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博
(杭州綠城育華學校,浙江 杭州 310012)
閱讀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博爾赫斯說過,《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最美的書名,一千是無窮無盡的同義詞,但還有無數(shù)夜晚后的一夜,無窮無盡再添加一次。張宗子在他的《書時光》中說,他和書一同在歲月里成長并成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良好的閱讀能力與習慣是專業(yè)成長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歷,談?wù)勯喿x在我課堂教學及專業(yè)成長中的作用。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古今中外的書籍浩如煙海,語文老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我閱讀有讀哲的實用主義取向和特點,注重興趣和啟發(fā),偏重常理常識的思考,以此來增長自己的見識,讓自己保持思想的活力。例如讀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這本以思想見長的流行書多入情入理、深入淺出的哲學知識,無陳義過高的迂腐,多有的放矢的中肯。在這本書里,當時寂寞的周國平讓我第一次開始思考人生,開始引領(lǐng)我走進“哲”的世界。蘇格拉底無畏坦蕩的申辯,柏拉圖高明亢爽的對話,蒙田智慧詩性的隨筆,羅素黃鐘大呂的追問,孔子的雍容孟子的峻急莊子的瑰麗奇詭,從中我體會到一種崇高磅礴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氣象,不僅舒緩了內(nèi)心的困頓,開闊了視野,更磨礪出一種識力,鍛造了自己的精神氣質(zhì),就像西方哲學中著名的“洞穴”所喻示的那樣,讓人擺脫生活紛繁掙扎的影子,走向洞外光明的天地。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必看的業(yè)務(wù)書很多。蘇教版的語文書《必修一》中21篇課文包括課文的出處、課文的引用而涉及到的書目共有30本,其中有詩集《毛澤東詩詞選》《食指的詩》、散文《沙鄉(xiāng)年鑒》《瓦爾登湖》、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荒原狼》《紅處方》等。整個蘇教版必修五冊文本涉及的專業(yè)閱讀書目大約為400本左右,這些經(jīng)典需要經(jīng)常閱讀,只有更廣泛地閱讀才能更豐厚自己,讓我具備更豐厚的教學資本,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愛的語文教師。六經(jīng)皆史,諸史皆文,中西皆哲,化為學養(yǎng),以學養(yǎng)心。
另外,我在網(wǎng)絡(luò)上接觸到了干國祥、鐵皮鼓等一批“新教育”的倡導者。在他們的推薦下,我閱讀了一些包含基本教育知識與理念的書籍,如《給教師的建議》《愛的藝術(shù)》《教育的目的》《兒童的人格教育》等?!按髲B書系”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教育專題書籍,這個系列叢書包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今天怎樣做教師》《教育智慧從那里來》《教師如何做研究》《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途徑》《不跪著教書》《我的教師夢——錢理群教育講演錄》等很具閱讀價值的書,這些書籍對我的幫助也很大。閱讀這些大文化、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層面書籍,象是在我心中形成了外延無限伸展的漾圈,從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從各個層面豐富著我這名語文教師,成為我專業(yè)發(fā)展真正的動力。
閱讀能豐富心靈,催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有些教師會抱怨:學生不喜歡閱讀,根本就不看書。實際上學習是人的本能,大多數(shù)學生潛意識里有閱讀的動力。他可能不愛讀課本要求的書,但他在會讀《小時代》,讀網(wǎng)絡(luò)小說,讀玄幻小說,他會在課堂上用手機甚至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閱讀。學生有閱讀的動力,而語文教師的作用,是將學生拖離那些膚淺的閱讀,從內(nèi)容與方式上引領(lǐng)他們進行深層次的閱讀與思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自身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與知識儲備,才能在課堂上對文本深入解讀,創(chuàng)設(shè)詩意課堂情境,從專業(yè)上對學生進行閱讀示范與引領(lǐng)。
魯迅的文章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教材中選擇的大多是魯迅的雜文和小說。在《故鄉(xiāng)》里,少年魯迅接觸了閏土心里的“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從此窺見了另一個更加豐富而神奇的世界,因而感嘆自己周圍:“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而在教師眼里,對魯迅的了解也不應(yīng)該僅限于此??梢詤⒖挤匆恍╆P(guān)于魯迅的書,如:王乾坤的《魯迅的生命哲學》《回到你自己》、郜元寶的《魯迅六講》、王曉明的《魯迅傳》、錢理群的《與魯迅相遇》等。這些書有助于教師對魯迅有更多的認識,理解他所處的時代,理解他的作品。
我在講《故事新編》中的《鑄劍》時,給學生布置了閱讀預習,要求學生除了看課文外,還要讀一些關(guān)于魯迅的書,并把自己的初步感受寫下來。 大部分學生預習讀完了《故事新編》中的其他文章,學生閱讀后的思考是令人驚喜的。“魯迅還會講故事?這些故事被他演繹得很神奇。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的魯迅的文章不一樣,它好像是武俠小說嘛!黑衣人太酷了,魯迅是黑衣人的化身嗎?”我把學生的感受摘抄下來,并在后面標上他們的名字。課堂上,我以學生的感受為討論主題,“讀一則神奇的故事”“以執(zhí)火仗劍的俠士”為導語,提出了以下三個要討論解決的問題:
(1)這個故事神奇在什么地方?
(2)黑衣人是俠士嗎?
(3)這個故事能找到我們以前所知的魯迅的影子嗎?
學生們興致高漲,他們一起通過小組討論分析這些問題。學生們能夠較準確地描繪黑衣人形象,認定黑衣人是一位仗義行俠的義士,他的身上有著真正的俠義精神的結(jié)晶。他自愿提出代眉間尺去報仇,唯一的要求是眉間尺的頭和劍,而當發(fā)現(xiàn)眉間尺的頭在與王頭的相斗中處于劣勢時,又從從容容地毅然砍下了自己的頭顱,加入復仇的行列,構(gòu)成了三頭相斗的驚心動魄的復仇場面。黑衣人雖然不是武俠小說中常見的能飛檐走壁、武功高強的俠客,但確確實實是充盈著豪俠之氣的義士。
并且,學生能夠從在悲壯的復仇成功以后,魯迅表述的三頭并置,全民大出喪、大狂歡的鬧劇中分析出魯迅一貫深長的調(diào)侃。殘害百姓的專制暴君盡管已經(jīng)在一場正義的復仇行動中喪命,但百姓們依舊木然地對著棺木跪拜不已;幾個義民更是很忠憤,咽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鑄劍》的課堂其實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在課堂上,我只補充了兩點內(nèi)容:一是魯迅的原俠精神;二是魯迅一生批判的內(nèi)容:“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的戲劇的看客?!?/p>
課的最后,我在板書上大大地寫下“奇思異想下的枯澀與悲涼”,我說“那些被魯迅從中國傳統(tǒng)中神圣的高臺上拉下的神話英雄與圣賢,還原為和我們一樣的常人、凡人,將會有怎樣的命運,是什么樣子呢?去看《故事新編》吧”的時候,我知道魯迅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后來,有學生跑過來和我說,老師我覺得余華的《鮮血梅花》和《鑄劍》一樣,都在講復仇,只不過風格不同。
在閱讀題材上,要引導學生從多元化角度去思考理解。學生從小到大接觸的閱讀作品大多數(shù)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有具體的時間、地點、場景,有故事情節(jié)、矛盾沖突,能從語言、動作、外貌、穿著甚至周圍環(huán)境推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線索性人物等。然而一旦碰到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這些閱讀經(jīng)驗往往就派不上用場。現(xiàn)代主義作品往往晦澀難懂,時空交錯,即便不佶屈聱牙,也必定大費周章。正如吳曉東在《從卡夫卡到昆德拉》中所說:“現(xiàn)代主義小說使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和享受,閱讀已成為嚴肅的甚至痛苦的儀式,是讓許多人包括專業(yè)教師望而生畏的事情?!毕蟆渡持畷愤@種作為新課程外國小說鑒賞單元的現(xiàn)代主義短篇,我們應(yīng)該帶著學生怎樣去閱讀?
對于這類文學作品的解讀,不能就文論文,而是要將文本作為一個焦點,把它放在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時代背景等一系列文本構(gòu)成的閱讀凹透鏡上。教師不能太高估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可以從“心理”與“文化”這兩大閱讀緯度出發(fā),鼓勵學生見仁見智地從文章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番特殊感覺。閱讀教學要的不是浮光掠影的閱讀體驗和印象,貌似熱鬧的課堂氣氛,而應(yīng)該通過必要的文本與知識補充,拓展學生的閱讀,來充實課堂教學目標。
對《沙之書》這篇課文的教學,可以將教學目標擴大為:通過拓展閱讀,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文學風格??梢砸龑W生去閱讀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與故事,也可以是作者其他的代表作品,例如作者博爾赫斯另外一篇代表作短篇小說《交叉小徑的花園》。如果學生了解到博爾赫斯不僅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而且也是那個時代記憶力最強的偉人之一,是作家中的作家。就能理解他作品中對時間的解讀??梢栽谡n堂上問學生:敘述者的主要困境是什么?整個故事所引申的隱喻意味是什么?關(guān)于時間哲學的證據(jù)是什么?等之類的問題。有了一定閱讀材料的積累,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指引下運用這些材料清晰而有條理地解釋作品的主題、人物、故事情節(jié)或細節(jié)、寫作手法、表現(xiàn)效果以及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而這正是小說欣賞的重要方法,這種重實證的思維和表達比那種主觀表述更客觀,更有說服力。
“有另一片天空,永遠平靜而明朗。有另一種陽光,即使是在黑夜?!边@是詩歌的世界,充滿想象與美好。但在語文教學中,詩歌往往是個難點。怎樣通過閱讀讓學生們對詩歌產(chǎn)生興趣,帶領(lǐng)他們走進詩歌美妙的世界。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為例,這是海子的詩流傳最廣的一首,被選進幾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通過這首詩,可以開啟學生欣賞現(xiàn)代詩歌的一扇門。
在我的課堂設(shè)計中,舍棄了海子個人的介紹和“幸福”主題的探究,而是出示了海子三首詩歌文本:除《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外,還有《太陽與野花》中的句子:“月亮,她是你籃子里純潔的露水;太陽,我是你場院上發(fā)瘋的鋼鐵。太陽是他自己的頭。野花是他自己的詩?!币约啊妒赐醺琛罚骸笆赐醮蜻M京,你有份,我有份。十三反王掠進京,你高興,我高興。十三反王進了京,不要金,只要命。人頭杯子人血酒,白骨佩帶響丁丁。”
通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暗中模仿日常語言的風格開始講起,到喂馬、劈柴、糧食和蔬菜非詩意形象的出現(xiàn),讓學生們了解海子語言的特點和技巧、詩歌的抒情體式和非詩化的語言選用形成的特殊的閱讀感覺。正如穆旦所說:“在風花雪月之外的審美經(jīng)驗外,能夠用現(xiàn)代生活形象寫詩?!?/p>
第二個文本出現(xiàn)后,學生地就可以敏銳感覺月亮、露水、太陽是純粹的詩意語言,與“發(fā)瘋的鋼鐵”的奇妙對沖與碰撞。第三個文本的展示,是讓學生加深體驗海子不同語言轉(zhuǎn)換的落差。海子這種語言轉(zhuǎn)化的能力,不僅表現(xiàn)在個別的詞語,句式上的使用。海子的長詩和詩劇,同樣給讀者展示了一個蕪雜的語言世界。比方說他的詩劇《弒》中出現(xiàn)的包括洪秀全、項羽、李自成等一組“十三反王”的形象。
一節(jié)課的時間,海子用他詩化的抒情體式與非詩化的日常詞匯經(jīng)驗間的張力的語言穿透了學生的心。最后我提議說:“詩壇有一個排行榜,用水泊梁山108將的名字比附當代詩人。給海子的評語是:‘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去了解一下這個詩人吧,去找來這個“天上人”的詩來讀讀吧”。課后我給他們推薦了三本書:《海子的詩》《海子詩全集》《不死的海子》。讀完這些書,不少學生們又去讀了北島、顧城的作品。讀了這些詩,了解了這些詩人,詩歌也變得不再晦澀難懂。
文言文的教學通常是就課將課,很少有課外拓展閱讀。學生們也很少主動去讀課外文言文作品。如果僅僅只對文章內(nèi)容本身進行講解,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對此,我會推薦學生去讀南懷謹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告訴他們南老先生的觀點:現(xiàn)代西方世界的語言與文字,象英文、法文,大都是合一。但是語言會發(fā)生變化,所以一百年前的英文、法文書籍,現(xiàn)代西方人不一定能看得懂。而中國的文字和語言一開始就不一致,是文白分家的。我們的老祖宗預計到了語言隨時代而改變,所以把文字脫開了語言。文言文單獨成為一個體系,表達思想。現(xiàn)代人用很短的時間,經(jīng)過二三年的訓練就能夠讀懂幾千年前古人的思想。當學生意識到學習文言文是在傳承歷史,通過文字的力量跨越千年時空與古代先賢哲人對話時,會產(chǎn)生敬畏與使命感,學習的動力也就隨之而生了。
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會嘗試擴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涉及的人文知識較廣,但課本中的選文受到篇幅限制,雖有讀本,但課時也有限,不能大量占用課堂教學時間。但如果僅講授課本知識,就只是就文而文,不利于學生豐富積累,拓寬視野。只有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使學生在課外更好地進行閱讀。因此我在先秦歷史散文的教學中以課文為基點,采用學生活動的形式來擴展教材的外延,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地來閱讀相關(guān)的文言文。
首先我將目標定位為通過讀、編、演、評的學習活動載體來學習先秦歷史散文,認識先秦歷史社會和研究先秦歷史人物的個體作用。以《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為核心讀本,參讀課本《勾踐滅吳》和讀本先秦歷史散文。
活動的第一階段,以讀為主。讓學生自讀核心課文,歸納整理文言常識,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人物形象。課后參讀《勾踐滅吳》和讀本。課文中的三個歷史人物燭之武、鄒忌、觸龍因出色的說服能力,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在讀這些人物時,學生們常常會揣摩他們的性格,分析他們的說服方式,歸納他們的共性。而此時另一些人物如:《召公諫厲王弭謗》中的召公,《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晏子故事兩則》中的晏子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等也會進入他們的視野。對這些有勇有謀人物的喜愛促使學生們努力學習挖掘原文,原來他們覺得枯燥的文言文,也變得容易親近,容易閱讀。學生的閱讀也自然地從課內(nèi)遷移到課外。同時讀這一活動也是在為下面的編寫劇本打基礎(chǔ),因此學生讀得特別認真。
學生獨立閱讀鉆研課文時常常會生發(fā)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比如說在改編《燭之武退秦師》時,學生對燭之武十分佩服,但也會思考“燭之武是個天才,但是到老了才有發(fā)揮的機會。為什么年輕時懷才不遇?為什么不移居其他諸侯國,更大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 他生活的時代并沒有要求他只能效忠鄭伯,不移居他國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 這些問題引發(fā)的思考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活動的第二階段,讓學生選擇一篇核心課文改編成獨幕話劇,要求突出典型人物的精彩說服獨白,并在課后進行排演。在編寫中,學生們往往會感到書本已不能滿足寫作需要,這時他們就會主動查閱一些資料,如事件發(fā)生的詳細背景、人物評論等,并對這些資料信息進行一定的分析處理,來提高自己的認識,豐滿人物的形象。比如通過查閱《中國文學史》來了解《戰(zhàn)國策》的寫作特點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更好地在劇中表現(xiàn)觸龍這位老臣“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和知人善解的智謀,在自己的研究中正確的評價觸龍的歷史價值。更多的學生上網(wǎng)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為編寫劇本打好堅實基礎(chǔ),為后繼研究做好準備。
在演出和評說階段,就以下的問題展開討論:①年輕時的燭之武懷才不遇,為什么不移居別國?②齊威王的獎賞是否合理?“無可近者”表示齊國真的什么問題也沒有嗎?③觸龍的說服技巧究竟高明在哪里?大家各抒己見,談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處理,評論哪位同學的表演更符合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在討論一些同學讀課文時所提出的問題時,更多的是感嘆自己怎么就沒有想到呢。后繼的活動,要求學生研究關(guān)于先秦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和價值,寫成小論文。
這些活動讓學生們對先秦歷史散文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歷史人物的關(guān)注不僅僅局限于書本,而是向課外延伸。因此研究先秦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和地位就水到渠成。如有同學就對“縱橫家”產(chǎn)生了興趣,寫了關(guān)于蘇秦和范睢的比較研究小論文《談先秦三個明主》。學生們的研究通過閱讀向深處廣處拓展。
活動結(jié)束,向所有學生做調(diào)查后得到以下數(shù)據(jù):知道先秦歷史散文的學生,從活動前的43%上升到100%;閱讀過先秦歷史散文的,從活動前的13%上升到100%;閱讀過課外先秦歷史散文的,從活動前的0%上升到86%;喜愛先秦歷史散文的,從活動前的4%上升到76%。這次活動,使我看到了文言文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培養(yǎng)閱讀興趣,同時隨著閱讀的推進,閱讀情感的生發(fā),會極大地感染學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綜合改革的新形勢要求教師改變“知識本位”的教育觀,切實轉(zhuǎn)變教育理念,關(guān)注學生個體。對一名語文教師來說,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固然重要,但閱讀可能是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熱情更好的方法。從某種角度來說,教師像是一個搖旗吶喊的鼓動者,鼓動學生翻開那些書,讓他們滿懷激情地去閱讀。哪怕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去閱讀,哪怕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讀完。但教師的語文課堂應(yīng)該永遠都有那么一扇門,面向所有的學生軌跡敞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