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興旺
(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366)
2008 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下發(fā)了《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意見》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切實加強對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領導,建立健全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向前發(fā)展。
從2016 年開始,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與紹興市疾控中心、嵊州市金庭鎮(zhèn)華堂村委對接共建,組織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參與學生熱情高漲,通過文藝匯演、基層服務、學習宣傳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方式載體,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的志愿服務活動宗旨,增強了青年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進一步明確了當代青年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尤為重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借助大學生志愿活動平臺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他們秉承新時代雷鋒精神,走進社區(qū),走進農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建立一個和諧關愛的社會,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從2016年開始,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組織學院志愿者依次在河山橋社區(qū)、境園社區(qū)、瀝海鎮(zhèn)、東森商業(yè)廣場等地區(qū)積極展開了預防艾滋病的志愿服務宣傳活動,通過發(fā)放防艾宣傳知識材料、講解防艾知識以及國家相關政策,進一步發(fā)揚雷鋒精神,為社會防艾工作貢獻力量,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材料得到了紹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大力支持。高校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提供平臺,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了國情,增長了才干,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同時進一步加強了校地合作,使得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者和踐行者。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當今時代充滿競爭和挑戰(zhàn),勞動力的需求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就業(yè)形勢嚴峻,進而導致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加大。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幫助大學生盡快熟悉和適應社會。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能夠使大學生較早的融入社會,了解現(xiàn)實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標準,促使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來滿足社會的相關要求。
志愿服務是一種直接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個過程就是理論付諸實踐,從實踐中學習,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例如,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開展“防艾進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家了解艾滋病對人類的危害性。幫助他們學會自我保護,提高防艾意識和能力,避免高危行為。同時倡導大家對不幸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給予尊重與關愛?!胺腊M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得到了社區(qū)居民的一致好評,被共青團紹興市委、紹興市文明辦、紹興市志愿者協(xié)會評為2016年度紹興市優(yōu)秀志愿服務集體。被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明辦、共青團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廳評為2019年浙江省暑期社會實踐風采大賽優(yōu)秀團隊榮譽稱號。
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大學生志愿者從國家人民長遠利益來考慮思考問題,提升了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協(xié)調統(tǒng)籌的能力。
什么是志愿者和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的宗旨是什么。然而,身為大學生志愿者,對此問題的認知卻存在一定的偏差。對于剛步入大學生活的大部分大學生而言,參加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就是提供免費勞動力和無償服務,很少同學能夠準確認識志愿者和志愿服務活動的真實含義,也有很少人準確認識到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以及很少同學能認識到志愿服務對確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素質的養(yǎng)成有重要影響。進而導致在眾多志愿服務活動中,很多大學生志愿者都以一種被動的、以簡單完成任務為目的的方式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使得志愿服務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價值難以體現(xiàn)。
大學生應該首先把志愿服務活動的社會集體價值放在第一位,其次兼顧個人的成長成才,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來提升綜合素質,而不是為了提升綜合素質而選擇志愿服務活動,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因為獲得學分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這樣會嚴重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并難以形成長期以往的奉獻精神。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作為高校思政管理者更好重視和實施,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在育人工作中的德育功能。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卻與社會需求出現(xiàn)脫節(jié),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流于表面,走走形式,不注重志愿服務活動其內在的個人與社會價值。
目前各高校團委以及二級分院都設置各自的志愿服務組織,例如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和青年發(fā)展部,組織開展日常的志愿服務活動。然而,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多以行政號召為動力,缺乏自主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得志愿者被動接受開展志愿活動,進而導致志愿者積極性不高,背離了志愿服務工作的基本精神。部分志愿服務管理者只熱衷于宣傳效應,熱衷于開展領導喜聞樂觀、容易出成績的志愿活動,忽視了扎扎實實的社會服務。更有一些志愿服務組織喜歡夸大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大肆渲染粉飾,損害了志愿服務組織的誠信原則,形式化、行政化、作秀式盛行,忽視了志愿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嚴重浪費。
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引導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僅局限于基礎性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重點聚焦在學習成績,在學生人格培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方面存在欠缺,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家庭教育的方式和重點也要隨之發(fā)生變化。志愿服務是新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重要平臺。對于00 后大學生來講,志愿服務活動也是其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其重要的培養(yǎng)效果。
家庭志愿服務精神培養(yǎng)的缺失,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正確三觀的樹立必然產生不利影響,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忽略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家長對志愿服務活動關注度極低,自身極少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進而導致志愿精神在家庭教育中被重視的程度不夠。家長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不能以身作則,親自踐行志愿精神,甚至有的家長反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表率引導作用,志愿服務意識淡薄,而電視上有時報道的一些支教志愿者遇難的新聞,更是成為家長阻礙其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
大學生作為志愿服務系列活動的參與者,大學生的各種行為方式必然將受到自身綜合素質的約束,為更好地發(fā)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這就要求大學生不斷全面提升自身素質,通過提升大學生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為志愿服務系列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方面,大學生要增強社會志愿服務意識。在新時代背景下部分大學生把志愿服務工作當作為“利他性”,對于自身發(fā)展方面無重要促進作用。這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宗旨相違背,志愿服務工作在本質上對于志愿服務者和被服務者是雙贏的互助性關系。另一方面,大學生要積極理會志愿服務的內涵。志愿服務具有“無償性”與“公益性”。大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前要端正其服務動機,強調志愿服務工作的自愿性,而非受功利性利益的驅使。要秉承無私奉獻的宗旨,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大學生志愿者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道德修養(yǎng)。時刻省察自身,真正做到能力有大小貢獻須盡力相統(tǒng)一,要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
高校作為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陣地,要積極轉變德育工作理念,強化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近期,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志愿者服務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攜手學院團委、瀝海街道、紹興市互聯(lián)網技術協(xié)會、中國電信紹興分公司分別前往光榮村村委和漁村村委文化禮堂開展科普專項暑期志愿服務活動,引導老年群體學會使用智能手機,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會。
在科普志愿服務活動中,通過設立教學點組織培訓,針對老年人迫切需要學習掌握的智能技術運用難點(基本按鍵觸摸操作、娛樂、支付、出行、醫(yī)療、文體等服務應用),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以智能手機應用普及教學視頻為主結合ppt課件講解教學)。根據課程內容分為常識篇、溝通篇、生活篇、出行篇、防騙篇、醫(yī)療服務篇,根據課程知識難點的不同開設“入門課”“提高課”“創(chuàng)新課”“分享課”,其中根據教學進程設立了兩個小測試,了解培訓人員知識掌握情況并檢驗教學質量的成果。由瀝海街道部分村委會設置宣傳地點,組織有意愿、有興趣、有能力的老年人就近就地開展免費培訓,普及智能手機應用常識。根據不同的智能手機有不同的服務應用,通過“一對一、手把手”教學法,進行進一步的知識普及,鼓勵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使老年人可以融入年輕人的生活圈,確保老年人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同時讓大學生可以走入基層、服務人民,從中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把當下數字時代的潮流文化帶進老年群體,讓老年人在生活中也享受便捷服務。
發(fā)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前提要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德育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作為教育基石,家長的日常言行舉止及思維習慣對于孩子的行為方式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家庭德育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積極的要求孩子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遵守家庭教育中的道德規(guī)范,引導子女要孝敬、贍養(yǎng)父母及長輩,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家庭道德傳統(tǒng)。家長應該帶頭積極參加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嚴于律己,做好表率,幫助子女樹立自身責任感。要引導子女多關注弱勢群體,例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困難職工、殘疾人、農民工及其子女等,注重向他們獻愛心、送溫暖。同時要引導子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積極教育子女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把志愿服務活動做進基層,把雷鋒精神傳遞到每個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