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新生入學(xué),我給同學(xué)們布置了一個任務(wù):用最簡潔的語言做自我介紹,告訴老師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一個女生在介紹自己時說:“我是一個很‘二的人。我的性格是雙向的,可以用‘靜若癱瘓、動若瘋子來形容……我的未來應(yīng)該不會太出色吧,因為我做事本來就很‘二……”
同學(xué)們笑得前仰后合——別逗了,哪有這樣介紹自己的!
我估計,所謂的“靜若癱瘓、動若瘋子”,是指自己上課的時候死氣沉沉,不愛發(fā)言;下課的時候瘋瘋癲癲,比較鬧騰??吹酵瑢W(xué)們哄堂大笑,她兀自帶著滿不在乎的表情——顯然她已經(jīng)自我認可這個評價,盡管她也知道這不是個好的評價。
然而……我心疼!
她才15歲。究竟是誰在她的頭腦里植入了“靜若癱瘓、動若瘋子”這個錯誤的觀念并讓她認可了自己很“二”的評價?是家長?是親戚?是教師?還是朋友……總之,我想應(yīng)該是她生命中比較重要的人吧。他們是怎樣一步步把錯誤的觀念植入到孩子心里的?
我驀然想起了關(guān)于家長輔導(dǎo)孩子做作業(yè)的話題,有太多人感慨“不寫作業(yè)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網(wǎng)上一個關(guān)于輔導(dǎo)孩子寫作業(yè)的視頻,點擊率極高,視頻里小萌娃委屈地哭喊:“從今以后,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可以猜測,媽媽肯定罵她是笨蛋了。她不服,她抗議,她自言自語:“就你這樣的媽媽,我還能要嗎?”然而,媽媽振振有詞:“這道題媽媽教你一個小時了,你都不會,誰的錯?”小萌娃不假思索:“你的錯唄!”媽媽說:“我哪兒錯了?”“你都這樣教我了!我還能會嗎?咋不是你的錯呢?”
現(xiàn)實中,我們的很多家長在輔導(dǎo)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確實不是在講,而是在吼、在吵。孩子被嚇住了,她怎么可能知道你在說什么。
可以看出,這個小萌娃是有反抗意識的,而大多數(shù)孩子為了獲得安全感,為了讓媽媽息怒,會在媽媽問“會了沒有”時,哭著回答“會了”??梢粚懽鳂I(yè),又錯了。于是家長更加憤怒:“你明明不會,為什么還說會了!這是撒謊你知道嗎!這已經(jīng)不是智商問題,而是品德問題了……”于是,媽媽再花費半個小時的時間,去告訴孩子,撒謊是不對的。
其實這不是孩子撒謊,而是孩子還小,他們分不清什么是事實,什么是愿望。他們是希望自己會了,所以張口就說“會了”。有時候我們親眼看見孩子砸爛了花瓶,問她的時候,她會哭著說:“不是我!不是我??!”她只是希望不是她。這時候,只要媽媽問:“孩子,你是不是希望不是你?”孩子必然會點頭“是的媽媽!我希望花瓶沒爛……”
這和人品半毛錢關(guān)系都沒有。
如果媽媽不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便會狠狠批評孩子。事實面前,多數(shù)孩子很快就敗下陣來,他們也會認為:“我的人品的確有問題。我是個愛撒謊的壞孩子……媽媽是對的,我是錯的……”
是誰,在孩子的頭腦里植入了錯誤的觀念?
視頻里的小萌娃有自己的思想,她當然不會這么認輸。她認為自己不會,是因為媽媽教得不好。這樣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極佳,做事善于抓重點。您真的覺得她的智商低嗎?我相信,假以時日,這個孩子的數(shù)學(xué)語文成績不會差。當然,前提是媽媽不要再這樣輔導(dǎo)她。
更可怕的是,媽媽以不正確的方式輔導(dǎo)孩子后還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今天這個題,是不是媽媽教你一個小時了你還不會,然后媽媽才生氣了?”
孩子含著眼淚點點頭……
媽媽贏了。
孩子敗下陣來,她在點頭的同時,也就認可了媽媽的話:“是的,我是個笨蛋……一切都是我的錯……媽媽吵我是應(yīng)該的……”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人上綱上線,非要讓孩子承認錯誤,也就是讓孩子確信:我是壞的!我是笨的……我受到這樣的懲罰是活該的!我不配擁有無條件的愛……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可悲可嘆的事情嗎?不僅僅是家長,教師也總是在孩子犯錯后,讓孩子寫檢討,承認自己是錯的,是不應(yīng)該的,是不配得到尊重和愛的……
也許有人會說,那孩子錯了,也不能批評嗎?我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個視頻,回答了這個問題。
視頻里,小女孩說:“冰箱里的面包好像快要過期了。”爸爸說:“你看看你,吵著要買面包,又忘記吃,浪費可恥你知道嗎?”(我們教師、家長經(jīng)常會這樣振振有詞地批評孩子)這時候媽媽上場了,說:“孩子,這個店的面包是新鮮無防腐劑的,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天,三天后的就不要吃了?!焙⒆踊卮穑骸昂玫膵寢?,我記住了”(問題解決了)!
何必非要爭吵?何必一定評判?
爸爸問媽媽:“孩子浪費糧食,為什么不讓我批評她?”媽媽說:“如果孩子長期被評判浪費糧食是錯誤的,類似這樣的是非觀會深深寫入她的潛意識。一個本來完整的人,就會被分裂為對的部分和錯的部分,她會恐懼排斥錯誤的那一部分,活得不輕松,而且會控制不住地評判別人,給人際關(guān)系造成各種沖突,尤其是在親密關(guān)系中。”
視頻的最后打出一行字:“教育絕對的是非對錯,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生命力?!比欢?,在現(xiàn)實里,我們多少人都活在別人的評判中,同時又控制不住地要去評判別人?
再回到文章開頭那個女生,她說自己很“二”。我猜測,可能這個孩子在小時候,因為天真、單純,做了一些比較幼稚的事情,大人便在旁邊說:“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二!”
孩子不知道“二”是什么意思,就認定了自己“二”。在自己活潑的時候,被人評判瘋瘋癲癲很“二”;在自己安靜下來后,又被人說是“提起來一條,放那兒一堆兒”猶如癱瘓,很“二”……久而久之,她就認可了這種評價。
然而,為什么要將話說得這么難聽呢?“我們可以不可以換個詞語,來形容這個女生的性格?”課堂上,我這樣問學(xué)生。
馬上有同學(xué)說:“她可以形容自己‘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蔽疫B連點頭,對自認為很“二”的學(xué)生說:“你以后寫作業(yè)的時候,要靜如處子;在進行舞蹈、體育等鍛煉時,行動敏捷,就可以動若脫兔了”。
女生點點頭。
“還有什么詞語可以形容她的特點呢?”我繼續(xù)問。
還記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媽媽對正在玩耍的孩子喊:“丫丫,吃飯了。”
丫丫頭也不抬:“媽媽,請你以后不要叫我丫丫?!?/p>
媽媽:“不叫你丫丫,叫你什么?”
丫丫:“請你叫我公主?!?/p>
媽媽:“還公主呢!也不看看你這樣子,哪里有一點公主樣兒?!?/p>
女兒不動,顯然不開心。這時候爸爸出來了,喊:“小公主,我們要吃飯了?!焙⒆玉R上站起來:“好的,爸爸。”
爸爸說:“公主很講衛(wèi)生,吃飯前會洗手的?!焙⒆玉R上去洗手。
吃飯的時候,丫丫不停說話。爸爸說:“公主非常注意就餐禮儀,吃飯時絕不說話?!毖狙抉R上不說話了。
是誰,給丫丫植入了有修養(yǎng)的公主的觀念?又是誰,在我們老師、家長的頭腦里植入了錯誤的觀念?
回首往事,我們小時候被大人無數(shù)次斥責、評判,長大后卻忘記了。忘記了我們曾經(jīng)被罵的無奈和怨恨。長大后,我們從受害者的角色變成了施害者,面對所謂的調(diào)皮的、不聽話的孩子、學(xué)生或者是不合心意的人,我們肆意而為,把小時候積壓在內(nèi)心的負能量甩給比我們?nèi)跣〉娜?。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有幾個人能真的懂?
覺察到問題的所在,就是一種進步!覺察到自己曾經(jīng)被植入錯誤的觀念,就是進步的開始。
讓我們攜手同行,一起進步!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