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圓圓
摘 ?要:幼兒園教育是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形成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階段。對于三歲到六歲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幼兒園和家庭是其主要的兩個生活場所,除了幼兒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之外,家長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家園共育是目前學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兩者就像同一輛自行車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到來,本地幼兒園中也會接納不同國籍的幼兒,因此在多元文化視角下進行家園共育的實踐研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本文以上海市徐匯區(qū)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境外班作為研究案例,探討多元文化下的家園共育實踐研究。
關鍵詞:多元文化;家園共育;學齡前兒童
【中圖分類號】G616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2-0025-02
【Abstract】Kindergarte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form learning attitud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three and six,kindergarten and family are the two main places of life. In addition to the role played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the power of parents cannot be ignored.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for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wo are like two wheels of the same bicycle. Both are indispensable. With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local kindergartens will also accept childre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refore,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nduct practical research on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from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overseas class of Kindergarten in Urumqi South Road,Xuhui District,Shanghai as a research cas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under multiculturalism.
【Keywords】Multiculturalism;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Preschool children
家園共育,顧名思義就是家長和幼兒園一起完成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幼兒教育不單單是幼兒園單方面進行的工作,家庭在幼兒教育中同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在《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就提出幼兒園應該主動與幼兒家長配合,為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創(chuàng)造完整的成長環(huán)境;幼兒園新《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當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在爭取到幼兒家長理解的前提下,讓幼兒家長支持并且主動參與到幼兒的教育工作中來,幼兒園也需要積極支持并且?guī)椭變杭议L提高對于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能力。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到來,我園接受了許多不同國籍的學齡前兒童,由于來自不同國家,這些孩子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這些外籍學齡前兒童開展家園共育的實踐活動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點。本文以上海市徐匯區(qū)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境外班中Guia小朋友的家庭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研究。
1.家園共育的重要意義
家庭和幼兒園合作共育是一種平等、雙向的活動,是共同合作教育的一種實踐。家園共育的目的是促進學齡前兒童的健康成長,為幼兒提供完善的學習和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在家園共育中,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目標,而幼兒家長則通過家園共育活動在幼兒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可以得到提升,家長的教育觀念也得以向更好的方向轉變。
2.多元文化視角下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
(1)家園共育的路徑選擇側重點不同
目前,我國家園共育所采取的路徑主要包括集體交往路徑以及個別交往路徑。其中集體交往路徑主要有8種,按照使用頻次排序分別為:家長會、家長半日活動開放日、親子活動、家長園地、家長委員會、烏南月報、家庭教育講座和家長學校。個別交往路徑主要有7種,按照使用頻次排序分別為:孩子通APP、一對一接送交流、微信交流、電話交流、家庭訪問、每月幼兒成長手冊、家長志愿者。
外籍家長的交往路徑也分為同樣兩類,其中集體交往路徑主要有5種,按照使用頻次排序分別為:孩子通APP、家長會、家長沙龍、每月家長開放日、烏南月報。個別交往路徑主要有10種,按照使用頻次排序分別為:微信交流、孩子通APP、電話交流、接送交流(由于特殊原因家長不能進校,使用頻次比以往大幅減少)、家庭訪問、家長便條Note、郵件交流、園長信箱、每月幼兒成長手冊、家長志愿者。特殊時期階段將家長沙龍改為線上進行,每月進行一次,由我園的中外教師一起召開。
中外家長使用的集體交往路徑有以下區(qū)別:一是我園境內班家園共育的集體交往路徑多于境外班外籍家長,共有三種。二是中外家長對于家園共育的集體交往路徑實際運用情況不同。以每月的家長開放日為例,境內外班家長開放日的活動頻次相同,為每月一次。區(qū)別在于境外班的家長參與的人數會比較多,偶有照顧幼兒生活的保姆參與,幼兒的祖輩大多在境外。境內班家長開放日中,以幼兒的祖輩家長參與次數最多,其次是父母和保姆。
中外家長使用的個別交往路徑的區(qū)別如下:一是從數量上看,境外班外籍家長的個別交往路徑要高于境內班家長。二是從使用頻次上看,家庭訪問的路徑上外籍家長則低于境內班家長,其對自我的隱私和交流空間有所保留。三是外籍家長有三種獨特的個別交往路徑分別為郵件交流、園長信箱和家長便條Note。
綜上所述,中外家長的家園共育路徑的種類豐富多樣,但在深刻性方面我國家長比外籍家長更加重視家庭和幼兒園之間互動的深度。此外,外籍家長比我國家長更加重視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互動的頻率、雙方互動的雙向性以及雙方互動的有效性。
(2)家園共育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家園共育路徑選擇的認知前提。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被認為作為教育者,學習過相關專業(yè)知識,進行過專業(yè)培訓,具有足夠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能力。相比之下,家長則沒有系統學習過學前教育相關知識,與幼兒教師相比則是一個學習者的身份,需要從幼兒教師身上獲取教養(yǎng)兒童的知識和技能。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指導和被指導、幫助與被幫助的關系,通過開展家園共育,既有利于幼兒以及幼兒父母的成長,也有利于幼兒園辦學質量的提高。而我園的外籍家長則有著和我國幼兒教師不同的觀點。外籍家長認為,教師和家長都是幼兒的教育者,兩者分工不同,幼兒教師是教育班級群體兒童的專家,家長則是教育自己孩子的專家。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的關系是平等的、互幫互助互惠的伙伴關系,家園共育不僅有助于幼兒和家長的成長,也有利于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促進家庭和幼兒園關系的進一步改善。
綜上所述,我國幼兒教育的教師觀、家長觀以及家園共育觀念和外籍家長幼兒教育的觀念是不同的,我國幼兒教育更加重視幼兒家長、幼兒園和家庭教育教育講座等單項路徑,外籍家長則是更加重視雙方一對一約談、郵件交流、園長信箱和家長志愿者的雙向交流路徑上,這必然會導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外籍幼兒的家庭與我國幼兒園在合作共育路徑選擇上有所不同。
(3)家園共育的理論流派
我國與外籍家長關于幼兒教育中家庭和幼兒園合作共育的理論基礎上存在一定差異:
第一,視角不同。我國將家園共育的重點是站在幼兒園的角度來強調由幼兒園來設計相關的教育活動,會更加重視學前教育的課程和教學的功效;而外籍家長則將家園共育的重點放在家庭上,他們更加考慮自身家庭的特點,重視家庭成員對彼此的影響。
第二,焦點不同。我國將家園共育的焦點放在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的互動上,將幼兒教師放在主導地位以此來推進家庭和幼兒園合作共育的進程;而外籍家長則更多地將焦點放在幼兒身上,他們更加重視提升兒童特有的地位,強調尊重兒童的成長特點。
3.多元文化視角下家園共育的實踐研究
Guia,女,是一名來自意大利的四歲幼兒,該幼兒在2020年11月來我園就讀,之前就讀于意大利都靈某幼兒園,因為受特殊時期的影響跟隨父母來上海生活。Guia內向慢熱,在入園時只能用意大利語進行交流,在家里主要由媽媽教養(yǎng),媽媽可以使用英語交流,不懂中文。針對多元文化視角下家園共育模式側重點的不同,我將焦點放在Guia身上,尊重Guia自身的成長特點,進行追蹤并實踐研究。
(1)寬松接納的環(huán)境,消除孩子內心的陌生感。Guia入園的第一天,雖然沒有出現分離焦慮和哭鬧現象,但是問及她問題,她總是點點頭或者不吭聲,顯然她無法理解故事的內容。當我用簡單的意大利問候語跟Guia打招呼并且擁抱她時,她也會笑著跟我打招呼。Guia在和其他國籍的小朋友相處時不會主動打招呼,顯得特別無助。在我的引導下,班級里其他小朋友會跟Guia打招呼并且和她一起玩游戲,經過一上午的相處,Guia和其他小朋友的交流變多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2)及時有效的溝通,安撫家長焦慮的情緒。Guia在學校不愿意上洗手間,跟Guia直接交流溝通沒有有效結果,于是我及時聯系了Guia的家長,在電話溝通中Guia的媽媽提到了Guia回到家提起過害怕robot(機器人),我跟Guia溝通之后了解到原來Guia是害怕學校洗手間小馬桶旁邊的自動感應式廢紙簍。將紙簍移開之后,Guia也瞬間釋懷,通過會說意大利語的Yilong與Guia溝通確認了這個東西就是機器人,也就是Guia害怕去洗手間的原因。
(3)豐富多樣的班級活動,溫暖人心的集體祝福。Guia的母親和Guia作為新成員參加了由班級家庭委員會(PTA)主席Laura的母親主持的感恩節(jié)活動。 同時,家庭委員會Laura、Ryan和Maxima的媽媽特別邀請Guia的父母一起喝咖啡,并分享了剛來上海和烏南幼兒園遇到的各種困難。共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使家庭互動更加緊密,并加快了Guia適應異國生活環(huán)境的速度。
4.結語
家園共育模式在幼兒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分析了中國和外籍家長對于家園共育模式的區(qū)別。例如,我國更看重教師主導以及教學活動等的單項路徑上,而外籍家長則更多地考慮幼兒以及自身的活動。多元文化背景下,在上海市徐匯區(qū)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境外班中的Guia及其家庭作為研究案例進行家園共育的實踐研究。實踐研究表明,對不同國家的不同家園共育側重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取得的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孟玫瑰.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4).
[2]臧婷.多元文化融入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49).
[3]姜艷秋.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兒園中外傳統節(jié)日活動實施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徐曉燕.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課程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0(9).
[5]鄧亞玲.基于多元文化視野淺談幼兒園社會教育[J].河南教育(幼教),2020(4).
[6]文娜.探析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家長,2020(34).
[7]吳堅.開展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