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嶺 王永超
摘 ?要:偽詞目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歷史性的語文詞典中。作為歷史性語文詞典,進入詞典的條目必須是歷史上確實存在并且有可靠的文獻可資查驗的語詞,沒有可靠文獻依據(jù)、語言實際中不存在的“語詞”是不能收入詞典的。這些“語詞”一旦入典,便形成偽詞目。偽詞目是混入詞語中的雜質、異質,不僅使詞匯徒增混亂,而且使讀者滋生迷惑,并影響辭書的質量和使用價值。為減少和杜絕偽詞目入典,確保歷史性語文辭書收詞立目準確無誤,有必要對偽詞目進行調查研究與歸納分析。從文獻??迸c審核工作缺位、書證斷詞或斷句不當、編校和印刷過程中粗疏等三個方面,分別選取若干偽詞目實例加以分析,探討偽詞目產(chǎn)生的原因。
關鍵詞:偽詞目;歷史性語文詞典;孤例
本文所說的“偽詞目”,也稱“虛假詞目”或“虛假詞條”,是指在語言實際中并不存在但卻在辭書中出現(xiàn)的條目。有時偽詞目可能是以義項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時可稱為“偽義項”。偽詞目(包括偽義項,下同)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歷史性的語文詞典中。作為歷史性的語文詞典或語詞詞典,無論是斷代的還是貫穿古今的,進入詞典的條目或義項必須是歷史上確實存在并且有可靠的文獻可資查驗的語詞;沒有可靠的文獻依據(jù)、語言實際中并不存在的“語詞”是不能入典的。這是歷史性語文詞典收詞立目的首要條件和最低要求。如果忽視這一首要條件和最低要求,盲目信從書面材料,不加甄別地拿來就用,便有可能會將偽詞目收入詞典中。偽詞目是混入詞語中的雜質、異質,只能使詞匯增添混亂,使讀者滋生迷惑,從而會影響到辭書的質量和使用價值,甚至會影響到語言研究的準確性、可靠性。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大多數(shù)歷史語文詞典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誤收偽詞目的問題,因此,有必要提醒辭書學界嚴肅對待這一問題,以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減少和杜絕偽詞目入典,保證歷史性語文辭書收詞立目準確無誤,有必要對偽詞目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調查研究與歸納分析。大致說來,造成偽詞目入典的原因有以下三種情形:對文獻缺少必要的???、審核工作;對書證斷詞或斷句不當;編校、印刷過程中疏忽大意。下面,就分類列舉詞例,并進行具體分析。各詞例均先舉出已有辭書成說,然后陳述拙見。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需要說明的是,在引用相關辭書時,除特別注明外,不再標注頁碼。
一、因文獻???、審核工作缺位致偽
歷史性語文詞典據(jù)以收詞立目的文獻,一定要挑選最佳或較好的版本,在發(fā)現(xiàn)可疑詞語時,還要用不同版本加以核實、比勘,以求辨別真?zhèn)?,去偽存真。有時即使沒有不同版本可資證明,也應該依據(jù)常規(guī)、常理或其他方面的證據(jù)來加以勘誤。這一工作如果做得馬虎、粗疏乃至缺位,偽詞目就會“乘隙而入”。
1.【省】(應為【省腔】)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第七卷該條:“察覺?!督鹌棵吩~話》第八十回:‘良久,孟玉樓出來,還了禮,陪他在靈前坐的,只吃一鍾茶。婦人也有些省,就坐不住,隨即告辭起身去了。”[1]白維國《金瓶梅詞典》[2]、《白話小說語言詞典》[3]該條引例同《漢大》,釋為“明白;醒悟;察覺”,也基本同《漢大》?!啊弊⒁鬹ǎi。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語匯釋》該條引例同,釋云:“覺得羞愧。‘是‘愧的記音字?!盵4]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詞形作“省”,引例同,釋為“覺察,發(fā)覺”,“”注音kuì[5]。張鴻魁《金瓶梅字典》謂此例“”當作“暟”,形近而訛[6]。
按:,《廣韻》有“肥也”“畜胎”“肉美”三義,與例中“省”義皆不合。,《玉篇·目部》訓“明也”;暟,《集韻·海韻》訓“明也”;與“省(xǐng)”的語義似乎有點關聯(lián),但“?。?、暟)”文獻只有這一孤例,并且第二個字冷僻罕見,著實令人懷疑“?。?、暟)”的真實性。以往辭書在判斷該詞的第二個字為何字時,均著眼于其左偏旁,結果都不理想,那么,問題會不會出現(xiàn)在右偏旁呢?循著這一思路,我們發(fā)現(xiàn),“省”中的“”可能為“腔”字之形誤。腔者,模樣、形狀之謂也,可引申為心思、心意。如清代民歌《白雪遺音·醉歸》:“聽他言語不慌唐,意合情投奴的腔。”?。▁ǐng)腔,即從對方的言行、情態(tài)中察覺或省悟其心思、心意,有時近于“識相”之意。上舉《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回例即是此意:王六兒(例中的“婦人”)來祭奠西門慶,吳月娘拒不見客,孟玉樓待了“良久”才出來還禮,陪坐無語,她于是省悟到自己的到來不受歡迎,只好識相地“起身去了”。
“省腔”一詞也出現(xiàn)在明清時其他文獻中。例如:
(1)雞黍邀好弟兄,金寶分欠忖量,誰知禍害從天降。范張閉口難分訴,管鮑低頭不省腔,喚左右忙供狀。這兩個同謀上盜,那兩個坐地分贓。(明代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呂純陽三界一覽》)
(2)韓蘆裝著相打的模樣,悄地里把戴氏胳膊上捏了一下,戴氏省了腔,漸漸的退下神去。(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十回)
(3)惠希仁復身回去望著單完道:“是吳仁宇叫出咱那比較來了,你見他見去。”單完是衙門人,省得腔的,已是知道就里,說道:“哥既見過他就是了,我不消見他罷?!保鞔髦苌缎咽酪鼍墏鳌返诎耸换兀┰撛~也作“醒腔”。例如:
(4)五閻王不嫌鬼瘦,二菩薩那管人愁?甜食內下一把倒須鉤,只憑著巴心咒,哄了些帽兒頭。俺如今醒了腔,只枉的空著手。(明代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紅繡鞋》)
“?。ㄐ眩┣弧碑敒槊髑鍟r期的北方官話詞語,今北京、東北話仍有此語,《北京方言詞典》[7](P299)、《漢語方言大詞典》[8](P3196)均收有該詞,記作“醒腔(兒)”。
總之,“省”或“省”顯系由于校勘不精而造成的偽詞目,釋為“察覺”“省悟”雖大體不差,但釋義并未完全到位,至于“覺得羞愧”的釋義,則與該詞實際意義相去較遠。
2.【設念】(應為【說念】)
《漢語大詞典》第十一卷該條釋為“轉念頭”。引例為《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月娘吃他一篇說的不言語了,說道:‘我只怕一時被那野子設念隨邪,差了念頭?!盵1]白維國《金瓶梅詞典》該條釋為“設計策”,引例同《漢大》[2]。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該條釋為“同‘設心”,而“設心”釋為:“居心,使心機?!币稘h大》[5]。
按:“設”,當系“說”之形誤。說念,意為說情或勸說、游說?!稘h大》第十一卷收有“說念”一詞,相關義項釋為“勸說”,所舉例證出自《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九回:“這文嫂便把怎的說念林氏,夸獎老爹人品家道……說得他千肯萬肯?!贝送?,我們可以再補充數(shù)例:
(5)王婆道:“亦只今晚來,有回報。我如今趁武大未歸,過去問他借歷日,細細說念他。”(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回)
(6)[來旺]又央了左鄰賈仁清、伊面慈二人,來西門慶家替來旺兒說念,討媳婦箱籠。(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
(7)這李三就心生奸計,路上說念來爵、春鴻:“將此批文按下,說宋老爹沒與來,咱每都投到大街張二官府那里去罷?!保鞔m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九回)
(8)一日晚夕,[來保]外邊吃的醉醉兒,走進月娘房中,搭扶著護炕,說念月娘:“你老人家青春少小,沒了爹,你自家守著這點孩兒子,不害孤另么?”(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一回)
上述《金瓶梅詞話》各例中的“說念”,均為勸說或說情之意,而《漢大》等詞典所引《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例中的“設念”的意思正與此相同。查閱《金瓶梅詞話》,全書“說念”共出現(xiàn)9次,“設念”僅出現(xiàn)1次;而這僅有的1次“設念”,其意義又與“說念”相同。由此可見,“設念”應為“說念”之誤。
綜上可知,《漢大》等詞典“轉念頭”“設計策”“使心機”的釋義,均系望“設”生義,不夠確切。還需指出的是,這些辭書所引例證中的“野子”亦失校,查《金瓶梅詞話》萬歷丁巳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戴鴻森點校本、張竹坡批評本等,皆作“種子”。例證中的“隨邪”也應從后。該例標點宜改為:“月娘吃他一篇說的不言語了,說道:‘我只怕一時被那種子說念,隨邪差了念頭?!?/p>
3.【拌唇撅嘴】(應為【胖唇撅嘴】)
《漢語大詞典》第六卷該條:“形容爭吵而生氣的樣子?!缎咽酪鼍墏鳌返谌兀骸B(yǎng)娘婢女拌唇撅嘴,大眼看小眼?!盵1]《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三卷該條:“<熟>生氣的樣子。冀魯官話。山東?!缎咽酪鼍墏鳌返谒陌嘶兀骸灰娨患易佣及璐骄镒欤衲强嘀饕话恪!盵8]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3]、《近代漢語詞典》[9]均收有該條,引例同《漢大》,分別釋為“嘟著嘴,不高興貌”“嘟著嘴,形容生氣的樣子”。許少鋒《近代漢語大詞典》該條引例同《漢語方言大詞典》,釋為:“噘著嘴唇。形容賭氣不理的樣子?!盵5]吳士勛、王東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拌唇撅嘴”和“搬唇撅嘴”同時出條,同釋為“生氣的情態(tài)”,同舉《醒世姻緣傳》第三回例[10]。
按:“拌唇撅嘴”當為同構同義的四字格并列短語,其中,動賓組合“撅嘴”表示生氣狀,這沒有問題;但另一動賓組合“拌唇”究竟為何義,則頗令人費解,“拌唇”與“撅嘴”很難構成同義并列的四字格短語。查驗《醒世姻緣傳》的不同版本,可以發(fā)現(xiàn),三種常見版本的文字是有所出入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黃肅秋校注本,兩例均作“拌唇撅嘴”;齊魯書社徐北文校點本第三回例作“拌唇撅嘴”,第四十八回例作“胖唇撅嘴”;而清同德堂本兩例均作“胖唇撅嘴”。我們知道,黃本、徐本都是以1933年亞東圖書館排印本作底本整理出版的,而亞東本又主要以同治庚午本為依據(jù);同德堂本一般認為是清乾隆間刻本,這一版本不僅早于同治庚午本,而且是公認的該書的善本。以上各詞典所引《醒世姻緣傳》“拌唇撅嘴”例句,可能都出自今人整理本如黃本等?!鞍琛薄芭帧毙谓鞍璐骄镒臁碑斚倒疟尽芭执骄镒臁敝握`。
“胖”,本字為“胮”,音pānɡ,意為腫脹、膨脹、鼓起?!缎咽酪鼍墏鳌返诙丶从杏美骸澳橇掳腩^正是下火的天氣,兩個尸首漸漸的發(fā)腫起來,及至做完了衣服,胖得穿著甚是煩難?!痹撟忠嗷蜃鳌鞍颉?。如《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這玉簪兒走出,登時把那副奴臉膀的有一房梁高,也不搽臉了,也不頓茶造飯了?!薄芭郑p、膀)”的這一用法在今北京、山東、安徽阜陽等方言中猶存,陳剛《北京方言詞典》收錄了該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則以“膀”(pānɡ)字出條,釋為“浮腫”。
“胖唇”即鼓起嘴唇,亦為生氣狀,與“撅嘴”義同,兩者連用構成同義并列四字格短語,表示氣鼓鼓的樣子?!芭执骄镒臁币部梢苑珠_單用,如《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五回:“世間誰似丈夫親?為請師婆致怒嗔。滿臉哭喪仍蹶嘴,雙眉攢蹙且胖唇。”此處的“蹶嘴”即“撅嘴”,與下句“胖唇”對舉,都是表示生氣?!芭执骄镒臁?,可以說成“撅嘴胖(膀)腮”,如清代王廷紹編《霓裳續(xù)譜·女大思春》:“女大思春,果是真噘嘴膀腮不稱心。”還可以說成“胖著唇撅著嘴”。如清代蒲松齡《聊齋俚曲集》附錄《督丈詞》:“胖著唇,決著嘴,好似一個開路鬼。掬著嘴,胖著唇,好似一個直眉神?!逼渲械摹皼Q”“掬”,皆為“撅”的同音或近音借字。此處“胖著唇,決著嘴”或“掬著嘴,胖著唇”,亦是形容生氣或發(fā)怒的樣子。
《漢大》釋義中“形容爭吵而生氣的樣子”,顯然是依據(jù)“拌唇”之“拌”而望文生訓。表示爭吵,通常會說“拌嘴”或“拌嘴拌舌”,但說成“拌唇”的確乎少見,也不合情理。至于《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所出“搬唇撅嘴”條目,據(jù)其所附的選例書目版本來看,《醒世姻緣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經(jīng)筆者復核,該版本此例作“拌唇撅嘴”,可見,“搬唇撅嘴”亦系偽詞目。
董遵章《元明清白話著作中山東方言例釋》首開收錄“拌唇撅嘴”先河,此書該條釋云:“生氣的樣子。拌,同‘搬?!辈⒁缎咽酪鼍墏鳌返谌?、第四十八兩回例句作證[11]。董書例證引自亞東本,以后的詞典大都轉錄其例,而沒有將其與更優(yōu)、更早的版本進行??保灾劣谝杂瀭饔?,《漢語方言大詞典》甚至認為“拌唇撅嘴”乃冀魯官話之“熟語”,顯然都有失謹嚴。
二、因書證斷詞或斷句不當致偽
古代原始文獻一般是沒有標點的。今人在點校古代文獻時,往往會發(fā)生誤點、誤斷的情形。詞典編纂者在利用這些文獻資料進行選詞、立目時,或是過于相信今人的點校,或是囿于個人的識見,其所引書證的斷詞或斷句未必適當,從而導致偽詞目發(fā)生。
4.【著相】(應作“……著,相”)
《漢語大詞典》第九卷該條:“猶樣子?!缎咽酪鼍墏鳌返诹兀骸氵@畜生!合人頑也要差不多的就罷,豈可頑得這般著相?”[1]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該條釋義、書證同《漢大》[9]。許少鋒《近代漢語大詞典》該條釋為“放肆;出格”,除上述書證外,還舉《鴛鴦影》第二回為例證:“又見朋友在船,不好十分著相?!盵5]在這三種詞典中,“著”的注音俱為zhuó。
按:《漢大》和《近代漢語詞典》的釋義雖然也說得過去,但是與《近代漢語大詞典》的釋義大相徑庭,不由令人生疑。仔細審視《醒世姻緣傳》原文有關部分,筆者發(fā)現(xiàn),該小說標點整理者斷句有誤,“相”應歸從書證未曾引出的下句:“你這畜生!合人頑也要差不多的就罷,豈可頑得這般著?相你既說得甚有憑據(jù),張大嫂無意中說得與你的話又相投,怎怪得張大哥疑心?”其中,“這般著”為指示代詞(“著”音zhe,輕聲),意為這般樣、這么著。“相”為動詞,語義同“像”,意思是“像似;如同”,文獻中多見。例如:
(9)兩個天生的,打扮也不相兩個姊妹,只相一個娘兒生的一般。(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六回)
(10)你這話倒不相武城縣里人家說的話,通似口外人說的番語。(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回)
詞典編者未詳審例句原文,盲目信從今人的標點,照單全收,以致出現(xiàn)錯誤。指代詞“這般著”和語義同“像”的動詞“相”,包括《漢大》在內的多數(shù)辭書未見收錄,拙著《〈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則分別收釋[12](P778)、(P891)。
至于“著相”,漢語中的確是有這一詞語。不過,其中的“著”為“著”的借字,音zhù,意為顯著、顯露、顯示;“著相”通常寫作“著相”。《漢大》第九卷便收有“著相”條目,釋為:“佛教語。有意識地表現(xiàn)出來的形象狀態(tài)?!盵1]《近代漢語大詞典》所舉《鴛鴦影》例便取用此義,或用“俗家語”釋為“表現(xiàn)出來;露形”,亦無不可。該詞典則釋為“放肆;出格”,當系隨文釋義,且注音亦誤。
5.【腲膿血】(應作“腲膿,血……”)
《漢語大詞典》第六卷該條:“癡肥無用。猶膿包?!督鹌棵吩~話》第二回:‘[我]不是那腲膿血,搠不出來鱉?!盵1]白維國《金瓶梅詞典》[2]、《白話小說語言詞典》[3]亦收錄該條,釋為“偎在膿血中。形容人猥瑣窩囊”,其中的“猥瑣”,在《白話小說語言詞典》中作“萎縮”,書證均同《漢大》。
按:“腲膿血”不成詞,釋義更是穿鑿附會。其中,“腲膿”是一詞,“血”則斷從下文?!澳^膿”意為窩囊、軟弱無能,也指軟弱無能的人。該詞亦作“煨膿”“偎儂”“猥濃”“??”。例如:
(11)那人必定不是好漢,必是個煨膿爛板烏龜。(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三十八卷)
(12)幸得他不像別的偎儂孩子,凍得縮頭抹脖的。(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
(13)勤而不儉,則奔忙一生,困苦一生;儉而不勤,則寒酸一生,猥濃一生。(明末清初賈鳧西《澹圃恒言》卷一)
(14)無能曰??。(清代桂馥《札樸·鄉(xiāng)言正字》)“腲膿”還可以寫作“五膿”“伍濃”。例如:
(15)天底下怎么就生這們個惡婦,又生這們個五膿!(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回)
(16)我惱那伍濃昏君沒點剛性兒,賭氣的教他拿了去。(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六回)
(17)堂翁嗔仁兄伍濃不濟,專常被老嫂打的出不來,不成個人品。(明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八回)
《漢大》引例中的“血”應與下文“搠不出來”組成一語,“血搠不出來”即“搠(戳、扎、攮)不出血來”,也就是沒有血性、懦弱無能之意。因此,該例應在“腲膿”之后點斷,標作:“[我]不是那腲膿、血搠不出來鱉老婆!”需要指出的是,《漢大》引例無“老婆”一詞,可能是被斷從下文,實誤。
6.【那嘗時】(應作“那”“嘗時”)
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該條釋為:“指示過去一段時候。”并引《醒世姻緣傳》第二十回例為證:“如今大爺這等嚴明,還要比那嘗時的混帳,任你們胡行亂做哩!”[3]
按:“那嘗時”不是一個詞,而是“那”與“嘗時”兩個詞,二詞雖為相鄰而結構并不相干?!澳菄L時的混帳”等于說“那混帳+嘗時的混帳”(混帳,即混帳東西),“那”與“嘗時”分別作“混帳”的限定成分。這里的關鍵是“嘗時”作何解釋,過去的辭書未見收釋。其實,這個“嘗時”就是“常時”的異體,《漢大》《白話小說語言詞典》等均收錄了“常時”,意為“平時,往常”?!栋自捫≌f語言詞典》引例中的“嘗時”便是此意。又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二回:“這驛丞可也硬幫,嘗時沒聽的驛丞敢打人?!逼渲械摹皣L時”也用同“常時”,有的版本即寫作“常時”。拙著《〈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收釋了“嘗時”一詞[12](P92)。
三、因編校、印刷過程中疏忽大意致偽
有些偽詞目不一定是由于文獻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可能是由于詞典編寫者或編輯校對人員,在詞典編寫或編校、印刷過程中粗疏大意、不夠細心而導致文字錯訛。這類偽詞目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7.【更發(fā)】(應為【更反】)
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該條釋為:“越發(fā);更加?!辈⒁缎咽酪鼍墏鳌返谌乩秊樽C:“(割股不可令父母知道;)①如知道了,更發(fā)不好?!盵3]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該條釋為:“副詞,表示程度更進一步,更加;越發(fā)。”除《醒世姻緣傳》例證外,還增補了一例,即《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五回:“區(qū)奉仁更發(fā)怒道:‘你們這些人真正不通!不靠著憲眷,怎么能夠升官呢?”[9]
按:查閱《醒世姻緣傳》清同德堂刻本以及以后整理出版的齊魯書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等版本,引例中的“更發(fā)”皆作“更反”?!案础币鉃椤胺炊?、反倒”,其中,“更”猶“反而、卻”,與“反”屬同義復用。比如,《法華三昧經(jīng)》:“禪思欲去色,更反為色亂?!奔雌溆美?。又如,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細細訪問時,比蘇州更反勝。你道為何?元來販漆的都道杭州路近價賤,俱往遠處去了,杭州到(倒)時常短缺,常言道‘貨無大小,缺者便貴,故此比別處反勝?!贝颂幍摹案磩佟迸c“反勝”上下文對舉使用,更可證明“更反”即“反”。揆之詞典所引《醒世姻緣傳》書證原文,前后意思相反,用“更反”比用表示“越發(fā)、更加”義的“更發(fā)”更切合原意。再者,“更發(fā)”屬于西南官話和湘方言詞[8],與《醒世姻緣傳》的山東方言背景相去甚遠。
筆者由此懷疑,很有可能是詞典編著者在抄寫或打字過程中,不經(jīng)意間將“反”誤寫成了“發(fā)”(形似致誤或音近致誤皆有可能),之后的編校環(huán)節(jié)又沒有認真地跟原著對照比勘,使錯誤得以延續(xù)下來。至于《近代漢語詞典》所引《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五回例,斷句則明顯有誤:“更發(fā)”不成詞,而應是“更/發(fā)怒/道”,“發(fā)怒”一詞不能點斷?!栋自捫≌f語言詞典》出版在前,“更發(fā)”只有一例;《近代漢語詞典》出版在后,編著者為“補救”孤證之嫌,便增添《官場現(xiàn)形記》之例。殊不知前例已錯,后例亦是斷句有誤。
“更反”一詞,此前未見有辭書(包括《漢大》)收錄,拙著《〈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已予以收釋[12](P268)。
8.【添手墊腳】(應為【替手墊腳】)
《白話小說語言詞典》該條釋為:“猶‘替手墊腳。”并引《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九回例為證:“只說你自家一個人,顧了這頭顧不的那頭,好叫他添手墊腳的與你做個走卒?!盵3]《近代漢語詞典》該條釋義、書證均同《白話小說語言詞典》[9]。
按:翻檢《醒世姻緣傳》清同德堂本以及自亞東本以來的各家整理本,引例中的“添手墊腳”均作“替手墊腳”,無有作“添手墊腳”者?!疤媸謮|腳”乃一常用語,意為替別人干活,做幫手、做下手?!缎咽酪鼍墏鳌返谖迨寤赝瑯佑羞@一用例:“我們爺要不是眉來眼去,興的那心不好,我也舍不的賣他,好不替手墊腳的個丫頭哩么!”“替手墊腳”也可以說成“替替手腳”。如《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七回:“明日教老馮替你看個十三四歲的丫頭子,且胡亂替替手腳。”
“添手墊腳”雖然也能見字明義,但其他文獻中均未發(fā)現(xiàn)有這一詞語,兩部詞典的引例屬于孤證,并且所據(jù)版本來源不明或可疑,因此,我們有理由斷定“添手墊腳”屬于偽詞目,應還原其“替手墊腳”的真面目。究其致偽原因,可能首先是詞條撰稿人不經(jīng)意間為之,其后的審稿者、校對者又未審核例證、嚴格把關,于是便任其進入到詞典中來。
值得注意的是,兩部詞典同時收有“替手墊腳”條,引用的例證也都是《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九回。這似乎意味著詞典編者讓“添手墊腳”出條系出于“保留異文”的考慮。不過,保留異文是在經(jīng)過多方核查而無法確定文字真?zhèn)蔚那闆r下所采取的權宜之計,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有確鑿的證據(jù)可考辨出真?zhèn)蝸?,還是去掉所謂的“異文”為好。而且根據(jù)我們上面的分析,此處似乎并不屬于所謂的“異文”問題。
余論
通過上文對偽詞目現(xiàn)象的舉例說明和原因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歷史性語文詞典講求出條有自,要求詞條有書可征,有例可查。但書證即例句一定要真實可靠、不能帶有任何疑點才行。這就要求詞典編纂者對書證一定要嚴加核實,認真比勘,努力排除疑點,求得真相。而這便意味著編纂者一要有相關方面(包括語言學方面)的學識和知識積累,能“慧眼識金”;同時,還應具有敬業(yè)和敬畏精神,要“心懷忐忑,一字不茍”,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偽詞目的出現(xiàn)。
第二,筆者還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詞典中幾乎所有的偽詞目一般只有一個書證,而孤證入典向來是詞典編纂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這就再次提醒詞典編纂者,對于只有孤證的條目,入典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務必再三斟酌推敲,應該做些必要的文字考證、審核和比勘工作;如果確有疑問而一時難以定奪,寧可存疑不收,也比勉強收入詞典要好一些。
第三,漢語詞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極個別的詞語以訛傳訛,乃至為后人所接受,作為一個詞在新的語境中被模仿使用,約定俗成而存在于語言生活中,如“未由”之于“末由”、“盤牙”之于“盤互”等[13]。對于這類“因誤成詞”的詞語,歷史性語文詞典當然應該收錄。而本文所說的偽詞目則與之不同:這些偽詞目大都出自近代漢語文獻,不僅產(chǎn)生時間較晚,而且都不是“因誤成詞”,未被模仿使用,即在語言生活中沒有留下“因誤成詞”的實際用例。為了維護漢語的純潔與健康,拒絕這類偽詞目入典,是完全應當而且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2]白維國.金瓶梅詞典[Z].北京:線裝書局,2005.
[3]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
[4]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語匯釋[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
[5]許少鋒.近代漢語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8.
[6]張鴻魁.金瓶梅字典[Z].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7]陳剛.北京方言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8]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9]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10]吳士勛,王東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Z].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董遵章.元明清白話著作中山東方言例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12]徐復嶺.《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13]董志翹.關于古代漢語大型辭書中“因誤成詞”詞條的處理[J].中國語文,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