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玲
摘 ? 要:音樂教學要返本歸元,回歸音樂教學的本體——“人”,就必須強化音樂的“體驗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聆聽、律動、想象,從而深化他們的諸種音樂學習感受與體驗。通過音樂體驗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音樂 ? 回歸本體 ? 體驗教學
音樂教育應注重“人”的發(fā)展,然而當下的音樂教學卻存在著諸多的“人”的缺失現(xiàn)象,諸如以音樂樂理講解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以音樂作品分析代替學生的音樂感受等。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要見縫插針地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這說明音樂教學要返本歸元,回歸音樂教學的本體——“人”,強化音樂的“體驗教學”。通過音樂體驗教學,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喚醒學生的音樂學習力,引導學生聆聽、律動、想象,從而深化學生的諸種音樂學習感受與體驗。
一、 聆聽:深化學生的聽覺體驗
音樂是聆聽的藝術。深化學生的音樂體驗,首先就是要深化學生的聽覺體驗。作為教師,要引領學生聆聽,讓學生不僅用耳朵去聆聽,而且用心去聆聽。通過聆聽,學生才能整體地感受音樂,走進音樂的靈魂深處。聆聽的方式很多,比如分段聆聽、重點聆聽、完整聆聽、反復聆聽、組合聆聽、融合聆聽等。在聆聽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品味音樂的內涵。
比如,管弦樂《森林與小鳥》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關筑聲創(chuàng)作的一首作品。該作品由兩個部分和尾聲組成。其中,第一部分表現(xiàn)了寧靜的大森林,第二部分表現(xiàn)了歡騰的大森林。初步聆聽時,筆者讓學生聆聽整首樂曲,以此獲得對樂曲的整體性感受。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分段聆聽,重點聆聽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由三個圓舞曲組成,它們各有特點。在聆聽第一個圓舞曲時,筆者要求學生熟悉主題旋律,感知旋律中附點音符的作用,感受其歡快、活潑的特點。在欣賞第三個圓舞曲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感受這一圓舞曲與前兩個圓舞曲有什么不同,在比較中讓學生感受第三個圓舞曲舒展、優(yōu)美的特點。無論采用怎樣聆聽的方法,教師都要著重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式,如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力度和速度等。音樂是瞬間的聽覺藝術,不僅有豐富的音樂語言,更有巧妙的結構、多變的節(jié)奏、豐富的織體等。如果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地聆聽,就不能感受、體驗音樂的美妙。
音樂欣賞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深入體驗的過程。在音樂體驗性學習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讓學生進行深度的感受與體驗。通過多種方式的聆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鑒賞力和表達力。
二、 律動:深化學生的動覺體驗
所謂“動覺”是指“反映學生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和位置狀態(tài)的感覺”。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用耳朵聆聽,更要去感受和體驗內在的音樂律動。律動不僅依靠音樂的內在節(jié)奏、旋律,還依靠學生的動作。動作不僅能外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更能深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聆聽。著名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說:“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是人性本能的體現(xiàn)和最自然的體現(xiàn)?!蓖ㄟ^律動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最好的手段、方式與路徑。
小學音樂教學應當從思辨走向行動。以交響樂《彼得與狼》的教學為例,這首作品具有鮮明的旋律、生動的形象、新穎的手法,在配器上發(fā)揮了各種管弦樂器的特征,以自然音響的模擬和性格化的音調,描繪了童話故事情節(jié)和角色的動態(tài)。比如,“小鳥”由“長笛在高音區(qū)演奏快速而華麗的頓音和連音”來表現(xiàn);“小鴨”由“雙簧管哨片發(fā)出的音色”來模仿,聽上去就像小鴨子發(fā)出的“嘎嘎”聲;“貓”由“單簧管在低音區(qū)運用頓音奏法”來刻畫;“老爺爺”由“大管獨特而莊嚴、渾厚的低音區(qū)音色”來塑造;“狼”由“三支圓號吹奏出刺耳、恐怖的和聲效果”來模擬,等等。為了深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根據樂曲的內容進行表演。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來積極地表現(xiàn)。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編出了一系列的動作,并且這些動作都符合他們表演的角色。在動作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音樂的內涵與風格,他們用模仿性的動作、合作性的動作、創(chuàng)新性的動作表達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律動是學生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的一種有效方式,律動表演能讓學生內在的感受與體驗外化。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改變音樂速度、節(jié)奏,指導學生的音樂律動。當學生以身體為表現(xiàn)手段,控制性地做出各種動作來表現(xiàn)音樂時,這表達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與創(chuàng)造力。借助動作,能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促進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體驗。
三、 想象:深化學生的整體體驗
音樂素養(yǎng)是音樂感受、體驗、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總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調動學生的聽覺、動覺,更要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深化學生的體驗。當學生的音樂想象與音樂律動相結合,就能形成一種整體性的體驗。生命在場的音樂學習,應當是一種整體性的體驗學習。美國音樂教育權威貝內特·雷默認為,人們從音樂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建立在感覺基礎上的。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學生的音樂體驗與表達更需要整體性的感知。
例如,在教學《七子之歌》時,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陣陣海風、海浪拍岸的音效,并展示了澳門的風土人情。如此豐富的視聽感知,為學生的音樂想象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跟隨歌曲打拍子,進行四四拍的聲勢練習。在引導學生學唱的過程中,筆者對第一個樂句八分休止符做“聲斷氣連”的處理;在第二部分中借助聲勢律動,讓學生感受節(jié)奏推動的作用及六度大跳音程的爆發(fā)力,學生感受到了急切的期盼之情。在音樂學唱過程中,有學生認為,第一樂段兩個樂句的旋律表現(xiàn)了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真誠的傾訴;第二樂段的第一樂句中的兩個小分句,仿佛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發(fā)出的深情呼喚。在想象中,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認識到《七子之歌》表現(xiàn)了澳門人民期盼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真情實感,因而他們在演唱的過程中能做到聲情并茂。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感知與想象,能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形成整體性的認知,讓音樂課堂回歸音樂的本體。教師只有引領學生不斷地反思、進取,才能讓學生走出音樂學習的誤區(qū),將浮躁、虛假拋在腦后,讓音樂回歸音樂的本質。
《禮記·樂記》認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淡化說教、灌輸、分析等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潛心體驗,從而激活學生的音樂感受力、體驗力,彰顯音樂學科的魅力。另外,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喚醒、激活學生的音樂感知,從而深化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體驗。通過感受性、體驗性的學習,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高慎英.體驗學習論——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知識的假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毛夢蕓.新體系下小學音樂低段節(jié)奏和聲感的訓練初探[J].北方音樂,2018,38(2):114-115.
[3]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張蓮.微視頻環(huán)境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評《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J].新聞愛好者,2021(6):107-108.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