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業(yè)
(重慶市字水中學,重慶 江北 400023)
核心素養(yǎng)是當下教學改革提出的最主要要求,也是十分關鍵的任務,高中政治老師要全面、深刻的認識核心素養(yǎng),對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和突破。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政治對于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重要性,既要傳承傳統(tǒng)教育的優(yōu)勢,也要充分挖掘出新的教育模式,把未知的挑戰(zhàn)全部轉化為機遇,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辟出一片新陣地,讓高中生成長為全面型人才,為其今后的發(fā)展奠基。
正確的價值觀是學生認識世界、審視內(nèi)心的主要武器,通過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讓學生具備多種優(yōu)異品質(zhì),利于其將來的發(fā)展。如若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忽略了價值觀的引導,就很容易讓學生失去方向和目標,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對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存在不同的見解,這就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造成的。合理、正確、科學的思維能讓人明白是非,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能夠更加理性、全面。
高中思想品質(zhì)教育對于一個人將來的發(fā)展有著直接影響,決定了他的個人魅力,且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組成。個人品質(zhì)即其個人具備的優(yōu)異品質(zhì),其主要包括自信、責任、誠信等。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打造出高效的政治課堂,就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對政治學習的熱情,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理念灌輸,采用“滿堂灌”式教學,不僅會使學生的積極性遭到限制,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無從談起。而當下高中政治課堂“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依然活躍,教師占據(jù)主體地位的現(xiàn)狀并未轉變,學生在此模式下思維遭到禁錮,其學生興趣也遭到抑制,其核心素養(yǎng)難以形成。
當代高中政治教師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理論知識當中,一味注重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模式呈現(xiàn)出“功利化”,嚴重忽略了對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法治觀念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至于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獲取的法治知識不相匹配,概念記憶十分嫻熟,但是思想觀念、法制觀念較弱,最終造成道德與法治的實效性較低。
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降臨,不同價值觀念流行散播,在此形勢下,高中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資源的途徑更加豐富,然而也同樣容易迷失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中,對其價值觀的完善和自身成長帶來極其嚴重的威脅。長期以來,高中政治教學一度承擔著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任務,其最終目的在于傳遞民族精神、道德與法律教育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由于教師的普遍輕視,導致其在課程教學中普遍忽略了這一點,價值引領作用不斷邊緣化,無法助力學生道德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
高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觀等都不夠成熟,所以這就需要政治思想教師對其進行引導,讓他們能在錯綜復雜、百花齊放的思想潮流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就因此,當下的高中教育根本不能一味遵守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時代在變化,教學方式也應該產(chǎn)生適當?shù)淖兓谖諅鹘y(tǒng)教育的精髓的基礎之上打造出新的教學方式,讓“自主發(fā)展”這一概念引入到實際教學中,從思想品德、情感和審美等方面著手,帶領學生邁入一個新世界。還有就是高中思想教育要注重學生理論和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比如說學生的學業(yè)問題、素質(zhì)問題和心理問題等,特別是學生的素質(zhì)問題,高中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要正確引導學生,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老師還可以私下和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給他們傳遞正確積極的人生觀,讓他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高中生的人格修養(yǎng)不只是體現(xiàn)在知識的累計方面,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思維和人格塑造方面,要想培養(yǎng)出一個具備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人,老師要以身作則,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榜樣作用,并在實際授課當中注意正確價值觀的傳授,培養(yǎng)出學生良好的人格。因此,道德素養(yǎng)作為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教師要將其放在首位,可以在課堂中講解自己在生活中所發(fā)生過的“正能量”的事件,教師對事件進行深刻剖析,找出其具備的價值和內(nèi)涵,并鼓勵學生今后要多參與這種事件,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覺得做好事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在心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意識。
要想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政、法治覺悟,需要老師從學生周邊的實際生活情況和社會發(fā)展實際出發(fā),進行案例導入,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升華其道德感悟。因而,政治教師要積極利用案例講解,讓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極大的感染,思考案例中任務的人格、精神,對其產(chǎn)生敬佩之情,并在今后的生涯中能保持高尚的思想品行。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全國勞動模范王順友的事跡作為案例,如:“王順友1985 年參加工作,在二十年的郵遞生涯當中,20 年中,他一個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按班準時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雜志、一張張報紙準確無誤地送到每個用戶手中,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和一顆溫暖的心。在綿延數(shù)百公里的木里縣雪域高原上,一個人牽著一匹馬馱著郵包默默行走的場景,成為了當?shù)乩习傩招闹凶顪嘏男蜗?。”通過這一案例講解,深刻體現(xiàn)出王順友“對人民負責”的形象,讓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極大的感染,思考王順友這一路上的默默奉獻,對王順友的人格、精神產(chǎn)生敬佩之情,并在今后的生涯中也能夠學會“為人民服務”。
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為提升政治教育實效性帶來了新的局面,通過視頻展示,情境還原,再結合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政治知識進行全方位講解,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比如在高一政治必修1“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政府調(diào)控市場經(jīng)濟的視頻,然后引導學生將其改編為一場生活情景劇,將其在日常生活交際中存在的問題和過程進行演繹,然后將其在日常生活交際中存在的問題和過程進行演繹,并借助于信息手段給學生播放多種生活消費類視頻,如此一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將會大大提升,其公共參與意識也在此過程中形成。再例如,為讓學生掌握“供過于求”和“供不應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于信息手段構建出真實的交流場景,然后組織學生分別扮演家庭中的親子和豬肉賣家,分別對日常中的豬肉買賣過程進行還原,在討論市場價格變動之后教師提出問題:“豬肉為什么重新回到餐桌?”學生就會回答:“因為豬肉降價了”,教師點了點頭,又提出問題:“那么為什么豬肉會降價呢?”這時候學生就陷入沉思,在適當?shù)臅r候,教師出面解釋:“因為當豬肉價格持續(xù)上漲時,養(yǎng)殖戶的利益就會增加,而在利益的驅使下,生豬的飼養(yǎng)量就會迅速增長,豬肉的供應量得到保障,形成了供過于求的局面,豬肉的價格自然會下降。”通過這樣一種生活情景還原和教師引導、學生探討的方式,讓學生深度掌握知識點。
生活化教育是提升政治教學實效性的有效策略,在生活元素的導入下,學生既能受到吸引,激發(fā)其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也能感知到政治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連接,在今后的生活中高效、靈活地運用政治知識。因此,為增強知識的實用性,還需要生活聯(lián)系實際,讓政治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和政治覺悟,讓學生能夠真正將政治知識連接或者延伸到實際,無形中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例如在“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民主政治體系,掌握中國的法治體系,培育學生的政治意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關于討論“我身邊的人大代表”課堂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積極討論,從生活日常出發(fā),讓學生在互動討論過程中形成政治觀念。比如在高一政治必修1“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的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從生活出發(fā),在課前選擇好題材和案例,借助于信息技術進行案例展示:“16 歲的劉某是某高中學生,家庭條件很好,從小就嬌生慣養(yǎng),在學校不求上進幾乎每天都出入網(wǎng)吧并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花錢如流水,時間長了,父母知道他的惡習,便嚴格控制他的經(jīng)濟來源。由于找父母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又實在渴望出去瀟灑一下,于是,在某個夜晚竊取了父母的財物共計五千元...”在案例結束之后,學生討論積極性大幅度提升,分別對劉某的行為進行激烈討論起來,教師再提出問題:“劉某的行為是否具備正確的金錢價值觀,是否應該對其追究刑事責任?”讓學生再次進行討論,最后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學生進行回答,并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師生、生生的共同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深度掌握政治知識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其政治素養(yǎng)。
通過問題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實事求是地進行政治知識探究,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培養(yǎng)其科學精神。如在關于“唯物主義”的教學時,教師進行問題設計,如:“物質(zhì)到底是什么?”“我們學校去年發(fā)生了一系列事件,這屬于物質(zhì)范疇嗎?”通過問題驅動和教師引導,讓學生能夠實事求是的掌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是根據(jù)自身的感官和直覺,而是要用科學的精神進行事物探究,在教師問題設計和引導下,學生的科學精神也在此過程中形成。
小組合作學習的出現(xiàn)為高中政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帶來了更加明朗的格局,通過該模式的有效運用,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生生間的互動,最終提高政治教學的實效性。在開展合作教學時,要注重對小組成員的有序分工,例如對于口才較好的學生,可以將其作為口述人,對于書面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將其作為記錄員,并選擇綜合水平優(yōu)異的學生作為小組長,做到各司其職。其次,教師要在每一堂課開始之前就需要做好相應的備課設計,其設計內(nèi)容要保證能夠引發(fā)學生的集體探究和思考,讓學生通過生生探究、團隊協(xié)作加以完成,進而真正發(fā)揮合作教學的功能。如在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我國的宗教政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總結我國宗教”的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其具體任務包括確定主題,收集和整合資料及課堂匯總等。
政治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意識,積極探析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要義,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首要任務。然后,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要通過參與教育活動和講座,更新教學理念,多樣化教學方法,讓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而探索出一條從實際出發(fā)的教學路徑。最后,為增強政治知識的實用,教師把書本上枯燥的詞語和生活連接,讓學生在政治學習中找到生活的影子,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公共參與意識。所以,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要通過參與教育活動和講座,更新教學理念,多樣化教學方法,最終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促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綜上,在當下的高中政治教育中,老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要注重學生的品格塑造和自主發(fā)展,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落腳點,采取生活化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策略,無形中培育出學生的法治觀念和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深刻踐行思想政治知識,真正做到行知合一,為其將來的發(fā)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