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源
(南寧市特殊教育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1)
每個孩子都存在著與生俱來的諸如善良方面、好奇方面、頑皮方面的各類天性,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孩子成長天性,采用適合孩子發(fā)展、深受孩子喜愛的教學方法來教學,順向使孩子主動參與、了解并接受知識。游戲,是一種互動性的娛樂行為。合理適度的游戲允許人類在模擬環(huán)境下挑戰(zhàn)和克服障礙,可以幫助人類開發(fā)智力、鍛煉思維和反應能力、訓練技能、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等,還可以培養(yǎng)戰(zhàn)略戰(zhàn)術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適當加入游戲化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一個輕松、趣味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有效學習。
所謂特殊教育,簡單來說就是針對有特殊學習需求兒童所運用特殊措施、特殊設備、特殊方法所開展的教育。學生主要對象包括語言障礙兒童、畸形兒童、肢體殘疾兒童、聾啞兒童、眼盲兒童、弱智兒童和低能兒童。由于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存在很多共同處,所以一般普通教育的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特殊教育,語文同樣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呈現(xiàn)不斷上升的發(fā)展趨勢,難以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目的,學生在學習熱情、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上差強人意。
有些特殊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深入透徹地理解游戲化教學,認為這是運用游戲化教學,就是增加課堂娛樂性即可,所以在運用過程中對游戲效果的重視度更強,反而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意義和本質,沒有將語文教學內容作為游戲設計和實施核心,所以課堂呈現(xiàn)出游戲有余、教育不足的現(xiàn)象。游戲教學沒有起到輔助作用,反而喧賓奪主降低了語文課程教學的質量。
調查顯示,大多數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游戲教學法都十分傳統(tǒng)單一,只是以猜謎語、角色扮演等常規(guī)游戲活動作為教學載體,導致學生對這些老套的游戲形式已經不感興趣,不愿意參與到游戲教學中,課堂的活力不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難以被激發(fā)出來。
在特殊教育語文教學課堂中,常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課例,但關注教學方法的案例較少,未形成一套操作性、實踐性強的指導性案例。
聾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弱,于是教師可以設計這類游戲培養(yǎng)聾啞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比如教師出示一張月亮的圖片,學生可以接龍的方式說出一個跟月亮相關的場景,可以是詞語:中秋節(jié)、月餅;也可以是場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也可以是人物:爸爸陪我在月亮底下捉螃蟹等等。整個游戲圍繞“月亮”來進行,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月亮的認知,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這類游戲對于聾啞學生來說可以強化詞語的記憶,同時鍛煉自身的發(fā)散性思維。
教師準備好一組看似不相關的詞語,然后讓學生來進行詞語的巧妙搭配。聾生語言表述語序混亂,此項游戲可加深聾生對句子成分組成的了解。等學生熟練掌握了句子的組成后,教師可以將游戲升級,加大游戲的難度。例如請用疑問句的語氣來組合,或者請用第三人稱來組合。這種變化游戲的方式可以強化學生對句子成分的掌握,同時還能掌握疑問句、反問句和陳述句之間的區(qū)別和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故事接龍游戲。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節(jié)選一小段,讓學生來進行故事續(xù)寫。例如在學習了“木偶奇遇記”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匹諾曹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事件,他會怎么做呢?
將一個詞或者短語擴成一句話。例:第一個學生說一個詞“太陽”,第二個學生在第一個的基礎上添加一個詞變成: “太陽光”,第三個學生在前一個的基礎上繼續(xù)添加:“太陽光刺眼”以此類推。這樣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游戲當中。詞或者短語的字數增多,難度就逐漸增大,既有趣味性又具挑戰(zhàn)性。如果在某個學生那里斷掉了,該學生將接受一個小小的懲罰。在游戲的過程中,為了不受懲罰,學生要積極開動腦筋想詞語,還要與前面的學生連成一個話完整的句子。
教師在課前準備好一些小卡片,上面寫上與所學課文相關詞語,例如在學習了《植物媽媽有辦法》之后,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植物的小卡片“向日葵”“蒲公英”“柳樹”之類。這個游戲適合分小組進行,可以讓每個小組分別派一個同學上臺來表演紙條的內容,要求只能用肢體來表演,讓組里的其他聾生來猜,在限定的時間內,寫下詞語。哪個組猜出的詞最多哪個組就贏了。學習生字詞的時候也可以玩這個游戲,一方面能活躍課堂的氣氛,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和掌握。
有效的課堂游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從而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本文僅作逐步探索,與同仁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