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俊
(江西理工大學土木與測繪工程學院(南昌),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我國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互聯網+”的概念促進了我國傳統(tǒng)行業(yè)的革命性發(fā)展。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實際的發(fā)展過程中加強了對于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并由此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變,這也對我國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對此,為了與時俱進地促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開展,高校教師需要在“互聯網+課堂”的背景之下,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所謂的“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這種互聯網技術與傳統(tǒng)行業(yè)的結合,并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以及互聯網平臺的構建,促進傳統(tǒng)行業(yè)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并由此催生新的發(fā)展模式,使得社會生產、生活逐漸朝著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fā)展。
基于此種背景,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在實際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步加強了對于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并由此促進了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從而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1.“互聯網+課堂”教育的含義
所謂的“互聯網+課堂”教育,在實際的構建過程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涵[1]:一是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為基礎,借助互聯網網絡技術進行教學資源的搜集學習,從而實現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二是指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借助局域網等信息技術基礎,促進網絡教學的開展,繼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三是指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引入互聯網大數據,構建相關的數據模型,對授課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促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序進行,并逐步提升教學質量。
2.“互聯網+課堂”教育的特點
“互聯網+課堂”教育模式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首先,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使得我國高校教育在開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資源。其次,高校教師在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在課堂教育之外,為學生定制個性化的教育方案,促進學生相關技能以及自身的發(fā)展。再次,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運用,能夠促進高校教育管理部門進行科學化的決策。最后,互聯網技術的使用,能夠借助互聯網的大數據,為教學評價提供新視角,促進考核方式朝著多樣性、科學性的方向發(fā)展,促進數學效率以及質量的提升。
“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及運用,使得我國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教師需要逐漸從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脫離出來,采用多媒體等新型的教學技術。一般而言,只有采取這樣的措施,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之下對于課程教學的期望。此外,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需要逐漸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數學,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除此之外,在“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在了解自身的課程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對計算機技術、多媒體設備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從而幫助其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推動課堂教學的發(fā)展。
在“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大數據信息中獲取到合適的教學資源,從而促進教學效率以及質量的提升。基于此,高校教師在此背景之下還需要加強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我國高校教師在“互聯網+課堂”的教學背景之下,需要逐步加強關于大數據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以此為基礎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而為了實現相關能力,我國高校教師需要加強對于大數據信息技術、心理學、教育學、統(tǒng)計學等方面知識的修養(yǎng),這也是一大挑戰(zhàn)[2]。
高校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含量大、種類多、價值程度不同的教學信息,為了更好地凸顯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高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提升對于信息分類、選擇以及運用的能力,而這也就對我國高校教師的自身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成為未來高校教學的模式之一。對此,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加強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信息技術水平不一、計算機能力薄弱的狀況。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會導致在“互聯網+課堂”教學的背景下,高校教師仍舊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有礙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利于高等教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3]。
為此,高校教師需要加強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培訓,在實際的培訓過程中,為了促進培訓效果和質量的提高,需要重點培訓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學,如互聯網基本技術知識、PPT、flash制作、視頻剪輯、圖片處理等。二是促進計算機技術與教學相結合,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yǎng)高校教師將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與教學目標相結合的能力。三是不斷豐富教學載體,提高教師的學習效率,使其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實現對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靈活使用。
高校的教學管理部門應重視對于互聯網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調動高校教師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的積極性。同時,高校管理部門可以鼓勵并支持教師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課程教學以及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并對相關的教學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可以通過完善教學考評制度,將網絡教學活動納入考評制度之中,對優(yōu)秀的教師給予獎勵,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帶動“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和落實。
在“互聯網+課堂”背景下的高校教學,高校教師需不斷加強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加強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和變革,這就體現出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自由、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帶動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高校教師在高校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和培養(yǎng),并在尊重其個性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現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在進行轉變自身定位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學生的領路人,在教學目標以及要求的規(guī)范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做學生的朋友,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做學生的導航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以及規(guī)范,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做學生學習的設計師,為學生的學習進行框架式的設計與規(guī)劃,并由此制定出學生的學習步驟以及學習目標,使得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章可循,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做學生的監(jiān)督員,對學生的錯誤學習習慣以及行為進行警戒和批評,從而帶動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步入正軌[4]。
“互聯網+課堂”的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要注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借助互聯網、計算機技術,根據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找出檢索詞進行相關的檢索作業(yè),從而實現在海量的網絡資料信息中篩選出自己所需的信息[5]。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取到必要的教學網絡資源,教師還需要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對于信息獲取渠道的掌握,從而促進信息化教學的有效開展。同時,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借助先進的學習網站去獲取知識,繼而促進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國的高等教育面臨諸多變革。其中“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促進了高校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對我國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6]。本文主要通過“互聯網+課堂”教育的含義、特點,從日常教學活動、互聯網技術和教師自身技能三個方面分析了“互聯網+課堂”對于高校教師職業(yè)能力的挑戰(zhàn)??偨Y了提高高校教師職業(yè)能力的具體措施。隨著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和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國高校教師應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教學能力和職業(yè)素質必將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從而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