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
2016年4月《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發(fā)布后,中職學校教學診改工作有了基本參照,并逐漸步入正軌。一些專家學者分別撰文,從不同角度對診斷與改進工作進行綜述。王巧玲、范吉鈺發(fā)表在《河南教育》(職成教)上的綜述包括高職教學診改;陳瑩發(fā)表在《黑龍江科學》(2018.11)的綜述將“教學診改”等同于“課堂教學診改”。
為了解我國學界對中職學校教學診改工作的研究情況,我以中國知網為文獻檢索資源(時間截至2019年8月25日),設定跨庫檢索,并勾選“教育期刊”和“特色期刊”,分別以“診改”“診斷與改進”為檢索詞,并含“中職”“中等”“職業(yè)學校”,選擇主題檢索,專門收集與中職教學診改有關的文獻。為保證文獻檢索的針對性,沒有將“職業(yè)院?!迸c“職業(yè)教育”列為檢索范圍。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采用篇名分析法,結合文獻摘要,將研究主題進行分類,然后進行概述和討論。
一、文獻研究概況分析
(一)成果數量逐年增多
截至2019年8月25日,共檢索到136篇文獻(以期刊論文為主)。其中2019年49篇(36%);2018年60篇(44.1%);2017年19篇;2016年6篇;2015年2篇。從文獻數量上看,隨著中職教學診改工作不斷推進,研究成果的數量逐年遞增。
(二)以中職學校為主體
統(tǒng)計表明,中職學校教師參與研究最多,共116篇占比85.3%,教科研機構(含各地診改委、教育科研部門)11篇占8.1%,高職院校(含普通高校)6篇占4.4%,單位不詳2篇占1.5%,教育局1篇占0.7%??蒲袡C構、教育行政人員參與研究的數量較少,研究主體單一。
(三)參研地區(qū)成果數量不均
全國共有23個地區(qū)參與研究,江蘇54篇(39.7%),發(fā)表成果最多。廣西14篇(10.3%),廣東11篇(8.1%),浙江、天津、黑龍江各6篇(各占4.4%),河北5篇(3.7%),湖北4篇(2.9%),重慶、新疆、四川、山東、河南各3篇(各占2.2%),上海、吉林、甘肅及不詳各2篇(各占1.5%),山西、遼寧、江西、湖南、貴州、福建、北京各1篇(各占0.7%)。
(四)科研項目成果占比較高
研究成果中共有40個科研基金項目,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5個、校級科研項目1個,省市級科研項目34個。科研基金項目成果共45篇,占文獻總數的33.1%。與教學診改直接相關的科研項目共有29個占項目總數72.5%,其中2016年與2017年各1個,2018年16個,2019年(截至8月25日)11個??蒲许椖垦芯績热葜饕婕斑\行機制研究、課堂教學診改研究、診改綜合實踐研究(含現代學徒制)、專業(yè)建設診改研究、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含數據采集)研究、診改推進策略與方法研究等。其中關于運行機制(含保證)與課堂教學診改方面的課題數量較多。
二、研究主題與內容分析
(一)關于診改與評估(評價)的研究
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認為兩者沒有區(qū)別。梁卿(2017、2018)認為,中職教學診改中的“診斷”是一種教育評價,與傳統(tǒng)評估區(qū)別不大。二是認為兩者有區(qū)別。學者徐國慶(2017)認為,用評估的思路開展診改是完全錯誤的,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王壽斌(2018)認為,傳統(tǒng)評估是終結性評價,教學診改更推崇過程控制和自覺意識。三是認為兩者有聯系。學者楊應崧(2015)分析了兩者在愿景目標、運作動力、標準設置、組織主體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同時也指出,評估與診改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為補充。全面開展教學診改,要首先建設用于教學診改工作的評價體系,并以評價體系為依據開展教學診改(李燕、劉沂,2019)。
研究者對“診改”與“評估(評價)”的理解,決定了實踐操作范式的“標準化”與“非標準化”,也就是“國標式”的診改和“自主式”的診改。診改與評估(評價)是一對緊密相連的概念,提出診改是為了克服評估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兩者的理解要結合實際,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不能將兩者簡單地劃“等號”或“不等號”?!督逃筷P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就指出,要發(fā)揮教育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激勵作用。人才培養(yǎng)質量雖然不是“評估(評價)”出來的,但是可以通過“評估(評價)”來證明。推進中職教學診改,離不開對學?;蚪處熡嘘P工作評估(評價)的跟進。提升職業(yè)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既需要督導、評估的自上而下的“壓力”,也需要社會監(jiān)督、第三方評估的自外而內的“推力”,更需要診改所聚成的由內而外的“動力”,三股力量不可或缺(周俊,2019)。
(二)關于診改策略的研究
1.診改方案制定策略
制訂方案是對診改工作的頂層設計。省級行政部門起著統(tǒng)領與規(guī)劃作用,基層學校是實施的主體。孫文英(2016)在理念與制度及組織、規(guī)劃與行動、研究與平臺建設應用、培訓設計與實施等方面,提出省級行政部門制定診改方案的相關策略。重慶市渝北職業(yè)教育中心經過實踐,總結出了校級診改方案的編制策略,概括來說就是要結合學校實際,依據國家診改要求和本省的診改方案來開展工作。他們認為,確立診改工作目標是基礎,建立診改工作機制是關鍵,搭建數據管理平臺是條件,建構內部保障體系是根本(張揚群、呂紅、彭春,2017)。這種診改方案的編制策略是典型的“國標式”診改。
2.推進診改外部策略
外部策略除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力推動外,教研部門的作用不容忽視。孫文英(2016)認為,教研部門要開展區(qū)域層面教學診改的綜合研究與專項研究,組織開展相應的培訓,推動教學診改。筆者(2018)以“目標引領、問題導向、以校為本”為實踐操作流程,通過組織開展課堂教學診改教研活動,推動吉林省延邊地區(qū)中職學校開展教學診改。為了督促中職學校管理者不斷改進工作態(tài)度和方法,還要發(fā)揮督導的監(jiān)督、評價、指導、協(xié)調的職能(白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