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在具體的施教過程中,幼兒園科學教育并沒有得到良好的開展和運用,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和教學方法也參差不齊。導致的結果是農村幼兒教師比較難以開展有效的科學教學,其教學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或者說很多農村幼兒教師開展的科學教學效果不明顯,這對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非常不利,從長遠看,可能影響幼兒的一生。
若想解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低效或者無效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發(fā)展幼兒的科學思維,這就需要農村幼兒教師改變自己的施教策略,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對科學教學展開施教過程,從而激發(fā)幼兒愉悅的情緒體驗,使其萌發(fā)對生活和大自然的好奇心和興趣,產(chǎn)生對科學的熱愛[1]。
該文就針對農村幼兒這個群體如何開展科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結合實際情況探究一些農村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從低效或者無效向高效轉化的策略,以求拋磚引玉,為農村教育的整體發(fā)展貢獻力量。
1? 支持幼兒探索——從身邊的環(huán)境取材
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科學原理,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學校同樣處處是科學的影子。在農村的幼兒每天都與各種廣闊的大自然及生活環(huán)境進行近距離的接觸,耳濡目染,幼兒幼小的心靈自然對觸手可及的東西比較有感性的認識和豐富的積累。這樣一來,農村的幼兒教師可以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利用,在自然環(huán)境中一些淺顯易懂的科學現(xiàn)象及科學原理便可成為啟迪幼兒的最好素材。農村幼兒教師只要善于開拓這些資源,將收集素材和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作為幼兒學習的過程,提供給他們最大的自主空間,支持幼兒發(fā)掘農村大自然、探索這些原生態(tài)的科學現(xiàn)象,不僅可以全方位提升孩子認識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現(xiàn)象的能力,更能提高其自身的動手能力,幫助其增強自信,進而激發(fā)其無盡的探索欲望。總之,這些身邊的資源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能為幼兒的科學啟蒙打開一扇窗戶。
在這個過程中,能否給幼兒最大的權利去選擇和使用材料及環(huán)境對幼兒技能的習得至關重要,因此要給予他們出錯的機會,培養(yǎng)幼兒尊重客觀事實,根據(jù)事實得出結論,支持幼兒和環(huán)境積極互動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讓幼兒真正成為環(huán)境的主人,進行設計和制作。
2? 轉移幼兒空間—— 了解家庭中的科學因子
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家庭教育當中父母總是扮演全能者的角色,喜歡大包大攬,強調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和絕對服從,很少與孩子進行積極的交流溝通。這樣容易使孩子在成長中養(yǎng)成退縮、猶豫、不安全的性格,而且對周圍事物總是懷疑,反應比較遲疑,更談不上有科學的探索精神。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相對而言,農村幼兒的家長缺乏對孩子的科學關懷和教育,這對幼兒科學意識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滯后性和阻礙[2]。而家庭中一個簡單的科學活動,卻蘊含著許多智慧和妙趣橫生的科學教育,可以啟蒙孩子讓其發(fā)現(xiàn)生活中數(shù)不盡的樂趣。
農村的幼兒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幼兒的家庭特點和成長環(huán)境來開展有區(qū)別的情景挖掘,通過自己家庭空間的再現(xiàn)或者不同家庭空間的轉換來激發(fā)孩子強烈的探究欲望。多讓孩子以不同家庭為單位多猜猜、多想想、多試試、多做做,在這種多維度、多空間的嘗試中,孩子的科學技能會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同時也會讓其掌握全新的探究方法。另外,相關教師應針對幼兒多動的特點多進行家校互動,讓家長了解科學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通過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在家多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科學情景和啟蒙教育,以做到精準施教、雙管齊下、有的放矢。作為家長,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開明、寬松的環(huán)境尤為重要,要鼓勵孩子的各類奇思妙想和各種新奇的想法。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積極進取、孜孜探索的性格,獨立性強且善于交往和討論,科學的種子無意識之間就會在幼兒身上生根發(fā)芽。
3? 挖掘幼兒興趣—— 了解自身,崇尚科學
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雖然是很淺顯和表象的,但是他們卻有著無數(shù)的奇思妙想在腦海里,由于天性使然,他們不僅對周邊的事物感興趣,還對自身的全部也飽含興趣,總是會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我從哪里來?”從這些基本的問題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思維在不斷發(fā)展,其對自身的認識和了解構成了其最基本的認知和看法。同時,幼兒在對自身和周邊小朋友進行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還會漸漸地形成自我認同和顯而易見的科學知識,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再輔助以及時和合理的引導,那么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首先就是要科學合理地認識孩子自身的身體。自我認同,這在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3]。當孩子在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開始發(fā)問,就意味著科學的意識誕生。在真正了解自身的過程中,幼兒本能的科學意識也會得到積極發(fā)展。透過孩子豐富的想象,人類身體里的密碼就會被親切地呼喚出來,進而成為一本育兒的好教材,幼教老師一定要將其進行充分利用。
4? 幼兒自主操作——深度激發(fā)科學興趣
好的創(chuàng)意不僅能夠活躍思維,還能深度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農村孩子的觀察、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因為在廣闊的大自然中孩子們距離客觀世界最近,所以最直接的一種活動就能引起孩子思維和想象的共鳴,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那么農村的幼兒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觸手可及的豐富資源,因勢利導展開科學教育,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生長”,教師和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長,一起“享受”。孩子都是愛表達的,多和孩子聊他感興趣的話題,就能更進一步地刺激孩子的探索和感知的欲望,這有利于其右腦的開發(fā)。而在這個過程中怎樣能很好地保護孩子興趣是幼教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孩子的茫然是與生俱來的,教師不應在其進行自主探索和操作時,因為孩子出現(xiàn)很多差錯和不如意就扼殺孩子懵懂的天性,也不能因為某些作業(yè)或者任務而消磨孩子的興趣及創(chuàng)意。
因此,教師要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多元學習和自主探索的環(huán)境,多方面進行嘗試,發(fā)掘孩子的科學“潛能”,尊重他們的選擇,給孩子以無限多元的發(fā)展空間,以深度激發(fā)孩子的科學興趣。
比如:利用身邊的種子黃豆、米粒等裝進瓶子來制作聽筒;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種植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植物,如草莓、西瓜、豆芽;提出問題“我們身邊為什么會有雪、會有雨、會有冰”;用廢棄的輪胎等制作滾筒、鐵環(huán);從身邊的小草啟發(fā)孩子鋸齒是怎么來的,等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問題成立多個的探索小組,讓孩子自主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是什么。
5? 整合幼兒科學思維——全面促進科學成長
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本來就是各種淺顯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無需多么高深的理論和教學程序。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由于年齡和智力因素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學習時無法做到全面理解和融會貫通,更談不上做到發(fā)散思維。
將幼兒的多種思維進行全面整合,是當前幼兒教育中一個全新的理念,這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推動科學認識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4]。讓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逐步聯(lián)系多學科和各種感知經(jīng)驗,并能夠有意識地聯(lián)系到各領域的活動中,其自身的科學思維就會得到提高。讓健康教育、社會教育、語言教育、藝術教育中所蘊含的思維體系和科學教育中的理性思維相結合,這樣幼兒的全面性能完整地體現(xiàn)出來,這種結合如果比較成熟和全面,那么幼兒的科學思維就會噴涌而出,超乎尋常。
幼兒教師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責無旁貸地需要潛下心來研究和探索幼兒思維的特點和規(guī)律,依據(jù)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找出農村幼兒在不同學科之間整合和科學思維之間的整合,并緊密地圍繞每一個孩子的身心特點來整合其思維當中的科學成分。
6? 提升科學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教師的科學思維
幼兒的科學意識及科學認知畢竟像一張白紙,這張白紙上最終能描繪出怎樣的一幅畫,幼兒教師是關鍵[5]。然而,參差不齊的教師素質以及其對科學知識掌握的差異,使得在施教過程中總是難以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可以從這兩方面出發(fā):一方面,對幼兒教師的科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的培養(yǎng),比如:幼兒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有哪些強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師準備給孩子怎么樣的科學體驗是成功的科學教育、幼兒教師要掌握幼兒科學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等。另一方面,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更要加強對教師有側重點地進行科學培訓和繼續(xù)教育,加強幼兒教師對自己所面對的群體的認識,以便其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精準施策。同時,還要根據(jù)所處地域和教育特色來加強對老師科學思維和能力的訓練,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另外,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是關鍵,農村的幼教總是處于邊緣的地位,如何打造一支能力強、懂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教師隊伍也是農村幼兒科學教育效率提升的關鍵,這需要我們每一名從事幼兒教育人從點點滴滴開始,一步步夯實這條曲折前進的道路[6]。
7? 結語
總之,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兒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情感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重視孩子的表達、交流和探索能力,充分發(fā)揮幼兒的個性、情感和意志力等,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幼兒教師需要采取措施激發(fā)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探究科學的能力,要著重培養(yǎng)孩子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敢于挑戰(zhàn)的科學品質。幼教教師還要根據(jù)自己所處環(huán)境、教育的規(guī)律和幼兒自身的特點,在全面梳理科學教學有效性和促進學科融合方面針對不同孩子、不同家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科學成長,為孩子的一生負責,最終讓每一個幼兒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就是科學家?!币驗橛變簭倪蛇蓧嫷鼐鸵呀?jīng)開始不斷地探索自己身邊的世界,建立自己的認知。針對新形勢下農村幼兒教育的整體要求,樹立幼兒全面發(fā)展的理念下,就如何提高農村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中有效性教學應是幼教教師常抓不懈的話題。總之,幼兒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永遠在路上,也是奠定一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源泉,農村幼兒教師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且行且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金蓮,郭愛.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14):4.
[2] 劉彩云,李麗華.《指南》背景下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活動有效性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3):62-67.
[3] 馬淑琛.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30):177-178.
[4] 王春林.基于項目活動的幼兒STEM課程實施的行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5] 熊鳳英.論幼兒園式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課程中的應用[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19):48-50.
[6] 馮鑫.幼兒園開放性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J].學前教育研究,2020(10):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