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劍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2019年12月6日,國家教育部、中組部、中宣部、發(fā)改委、財政部、人社部和文旅部等七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時代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指明了目標、路徑和方向。師德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的第一標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司法警官類院校必須針對其教職工警察和教師的身份特點,才能進一步強化師德建設,將《意見》精神真正的落到實處。
司法警官類院校被譽為“司法行政系統人民警察培養(yǎng)的搖籃”,承擔著為監(jiān)獄、戒毒等司法行政基層單位、公安系統基層監(jiān)所培育后備警察人才的任務,其畢業(yè)生未來工作大多是對違法犯罪分子進行教育、管理和改造。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導致其作息時間和其他職業(yè)有著顯著區(qū)別,多為上幾天班,再休幾天假,上班期間無法與外界聯系,工作地點也遠離市區(qū),在完全封閉的環(huán)境內完成[1],這就要求他們要具備比一般人更強的政治意識和紀律規(guī)矩意識,同時還要有舍小家顧大家、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敬業(yè)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司法警官類院校畢業(yè)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司法行政隊伍的“四化”建設進程,關系到法治中國、平安中國建設,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這就同時對司法警官類院校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人民警察和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為根本遵循,才能充分發(fā)揮榜樣示范和引領作用,引導學生見賢思齊,不斷提升思想道德素養(yǎng),改進日常行為作風。
一直以來,司法警官類院校高度重視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總體情況良好,教師政治立場堅定,熱愛黨的教育事業(yè),能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在教學、科研和職稱競爭壓力下,少數教師重心放在了搞項目、發(fā)論文,對于政治理論學習有所放松;有的教師主觀上認為是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政專業(yè)課教師或輔導員的事情,自身只要認真?zhèn)湔n,做好課堂教學即可,對于學生的思想狀況關心不足,出現重教書而輕育人的現象;有些行政和教輔人員認為自身不承擔教學任務,使得建設與己無關;個別教師警察意識相對淡薄,日常沒有嚴格落實警容風紀要求,出現警便服混穿等問題。
司法警官類院校的教師來源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從司法行政系統、公安系統選調,主要為老教師,具備一線工作經歷,政治素質過硬、黨性強,對警察和教師身份的認同程度較高;二是從其他高校、機關事業(yè)單位調入,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政治素養(yǎng),對于警察和教師身份有一定的認同;三是面相社會公開招聘,學歷學位層次普遍較高,年輕有活力??傮w來說,第二類和第三類教師,學緣結構以普通高校為主,雖然思想上認同司法警官類院校的教育特色,但對于司法警官類院校“政治建?!钡氖滓k學原則理解的不夠深入,對于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師的雙重身份認識還不夠到位,警察意識還不夠強, 尤其是對于警務化管理和紀律作風要求還不夠適應,形似而神不似,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2]。
與大多數普通高校一樣,司法警官類院校對于師德建設工作成效的檢驗很難做到量化,有時重形式輕內容,主要還是通過是否出現師德師范行為、是否落實“一票否決”等內容,簡單以“合格”或者“不合格”來進行定性評價,對于結合教師的教學進展和具體教學成果對教師展開師德建設的有效考評做的還不細致,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師德的考核難以量化,導致在評先評優(yōu)中,“對于師德考核優(yōu)秀的教職工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yōu)先考慮”的一些師德建設措施很難得到落實。
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全、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等內容,將師德建設作為司法警官類院校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主動對標新時代警察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新要求,教育引導全體教職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3]。
結合司法警官類院校實際,把師德建設同教師工作實際聯系起來,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目標要求聯系起來,同政法隊伍“四化”建設要求聯系起來,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師德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強教師對雙重身份的認可程度。
通過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等形式,加強對《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人民警察著裝管理規(guī)定》等相關法律規(guī)章制度等的學習領會,結合實際開展交流研討,幫助教師進一步增強法紀法規(guī)意識,規(guī)范從教行為。結合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活動,切實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教育,使教職工不斷增強接受師德教育的自覺性,切實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加強警示教育,以高校出現的教師失德案例和政法隊伍反面教材為內容,讓廣大教職員工受警醒,牢固樹立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
大力開展師德典型宣傳,通過網絡、校報、宣傳櫥窗等媒體和師德建設攝影、征文、演講、論文評選等系列活動,深入挖掘身邊人、身邊事的先進事跡,充分發(fā)揮師德模范示范引領作用。
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雙帶頭人”建設,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成果,使黨員教師真正成為黨建、業(yè)務起頭并進的“雙帶頭人”,引領廣大教師在推動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中勇于擔當、積極奉獻[4]。將師德日常教育融入到“三會一課”等日常組織生活中,不斷提升師德教育的廣度、深度、力度。
結合院校實際,積極開展高校師德建設研究,探索將師德考核由定性考核轉化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全面考核,增加評價結果的區(qū)分度。建立起教師自評、學生評議、教師互評、二級單位初審、學校審核的師德考評機制[6],由教師對于自身師德、警容風紀制度執(zhí)行情況、存在不足等開展自查;由學生對教師踐行師德情況進行評議,教師之間開展民主評議,科學設定評議指標,將評議結果折算為一定分數納入師德量化考核分數;由院校二級單位開展初審,并將教師的師德、警容風紀相關制度的執(zhí)行情況、學術不端問題、對于在聽課或教學督導檢查發(fā)現或學生反映的教師語言行為不規(guī)范、態(tài)度不端正、授課不認真、隨意調停課等記錄在案的問題情況,扣除一定分數,形成教師個人師德考核成績,最后報院校審核。此外,還要注重對考核結果的進一步運用,對于師德量化考核分數較高的教職工在同等條件下的評先評優(yōu)中予以優(yōu)先考慮,對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師,予以“一票否決”。
加強師德建設,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司法警官類院校改革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必須堅持政治建校、以生為本、實事求是等原則,切實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同時按照“五個過硬”要求,引導廣大教師做一個“四有”好老師和信念堅定、執(zhí)法為民、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