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是一個流行的新詞,詞典上查不到。據(jù)說是天津、北京一帶方言。死磕就是“沒完”,和某人某事作對到底的意思。顯然這是一個有血性、有力度、有表現(xiàn)力和活性的詞,泛化到語言系統(tǒng)中,由冷詞變熱詞,自有它存在的需要和理由,它和東北的“掰扯”“得瑟”“倒飭”等有一拼。
但生活中對有些人和事決不提倡死磕。公安人員和犯罪分子斗法死磕,這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路怒族和對方死磕,害人害己;夫妻之間斗氣死磕,同事之間相互爭斗死磕,還有反規(guī)律地和時間死磕,等等,這些極端化的行為,并不表明堅忍執(zhí)著,只代表“不撞南墻不回頭”的魯莽。
但與書“死磕”,是個例外。它充滿“正能量”,沒有上面所說的那些負面作用。而且天下有那么多的書,管你磕個夠。正如宋人倪思所云:“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唯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故曰:有全利無少害也?!痹賱t,中國自古就有與書死磕的人。“夫周公上圣,而日讀百篇;仲尼天縱,而韋編三絕;墨翟大賢,載文盈車;仲舒命世,不窺園門?!保ǜ鸷椤侗阕印ほ脤W》)還有司馬光學習宋朝前史,編纂《資治通鑒》,隱居洛陽獨樂園19年;王夫之遍治群典,著作等身,隱居衡陽石船山下,長達32年。這些都是和書死磕的人,卻成就了盛德大業(yè),流芳千古。
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倡導和書死磕。讀書是指向人的內心的一種個體化的精神活動,它是一種從書面語言中獲取意義的心理過程,是一種“獨樂樂”的自我完善、自我享受的過程。它并不影響和干預別人的活動,因而與書死磕不會起紛爭、沖突,也不會有兇險禍端。再從書的角度看,書是人的精神密友、生命知己。它“利人而不爭”,它帶領人類走向智慧和文明?!笆谷双@取信息、占有知識;使人開發(fā)智力、激發(fā)潛能;使人拓展思維、開闊眼界;使人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保ㄖx鳴敏,《簡論閱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我們沒理由不與書過從甚密,沒有理由不熱愛讀書。
然而,當下人們讀書卻缺少“死磕”精神。許多人并不是把讀書看成人的精神成長的過程,看成非物質文化的理性“喂養(yǎng)”過程,而是喜歡把深刻的理性閱讀變成淺俗的文字游戲,把生成思想的洗禮變成視聽的文化快餐,把認知的知識建構變成無聊的娛樂消遣。讀書被代換成了讀網(wǎng)、讀圖、讀屏的輕松淺閱讀和“去思想化”的流行閱讀。許多人不喜歡古人苦讀的精神,認為那是一種過氣的東西,是落伍的表現(xiàn)。其實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是“苦差事”,你非要把它當成“甜點”來吃,或想輕松拿下,實在是對讀書的一種誤解。還不僅于此,當淺薄、浮躁、喧囂、逐利,成為某一類社會時尚,讀書更是被擠兌成一種“邊緣化”的存在。
但也正因如此,是時候呼喚人們回歸閱讀了。
死磕讀書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源自讀書人發(fā)自內心地對讀書的熱愛和敬畏,它是讀書人感悟讀書、感恩讀書的一種最好的回饋方式和關系呈現(xiàn),彰顯的是一種“攻書莫畏難”的真心向學的勇毅和永不言棄的生命擁抱。讀書人有了這種敬畏、感恩之心,就會與書結下生死相許的不解之緣,死磕讀書,用書香濡染自己的一生春秋。
死磕讀書是一種堅守。死磕讀書是一種執(zhí)著,讀書是人一輩子的事,需要久久為功的堅守。它不是潮漲潮落的起伏,也不是三分鐘熱度,這種“短期行為”的讀書是不會有成效的。死磕的讀書比的是長勁、韌性。像康德那樣一輩子浸泡在書房,像馬克思那樣40年完成《資本論》,這些都是死磕讀書、堅守讀書的典范。
死磕讀書是一種境界。死磕讀書是讀書人與書融為一體的境界,是水和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渾成。它是讀書人放不下、丟不開、忘不掉的一種牽系,是揮之不去、拂之還來的一種眷顧,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一種情結。人讀書倘若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就進入了一種自覺的大境界,它既是人的一種高貴的幸福,也是書的一種不勝榮幸。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倡導的死磕讀書,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有分寸的死磕。它不是古人宣揚的那種“頭懸梁、錐刺股”,違反人的生理規(guī)律、不顧健康的玩命死磕,也不是在遇到理解障礙、不懂“死穴”時,非要死摳硬上,必須拿下。聽一聽陸九淵的“讀書不必窮索,平易讀之,識其可識者,久將自明,毋恥不知”的寬仁忠告,學一學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閱讀智慧,暫時放下,退而思之,也許是明智的選擇。這并不違反死磕精神,恰恰是對這一精神的智慧把持,靈活運用。
(本文選自《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張健著。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1)
(責編? 王鵬飛)