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敏
(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第三小學,內蒙古 錫林郭勒盟 026000)
國學教育在小學生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使其通過朗誦經典作品,吸收傳統(tǒng)文化,打造高尚人格。小學語文教材也包含著經典詩詞,教師要合理應用教材,帶領學生探索國學奧秘,傳承中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首先,將國學教育滲透在語文課程中,有利于學生茁壯成長。比如小學語文的宋詞、唐詩在學習時,教師可滲透國學教育,讓學生學習詩人勤儉節(jié)約的品德以及愛國情懷,有利于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從而推動小學生茁壯成長;其次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學習國學知識,合理應用在寫作中,此種引經據(jù)典的方法能培養(yǎng)其寫作水平。國學教育的知識點深奧,學生深入挖掘,便能夠感受知識魅力,在國學知識的熏陶下,能夠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最后可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教師在之前大多數(shù)應用灌輸式教學,無法提高教學質量。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滲透國學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基礎教材后,學習國學知識,讓學生成為一個尊老愛幼、懂禮儀、尊重父母和老師的人。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效果。國學可以讓學生吸收傳統(tǒng)文化觀念,幫助其打造優(yōu)良的品格,形成較高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也有著經典詩詞作品,教師要帶領學生進入到國學經典世界中,讓學生更好地傳承我國歷史文化。
小學是學生學習漢字的主要時期,同時增加詞匯量也是教學內容之一,教師在開展識字講解過程中,可為學生講解漢字的發(fā)展史、字義和字形等,讓學生懂得漢字的意義和故事,為今后開展國學教育提供保證。同時小學教材中也包含了詩詞歌賦,小學生年紀小,對于學習詩詞歌賦處在初級時期,學生無法背誦詩歌,更無法發(fā)現(xiàn)詩歌的美。語文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學會欣賞,先讓學生反復的朗誦詩歌,培養(yǎng)其吟誦習慣,使其在機械記憶詩歌的基礎上,感受詩歌深層次的美和韻味。比如教師在講解《詠柳》過程中,為讓學生對詠柳意境有著更好的理解,可為學生配備《詠柳》的詩詞朗誦,使學生在朗誦過程走入詩歌情境,幻想柳樹在春風中飛揚的畫面,并且為學生進行詩歌范讀,讓學生隨著教師的節(jié)奏開始朗讀。同時注意重音和停頓,保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夠深情的朗誦詩歌。學生在反復朗誦詩歌時,能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確保讀后可背誦下來。詩歌的朗讀和背誦,讓學生在文學意境下有著深刻體會[1]。
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時,要加強學生知識的累積,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并且認識到語文知識的作用。教師可為學生安排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感受語文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將國學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中。比如在課堂上可安排學生進行古詩交流,讓學生課外通過閱讀古詩,結合書中注釋分析古詩含義,并和同學分享古詩的內容。比如一些學生閱讀的《登鸛雀樓》,為學生闡述夕陽的景色、壯麗的黃河水奔流,讓學生和詩人產生共鳴,仿佛登上高樓欣賞黃河景象。為同學講述閱讀此詩后產生的樂觀態(tài)度和胸襟,以及對自身產生的影響。也有同學講述《贈汪倫》,通過此首詩體現(xiàn)了李白和汪倫間的深厚友情,也讓同學意識到朋友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能夠一起承擔痛苦,分享喜悅,希望朋友能夠一直在。學生在古詩交流中加強語言表達力,養(yǎng)成優(yōu)良品質,提高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在學習語文知識過程,國學教育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更努力地朝著美好生活前進[2]。
國學知識的魅力是由知識內涵所體現(xiàn),可表現(xiàn)在一首詩、一個成語,教師若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則應實施正確引導,帶領學生深度解讀國學內容,加深學生理解。比如在講解《狐假虎威》成語過程,教師應以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劃分小組開始表演,讓學生在加深理解內容基礎上學習更多的知識,懂得在生活中不能學習狐貍仗勢欺人,要善待他人、和諧相處,但也要注意生活中的小人,不可被利用。剖析國學教育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是我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結晶,貫穿我國民族發(fā)展史,產生了多部經典作品,同時滲透在唐詩、宋詞和元曲中。國學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知識技能,使其養(yǎng)成人文素養(yǎng),弘揚民族文化。語文教師要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