鄶琳琳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也可以理解為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區(qū)域范圍內與本區(qū)域的環(huán)境相結合,經過源遠流長的歷史演變,所形成的別具一格的文化習俗。換句話說,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傳統(tǒng)民俗、生活習慣等文化傳統(tǒng)的文明表現(xiàn)。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區(qū)有自己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域資源都有其自身獨有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象征。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主修課程之一,不僅是文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認識中國古代文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在培養(yǎng)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與其它大學課程不同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并不是以學習前沿技術、前沿思想為目標,所以在語境上往往脫離了現(xiàn)實,造成很多學生不能認識到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意義和作用,從而養(yǎng)成了很多不文明的學習習慣,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質量,首先應該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才能使學生轉變學習觀念。為了提高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質量,很多教師對整個教學工作開展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將地方文化應用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的大膽創(chuàng)新,更是推動地方文化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手段。當然,為了更好地將地方文化應用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更全面地認識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我們才能有選擇、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利用地方文化,使地方文化能夠轉化為促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飛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我國不僅有五千多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還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而燦爛輝煌的傳統(tǒng)文化與地方文化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傳承的內容。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底蘊,而地方文化則是指某一個特定地區(qū)所表現(xiàn)出的具有本地特點風俗習慣、風土人情、人文主義以及人際關系等等。與其它文化不同的是,地方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地方色彩,可以說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那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則是藝術產生和發(fā)展的沃土和養(yǎng)料。所以,要想了解一個地方人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首先應該去學習當?shù)氐牡胤轿幕?。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觀察地方文化與古代文化歷史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地方文化與古代文學歷史存在非常明顯的交互關系,甚至兩者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所研究的對象就是古代文學的產生、發(fā)展歷史,而在這個過程中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到一些地方文化內容,所以地方文化就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不能繞過的話題。通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內容都與地方文化息息相關,所以這就使得地方文化似乎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素材。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以地方文化為參照,那么就能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地認識不同文化類型的特點,而這對于促進中國古代文化學科發(fā)展是非常關鍵的。錢鐘書先生的《談藝錄》就是地方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相互融合的典范。作者廣采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新學來詮評中國古典詩學詩意的著作,所以能夠使讀者感受到地方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學形成的初步架構。加強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不僅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基本訴求,同時也是弘揚地方文化、提高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因此,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授課教師,他們必須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厘清地方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之間的交互關系,為將地方文化應用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做好準備。
我國正處于文化自信建設關鍵時期,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外來文化不斷涌入國內高等院校,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帶來一定的影響。正確看待中西文化差異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具備的意識和觀念,而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樣才能堅定他們的信念,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可造之材。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學生更全面、更系統(tǒng)認識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國內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與中國古代文學有關的學院和專業(yè),為推動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古代文化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整個教學工作的穩(wěn)定發(fā)展。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學生而言,他們往往來自于全國各地,所以他們的生活習慣、學習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中國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地大物博,而不同的地區(qū)文化往往是不同的。實際上,有些學生之所以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缺乏興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這些內容缺乏實用性,尤其是在現(xiàn)代化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古代文化似乎沒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很多古代文化知識都華而不實,學生不能從他們身邊找到對應的例子,所以缺乏學習的信心。在學生眼中,他們之所以要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學以致用”,使他們在未來發(fā)展過程中能夠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樣才能實現(xiàn)他們的人生價值。但是,有很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地方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課堂上只會按部就班地給學生講解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而沒有用地方文化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所以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可。每個都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他們不能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他們就不可能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中國古代文學學習過程。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古代文學本身就是與整個時代脫節(jié)的內容,而生活在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青年大學生們,他們當中很多人可能并不喜歡去學習這些似乎已經過時的知識。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企業(yè)最希望得到的是那些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所以這就要求中國古代文學授課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線,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知識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而且還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所以也可以為他們今后工作積累基礎。因此,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教師僅僅是給學生一股腦地灌輸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而不能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國古代文學的應用價值,那么不僅會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大打折扣,而且還不利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實際上,國內很多教師都習慣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在課前做好ppt,然后在課上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學生,并囑咐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工作。但是,這種“機械式”的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而且也會讓學生感覺授課教師缺乏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師生課堂互動不僅有利于拉進師生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實際上,如果教師想將地方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除了要對不同地方文化有全面的認識以外,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介紹他們家鄉(xiāng)特有的地方文化,從而使課堂教學氛圍活躍起來,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育并不應該是一個單方向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要“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學生身上有很多教師能夠學習的地方。所以,這就要求中國古代文學授課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僅要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同時還要挖掘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然而,很多教師并不喜歡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所以更不用說從學生身上學習知識。當然,課堂互動效果不理想還有學生的原因,因為有些學生比較靦腆,或者不夠自信,所以他們并不愿意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因此,這就導致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氛圍往往比較沉悶,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會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聊天等等。
地方文化不僅是當?shù)胤浅氋F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當?shù)匚幕败泴嵙Α钡南笳鳌⒌胤轿幕谌氲街袊糯膶W教學中不但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學習不同地區(qū)的地方文化,為他們增長見識、開拓視野,而且還有利于將地區(qū)文化發(fā)揚光大,使地方文化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發(fā)揮出來。當然,雖然地方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但要想使地方文化融入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而不產生“排斥反應”,除了要合理選擇地方文化以外,更重要的是講究融入的方法和策略。
考慮到很多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不全面、不系統(tǒng)的問題,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授課教師的角度來講,他們應該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從網(wǎng)絡上收集一些能夠應用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地方文化資源,并制成慕課、微課等視頻資源,方便學生學習地方文學。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為主線,激發(fā)學生課堂聽課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之間也要注重交流與合作,不能敝帚自珍,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開發(fā)新媒體線上學習資源,優(yōu)化地方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學學習條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授課教師而言,其不僅要清楚地認識到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工作中的應用價值,同時還要改變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而且也不利于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力。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各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為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正如前面所闡述的那樣,很多學生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化教學課堂上表現(xiàn)出一些不文明的學習行為,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不感興趣,所以很難吸引他們的關注。因此,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先從自身找原因,并有意識地改革教學方式,以此來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不能把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的責任都歸咎到學生身上,甚至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念頭。
加強師生課堂互動不僅有助于打破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而且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課堂興趣,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工作中。為此,授課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盡可能地選擇那些充滿趣味性的地方文化知識,并在課堂上分享給學生,同時鼓勵學生介紹他們家鄉(xiāng)的地方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只有讓學生也參與到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他們的主體地位才能表現(xiàn)出來,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實效性才能得到保證,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地發(fā)揮出來。
綜上所述,將地方文化應用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的大膽創(chuàng)新,更是推動地方文化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手段。從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現(xiàn)狀來看,中國古代文化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整個教學工作的穩(wěn)定發(fā)展。為促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我們首先應該更全面地認識到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根據(jù)中國古代文化教學現(xiàn)狀更好地將地方文化應用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